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老將之爭

一個多時辰後,劉封所遣細作便已然探知了江州城中此時竟然僅有三千守軍,其餘軍士盡皆被張任與吳懿等人帶去了成都,顯然,劉璋及其麾下衆將皆是未能想到劉封竟然此時便追至了巴郡之中。

得知了此消息後,劉封當即決斷,兵分三路而行,黃忠率五千精兵在南門正面迎敵,將嚴顏引誘出戰後,劉封與孟達各率五千兵馬,自西門與北門攻城,到時城中守衛空虛之下,劉封與孟達幾乎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便攻入城中。

定下這計策後,劉封便與法正率五千軍士往北門進發而去,孟達也是率軍去往西門,而此處因離南門較近,黃忠便率軍在此等候,三方約定,兩個時辰後黃忠便在前門搦戰。

此時江州城中,劉璋正與嚴顏在堂前對坐,且二人面上神情皆是不甚相同,嚴顏早已是須發皆白,但面上卻是一副沉重之態,顯然,對於此番張任等人率軍出征,嚴顏心中十分擔憂,而劉璋,此時面上卻盡是不耐之色,只因嚴顏年歲與威望頗高,這纔不得不與之在此處商討對敵之策。

“主公以爲,諸公此番出征成都,勝算幾何?”嚴顏眼見劉璋如此,只得是嘆了口氣,緩緩出言問道。

“有衆位將軍鼎力相助,張任將軍之前便率軍在那雒縣之外射殺了劉玄德,如今劉封面對張任將軍,自然是心有畏懼,加之我五萬大軍,比之劉封那三萬軍戰力遠遠高於其麾下之兵,更兼諸位將軍對成都周圍山川地勢皆是十分熟知,此戰自當是手到擒來,老將軍不必掛懷,只管在此地與我靜候佳音即可,到時待得取回了成都,老將軍不如便隨我等回到成都,如何?”

劉璋聞言只是不以爲然答道,對於此戰,劉璋倒是並不擔憂,畢竟在其心中益州乃是他的地盤,劉璋雖是猛龍過江之姿,但區區三萬人馬,在劉璋心中依舊是十分託大之舉。

“主公以爲,劉封爲何能不遠兩三千里,自荊州將那麾下三萬精兵完整帶至此處,且依舊戰力不俗?”嚴顏心中所想之事,自然遠比劉璋要長遠得多,若是尋常人等,縱然率十萬大軍自荊州出發,到達成都之時,也是會折損近半,且所剩者戰力大打折扣,但如今據成都之中逃出軍士描述,劉封所帶之兵,不但鎧甲兵器精良,並且精力也是十分充沛,並不似長途跋涉一般。

“劉封那廝定是也損失不小,不過是在此強撐罷了,不然其則能僅率三萬大軍來取我益州,那廝此時不過是外強中乾罷了,待得我益州五萬大軍齊至,定然是一敗塗地,此番便使劉封小兒如劉備一般,身死在我益州之地,也好助長我益州之威勢!”

劉璋這番話語出口,倒是頗有幾分氣勢,但嚴顏看在眼中卻又是連連搖頭,而後對劉璋言道:“劉封能率大軍到此,定然是已將交州與南中之地諸多關節打通,主公在南中各個要道關卡,皆是設有守衛,昔日一黃權意欲自交趾前往我成都,主公尚且能夠提前知曉,如今爲何劉封率大軍數萬到了成都城外主公卻是依舊不知?”

劉璋聽聞此言,面上終於有了幾分凝重神色,試探問道:“老將軍之意,乃是劉封小兒竟將南中那諸多勢力盡皆收買,南中各個豪強部族盡皆倒戈?”

“不但如此,劉封此來,怕是我益州衆臣之中,有其內應,便似之前那張鬆一般,唯有如此,劉封自交趾進入南中之事,主公才絲毫未能知曉。”

終於,劉璋此時面上再無之前那般神色,也是泛起了細密的汗珠,這十數載間,劉璋最爲放心之處,便是這益州羣臣皆是十分忠義,之前出了張鬆這般背主之人,也是被發覺後將滿門盡皆斬殺,劉璋以爲如此一來便無人再敢勾連外敵,卻不想此番又是如此,當下便不知如何是好。

“依老臣之見,張任將軍等人,皆無可能,待得此番事畢,主公遣得力之人前往牂牁郡守衛興古鳥道之處,一問便知此事時何人所爲!”

劉璋聽聞嚴顏所說,這才稍稍放下心來,一心期盼着張任吳懿等人能夠替其將成都重鎮奪回。

就在嚴顏與劉璋分析這益州如今局勢之時,屋外忽地有軍士急急來報,只說城外竟有一隊人馬前來相攻,爲首之人自稱黃忠,乃是劉封麾下一員虎將。

“怎會如此?城中此時僅有老將軍與三千守軍,敵軍驟來,我等如何能敵之?”劉璋聽聞此言,驚嚇非常,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

“主公莫要驚慌,先行回到府中歇息,待我探查一番,再行定奪,劉封在成都尚且立足未穩,竟敢遣人前來攻取巴郡,若能將此股軍士消滅於此,成都之戰,我軍便又多了幾分勝算!”

