前,在緬甸、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亞等殖民地都曾經亂,在馬來亞的華人中也有過規模較小的騷亂,但至少在有一些國家,宗主國的控制曾有所放鬆,這些國家的人民曾指望有一種雖然緩慢但不斷髮展的自治。.大多數有識之士都認爲:爲了使政治和經濟結構有秩序地發展,宗主國的援助是必要的;另外,既然在當今的世界上弱小的獨立國家的生存前景十分渺茫,與宗主國保持緊密的聯繫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日本對東南亞的征服使人們對這些原則的一切信念都發生了動搖。歐洲人被趕了出去,當地人民失去了歐洲人的行政和經濟方面的援助,日子卻仍然過下來了,行政管理工作在沒有歐洲人——官員以及其他人——在場扶持的情況下,仍然維持了下來,至少是勉強維持下來了,而這種扶持曾被歐洲人認爲是東南亞人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東西。
日本人給予當地行政官員的權力範圍可能極其有限,但是日常的行政事務都交給了當地的文職人員;而對大多數人民來說,重要的就是政府的這些日常行政事務。因此,所謂在管理東南亞公共事務中需要外來援助的說法,原來只不過是一種錯覺而已。或許比起戰前來,效率差了一點,但現有的效率已足以應付日常的工作。
當地的文職人員和軍人被提升到他們在戰前連想都不敢想的級別,並且已經設法掌管了他們自己負責的部門的工作。長期以來,殖民主義國家力圖爲自己統治附屬國作辯護,其理由是。至少它們做到了保護附屬國免受其他強國地侵略。可是,當考驗來臨時,他們潰退了、投降了,完全沒有履行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美國人、英國人、荷蘭人和法國人都一樣,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而這正是政府的首要職責。
對比之下,象暹羅這個東南亞唯一的獨立國家。倒比其他地區容易的多地倖免了戰爭地浩劫。而恰恰是那些殖民強國力圖堅守的地區如馬來亞、緬甸和菲律賓,卻損失最重,由此可見,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依附於西方宗主國。其實在戰時並不一定是有利的。也許更爲重要的一點是,在日本地軍事佔領下,印度支那、菲律賓、緬甸和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在名義上都成了獨立的主權國家。
雖然在某些方面,日本給予它們實際上的獨立性可能比以往西方大國統治時所給予它們的政治自由還要少,但無論是印尼人、緬甸人或其他東南亞人,在當了那麼多年的僕從之後。沒有一個不爲自己能當一個名義上自由的主權國家地公民而感到驕傲的。而日本做到了西方列強曾說過地而事實上從未做到的事。
此外,幾乎在東南亞的每一個地區都掀起了抵抗運動。這些抵抗運動絕大部分出於自發。它們並不是由從前統治這些地區的強國鼓動起來的,而是東南亞人民自己組織起來地,而且大部分是由政治上的左翼分子自願結合而成,因爲右翼分子他們通常在本國擁有大宗財產對於要冒着生命和財產的危險去公開反對得勝地敵人,是要更爲小心翼翼。瞻前顧後的。
抵抗運動雖然經過多年的挫折,但最後結果證明了他們是勝利的一方,這使他們贏得了巨大的威望。而且他們對自己在贏得勝利這件事上所作的貢獻,也許傾向於估價得比其實際的貢獻爲高。.他們對他們的狹小地區以外所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念念不忘的是自己在勝利中的那一份功勞、而對別人所起的作用卻沒有同等看待。因此,他們要求取得勝利的果實,而他們認爲,唯一合適的報酬是由他們自己來管理國家,這個國家不僅是他們自己的,而且他們認爲是自己從敵人手中拯救出來的。
因此,在政治領域內,一個主要的也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就是要求獨立——這一要求,是抵抗運動所大聲疾呼、並得到上述有關的大部分國家其他各階層人士支持的。比較清醒的民族主義者仍然希望同宗主國進行友好合作,而左翼卻仍然保持着戰爭時期的組織,並且得到一些準軍事性組織的支持。
緬甸的國民軍領
在仰光的集會上發表演說,譴責英帝國主義爲魔鬼,“法西斯主義者”,以此來鼓動羣衆,號召緬甸人民起來擺脫英帝國主義的奴役,爭取自由,行使自決權。他們已不能滿足於英國自治領的地位或英帝國主義體制內的任何其他地位,聲稱將通過由成年人普選產生的立憲議會來決定他們自己的命運。而且這個議會必須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立憲議會,而不是一個在英帝國主義庇廕下選出的議會。
在越南,胡志明領導的越盟在日本人投降前夕,發動全民暴動奪取全越南很多城市,於1945.9.2布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隨後與趕來想恢復殖民統治的法國軍隊展開了武裝鬥爭。並且宣佈完全同法國脫離關係,廢除法國與越南簽訂的一切條約,取消法國在越南的一切特權。
越南全民族要堅決地用全部精力、生命和財產來維護這個自由、獨立的權利!
