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名歸、飭法(一)

蔡賢卿在躺椅上搖着,左手上掐着念珠,還是萬郡王送他的,紫得發黑的紫檀輕輕發出薄香;他眉毛舒緩着,閉着眼睛養神,身旁則侍立幾個小戲子,給這位老師傅捶背捶腿,以希圖上進。

“蔡師傅,過幾天您就要帶着班子去王府演了,徒弟們半輩子都沒親眼見過王府的氣派,能不能……讓咱們開開眼界?”那年輕戲子架着他的腿,賊似的盯着他。

“你們他媽纔到哪就半輩子了?”蔡賢卿乜了他一眼,“你們幾個還是過些天到南邊演去,別在萬郡王面前鬧了笑話!”他口水近乎噴到那戲子臉上,那人只得低下頭。

“蔡大人,有人託您辦些事。”一位老者從屏風後出來,手裡攥着書信,正要靠前。

“唉,不用過來。信誰寫的?”蔡賢卿看着那串念珠,道。

“就是南京國子監那位衛及民衛祭酒。”

“衛祭酒的朋友?快請!”他吩咐罷,一邊自躺椅上站起,呵斥那幾個戲子說:“我要見貴客,你們先一邊去!”

那幾人趕忙聽從,跑進裡屋去了。

“貴客!敢問足下姓名?”蔡賢卿朝葉永甲一拱手,笑容滿面。

葉永甲這回獨自前來,也不帶跟隨,從容答道:“在下姓葉,名喚永甲,字廷龍,曾爲衛祭酒的學生,今事陷落魄,特來相擾蔡公。”

“何談相擾,請坐。”蔡賢卿抽出椅子來,自己則轉過身坐在躺椅上,把念珠放在一旁。

“在下雖是唱戲出身,受那些士家子弟厭棄,但亦有救世之懷、雄心豪膽,自求能建功立業,自然最敬祭酒這般剛正不阿的英雄!既是他的學生,有事儘管說,賢卿力求辦得穩當。”

葉永甲見他說得了斷,便大肆談起來:“永甲本爲朝廷親賜進士,先君乃朝中左都御史,因得罪了柳鎮年,被彈劾下獄,在獄中身亡;禮部侍郎盧德光藉此上本查抄我府,致使官祿皆免,進士被奪。”

“你想讓我告知郡王,請皇上爲你葉家昭雪,以恢復進士之名?”蔡賢卿問道。

“就是如此。”

蔡賢卿抓起念珠,“好,廷龍你靜待消息。”

也就如此過了數日,蔡賢卿從郡王府演完戲回來,便先知會葉永甲,告訴他事情已辦妥,不過還須幾個月的時間待皇上親自下旨,這期間算是安穩的住下來了。

葉永甲平日本就無事,便好去蔡賢卿那裡拜訪,聊聊閒天;但凡一去,見他事情雖比衛懷繁雜得多,但遠沒有衛先生那麼勞累睏乏,總是打理的從容不迫,時間在此彷彿無窮無盡,因爲他臉上一直沒失過那份輕鬆。葉永甲在心中度量,他可能比起衛懷更適合幹大事。

他雖常與葉永甲說當戲子也算不壞,可那強烈的功名心卻隱藏不得,處處顯出對自我身份的鄙夷,內心實際上將這微賤行業當做急欲擺脫的泥潭。與其稱此爲虛僞,不如說他深知世事的規則。

且將要點轉到京城。萬和順託人捎帶來辨冤奏書,不過未能徑直交給皇上,當然要令柳大將軍過一過目。他本意是將奏書扣着,但晏溫卻勸說:“將軍若就此行事,恐四面樹敵,此後人心不服,政令難以爲繼;如呈奉陛下,葉永甲必重恩將軍,雖曾彈劾其父,此怨亦能消解不少。”柳鎮年便聽了此番見解,才呈奉了皇上,皇上當即下旨,還了葉永甲進士之名,並出於撫慰的意思,遷爲陳州通判。

柳鎮年當然知道陳州是什麼地兒。這還得敘述接近一年前——也就是葉永甲剛出離濟南之時的事。時因盧德光上奏抄了葉府,有些受皇上賞識,便得意開來;正遇上柳鎮年的某些黨羽準備往禮部裡派人,被盧德光上奏罵了一頓,倒是酣暢淋漓,然而罵後卻恐慌得緊,只可請奏外任,以暫避鋒芒。

