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戰略轟炸

bookmark

二十四日凌晨,美國的快速油輪船隊到達金奈港。

這支船隊總共有三十艘超級油輪,總共裝載了一千餘萬噸原油與成品油。

當時,還有一支油輪船隊在駛往科欽途中,遭到特遣艦隊攔截,在對峙了近四個小時之後,船隊被迫返回迪戈加西亞。

可以說,美國在這幾天裡盡到了全力。

別的不說,美國提供的物資,特別是燃油,足夠讓印度陸軍使用兩個月。

此外,美國還在這幾天裡向印度轉交了數百架戰鬥機,而且大部分是F-44。

當然,這些戰鬥機都是由印度飛行員駕駛飛回國內的,美國沒有安排志願者。

到此,美國國會批准的一萬五千億美元的援助額度也用得差不多了。

必須承認,美國的國力十分強大,可以說,除了中國,美國是唯一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拿出如此多武器裝備的國家。更重要的是,美國確實盡了全力,趕在中國完善封鎖圈之前爲印度提供了大批武器裝備。

問題是,到二十四日上午,美國的援助行動就宣告結束了。

不是美國沒有武器裝備了,也不是美國捨不得繼續爲印度提供武器裝備,而是中國海軍的南海戰區艦隊進入了孟加拉灣,特遣艦隊也機動到了馬爾代夫羣島西北海域,完成了對印度的戰略包圍行動。說得直接一點,中國艦隊的封鎖圈已經覆蓋了整個印度海岸線,美國船隊不可能在不遇到阻攔的情況下到達印度。除此之外,中國海軍還向南安達曼島部署了一百多架戰鬥機,加強了空中封鎖力度。除非美國當局打算在封鎖問題上與中國對峙,並且派遣艦隊爲船隊護航,安排戰鬥機爲運輸機護航,不然任何前往印度的船隊與機羣都會遭到攔截,甚至有可能遭到攻擊。

這一天,中國空軍的打擊行動也進入了第二階段。

雖然在過去幾天裡,美國爲印度提供了數百架F-44,但是在此之前,中國空軍與海軍已經摧毀了印度的所有大型空軍基地,炸燬了大部分民用機場,印度空軍已經喪失了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也就是說,這些F-44很難發揮關鍵作用。

要知道,戰鬥機可以部署到野戰機場上,而且F-44的對維護保養的要求並不高,具有很高的部署靈活性,可是支援戰鬥機作戰的其他飛機,比如預警機、電子戰飛機、加油機等等都無法部署到野戰機場上,對維護保養的要求也較爲苛刻,因此在空軍基地與大型民用機場被毀之後,印度空軍只剩下了戰鬥機。

在現代空戰中,僅有戰鬥機,哪怕是非常先進的戰鬥機,也很難扭轉局面。

說得形象一點,在只剩下戰鬥機的情況下,印度空軍只能打游擊戰,即利用戰鬥機去截擊中國空軍的攻擊機羣。

至於截擊效果,根本好不到哪裡去。

在二十四日白天的幾場空戰中,中國空軍在僅損失了六架戰鬥機的情況下,擊落了七十七架印度戰鬥機,其中四十四架是嶄新的F-44。這些戰果,大多是攔截導彈取得的,即中國戰鬥機根本沒有與印度戰鬥機遭遇,而是在預警機的支持與指揮下,在視距外用導彈結束了戰鬥。

此外,當天中國海軍也收穫了三十多個戰果,而且只損失了一架戰鬥機。

可以說,到這一天,印度的天空已經屬於中國空軍與中國海軍航空兵了。

這一點,在美國的對印援助上也看得出來。

在此之前,美國援助的主要是陸軍裝備,沒有傾其所有的爲印度提供空軍裝備,表明美國當局也不大相信印度空軍能夠扭轉局面,而且已經認識到,在奪取了制空權後,中國肯定會發動地面戰爭。如此一來,一支強大的、裝備先進的印度陸軍,肯定能比空軍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基本上奪得了絕對制空權後,中國空軍順理成章的開始實施第二階段打擊行動。

