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六章 尾聲

“比奇中文網”就能找到我們哦!http://.tiantiandu/

張邁聽馬繼榮此來竟是爲了安西大都護繼立之事,這時諸中郎將除了郭楊之外都在跟前,法如禪師與郭汾也在近側,張邁道:“安西大都護一職,歷來都由郭姓子孫繼承,郭洛如今見在寧遠,需得派一中郎將去替了他來才行。”

諸將面面相覷,一時接不得口,郭汴叫道:“姐夫,安西大都護得由你來做。”

張邁喝道:“你小孩子家,懂得什麼。”

郭汴道:“這不是我的意思,是我哥哥的意思。我從寧遠來時,大哥就曾跟我說,爹爹逝世多時,咱們安西也該再立大都護了,他說這大都護之位,得由姐夫你來做。不但我哥哥這麼說,就是我爹爹生前也曾託我嫂子告訴我們,要我們奉姐夫爲安西之主——所以這也是我爹爹的意思。”

郭汴開了這個口以後,衆人便都好說話了,郭師庸道:“阿洛所言甚是,雖說自郭昕公以降,歷任安西大都護都是郭姓子孫,但那是在新碎葉城時,情況與今日不同,如今我們安西東西上千裡,城鎮十餘座,不再是當年小城小邦可比了,論功勞,論地位,論威望,論將來我安西的前途,都應該由特使繼任此職。”

張邁道:“如果不一定要由國家子孫接任,若論功勞、論威望,岳父逝世以後,就該由副大都護楊定國叔叔接掌這個職位。”

楊定國忙道:“特使這是什麼話,我年老昏庸,這半年多來以副大都護代師道兄行權那是不得已而爲之,如今內外已定,正該立一個更有作爲的英雄,才能帶領我們安西繼續走下去。我們雖然已經得到了一個立足之地,但回紇、薩曼虎視眈眈,龜茲、焉耆尚爲異族竊據,東歸之路也未打通,大唐存亡未卜,往後的道路仍然難走,若是由我來接掌安西,以我的衰朽殘年最多不過帶領諸位保境安民而已,如何能夠實現規復故土、東歸中原、振興大唐的重任?特使請勿再推辭,速即大都護之位,以安境內軍民之心。”

法如亦道:“疏勒故民、西域舊裔,都是賴張特使方得平安,人人感激張特使之大恩,佛教、祆教、摩尼教也都許張特使爲教外護法,安西大都護之職,需得張特使方做得來,若由他人來做,無論是誰,恐怕都難以服衆。”

鄭渭道:“自從我們在怛羅斯與郭老都護分開以後,特使便已是我安西實際上的領袖。如今疏勒境內雖然稍安,但四周虎狼林立,無不在窺伺我安西是否有機可乘,諸國皆畏張特使之威名,若是特使即爲安西大都護,則諸國見我無隙,便不敢妄加侵犯,若是由他人來做,諸國必以爲我安西有內鬥之憂,必起覬覦之心。”

石拔叫道:“對,對,這安西大都護就是得特使來做才行!若是讓別人來,我小石頭第一個不服!”

張邁喝道:“不許胡說!推舉大都護乃是公正之事,輪得到你來說服與不服?”

李臏亦道:“特使,石都尉此言不止是代表了他自己,也是代表了藏碑谷遺民以及軍中所有將士的心聲。”

安六道:“是極是極!咱們安西境內,無論男女老幼,誰不擁戴張特使?”

剛剛從託雲關回來的合舍裡也道:“我們黑頭烏護故民,也擁戴張特使即大都護之位。”

薛複道:“當今能平定這西域『亂』世,唯有特使一人。我等新歸軍民,亦亟盼特使能正名即位。”

各方領袖紛紛來勸,張邁道:“這事我且問問郭洛、楊易的意見再說。”

楊定國道:“阿洛的意見,已經由阿汴說了,我楊定國在此,幾時輪到易兒開口?既然重臣大將、軍民上下都擁護,此事須當早決!至於外臣邊將,等決議已定,再派人通知他們也就是了。”

張邁道:“安西大都護乃是極爲緊要的職位,本來該由朝廷敕封纔是,我當日帶來的聖旨,封的是郭昕公,如果是由郭昕公的子孫繼立那也還說得過去,但若由我一個傳旨人繼立,恐怕卻說不通。”

