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草齊生,鶯飛蝶雙戲,正處春初時節,來往出城踏春的遊人平民不少。
武當山下,襄陽城。
日近黃昏,城門下用來給城衛小憩的木桌上,範家父子各持一碗土酒閒聊。
範宗伊看着過往行人,朝父親範閒笑道:“又是踏春的好時候。”
兩鬢花白,穿着一身尋常甲胃的範閒砸吧砸吧嘴,“若是江山不穩,山河動盪,誰還有機會和這閒情雅緻去遊春踏青”
知父莫過兒,範宗伊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接上話:
“這驪陽內憂外患不少,若不是有樑王在北境抗敵,將西夏叛軍攔在國門外,恐怕北厥,東倭聯訣而至。現在就沒那麼好日子了。”
範閒眯起眼笑的開懷,誇他:“好小子,有眼力見了。”
範宗伊仰首喝下一壺酒,用袖子擦乾酒漬,“也不知道何時才能見到世子殿下。”
範閒嘴角勾起,滿是回憶地在身前比劃:“那會世子纔不過少年出頭,今兒已是及冠了吧。”
“那會世子要下江湖遊歷,我讓你給世子牽馬。世子也應承了,倒是你這個臭小子,非是放心不下家裡這點破基業。約定等世子及冠之年再行鞍前馬後之責。”
城衛兵打扮的範閒指着自家兒子,罵罵咧咧:“要是世子殿下忘記了約定,或是不念叨你父親我這點香火情了。那你可哭都沒地。”
見到父親數落自己,範宗伊訕笑,不敢回懟父親。
昏暈漸臨,範閒瞅了眼官道,路上行人少了許多。大抵上是和自家長子閒聊太久,都忘了注意這茬事。
算算時間也是到了換班的點,是該回家吃食去了。
果不其然,範閒扭過頭,正好瞧見了要來換班的城衛士卒。
招呼了一聲,父子倆二人就同行回家。
回到巷中自家院前,範宗伊聞着飯香,急衝衝地推門而入。
範閒瞅着範宗伊這急性子,搖搖頭後腳進門。
哪知道範宗伊遲遲地站在原地,正瞅着院子愣神。
範閒從背後推了自己兒子一把,順着他的目光看去。
這一看,北樑老卒範閒也愣住了。
院中石桌上,一位覆着青銅鬼面的男子看向兩人,他摘下青銅鬼面,面容下赫然就是世子徐扶蘇。
驪陽皇宮,養心殿。
尚未登基還穿着太子蟒袍的趙曉,捧着由錦衣衛送來的前朝今朝秘聞看的津津有味。
趙曉覺得自己一人看太過無趣,輕笑地對旁側服侍的魏忠賢說道:
“魏禮監,本太子跟你說說這書文中記載的兩段驪陽趣事如何?”
一襲鮮紅蟒袍的魏忠賢俯首:“願聞其詳。”
“民間傳說而已,不是真的。”
“前朝的時候,有一個在朝廷做大官的王爺,大家叫他李靖王。李靖王因爲觸犯朝廷,惹怒了皇帝,被髮配到西邊。他被貶到西頭後,就在享堂安家落戶了。
雖然此地山清水秀,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但李靖王心懷怨氣,常常想着返回京城去,可一直沒有機會。
有一年的春天,李靖王的父親死了,送葬時來了一位道人,這個道人讓李靖王在父親死後的第一百天,往東邊射上三箭,然後帶兵反回京城。李靖王聽了,安心地守孝,準備到時候就帶兵打進京城。
他守孝守到九十九天時,李夫人卻再不想守孝了,就催促李靖王說:“已經守了九十九天了,差一天沒關係吧,你趕緊射箭。”
李靖王經不住夫人的嘮叨,就狠狠地往東面射了三箭。他哪裡知道,這三箭射到京城時,一箭射在了皇宮的柱子上,一箭射進了金鑾殿的牆壁中,一箭射到了皇上洗臉的金盆裡。
那時候,朝中的軍師是師傅,是個上知風雲變幻,下曉地理山川,中通人間滄桑變化的神人,他看見從西面射來的三隻箭差一點射中皇上,急忙帶領大軍朝西頭而來。
李靖王射出那三箭後,立即帶兵東進,行到半路上聽說皇上沒有死,師傅卻帶着大隊人馬趕來了,於是悄悄退兵回到了享堂。
師傅帶大軍到了西頭,查不出是誰射的箭,就仔細察看起這裡的地形和地脈來,這西部的山中有很多龍山、鳳山,日後此地必定出真龍天子,便下令軍隊把好多龍山和鳳山的脈氣一一斬斷了。
到了民和三川,師傅又仔細察看了三川形勢,只見有兩條龍山、兩條鳳山,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西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另一條龍山從現在的甘溝鄉朝東延伸,龍頭快到黃河邊上了;
