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當世文宗的威力

bookmark

不過沈明臣叔侄卻等到了京師情報站的站長陸二上門。

自從張居正上臺執政以來,進一步加強了對輿論的控制。

張居正取締了除了明廷官方發行的所有報紙,不僅僅是印刷其他報紙是重罪,就連販賣這些報紙也加重了處罰。

雖然在遠離京畿的其他地區,這條禁令依然和廢紙差不多,但是在京師城中,這條禁令還是有威力的。

張居正執政以來,也吸取了高拱“爲政過寬”的教訓,張居正總結高拱下臺的經驗,就是他對京師控制太鬆懈了。

他親自處理順天府的事務,將京師劃分爲很多個小區域,設立治安所和捕快廳,專門負責這些街道的治安工作。

雖然也有大量的街頭混混進入了治安所和捕快廳,但卻確實加強了對京師的控制。

禁報令實行以來,確實對《京師新報》的發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煩,這個月光是京師情報站就出面撈了七次報童了,爲了安全起見,陸二決定讓旗下的報童組織暫停販賣《京師新報》,等到風聲鬆一點再說。

《京師新報》的發行遇到了困難,陸二向上級建議,將《京師新報》的編輯部和印刷廠撤往天津。

今天陸二帶來了東南內閣的調令。

“什麼?讓我們返回東南?”

沈明臣驚訝的看着陸二,這段在京師的經歷讓他很滿意,東南給他的薪水又高,他原本靠着書店掩飾,在京師也是如魚得水。

如果不是公車上書那件事連累到了他明面上的身份,沈明臣還可以一邊做書商一邊做編輯。

現在讓他撤回東南,沈明臣反而有些捨不得了。

陸二點頭說道:“內閣已經下令,編輯部和印刷廠撤往天津,以後《京師新報》改爲一週發行一份合集,採用更隱蔽的訂閱投遞的方式。”

“不過這些事情和沈主編也已經沒有關係了,現在陸某可是要恭喜二位高升了。”

聽到自己升官了,沈明臣心情好了很多,他雖然捨不得在京師的工作,但帶着這一次的功勞返回南京,也能在東南官場中佔據一席之地了。

陸二對着沈明臣說道:“禮部下新設的新聞版權司,沈主編被內閣廷推通過,擔任新聞版權司的主司了。”

沈明臣也是一喜,他也關注了東南的官制改革,六部下諸司也是相當重要的職位了,而且新聞版權司是管理東南報刊發行和版權保護的部門,可以說是個相當重要的部門。

他作爲本屆內閣第一次廷推出來的大臣,也是含金量十足。

沈明臣又問道:“那一貫呢?”

陸二看向年輕的沈一貫,聽到自己叔侄二人升官,沈一貫連一絲笑容都沒有,和熱情外向的叔父不同,這位年輕的副主編非常冷漠。

但是陸二也知道,這些日子《京師新報》的日常工作,幾乎都是沈一貫在主持的,而幾篇重要的報道,也都是沈一貫親自採編撰寫的。

《京師新報》的成績,大半都是這個年輕人做出來的。

陸二說道:“令侄的職位是大都督親自提名的,也是經過內閣廷推一致通過的。”

沈明臣連忙問道:“沒想到小侄竟然蒙受大都督親自關注?不知道是什麼職位?”

陸二說道:“鴻臚寺行人司主司。”

沈明臣露出迷茫的表情,他對於東南官制有了解,但主要是對七部這樣的大衙門。

鴻臚寺在五寺中也是排名末尾的。

大理寺、司農寺、太僕寺、鴻臚寺、宗正寺這五寺中,(勘誤,前文達觀是宗正寺度牒司主司)就是以鴻臚寺和宗正寺排名最末,就連很多東南官員都不知道這兩個衙門爲什麼要名列五寺。

大理寺和刑部共掌刑律,司農和太僕是負責農業生產和牲畜管理的工作,雖然在工商大興的背景下有些弱勢,但是農業依然是重中之重。

鴻臚寺就顯得無足輕重了,負責接待外國使節?如今有什麼重要的外國使節?

