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八百零七章 廷議

bookmark

第八百零七章廷議

剛剛發射出去的是白磷箭,箭頭是密封着白磷和煤油的玻璃管,製作過程非常危險,所以造得不多。

蘇油也不是爲了用來陸戰的,因爲這玩意兒最多能對付野外的營地,對付土石結構的城池其實用處不大。

經張散提醒,蘇油才及時意識到,如今的海戰,只需要將對方的船帆燒掉,那就算萬事大吉。

所以現在這一千枝箭只是小劑量單位的試驗品,真正要發揮作用,還得是通過弩炮發射到敵艦的船帆上掛着,然後自爆引燃。

好在廣源州的寨子大多數都是木柱茅頂結構,基本上一點就着。

寨子的火越來越大,已經徹底亂了。

一名指揮奔到劉紀身邊:“觀察使,這火滅不了!撤吧!”

劉紀心驚膽戰地看着幾個不幸被剛剛那種箭射到身上的軍士,在地上慘嚎打滾,身上的火焰隨滅隨起,身周幾名軍士瘋狂地拿衣服去拍擊,但是毫無用處。

火焰越燒越大,軍士的翻滾號呼漸漸停止,這般慘像,讓劉紀這樣久經沙場的人都只覺得兩條腿都在打顫。

更加害怕的是廣源州的峒蠻們,這場大火對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傳說中的神怒天罰,五千蠻丁狂喊着砍開了鎮守後路的交趾軍,朝着自己的寨子奔去。

一定要將這個消息告訴寨老們,宋軍的軍服顏色,就好像他們帶來的這場大火一樣,無法阻擋!

燕達的八千宋軍站在那裡,看着山坡上燒起的熊熊大火,也被震撼的雅雀無聲。

木質城樓上,望樓上,不時有燃燒的火人,從樓上跳下,他們寧願被活活摔死,都不能忍受被烈焰焚燒的折磨。

軍司馬悄悄地問燕達:“將軍,接下來如何行止?”

燕達抹了腦門上一把冷汗,咂了咂嘴:“火滅之後,將劉紀此前暗中投誠的信件四處張貼公佈,同時用文告曉諭交趾軍與廣源州內諸峒頭首。”

“三日之內,必須來此地投降,否則,就別怪老子們不客氣!”

兩日後,劉紀最終還是下定決心,投降大宋,而且投降得非常徹底。

這娃乃是偏師,主要起呼應作用,手裡沒沾多少宋人的鮮血,因此心理壓力不大。

不但如期而至,三千交趾軍隊全部繳械投誠之外,劉紀甚至還帶來了自己的家屬給燕達充當人質,還帶來廣源所屬古農、八細兩大峒蠻的頭首,以及五千丁口。

此前劉紀虜掠的大宋百姓三千餘人,這時帶了出來。

廣源寨,已經被燒成了一場白地,巨大的木柱上,還留着暗紅色的炭火。

長長的隊伍穿過焦炭構成的廢墟,來到寨前的空地上集合。

劉紀的臉色有些發白,火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不知道它怎麼燒起來的,爲什麼如附骨之蛆,難以撲滅。

相比那個,宋軍精良的器械,高昂的士氣,騎軍高大的駿馬,反倒是不那麼令人恐懼了。

燕達騎在大黑馬上,俯看着行來的劉紀。

劉紀感覺芒刺在背,緊趕幾步,匍匐在燕達的馬前:“下國罪臣劉紀,拜見天朝上國燕將軍。”

……

劉紀的歸降,讓宋軍聲勢大振,李朝張皇失措,急遣李常傑從占城回師,主持軍務。

升龍府,李越的首都。

和宋太祖差不多,當年李朝太祖李公蘊,是當年黎朝左親衛殿前指揮使。

奪了交趾地區後,立國大越,傳聞有黃龍起於富良江,李公蘊以爲吉兆,命大臣考察黃龍升起之處。

大臣回來奏報,說那處地方是風水寶地,“宅天地區域之中,得龍蟠虎踞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

李公蘊大悅,遷都到了那裡,命名爲升龍。

李朝在第三代國王聖宗之後,比照唐宋建立了政治制度。

太師李道成秉政之後,意識到儒家思想對建立封建大一統國家的重要性,開始實行科舉。

前年詔選明經博學,及試儒學三場,大越國一名讀書人黎文盛中選,進侍帝學。

年初,又在升龍府設立國子監,選文職官員識字者入內習文,以書算刑律考覈官員。

李朝的強大,可以說就是李道成和李常傑一文一武的功勞。

這是一個奇怪的時代,無論大宋,西夏,遼國,青唐,都有女性活躍於政治舞臺。

如今的李朝,就在施行垂簾聽政,權力,在黎太后的手上。

李常傑宏量堅毅的聲音在大殿上響起:“太后,陛下,六萬宋軍,由郭逵趙禼率領,前日攻取廣源州,廣源州觀察使劉紀,未交一兵,未發一箭,便降了大宋!”

朝上頓時傳出低低的驚呼聲。

李乾德的皇叔,四太子洪真侯站來出來:“成何體統!宋人還沒來到升龍府外!”

朝堂上頓時安靜了下來。

太師李道成拱手說道:“陛下,太后,現在向大宋上表請和,還來得及。”

“太師慎言!”洪真侯厲聲道:“時值如今,還有請和之理?”