自1945年8:|.,日本人同意印度尼西亞獨立。在此鼓舞下,蘇加諾博士和哈達博士於8月17日在巴達維亞宣佈了共和國的誕生,第二天,曾由日本/月贊助成立的獨立籌備委員會通過了共和國憲法。蘇加諾指揮軍隊在泗水保衛戰中,阻擋盟軍對印度尼西亞的再度佔領,繼續囚禁着成千上萬名被日本人關押的荷蘭僑民,藉此手段來迫使盟國表態,並影響荷蘭人在即將舉行的獨立談判中的態度。
印度,曾經是英國稱霸世界的最重要的殖民地,被譽爲女王皇冠上最閃亮耀眼的寶石。然而在二戰爆發後,希特勒咄咄逼人的攻勢,卻不得不讓英國人重新考慮與印度的關係。印度這個歷經滄桑的文明古國,輝煌後突如其來的沒落,困擾了印度人上百年,積聚了一百多年渴望自由的期望具有驚天動地的力量。此時的印度已經對大英帝國的殖民者失去了耐心,獨立的步伐越走越急,以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抵抗運動開始,國大黨號召印度人民掀起了一波波獨立浪潮。
馬來亞,就在英國人爲解除了華人抗日軍的武裝,重新掌握了這塊殖民地而彈冠相慶的時候,華人獨立民主黨卻異軍突起,以極其漂亮的政治、軍事攻勢給了英國人當頭一擊。而且,在面對着英國人的強力反撲時,民族解放軍在那位神秘的叫漢風的指揮官的領導下,卻依然沒有絲毫潰敗的跡象,頑強地用子彈和死亡回敬着固執的英國佬。
二戰後的世界正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爭取自由獨立的浪潮席捲着整個東南亞,而英國,這位昔日的世界霸主,已經沒落了,只能生活在美、蘇兩大國的大呼小叫之中,蜷縮在國際社會的一角,看着兩位老大在那裡風風火火地大展拳腳。
政治地位的丟失往往都是建立在一片狼籍的經濟基礎之上,當英國政府向美國請求經濟援助的要求再一次被拒絕時,當美國勸說英國灑脫一些,《大西洋憲章》中已經聲明瞭戰勝德國的目的是和平,兩國不能對外擴張,各民族有選擇其政府形式的自由,如果有國家剝奪了各民族的主權和自治權,美、英兩國都要設法予以恢復;當民族解放軍的滲透和襲擊越演越烈,英國軍隊以每天傷亡五十餘人的代價不斷損耗的時候;當國際輿論越來越對英國不利的時候;當國內的反戰情緒越來越強烈的時候;英國人意識到要想再用殖民主義的老思路來維持,已經不行了。
伴隨着皇家印度海軍的起義,英國政府是真的筋疲力盡了,在印度連續發生的反英浪潮中,他們只能不斷退讓。印度總督韋維爾在寫給喬治六世的信中,語調悲涼且無奈地表示,現在的印度已經是沒有安全和法律可言的國家,罷工、遊行、起義、暴動說來就來,象家常便飯一般,儘快撤離是平息風波的唯一途徑。
而此時的馬來亞半島,英國政府努力保持起來的強硬也面臨着巨大的考驗。一個人的抗日龍騰南洋第十八章獨立大潮,勢不可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