《海國圖志》在報紙上連載,也讓東南百姓對周圍諸國有了初步的瞭解,甚至連遠在西方的歐陸諸國,也成了市民的談資。

可在東南官員和百姓看來,只有北方舊明還能算是旗鼓相當的對手,望眼看去其他諸國都是什麼東西?

當今世界,唯一在國土和人口上,能夠和中華比肩的,也就是橫跨歐亞的奧斯曼帝國了。

所以在沈明臣看來,鴻臚寺行人司的職位非常雞肋。

沈一貫聽到這個任命,卻難得露出笑容,對着陸二說道:

“多謝陸站長的消息,我叔侄二人儘快就啓程離開京師。”

沈明臣還是有些放不下自己經營了近一年的《京師新報》事業,他追問道:

“敢問陸站長,誰來接替我的職位呢?”

陸二笑着說道:“這一次來京師可是一位名人,沈主編肯定聽過他的名號。”

“難道是震川先生(歸有光),不對啊,不是說震川先生已經升任禮部員外郎了嗎?”

陸二說道:“這是秘密任命,兩位也是我東南的高品級官員了,纔有權知道這件事。”

“不是歸先生,而是王元美。”

“什麼!”

王世貞,字元美,是當世能和蘇澤並列的文壇宗師。

щшш ✿ⓣⓣⓚⓐⓝ ✿C〇

因爲父親前薊遼總督王忬被嘉靖處死,王世貞在南直隸太倉老家守孝三年。

世人都認爲王世貞會出仕東南,卻沒想到王世貞一出仕就擔任《京師新報》主編這樣的職位。

沈一貫突然說道:“讓王元美擔任《京師新報》主編,大都督是要公然和明廷打擂臺了?”

陸二讚許的說道:“正是如此,王主編已經乘船前往大沽了,他準備用《京師新報》和明廷爭奪輿論陣地。”沈一貫說道:“妙啊!”

王世貞在守孝前就是當世文宗了,當年蘇澤科舉的時候,就模仿過王世貞的科舉範文。

讓王世貞擔任《京師新報》的主編,可以說是一招相當巧妙的棋了。

王世貞父親的遭遇在明廷內部也有很多同情者,特別是清流這種不少都王世貞父子有來往,而清流又是支持高拱張居正變法的主力。

王世貞又在京師很有文名,粉絲衆多,由他主編的《京師新報》訂閱量肯定要上一個臺階。

沈明臣叔侄得到了撤離的命令,立刻離開京師,從大沽軍港乘坐快船返回了南京。

而守孝結束的王世貞,在南京大都督府和蘇澤面談了三個時辰後,就乘坐快船抵達了北上大沽。

五月,京師。

忙碌了一天的張居正返回到家中,他十三歲的長子張敬修抱着一份報紙激動的等着他。

張居正對於張敬修這個兒子很滿意,張敬修幾乎和他是一個模子刻出來。

不僅僅是長相上極爲相似,張敬修的才情和能力也完美的繼承了張居正。

才十三歲的張敬修已經能夠熟讀並融會貫通四書五經了,用張居正的標準,就算張敬修不是他這個宰相的兒子,也能參加鄉試考上一個舉人了。

當年張居正和高拱都是窮酸翰林的時候,兩人經常在家裡討論時政,那時候張敬修才七八歲,就經常能夠說出讓兩人都驚訝的言論。

張敬修性格上也很穩重,很少見到他大喜大悲的樣子,這也讓張居正對這個兒子非常滿意。

張居正自從執掌明廷朝政之後,張敬修性格更加穩重,每天也就是在家裡讀書,從來不仗着宰相家公子的名號出門浪蕩。

兒子今日竟然如此激動,倒是讓張居正有些意外。

“父親,王元美來京了!”