劉璋此時哪能聽得這些,連忙回到府中躲避去了。

嚴顏此時心中雖是無奈,但也並未急於出城,而是命人探明,黃忠僅率五千步卒,且此人竟也是年逾古稀,鬚髮皆白之人。

嚴顏本不欲出城,但聞此消息,心中頗有些按耐不住之感,只因其堅信這世間再無年過七十之人能與其匹敵,此時城外竟又有一人搦戰,嚴顏怎能不出。

念及此,嚴顏便點兵兩千,舉刀策馬出了城,行至江州城南門護城河處,與黃忠遙遙相望。

“汝這老兒,還不快快獻出城池,我報請我家主公,與你數畝薄田頤養天年,如何?”二人剛一相見,黃忠便高聲喝問道。

嚴顏哪能聽得了此言,當下便舉刀高聲喝道:“老匹夫,今日便教你橫屍在此,再言其他!”

就這樣,二人眼見對方年歲頗大,皆是多有不服,三言兩語之間便戰在了一處。

而就在黃忠成功將嚴顏激怒並且與其戰在一處之時,劉封已然是藉助攻城器械率些許精銳之人攀爬上了江州城北門城牆之人……

第330章 三家攻曹第334章 初爲人父第241章 老將之爭第147章 等價交換第100章 終歸來第322章 無息的閃電戰第68章 江上交鋒第39章 問計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480章 司馬出兵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159章 各懷心事第352章 諸葛亮的十字路口第301章 如虎添翼第548章 如何稱霸第467章 再次來襲的猜測第86章 酒後真言第199章 意料之外(第二更)第34章 戰神揚威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274章 開門見山第89章 再續前緣第299章 行動第501章 失算的曹彰第292章 都督之位第118章 牛刀小試第492章 魏延戰曹彰第458章 雞飛蛋打第234章 破門(第二更)第357章 解惑第238章 法正獻策第182章 皇叔命隕第65章 拙劣試探第173章 智取第165章 生擒活捉第224章 入關(第二更)第64章 一拍即合第350章 得知消息第301章 如虎添翼第464章 大獲全勝第5章 剿匪第347章 偏門之計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380章 幕僚第533章 柴桑密會第373章 交鋒伊始第523章 投子認負第86章 酒後真言第339章 合肥攻防戰第485章 初現端倪第73章 論斷第157章 拒絕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226章 另有玄機(第二更)第466章 黯然退場第449章 錯失良機第400章 隔岸觀火第25章 魏延第313章 孔明的決定第120章 硬捍立威第189章 孔明失算第540章 諸葛亮的抉擇第433章 遷往襄陽第198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更)第498章 艱難的抉擇第55章 奇緣如此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9章 策馬送計第391章 一路西行第551章 重量級的疑兵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13章 矛盾初現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375章 止住損失第33章 歸心第112章 站穩腳跟第297章 各取所需第318章 錯綜複雜第469章 稱帝第345章 識破第343章 親征襄陽第71章 捷足先登第155章 蓬勃發展第9章 策馬送計第19章 領罰第413章 激辯司馬懿第462章 擒賊擒王之策第48章 守城的藝術第277章 得與失第490章 出城迎敵第273章 夜會第518章 完美的伏擊第104章 設伏第15章 智計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467章 再次來襲的猜測第231章 兵臨城下(第一更)第123章 奔襲桂陽第331章 曹植之智
第330章 三家攻曹第334章 初爲人父第241章 老將之爭第147章 等價交換第100章 終歸來第322章 無息的閃電戰第68章 江上交鋒第39章 問計第191章 動作頻頻第480章 司馬出兵第217章 孔明之謀(第二更)第159章 各懷心事第352章 諸葛亮的十字路口第301章 如虎添翼第548章 如何稱霸第467章 再次來襲的猜測第86章 酒後真言第199章 意料之外(第二更)第34章 戰神揚威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274章 開門見山第89章 再續前緣第299章 行動第501章 失算的曹彰第292章 都督之位第118章 牛刀小試第492章 魏延戰曹彰第458章 雞飛蛋打第234章 破門(第二更)第357章 解惑第238章 法正獻策第182章 皇叔命隕第65章 拙劣試探第173章 智取第165章 生擒活捉第224章 入關(第二更)第64章 一拍即合第350章 得知消息第301章 如虎添翼第464章 大獲全勝第5章 剿匪第347章 偏門之計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380章 幕僚第533章 柴桑密會第373章 交鋒伊始第523章 投子認負第86章 酒後真言第339章 合肥攻防戰第485章 初現端倪第73章 論斷第157章 拒絕第568章 窮寇莫追第226章 另有玄機(第二更)第466章 黯然退場第449章 錯失良機第400章 隔岸觀火第25章 魏延第313章 孔明的決定第120章 硬捍立威第189章 孔明失算第540章 諸葛亮的抉擇第433章 遷往襄陽第198章 畢其功於一役(第一更)第498章 艱難的抉擇第55章 奇緣如此第340章 嶄露頭角的司馬懿第9章 策馬送計第391章 一路西行第551章 重量級的疑兵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13章 矛盾初現第212章 興古鳥道(第一更)第375章 止住損失第33章 歸心第112章 站穩腳跟第297章 各取所需第318章 錯綜複雜第469章 稱帝第345章 識破第343章 親征襄陽第71章 捷足先登第155章 蓬勃發展第9章 策馬送計第19章 領罰第413章 激辯司馬懿第462章 擒賊擒王之策第48章 守城的藝術第277章 得與失第490章 出城迎敵第273章 夜會第518章 完美的伏擊第104章 設伏第15章 智計第160章 出征益州第467章 再次來襲的猜測第231章 兵臨城下(第一更)第123章 奔襲桂陽第331章 曹植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