今日皇上突將葉永甲調往陳州,柳鎮年心裡多少添了顧慮,但始終琢磨不透,權當皇上順口一言了。

葉永甲接了旨意,不過這回重受進士,便無當年之心境了;或許是覺得理所應當,抑或是歷過幾件大事,對那純正的志向已失了追求的動力。

他拿好包裹等物,和寇中一起,與這雄麗的京城作別。他臨走換了匹馬,開始向陳州進發。

這一路遠沒有想象的危險,途中見了官驛便歇他一夜,隔日繼續起程,就如此漸漸到了河南。此時因見天晚,他們二人入了官驛,將馬匹歇着;進了屋,官驛的人備了飯,還炒了一盤野菜,二人吃了不少,見天色不是太晚,便出屋在迴廊裡散步。

也是很巧,葉永甲正走着,見前面屋子裡也慢慢走出一位官員,他朝屋內一瞥,趕忙喊了幾句:“你們別跟過來了,我一人散散心。”

那裡的門便靜靜關上。

葉永甲看那人身形不高,生得方正,眉毛淡而平,目光隨和,鼻樑稍高些,嘴脣薄,一眼望去,面孔倒不甚似人,活像只羊。

“敢問公是要去哪上任?”葉永甲搭話道。

那人見他迎面而來,笑着迴應道:“鄙人姓陳,名同袍,表字共胄,要赴汝寧當官,閣下……”

“在下喚作葉永甲,公喚我廷龍便是。”

寇中在旁看着,覺得他倆倒極爲投機。

“哦,廷龍年歲幾何?”

“今年二十一歲了。”

陳同袍一摸頭,隨之擡頭看了看天氣,“那我倒稱你爲賢弟嘍。”他說道。

“我看着這外面有點微雨,”陳同袍和善地道,“你我……還有那奴才到屋裡避避可好?”

葉永甲一點頭,陳同袍便拍了下掌:“那就請!”

葉、寇二人一進門,試着熱風撲面,裡面生了爐子。有三五個奴才圍在爐子邊,看見主子歸來,忙紛紛讓避,退到牆根。

“賢弟不是要去陳州嗎?”陳同袍平淡地問。

“沒錯,任了一個通判。”葉永甲一一答道。

“看來賢弟沒當過多久的官啊。你可知陳州的知府是何人?”

“誰?”葉永甲看着他的眼睛。

“盧德光。他曾任過禮部侍郎,有幸見過幾面。”

葉永甲的目光略顯遊移。

“看來賢弟和他還頗有瓜葛。”陳同袍沉穩地笑道。

葉永甲稍感吃驚,將眼神一收,“往事而已。”

“明白。”陳同袍再不追問,仍顧自道:“這知府爲人處世,人雖都道他迂腐,實則屢有籌畫,甚至計謀深遠;你見他因觸怒柳黨,外任陳州,看似遠離朝政,然而隔京師絕遠,定得……”

陳同袍忽將眼四下一睃,沉默半晌,遂輕輕一笑:“這地方離陳州近得很,兵也都是那裡派的;你明日約莫就到了,只不過凡事要小心。”他拍了拍葉永甲的肩。

看着這位言語平和的陳同袍,葉永甲在他身上甚至看不到一絲急迫及多餘的情感,收得恰到好處;那句意味深長的話,或是提醒,更給他增添了深不可測的感覺。此人的城府莫有比擬,貌似所有表露的喜怒都成了他別有用心的工具。

老實說,葉永甲厭惡這樣的人。

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六)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三)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六)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
第五十一章 速歸、京變(一)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六十六章 晉相、巡邊(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三)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四)第七十七章 會商、觀謀(六)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六)第九章 瞞情、謀符(三)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四)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三)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六)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六)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一)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三)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一)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六)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一)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六)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二)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二)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六)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三)第六十九章 掩災、稱聖(二)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二)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二十一章 請政、泄機(四)第五十七章 託任、毀院(三)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一)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一)第四十二章 重逢、免府(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二)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三)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四)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三)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四)第三十九章 立盟、對峙(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三)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六)第八十七章 震海、危至(一)第三十五章 釋圍、按罪(四)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二)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六)第五章 流亂、再逢(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四十五章 鬥黨、責將(一)第二十二章 死別、安魂(三)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二十六章 受信、聽禍(四)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五十六章 誤院、促戰(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六)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五十章 叛約、陷潭(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一)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一)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三)第四十八章 審害、亂民(三)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四)第三十七章 情危、病決(一)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六)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四)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六)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五)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四)第三章 興業、叛主(一)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四)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一)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二)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三)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五)第七十五章 斬官、肅廷(二)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五)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六)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十七章 禁學、黜變(一)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六)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一)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六)第八章 止險、牽掣(三)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三)第八十三章 多誅、紛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