張居正自然知道王世貞是誰,他當年和王世貞在朝的時候雖然沒什麼交際,但是也曾經讀過王世貞的文章。

兒子在學習科舉文,自然會讀王世貞的文章。

當今的文壇上,主要流行的就是兩種文風。

一種就是王世貞提倡的漢唐復古派,他提倡的是漢唐那種雄渾文風,反對的是以已故的楊慎爲代表的臺閣體,所以他的文章也是氣象雄渾、辭色雅麗,意蘊悠長,這種文風深得年輕讀書人的青睞。

另一種就是蘇澤所提倡的白話派,蘇澤從曲藝創作入手,提倡的是“下里巴人”的白話創作理念,提倡簡約通俗的文風,不要求對仗和平仄,提倡真情實感。

王世貞之前在守孝,寫不了太華麗的文章,於是在家編纂文集。

那時候整個京師的讀書人都向王世貞寫信寄文章,希望自己的文章能夠收錄到王世貞的文集中。

但是張居正卻皺起眉頭。

王世貞是進士,雖然他父親被上皇處斬,但是他本人並沒有被褫奪出身,所以他離開京師算是爲父親丁憂守孝,他還是有明廷官員身份的。

但是這事情糟糕就在王世貞是蘇州人,他三年都在東南守孝,如今他到底是傾向哪邊?

這個結果似乎是不言而明瞭,如果王世貞要在明廷出仕,就不會這樣突然抵達京師,而是應該由明廷吏部將他的復起建議送到張居正的案頭。

現在王世貞沒有申請復起,而直接出現在京師,這其中的意味就非常曖昧了。

看到父親皺眉,張敬修也不再激動,而是看向這位執掌大明的宰相。

“王元美沒有向朝廷請求起復。”

“啊?”張敬修生於宰相之家,自然明白這其中的意味,他驚訝的看着張居正。

“看來他不想要在明廷出仕,可他如果投了東南,爲什麼要來京師?”

父子二人都沉默了。

張敬修沉默了半天說道:“王元美和蘇汝霖的文學理念有分歧,會不會是他也不願意在東南出仕,又和我大明朝廷有心結,所以才孤身前往京師卻又不肯出仕我大明?”

張居正想了想說道:“想來也只有這個可能了,王元美雖然提倡復古,但是也對蘇汝霖那一套白話真情說很反感,認爲那種文章根本上不了檯面,不能算是真文學。”

“等他抵達京師,爲父以朝廷的名義徵辟他出仕,看他如何應對再說。”

張敬修徹底冷靜下來,王世貞這次入京夾在了明廷和東南之間,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復了。