馬繼榮在旁道:“張特使,你這話可就不對了,隴右隔斷已久,我大唐諸藩但能保民守土、震懾胡虜者便可爲一方之主,此事百年來早已約定俗成,如歸義軍規復沙州,先定名份,然後馳報長安,朝廷便加以封賞承認,並無見罪之意,我主派我前來,正是擔心張特使不知此節。”

安守敬道:“原來如此。”

馬繼榮繼續道:“所以就請張特使放心即位,我主當連同歸義軍一起,共推張特使監臨安西。待安西平定,我們三家再一起派遣使者,東使長安,奏明朝廷,到時朝廷定然追認。”

諸將都道:“正是,正是。李國主之美意,萬萬不可推辭。”

張邁再推不去,當即由馬繼榮居中擺正了虎皮大椅,楊定國和法如禪師一左一右,夾了張邁往大椅坐落,楊定國道:“嗚呼!自老都護郭師庸逝世,安西唐軍萬里輾轉,自今方定。大都護府不可一日無主,今依老都護遺命、安西軍營擁戴,于闐友邦贊扶,請欽差張特使兼任我安西大都護府大都護、四鎮節度使,諸曹諸將,上前叩拜。”

當即由郭師庸率領諸將,鄭渭率領諸曹,安六率領諸老,法信率領諸教,上前拜見新任大都護,第二日法如大師親自挑選了一個好日子,定在十一月初二正式即位,馬繼榮當場表示于闐國主李聖天必會攜曹王后到場來賀,鄭渭擬定了文書,通告四方。

楊易人在溫宿,聽到消息哈哈笑道:“邁哥終於肯正式做我們的頭兒了麼?”

慕容春華咳嗽了一聲說:“是張大都護了,以後不可『亂』說。”

楊易笑道:“是欽差兼大都護兼四鎮節度使,哈哈,什麼頭銜都好吧,總之就是我們的頭兒。”又問了信使當日即位的情形,楊易又忍不住笑了起來:“邁哥居然也會扭扭捏捏假推辭,當真好笑之至。”

慕容春華也笑了一笑,說道:“于闐使者面前,總得行些禮數,不過我也沒想到于闐在這件事情上會這麼主動幫我們的忙。那個馬繼榮還說,要聯同三家一起向長安派遣使者,那麼接下來應該就會將力氣往東方使了吧。”

楊易道:“于闐使者說要三家聯袂東進,可是咱們與沙州都還隔着老遠呢,至今都還沒聯繫上,如何聯合?”

哥碩道:“將軍,從疏勒前往沙州有兩條路,第一條是沿着天山南麓東進,第二條是沿着崑崙北麓東進,總路程來說難分長短,不過天山南麓綠洲衆多,崑崙北麓過於闐之後就多是浩瀚荒漠,其中更有兩段間隔達到八百餘里,往來十分不便,大軍通行尤其困難。于闐國主李聖天娶的是沙州歸義軍領袖曹議金的女兒,兩家乃是至親,但也沒法頻密來往。所以我們若要前往沙州,要麼就是派遣小隊使團,跟隨於闐的人從南路出發,要麼就得從溫宿起始,向龜茲、高昌借道了。”

楊易笑道:“借道?人家肯借麼?嘿嘿!”他冷笑了兩聲,又道:“你剛纔說于闐國主李聖天是曹議金的女婿。那個曹議金現在應該很老了吧?”

哥碩道:“曹議金是平定沙州『亂』局的老英雄,現在年紀已經很大了,前幾年曾傳他臥病,不過我們和沙州隔着于闐,以前回紇與于闐關係又不好,所以消息知道的不確切,也不知道現在還在不在。不過聽說曹議金有好幾個兒子都已成人,沙州在曹議金手裡政局又頗爲穩定,就算曹議金不在了,曹家在沙州的地位應該也難以撼動。”

慕容春華道:“沙州方面的情況,我們與其在這裡揣測,不如直接派人去問于闐的朋友,于闐和歸義軍既是親家,如今我們和于闐關係又正密,定能從他們那裡得到許多確切的消息。眼下要做的,是先向我們的新大都護道賀。”