在此階段,主要打擊目標是印度的軍事工業設施與國家基礎設施,特別是生產武器裝備的軍事工廠。

當天,中國空軍就重點轟炸了印度最大的三座彈藥工廠。

相對而言,彈藥工廠的價值更大。要知道,在大規模地面戰爭中,彈藥消耗量比裝備消耗量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印度陸軍的彈藥自給率並不高,很多先進彈藥需要進口,因此首先炸燬彈藥工廠,配合嚴密的戰略封鎖,能夠最大幅度的削弱印度陸軍的戰鬥力。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印度陸軍儲備的彈藥最多隻能消耗六個月,而且先進彈藥的儲備量遠遠不足以支撐一場大規模地面戰爭。如此一來,轟炸彈藥工廠的意義顯得更加重大,而且戚凱威也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

與空軍不同,海軍在第二階段打擊行動中,首先打擊的是印度的造船廠。

雖然印度艦隊已經全軍覆沒,但是印度仍然有不少中小型艦艇,而且印度是全球第二大造船國。

當然,轟炸造船廠,也主要是在爲海軍的戰略目標服務。

從軍事上講,意義不是很大。只要地面戰爭打響,戚凱威兌現了戰前做出的承諾,在半年之內打垮印度,那麼印度的造船廠就沒有多大的戰略價值,因爲以印度建造戰艦的能力根本不可能在半年內建造出一艘戰艦。

接下來兩天,空軍與海軍依然重點打擊了印度的彈藥工廠與造船廠。

在二十六日,章玉廷還出動了由八艘巡洋艦與八艘驅逐艦組成的炮擊編隊,對科欽海軍基地進行了炮擊。

科欽是印度西部地區規模最大的海軍基地,也是僅次於維沙卡帕特南,印度海軍的第二大基地,是印度西部艦隊的母港,擁有極爲完善的基礎設施,還有一座能夠維修超級航母的幹船塢。除此之外,當時印度海軍殘存的戰艦中,有一艘驅逐艦、三艘護衛艦與十多艘導彈艇停靠在科欽港內。

這輪持續了四個小時的炮擊,不但擊毀了港口內的所有艦船,還摧毀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基礎設施,包括一座儲備了五萬噸重油的燃料庫。炮擊中,印度海軍動用岸基反艦導彈攻擊了炮擊編隊,但是沒有收穫任何戰果,只是使炮擊行動暫時停止了十多分鐘。期間,印度空軍還試圖攻擊炮擊編隊,結果執行攻擊任務的十多架戰鬥機遭到攔截,根本沒有對炮擊編隊構成威脅。

根據戰後公佈的一些資料,當時還有一艘印度潛艇在炮擊編隊附近,已經用被動聲納探測到了炮擊編隊,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這艘印度潛艇沒有偷襲炮擊編隊,只是尾隨航行了幾個小時。

這一天,中國空軍首次轟炸了位於海得巴拉的印度軸承廠。

從戰略價值上講,軸承廠絕對是戰略目標。要知道,不管用什麼做動力,驅動設備與行走機構都離不開軸承。從工業的角度講,製造軸承的能力,甚至可以拿來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別的不說,在二十一世紀初,中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工業國之一,但是一直無法生產高精度軸承,不管是車輛上的軸承、還是工業設備上的軸承,百分之八十需要直接從西方國家進口。

在軍事領域,軸承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價值。

陸軍的所有主戰裝備、空軍的所有作戰飛機、海軍的所有艦艇,都需要軸承,而且軸承直接決定了裝備的機械性能。

雖然印度也需要通過進口獲取高精度軸承,但是印度已經具備了生產軸承的能力。

也就是說,在必要的時候,印度的國產軸承能夠取代部分高精度軸承,至少能夠勉強達到使用標準。

從打擊印度的戰爭潛力、特別是軍事裝備生產能力上看,炸燬印度的軸承廠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爲此,空軍出動了兩百多架戰鬥機與四十多架轟炸機,向海得巴拉軸承廠投擲了數千噸炸彈。爲了徹底炸燬軸承廠,戰鬥機與轟炸機不但使用了高精度制導炸彈,還轟炸了附近的居民區。

這也是自開戰之後,中國空軍對印度工業設施規模最大的一次轟炸行動。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這次轟炸把印度的軸承生產能力降低了百分之四十,導致印度的軍火生產能力大幅度降低。