另一宗室昭文侯也站了出來:“陛下,太后,宋軍不過六萬,且是客軍,路途勞頓,水土不服。這是宋朝皇帝妄自尊大,遣人就死,我大越斷無不戰而降之理。”

李道成說道:“宋有三百軍州,國力比我大越強盛,非是如占城,真臘那般小國,就算這次敗了,難道沒有下次?”

黎太后輕咳了一聲:“陛下,你如何說?”

李乾德坐在龍椅之上,看了侍講黎文盛一眼,見黎文盛低着頭,儀態完美地站在那裡一動不動,也低下了頭:“但憑娘娘做主。”

黎太后可不是簡單角色,李朝在聖宗去世後,以新君年幼,有過一段兩宮共同垂簾聽政的時期。

嫡母上陽太后揚氏,生母倚蘭元妃,是當時的兩大當權者,但倚蘭元妃生性嫉妒,唆使仁宗殺害上陽太后及侍女七十六人,造成一場宮廷慘禍。

當時理政的太師李道成聽聞消息後趕緊入宮,但是一切都晚了。

李道成老淚縱橫:“何至殺嫡後,虐無辜,一至於此哉!”

倚蘭元妃敢如此,就是因爲通過李常傑把控了交趾的兵權,宮變之後,倚蘭元妃成了黎太后。

其後黎太后寵信李常傑,大加賞賜,李常傑也沒有讓她失望,四處討伐,聲威愈著,壓服了洪真侯,昭文侯等蠢蠢欲動的宗室,限制了李道成文臣一系的相權,讓黎太后坐穩了太后的位置,把持朝政,一時威風無兩。

就聽黎太后說道:“太保,關於太師的意見,有何說法嗎?”

李常傑躬身道:“太后,陛下,太師所言,的確屬實。”

朝廷上,頓時有響起了嗡嗡的私語聲。

李常傑只掃視了殿內一眼,朝堂裡頓時鴉雀無聲。

李常傑這才接着說道:“太師所言,的確有理,但是陛下,太后,這事情,端看如何分析。”

“此次我大越進兵,一月而下三州,掃掠三十萬衆,屠二十萬人,是爲試探宋朝的虛實。”

“儂賊之前播亂,除了攻擊我朝外,也曾竄入宋境,以窮孓之勢,尚能圍困廣州。”

“宋朝主力,在西北,東北,至於南邊,現在我可以說,他們兵力空虛,鞭長莫及。”

“此次宋軍南來,固有六萬,但是來自何處?”

“廣南兩路之北,是荊湖;荊湖之北,是川峽;川峽之北,纔是陝西。”

“也就是說,宋朝自己都知道自己南部空虛,需要從其北部邊境,調兵前來,翻山越嶺穿州過府,橫跨整整一國!”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鏖戰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擊手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四百三十七章 很尷尬吧?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戰略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電報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燒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史書的下面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想他們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話第九百四十六章 詩案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 複雜性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文物第六百七十章 分析第二百九十九章 衣錦還鄉第七百四十一章 礱磨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學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七百六十六章 火災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六百一十二章 梳理軍政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宋自己的黑科技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風向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嘴炮狂轟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西路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關撲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相見第四百九十七章 水傀儡第八百零五章 誓師第十六章 倉舒轉世第九百零六章 兩分五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舊城改造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八百九十章 海運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 敢成大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小隱君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各有際遇第八百一十一章 呂惠卿的魚死網破第一百九十六章 虛驚第四百零六章 外快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第六百九十八章 蔡京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統計數字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四十章 生計第三百零七章 水轉大紡車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第五百一十八章 孫能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舊城改造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七百四十五章 突然有錢也不好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戰的腳步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風雲再起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兄弟遊園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敵友難分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北苑監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改制第二步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第六百五十章 調研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沒想到第八百七十一章 平爐和高爐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訪談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諫第三百七十四章 河湟變遷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八百一十九章 處處烽火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調整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十一弟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
第一千二百六十五章 鏖戰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擊手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四百三十七章 很尷尬吧?第一千六百二十五章戰略第七百二十章 奸臣分析奸臣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電報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燒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一章 史書的下面第一千七百零四章 想他們了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話第九百四十六章 詩案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 複雜性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文物第六百七十章 分析第二百九十九章 衣錦還鄉第七百四十一章 礱磨第二百九十七章 致用之學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七百六十六章 火災第八百一十章 聯軍第六百一十二章 梳理軍政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宋自己的黑科技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六百八十九章 國家預算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風向第九十三章 宴席初步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嘴炮狂轟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 西路第七百八十五章 黃魚季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關撲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相見第四百九十七章 水傀儡第八百零五章 誓師第十六章 倉舒轉世第九百零六章 兩分五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舊城改造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八百九十章 海運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八百一十六章 敢成大事第三百五十九章 小隱君第七百五十二章 潮報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一千一百八十二章 各有際遇第八百一十一章 呂惠卿的魚死網破第一百九十六章 虛驚第四百零六章 外快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第六百九十八章 蔡京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統計數字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四十章 生計第三百零七章 水轉大紡車第五百四十二章 嵩陽書院第五百一十八章 孫能第一千八百零九章 舊城改造第四百一十八章 義勇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七百四十五章 突然有錢也不好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戰的腳步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風雲再起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兄弟遊園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三百零二章 煙筍排骨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新宮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敵友難分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北苑監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改制第二步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高永昌第六百五十章 調研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沒想到第八百七十一章 平爐和高爐第一千零八十七章 訪談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七百三十章 常州與饒州第九百五十八章 善諫第三百七十四章 河湟變遷第一千五百零五章 矛盾根本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八百一十九章 處處烽火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調整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十一弟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