楊易當即代表駐於溫宿的三千兵將向張邁宣誓效忠,不久寧遠的賀信也到了,不過寧遠的賀書上在郭洛之上尚有劉岸的名字,並提到劉岸已經回到了庫巴。此外也比楊易的賀書多了一些內容,那是關於西面局勢的。

張邁拿了書信來找鄭渭和李臏,與他們商議。鄭渭接過書信,見上面提到了和薩曼、薩圖克以及阿爾斯蘭三方面的內容。

薩曼方面,庫巴與西鞬之間的榷場所進行的第一次交易順利進行,鄭渭讀到這裡以後說:“這樁買賣一做開來,以後薩曼這邊就不用擔心了。”

再看薩圖克方面,他卻已將兩個兒子送了來接受張邁的教導,同時還接受了張邁的封賜。與此同時,阿爾斯蘭已經對怛羅斯方面發動了攻勢,並且有過了兩次接戰,但卻都被薩圖克『逼』退了。薩圖克送來兒子的同時也向唐軍求援,郭洛在信中正向張邁請示該如何應對。

李臏問鄭渭道:“鄭伯渠,你以爲如何?”

鄭渭心道:“張龍驤既然留了郭洛鎮守寧遠,西面之事他自然可以便宜處置,現在卻來問,那不是問計,而是問權。相比於楊易,郭洛的『性』子顯然謹慎得多。”微一沉『吟』,道:“我們如今的力量無法吞併怛羅斯,再說接下來我們的戰略需得先東而後西,若被西面的事情纏得太久,耽誤了我們東進的步伐,對我們將有不利。薩圖克與阿爾斯蘭之間,讓薩圖克處於下風卻又不被阿爾斯蘭消滅,對我們來說纔是上策。只是不知薩圖克是否抵擋得住阿爾斯蘭。”

張邁道:“薩圖克是很堅韌的,按我推斷,只要不到兵盡糧絕,應當不會輕易滅亡。而且薩曼方面一定也不希望薩圖克所部被阿爾斯蘭吞併,所以對薩圖克應該也可能會暗中加以支援。”

李臏道:“若是如此,那就好辦了。咱們就派一個使者前往八剌沙袞,就說給兩家調停,出聲不出力。也算應付了薩圖克的敦請。”

鄭渭卻道:“依我看,這事不如就交給郭洛自己決斷如何?”

張邁看了鄭渭一眼,笑道:“好。”

李臏一怔,看看鄭渭,再看看張邁,也反應了過來。

張邁嘆道:“如今我們若自誇一點,也可號稱自己擁有千里之國了,可惜這千里之國卻只有寧遠、疏勒、莎車、溫宿等幾個綠洲,荒地多而良田少,地廣人稀,就算吞了寧遠、溫宿,招徠邊民,納入隱戶,境內人口也不足五十萬,算起來也不過是中原一個大縣,而且種族又雜,教化起來阻力太大。越往西這種情況就越嚴重。所以當日我們對西面進兵雖然越來越順,卻不得不止步於亦黑、庫巴、沖天砦,說到底還是人力財力支撐不起來。”

鄭渭道:“所以東進的事情纔要加緊了,我們所亟需的人力與財力,只有東進纔有可能獲得。”

張邁道:“如今隴右的形勢究竟如何,我西征這段期間你可打聽清楚了未?”

鄭渭道:“眼下我們東進的北路被隔斷,要打聽隴右的情況,唯有通過於闐。據于闐的人說,隴右如今是胡漢雜處,當年威震一時的歸義軍如今已大不如昔,卻還牢牢控制着沙、瓜二州,瓜州再過去的肅州、甘州,就落在回紇人手裡了,甘州再過去的涼州,聽說則在漢家邊將手中。涼州再過去的蘭州,聽說則是在吐蕃人與回紇人所分據。”

蘭州再過去,那就是雍秦大地了。

“不過,隴右道畢竟是我漢家經營千載之地,眼下就算是胡人控制的州縣,其百姓也多是漢人,甚至就是胡人漢化也很深。與蔥嶺以西不同,隴右的胡人其人種皆與我漢家相近,而且許多都懂得唐言。不止隴右如此,就算是龜茲、焉耆,聽說也是如此。”鄭渭道:“所以如果我們繼續東進的話,越往東走,唐風漢味就會越濃。我大唐詩篇:‘西出陽關無故人’,又道:‘春風不度玉門關’!唉,我可真想去看看,陽關以東的‘故人’、玉門關內的‘春風’,和疏勒這邊相比是不是真有那麼不同。”