隨後幾天內,中國空軍還重點轟炸了印度各地的軸承廠。

這些轟炸行動,具有不可替代的戰略意義。

地面戰爭開打後不久,印度陸軍就不得不從被毀的裝備上拆下還能使用的軸承,才能確保其他的主戰裝備能夠正常使用。因爲軸承生產能力大幅度降低,印度在三月份的軍事生產能力至少降低了百分之三十。

當然,這只是轟炸印度軍事工業設施的一部分。

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中國空軍還轟炸了印度的坦克工廠、電子設備工廠、火炮工廠、化工廠、鋼鐵廠、電力設備製造廠等等軍事工廠,以及爲軍事服務的工業設施,並且在進入第三極端之後,開始重點轟炸印度的國家基礎設施,比如地區配電中心、鐵路樞紐中心、重要的橋樑隧道等等。

雖然印度的國土面積比日本大得多,但是在大規模戰略轟炸面前依然十分脆弱。

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35章 孤注一擲第52章 統一意見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9章 進軍神速第6章 爭取和平第38章 打工皇帝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13章 新兵能戰第63章 毀滅第9章 臨時考覈第81章 前沿科技第283章 第一步第65章 再次見面第48章 外派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34章 公衆事件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章 高歌猛進第41章 糧食投資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69章 左右爲難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3章 底線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46章 登島第115章 遭遇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73章 餘波第314章 大重建第55章 墳墓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81章 屏障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98章 嚴陣以待第10章 欲蓋彌彰第13章 希望尚存第26章 威逼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9章 伏擊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21章 一鍋端第90章 機遇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41章 反擊第16章 馬蜂窩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章 戰前會議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53章 繼續打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11章 打擊利器第38章 合作愉快第71章 任人唯才第6章 點火第16章 馬蜂窩第74章 交易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7章 直覺第17章 新的選擇第90章 獨木難支第69章 休假第56章 放長線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84章 青出於藍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09章 未來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5章 強攻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51章 護身符第79章 艦隊攔截第1章 海軍強國第306章 第一步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34章 盟友
第25章 自食其果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42章 糧食換土地第35章 孤注一擲第52章 統一意見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244章 遠征大西洋第9章 進軍神速第6章 爭取和平第38章 打工皇帝第50章 關鍵技術第108章 關鍵所在第13章 新兵能戰第63章 毀滅第9章 臨時考覈第81章 前沿科技第283章 第一步第65章 再次見面第48章 外派第23章 回到總參謀部第218章 死亡陷阱第25章 一個巴掌拍不響第34章 公衆事件第34章 同程不同心第8章 高歌猛進第41章 糧食投資第145章 絕地反擊第221章 經驗教訓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4章 大潮流中的小人物第140章 情報聯絡員第69章 左右爲難第91章 迎難而上第13章 底線第252章 分贓大會第46章 登島第115章 遭遇第121章 高歌猛進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73章 餘波第314章 大重建第55章 墳墓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81章 屏障第264章 瘋狂的頂點第235章 前仆後繼第98章 嚴陣以待第10章 欲蓋彌彰第13章 希望尚存第26章 威逼第45章 深海猛龍第19章 伏擊第11章 不可否缺第165章 防空屏障第61章 意外因素第197章 僅此一回第39章 出其不意第187章 再起狂濤第21章 一鍋端第90章 機遇第245章 艦隊的歸宿第41章 反擊第16章 馬蜂窩第87章 轟炸進行時第3章 戰前會議第27章 山窮水盡第188章 自告奮勇第53章 繼續打第231章 是敵是友第33章 再次出擊第191章 最後的機會第11章 打擊利器第38章 合作愉快第71章 任人唯才第6章 點火第16章 馬蜂窩第74章 交易第131章 穩打穩紮第7章 直覺第17章 新的選擇第90章 獨木難支第69章 休假第56章 放長線第238章 水攻戰術第84章 青出於藍第20章 權衡利弊第215章 海軍優勢第109章 未來第89章 虛與委蛇第124章 厚積薄發第25章 強攻第94章 再戰印度洋第51章 護身符第79章 艦隊攔截第1章 海軍強國第306章 第一步第323章 基因裡的秘密第34章 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