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辛亥年,清朝滅亡,中華民國建立。

1903年11月和次年1月孫先後在檀香山希爐、火奴魯魯發表批駁保皇黨的演說,號召華僑支持和投身民主革命鬥爭,並在此基礎上重振革命組織,分別在兩地創立革命團體中華革命軍,採用新的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如有反悔,任衆處罰”。在希爐加盟者有毛文明、黎協、黃振、盧球、李華根、劉安、古賀、唐安、黃義、鄭鎏等十多人,在火奴魯魯四大都會館加盟者有黃旭昇、曾長福等數十人。馮自由稱“是爲興中會擴大誓詞之第一次”,“總理(孫中山)此時已蓄意擴大興中會之宗旨及組織,而改訂團體名稱矣”。孫自稱當時團體取名爲中華革命軍,主要是爲了記《革命軍》作者鄒容宣傳之功。孫還改組《檀山新報》,和保皇黨的《新中國報》進行筆戰;發行軍需債券,募集革命經費。以孫中山爲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選擇革命救國的道路。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組成興中會,提出推翻清王朝,創立合衆**的主張。興中會的活動一開始便和傳統的王朝更替模式區別開來,而具有新時代的特點。但孫中山的創舉當時還不能爲廣大羣衆所理解,追隨他的志士,只有百餘人。1898年以康有爲、梁啓超爲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動的維新變法的失敗和隨之發生的義和團運動以及八國聯軍的入侵,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社會各階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要救中國,必須推翻清**。於是,孫中山倡導的反清革命迅速地發展成爲廣泛的社會運動。20世紀初年,一批公開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團體在國內出現。湖南有黃興組織的華興會,江浙地區有以蔡元培爲會長的光復會,湖北有科學補習所,四川有公強會,安徽有嶽王會,廣東有羣智社等。包括興中會在內的這些小團體,在組織形式上大都受傳統秘密結社的影響,彼此缺少聯繫。它們發動的反清起義或鬥爭相繼失敗,其領導人紛紛逃往國外。革命的挫折並沒有使領導人沮喪,相反卻給了他們反思、改組和大聯合的機會。由於孫中山和黃興的聯合倡導,流亡到日本的革命黨人於1905年8月20日在東京成立了同盟會。會員包括十餘省的革命黨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性的政黨。孫中山當選爲總理,黃興負責執行部。仿照西方資產階級政黨建立起來的同盟會,以激進的民主主義綱領把小團體參差不齊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這個綱領就是孫中山提出的“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後來由此進一步闡發爲以民族、民權、民生爲內容的三民主義。同盟會還宣佈在未來的民國:“凡爲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由國民共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爲者,天下共擊之。”這個共和國的藍圖,對長期受封建君主專制壓迫的中國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同盟會成立後,發行《民報》等多種書刊報紙,揭露以慈禧太后爲首的清**禍國殃民的罪行,抨擊康有爲、梁啓超等人宣揚的君主立憲主張,鼓動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經過與康、樑論戰,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與此同時,同盟會在南方一些省區不斷組織會黨和新軍起義。以武裝起義推翻清王朝,是同盟會推進革命運動的基本戰略。從1906年萍瀏醴起義至1911年4月黃花崗起義,革命黨人前仆後繼,共發動十餘次武裝起義。這些起義雖然給清王朝一次次打擊,顯示出資產階級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但由於起義有脫離廣大羣衆的單純軍事冒險傾向,沒能從根本上威脅清**的統治。而起義的連續失敗,卻使一些革命黨人產生消極情緒,成爲此後同盟會上層渙散的重要原因。