張邁也想起了上一輩子的經歷,心想:“我雖是從東方來,但這個時代的中原大地,和我所認識的那片土地,應該是又一樣,又不一樣吧。”

鄭渭感嘆了一會後,繼續道:“也就是說,我們越是東進,漢人的勢力會越來越大,當日馬繼榮說要聯合我們安西以及於闐、沙州,三家聯袂派遣使者,這個提議讓我得到了啓發,但我卻又覺得這個提議有些消極了。我以爲如果三家能夠聯手,大可搞得更轟轟烈烈些,乾脆就建立一個西域大唐聯盟!”

李臏臉上現出幾分訝『色』來,張邁卻撫掌讚道:“大唐西域聯盟?這個好!”李臏卻道:“如何聯法?”

鄭渭道:“如何聯法?自然是遙尊中原,號召西域所有的大唐子民都團結起來,擰成一股勁,一起將隴右、安西聯合起來,改變肅州、甘州唐民人多而力弱的局面,尊倡華夏,壓制胡虜。”

李臏道:“只是隴右道上,已被胡人佔據的土地且不論他,就算是漢人當家作主的地方,也大多是各成割據勢力,我們既要東進,與他們究竟是怎麼個聯盟法?如果只是個鬆散的聯合,只怕外敵一來,未戰就垮了,但如果是要兼併了他們,只怕他們對我們的牴觸,未必會比胡人對我們的牴觸來得小,憑着我們疏勒一地的人力物力,是否能夠鯨吞隴右三千里呢?”

張邁卻笑了起來:“李臏,你多慮了。”

“多慮?”

張邁道:“我們這次東進,並不是要吞併沿途的勢力,而是要激發沿途唐民的血『性』與鬥志,並引導諸族入華,幫他們過上好日子。沿途的割據者雖然會有自己家族的利益,但你別忘了,除了這些地方權勢者的自利心之外,藏在每一個唐人心目中,還有着對大唐的懷念,對母國的忠愛。就算不是唐人,而是胡人,在他們心目中也有着一份對文明的嚮往——那纔是我們最大的力量!東進的道路上,也許會有強敵,比如高昌回紇、甘州回紇,也會有世家大族,比如歸義軍曹家,但是他們誰都不曾像我們這樣高舉振興大唐的大旗!更不曾像我們這樣認認真真地在做引導諸族走向大同的工作!所以,我們和他們是不同的!因爲我們擁有激發唐民勇氣的能力,擁有引導諸族入華的志向,而這種能力與志向與我們的軍事勝利合在一起,則必然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而在這股力量面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高昌回紇也罷,沙州曹氏也罷,都註定了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步伐!”

李臏聽得怔了,鄭渭卻哈哈大笑,不知不覺間也帶着幾分狂意,道:“說的好!說的好!前途雖有險阻,但就憑着張龍驤這幾句話,我便已經預感到我們必能成功!”