三日之後,王世貞入京的消息已經刊登在《皇明新報》之上,王世貞就這樣乘坐馬車直接進了京師。

王家在京師本來就有宅子,當年扶着父親靈柩回鄉的時候也沒有變賣,王家本來就是姑蘇望族,拿着地契很快就從順天府拿回來宅子。

接下來王世貞開始在自家宅子裡宴請京師的舊友。

一開始的時候,大家還擔心王世貞從蘇州過來,不敢參加他舉辦的宴會。

但是很快王世貞宣佈,不僅僅要召開宴會,還要在家召開文會,同時他還要編纂一本《弇州山人別錄》,收錄文會上出衆的文章。

這下子京師的文人再也坐不住了,王世貞在文壇上的地位,一旦這本《弇州山人別錄》出版一定會暢銷,如果自己的文章能夠收錄在這本書上,那肯定會名揚天下。

就在王世貞的文會名聲越來越大的時候,行人司的官員來到了王世貞家門口。

行人司帶來了大明內閣的政令,要重新啓用王世貞。

第012章 煙薯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281章 講武堂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602章 幹嘛嘛不成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買辦第240章 緝私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199章 登榜送貼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232章 倭寇再臨(卷末,求票!)第015章 朝堂一紙風第271章 和張居正見面第546章 翻山入蜀!第150章 敏捷屬性的用處(加更求票)第032章 精鹽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99章 講學技能,表字第024章 械鬥罰銀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182章 數學技能升級第92章 殺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訂閱)第049章 縣衙第611章 如司馬懿故事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292章 合擊倭寇,兵法升級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034章 精製第010章 趕海第677章 毫無誠意第152章 飛翔的荷蘭人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78章 銃炮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201章 衣錦還鄉第326章 鐵瘋子和鋼瘋子第003章 占卜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239章 數據治稅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139章 良配第320章 西禪寺培訓班第550章 授權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619章 自治社區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431章 蒸汽機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迴旋鏢第294章 技能:博物學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第79章 亡於洪武第328章 九邊,救俞第482章 缺官第614章 投降主義謀士第567章 論資排輩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075章 治本經第99章 講學技能,表字第295章 爆炸就是藝術第500章 馬尼拉總督人選第89章 合理,太合理了!第061章 淨海王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002章 家廟第386章 父慈子孝第264章 揚州鹽商第172章 榜一第288章 是時候開始加速了!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483章 現代和前現代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530章 父母之愛兒,則爲之計深遠第673章 定草原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136章 倒黴的礦監第287章 放棄勸諫情結,尊重大明命運(卷末第038章 入編捷徑第488章 婆羅門和回教第262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
第012章 煙薯第551章 李春芳倒臺第281章 講武堂第496章 未曾開發的寶庫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424章 人事任命第602章 幹嘛嘛不成第478章 比封建更腐朽的買辦第240章 緝私第511章 進攻學說第254章 大婚(求月票!)第199章 登榜送貼第588章 低道德優勢第631章 以史爲鑑第301章 無間道,何心隱倒嚴第232章 倭寇再臨(卷末,求票!)第015章 朝堂一紙風第271章 和張居正見面第546章 翻山入蜀!第150章 敏捷屬性的用處(加更求票)第032章 精鹽第578章 惡性通脹第99章 講學技能,表字第024章 械鬥罰銀第102章 火器時代秘籍步法第182章 數學技能升級第92章 殺狐(本卷完,6500字大章求訂閱)第049章 縣衙第611章 如司馬懿故事第565章 解散都察院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292章 合擊倭寇,兵法升級第96章 救困方,惠民事第034章 精製第010章 趕海第677章 毫無誠意第152章 飛翔的荷蘭人第449章 威權主義第260章 高拱張居正(本卷完,明天新一卷)第78章 銃炮第633章 你的想法有些極端了第201章 衣錦還鄉第326章 鐵瘋子和鋼瘋子第003章 占卜第91章 追回旌表(晚上大章,卷末了求訂閱)第239章 數據治稅第543章 期貨祖師爺於公子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599章 土豆粑粑第375章 左順門闕庭第139章 良配第320章 西禪寺培訓班第550章 授權第266章 文筆如刀第619章 自治社區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431章 蒸汽機第076章 百姓日用即爲道第406章 祖宗之法的迴旋鏢第294章 技能:博物學第174章 府試前的集市第79章 亡於洪武第328章 九邊,救俞第482章 缺官第614章 投降主義謀士第567章 論資排輩第519章 異端比異教徒更可惡第121章 肝的方向第075章 治本經第99章 講學技能,表字第295章 爆炸就是藝術第500章 馬尼拉總督人選第89章 合理,太合理了!第061章 淨海王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002章 家廟第386章 父慈子孝第264章 揚州鹽商第172章 榜一第288章 是時候開始加速了!第247章 講學泰州第013章 開荒忙,煎人壽第355章 國之命脈第589章 老虎不打打蒼蠅第577章 又在六國下矣第483章 現代和前現代第425章 兼併崩潰螺旋第95章 中華茶道,醫局第455章 將軍和參謀第338章 嘉靖四十二年的第一場會第530章 父母之愛兒,則爲之計深遠第673章 定草原第624章 大都督先例第134章 倭亂的根源第387章 僅有一名獸醫的醫院第136章 倒黴的礦監第287章 放棄勸諫情結,尊重大明命運(卷末第038章 入編捷徑第488章 婆羅門和回教第262章 明亡於開中法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