兩條龍山各揹負一座鳳山,兩座鳳山已展開單翅。二山已成爲二龍戲珠、雙鳳朝陽的龍鳳脈氣,龍山、鳳山上松柏鬱郁蒼蒼,千百樣的花兒盛開,好一個藏龍臥虎的風水寶地!若是兩條龍山的龍頭到了黃河邊同黃河連接,若是兩座鳳山展開雙翅,此地就會出真龍天子,就會改朝換代。
師傅心想:幸虧我及時趕到了這裡,要是再遲幾年的話,驪陽江山就完蛋了。他命令軍隊日夜不停地挖山斬脈,先是把兩條龍的脈氣全給斬斷了,爾後,又帶兵挖鳳凰山的脈氣。但是在挖大鳳山的翅膀時,白天挖了晚上長起來,一連挖了幾個月,一直挖不斷。
有一天,一個挖山的士兵把鞋子忘在了挖山的工地上,晚上就去找鞋子,正當他在刨土找鞋子的時候,突然聽到地下有說話的聲音:“哎呀,好險啊,要是再連夜挖就會挖斷的。”
這個士兵一聽,慌得沒有找鞋,趕快跑回去告訴了師傅,師傅急忙帶上軍隊連夜去挖,挖到九丈九的深處時,發現了一根一抱粗的大樹根,正好是這隻鳳凰的血脈。師傅一揮劍斬斷樹根,樹根裡涌出了殷紅的血,鮮血一直朝黃河流去。
剛剛流到河邊沙灘上時,正好有個人走過來,一腳在沙灘上踏了個坑坑,血就流到了坑坑裡,再也沒有流出來。要是流到黃河裡,這血脈就又會接上,此地還會出大人物的。
師傅把兩條龍山和兩座鳳山挖了個支離破碎,茂密的松柏被壓在山下,百花根也被剷除盡了。從此,民和三川一帶的山上再也不長松柏,再也不盛開百花了。
據傳,從那以後三川就沒有出過大人物。現在從川口鎮到官亭鎮時要經過幾個山埡豁口子,據說那就是當年師傅斬龍脈時挖下的埡豁口子。”
趙曉馬不停蹄地講完一則舊事,又繼續說起下一件。
魏忠賢則是端端正正地站在原地,俯耳傾聽。
“相傳在春秋後的洪武年間。
有一天,師傅在五更三點上朝啓奏皇上"臣夜觀天象,發現承錫龍山有龍脈龍氣,將要出三鬥三升芝麻多的文官和三王十八將大亂南。"
太祖皇帝大吃一驚,急問:"如何是好?"
師傅笑笑說:"待臣前往承錫細察一番,便有主張。"師傅來到承錫,登上龍山,朝東、朝南、朝西、朝北望了又望,然後蹲下身子,抓起一把泥土,捏一捏,竟粘成了一個泥團。他看看手上的粘團,再捏捏、看看,眉頭一皺,計上心來。
師傅立即吩咐隨從曉諭龍山腳下衆老百姓:驪陽天子深知民間疾苦,特派軍師前來龍山察訪,今發現龍山泥土可以捏成泥人賣錢度日,變泥土爲烏金,無錫人將永世享受不盡。師傅跟着招來一些能工巧匠,用泥土捏成了許許多多頭戴朝冠,身穿朝服、腳登朝靴的文官武將,真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人人見了都喜愛。
那時候,龍山腳下的老百姓因日子過得十分貧困,都以爲是朝廷爲百姓着想呢。於是家家戶戶拿起鐵鍬到山坡上去取泥做泥人。
沒幾天,龍山街上開滿了大小店家、攤位。師傅看到龍山腳下泥人店鋪越開越多,暗暗高興。一天夜裡,他與隨同前來的太監開懷暢飲。酒過三杯,太監忍不住輕輕問他:" 軍師,皇上派你來辦理安邦定國的大事,你爲啥叫承錫老百姓大做泥人?"
師傅帶着幾分醉意,得意地仰天大笑,說:"公公有所不知,我是叫此地盡出泥王泥相、泥臣泥將,這豈止三鬥三升,我要刨得龍山一絲龍肉也不剩!"
太監又追問:"軍師計策雖妙,可龍山不死,後患無窮呵!"
師傅安慰他說:"公公不必擔憂,山人還有對策。"
過了幾天,師傅突然調三百士兵,在龍山南麓青山灣前的山坡上紮營下寨;並下令把這一帶樹林統統砍掉,從中選了一塊地方,準備開鑿一口深井。
附近老百姓眼看樹林被毀,斷了他們樵柴生路,都跑來氣憤地跑來找軍師說理。師傅呵呵笑道:"我是見你們吃水困難,特地爲你們打算,井挖好了,大家得益非淺呵!
太監不知他葫蘆裡賣啥藥,老百姓走後,悄悄地問道:"軍師,你鑿井到底爲?"師傅嘴巴一努,回答:"這鑿開處是緊連龍頸的龍脈,井一開鑿,不就斷了龍脈、斬了龍頸?嘿,我叫承錫人守着這座死山,世世代代盡出瞎子、聾子靠討飯爲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