第三十五章 車陣第十六章 上下同欲第二三六章 大國之滅第二章 長安特使第六十七章 河西漢民第八章 玉石俱焚第九十四章 親離衆叛第一零一章 從此兄弟不睨牆第五十五章 昭山夜宴之一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一四六章 大敵到齊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四十七章 英雄美人第六十章 心悅誠服尾聲 之 明天第五十九章 血矛鐵印第一九八章 周秦漢唐,四代故民第一九二章 野守第三十三章 棋勢連環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一二七章 換城之議第一八七章 九路大軍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一六七章 契丹輪臺之恥第壹壹壹章 爲自己活着第一二五章 士子西行之二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二六五章 晉北餘音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一三五章 北庭分裂第二十二章 割地第一七九章 羣雄割據?第八章 玉石俱焚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第九十六章 疏勒往事之二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三十六章 佛門的情報第八章 下巴兒思之一 第三更 求票!第一二五章 東方的消息第二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一一四章 龍戰於野之二第一三七章 張邁成親之一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二九九章 流放,已經是最大的仁慈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一三八章 擁與贈第五十五章 空谷熾焰第一四五章 會戰投筆崗 之二第二零二章 血戰之後第八十九章 後方第一三六章 饑民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三十九章 張門郭氏第三三零章 收第二零一章 染血的高地之二第三零八章 一路向西第四十六章 活佛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七章 變文造勢第八十九章 後方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亂第十六章 第六代第一四九章 大唐滅亡了?第一六一章 開疆拓土八百里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八十九章 宗教戰爭導火索沒人品又欠債……第五十八章 火牛雷豬第二七五章 大戰餘緒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一二零章 百工至 百具隨第二八一章 滾出雲州第九十七章 鬼門關第一五五章 決壩第六十五章 星夜血緞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第十四章 破敵趁勝第二二三章 鷹鳴破夢之一第二七六章 晉北縱橫第八十七章 狙將挽狂瀾!第九十二章 飛師圍敦煌第四十章 揭羅第一四六章 一併滅了!第二五零章 驅虎吞狼第一章 烏護第一美女第五十四章 招魂關於課程調整以及更新調整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十五章 兵家無秘籍第四十四章 索賞第二十九章 野菜湯第三二五章 遼西走廊第七十七章 小將突圍第四十一章 立信立城第八章 沙陀故土第一零五章 火燎天原之二第五十三章 敦煌張氏第四十五章 碎葉屯軍後裔第一一五章 大同
第三十五章 車陣第十六章 上下同欲第二三六章 大國之滅第二章 長安特使第六十七章 河西漢民第八章 玉石俱焚第九十四章 親離衆叛第一零一章 從此兄弟不睨牆第五十五章 昭山夜宴之一第七十一章 十萬騎兵頌唐詩第一四六章 大敵到齊第二十七章 誘遷第四十七章 英雄美人第六十章 心悅誠服尾聲 之 明天第五十九章 血矛鐵印第一九八章 周秦漢唐,四代故民第一九二章 野守第三十三章 棋勢連環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一二七章 換城之議第一八七章 九路大軍第三章 撲簌迷離第一六七章 契丹輪臺之恥第壹壹壹章 爲自己活着第一二五章 士子西行之二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二六五章 晉北餘音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一三五章 北庭分裂第二十二章 割地第一七九章 羣雄割據?第八章 玉石俱焚第九十九章 並世三大霸者!第九十六章 疏勒往事之二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三十六章 佛門的情報第八章 下巴兒思之一 第三更 求票!第一二五章 東方的消息第二十一章 何去何從第一一四章 龍戰於野之二第一三七章 張邁成親之一第一六五章 萬里西域盡華族第二九九章 流放,已經是最大的仁慈第十二章 盟友的遲疑第一三八章 擁與贈第五十五章 空谷熾焰第一四五章 會戰投筆崗 之二第二零二章 血戰之後第八十九章 後方第一三六章 饑民第十四章 汾陽兵典第三十九章 張門郭氏第三三零章 收第二零一章 染血的高地之二第三零八章 一路向西第四十六章 活佛第一二六章 羣賢第七章 變文造勢第八十九章 後方第二十四章 焉耆大亂第十六章 第六代第一四九章 大唐滅亡了?第一六一章 開疆拓土八百里第二十一章 寄人籬下第八十九章 宗教戰爭導火索沒人品又欠債……第五十八章 火牛雷豬第二七五章 大戰餘緒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一二零章 百工至 百具隨第二八一章 滾出雲州第九十七章 鬼門關第一五五章 決壩第六十五章 星夜血緞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第十四章 破敵趁勝第二二三章 鷹鳴破夢之一第二七六章 晉北縱橫第八十七章 狙將挽狂瀾!第九十二章 飛師圍敦煌第四十章 揭羅第一四六章 一併滅了!第二五零章 驅虎吞狼第一章 烏護第一美女第五十四章 招魂關於課程調整以及更新調整第五十一章 重建折衝府第十五章 兵家無秘籍第四十四章 索賞第二十九章 野菜湯第三二五章 遼西走廊第七十七章 小將突圍第四十一章 立信立城第八章 沙陀故土第一零五章 火燎天原之二第五十三章 敦煌張氏第四十五章 碎葉屯軍後裔第一一五章 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