20世紀最初的十年,中國社會正處在劇烈動盪之中,城鄉羣衆自發的反抗鬥爭如波濤相逐,一浪高過一浪。北方各省民變迭起。長江中下游各省連年發生災荒,饑民成羣流入城市,搶米騷動時有發生。爲了抵制革命、緩和人民的不滿情緒,清**舉辦多種新政:練新軍、興學堂、成立各省諮議局、1908年底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後,三歲的溥儀繼位,其父載灃監國。處於風雨飄搖中的清**,內部傾軋日益激烈。載灃放逐北洋新軍首領袁世凱,組織皇族內閣,企圖把軍政大權收攬到滿族親貴集團手中,從而引起立憲派士紳官吏和北洋軍將領的普遍不滿。1911年5月清**下令實行“鐵路國有”。所謂國有,就是奪取民辦鐵路權力,轉賣給列強,而拒不歸還商民已集的股金。這一掠奪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憤。在與鐵路權益有密切關係的立憲派士紳和革命黨人的鼓動下,很快形成全國性的保路風潮,以川漢鐵路經過的四川最爲激烈(見四川保路運動)。當清**由湖北抽調新軍入川鎮壓民衆時,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於1911年10月10日起義,一舉攻佔總督衙門,並迅速光復漢口和漢陽。新軍協統黎元洪和立憲派首領湯化龍等都歸附革命。黎元洪被舉爲湖北軍**都督。軍**宣佈中國爲中華民國,主權屬於人民;號召各省響應革命,推翻清**。武昌起義,又稱辛亥首義、武漢首義,是指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農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湖北武昌發生的一場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兵變,也是辛亥革命的開端。 黃花崗起義失敗後,以文學社和共進會爲主的革命黨人決定把目標轉向長江流域,準備在以武漢爲中心的兩湖地區發動一次新的武裝起義。通過革命黨人的努力,終於在公元1911年10月10日成功地發動了具有劃時代意義武昌起義。起義的勝利,逐步使清朝走向滅亡,並建立起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是亞洲和中國走向民主共和的開端,在中國歷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武昌起義軍事總指揮爲蔣翊武,參謀長爲孫武,總理爲劉公。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爲都督,改國號爲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衆起義響應辛亥革命。武漢辛亥革命軍**舊址現爲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佈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爲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爲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辛亥武昌起義前夕,由於中國的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人民羣衆的反抗鬥爭持續不斷,革命黨人不斷髮動武裝起義。1906年,清廷拋出“預備立憲”,其實質卻是加強了皇族的權力,廣大立憲派對此極爲不滿;1908年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相繼去世,年僅3歲的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即位,其父載灃攝政。 1911年5月,清**公佈的內閣名單中滿族人有九名(其中七名是皇族),漢族有四名。被人稱爲“皇族內閣”。立憲派對此大失所望,有少數人蔘加了革命黨。爲取得外國的支持,以維護其統治,清廷將廣東、四川、湖北、湖南等地的商辦鐵路收爲國有,然後再賣給外國,掀起了全國大規模的人民反抗運動——保路運動。文學社和共進會兩個革命團體在湖北新軍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在新軍中發展革命力量,積極準備起義。1911年初,兩團體領袖見面秘談,準備起義,文學社社長蔣翊武爲革命軍臨時總司令,共進會孫武爲參謀長,以文學社的機關爲臨時總司令部。保路運動亦稱“鐵路風潮”。1911年5月,清**以鐵路國有之名,將已歸民間所有的川漢、粵漢鐵路築路權收歸“國有”,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4國銀行團,激起湘、鄂、粵、川等省人民的強烈反對,掀起了保路運動。運動在四川省尤其激烈,各地紛紛組織保路同志會,推舉立憲黨人蒲殿俊、羅綸爲正副會長,以“破約保路”爲宗旨,參加者數以十萬計。清**下令鎮壓。 1911年9月7日,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羅綸、蒲殿俊等保路同志會代表,槍殺數百請願羣衆。第二天又下令解散各處保路同志會。激起四川人民更大憤怒,將各處電線搗毀,沿途設卡,斷絕官府來往文書。1911年榮縣獨立,榮縣成爲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把保路運動推向**,成爲武昌起義的先聲。清朝廷爲撲滅四川的人民起義,派出大臣端方率領部分湖北新軍入川鎮壓,致使清軍在湖北防禦力量減弱,革命黨人決定在武昌發動起義。公元1911年9月14日,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推動下,建立了統一的起義領導機關,聯合反清。並決定請黃興、宋教仁或譚人鳳來鄂作起義指揮,主持大計。1911年9月24日,兩個革命團體召開聯席會議,決定10月6日發動起義。各標營黨人代表均參加,通過“人事草案”和“起義計劃”,軍事總指揮爲蔣翊武,參謀長爲孫武,總理爲劉公。南湖炮隊黨人暴動未果。炮隊事件後,清湖北當局下令收繳新軍部隊子彈,同時增強市面軍警力量,盤查甚嚴。當局召集官長會議,決定軍隊提前過中秋節,八月十五日不放假。1911年9月28日,湖南黨人焦達峰函告武昌起義指揮部,10月6日起義湖南準備未足,請展期10天。再加上同盟會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宋教仁等未能趕到武漢。起義指揮部決定10月16日湘鄂兩省同時發難。1911年10月9日,孫武等人在漢口俄租界配製**時不慎引起爆炸。俄國巡捕聞聲而至,搜去革命黨人名冊、起義文告、旗幟等,秘密泄露。並拘捕劉同等6人,隨即引渡湖北當局。湖廣總督瑞澄下令關閉四城,四處搜捕革命黨人。情急之下,革命黨決定立即於10月9日晚12時發動起義。但武昌城內戒備森嚴,各標營革命黨人無法取得聯絡,當晚的計劃落空。新軍中的革命黨人自行聯絡,約定以槍聲爲號於1911年10月10日晚發動起義。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第八營的革命黨人打響了武昌起義的第一槍,奪取位於中和門附近的楚望臺軍械所,吳兆麟被推舉爲臨時總指揮。繳獲步槍數萬支,炮數十門,子彈數十萬發,爲起義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此時,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以舉火爲號,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臺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臺;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衆起義,並趕向楚望臺。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 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爲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澄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1911年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諮府軍官學校學習的同盟會員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潛出校外,將清軍南下的唯一大動脈漕河鐵橋炸燬。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爲革命黨人在全國範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 漢陽、漢口的革命黨人聞風而動,分別於1911年10月11日夜、1911年10月12日光復漢陽和漢口。起義軍掌控武漢三鎮後,湖北軍**成立,黎元洪被推舉爲都督,改國號爲中華民國,並號召各省民衆起義響應。武漢三鎮獨立了,各省各地民衆配合革命軍起義,打敗當地的清軍,各省紛紛獨立。公元1912年2月12日清朝皇帝溥儀宣佈退位,清朝滅亡。清朝極盛時期領土達1316萬平方公里,清末時達1135萬平方公里。享國296年。公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正式宣佈使用“中華民國”之國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黨在南京建立臨時**,各省代表推舉孫中山爲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中華民國正式建立。中華民國,位於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

本書完結,看看其他書:
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
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