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鴉片戰爭

由於清朝與沙俄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此,清朝朝廷實現閉關鎖國政策,清朝在近代的武器的製造和發展趨於停止,從而使清朝處於古代社會的末期,而西方國家和沙俄則相互往來,互通有無,交流發展,從而西方國家和沙俄進入近代社會,而清朝仍處於古代社會末期,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和沙俄近百年。

19世紀初,英國成爲世界資本主義最強大的國家,並且建立了“日不落”帝國。而它在亞洲下一個主要的侵略目標就是中國。自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前夕,清朝仍然是一個獨立的封建國家,曾經的國勢,從乾隆末年就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封建制度已嚴重地阻礙着新的現代經濟的發展。明代中葉產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非常緩慢。到鴉片戰爭前,以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佔據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地位。土地兼併日趨嚴重,在全國成爲普遍現象。吏治敗壞,封建專制發展到了極點。清**用“四書”、“五經”將人們的思想禁錮起來,對不滿情緒或評議時政者,實行殘酷鎮壓。國防空虛,軍備廢弛。對外關係上,清朝長期實行閉關政策,嚴重地阻礙着中國對外貿易和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 隨着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羣衆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清王朝的統治面臨深刻的危機,中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它的盡頭。正當清王朝日趨衰落的時候,英、法、美各國的資本主義卻在迅速發展。18世紀60年代起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大機器工業逐漸代替了工場手工業。英國工業的發展,工業產量急劇上升,“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於全球各地”,努力尋找新的資源及產品生存空間。法國是僅次於英國的資本主義國家,到鴉片戰爭前夕,法國工業產量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在鴉片戰爭前夕資本主義工業並不發達,但它正處於上升階段。19世紀30年代,美國資產階級正向南部劫掠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的土地,排除歐洲資本主義在拉丁美洲的勢力,全面控制市場,因此,美國在19世紀中葉沒有足夠的力量侵犯清朝。美國充當了英國侵略者的幫手,追隨英國侵入清朝。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後,資本主義工商業迅速發展。俄國從北面虎視眈眈注視着中國,隨時準備奪取清朝的領土。 19世紀40年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歐美列強爲了擴大商品市場,爭奪原料產地,加緊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動,清朝的周邊國家和鄰近地區,陸續成爲它們的殖民地或勢力範圍。清朝作爲一個幅員遼闊具有巨大擴張價值但工業體系與國防體系相當落後的國家,自然成爲殖民主義者侵略擴張選擇的最佳對象。 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後,需要一個廣大的市場作爲貨品出口地,而清朝剛好符合此條件,能成爲英國廣大商品的傾銷地。由於清朝出產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奢侈品在歐洲市場十分受歡迎,英國人希望清朝能開放貿易。但英國出口的羊毛、呢絨等工業製品在中國卻不受青睞,乾隆皇帝甚至認爲中國什麼都不缺乏,沒必要與英國進行貿易,這使中英貿易爲英國帶來龐大的貿易逆差(入超)。而英國在18世紀開始實行金本位貨幣政策,而清廷則以銀作爲貨幣,由於與清朝的所有貿易需以銀兩折算,令英國需要從歐洲大陸購入白銀作貿易用途,金銀一買一賣,令英國人利潤受損。稅率方面,清朝對英國的入口貨需要抽百分之二十的高稅率,使英國大爲不滿。工業革命後,英國資產階級竭力向中國推銷工業產品,企圖用商品貿易打開清朝的大門。直到19世紀二三十年代,對英貿易每年仍保持出超二三百萬兩白銀的地位。爲了改變這種不利的貿易局面,英國資產階級採取外交途徑強力交涉,未能達到目的,就採取了卑劣的手段,靠“毀滅人種”的方法,向清朝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無限慾望。鴉片貿易給英國資產階級、英印**、東印度公司和鴉片販子帶來了驚人的暴利。打破了清朝對外貿易的長期優勢,使清朝由二百多年來的出超國變成入超國。“鴉煙流毒,爲清朝三千年未有之禍”。鴉片大量輸入,使清朝每年白銀外流達600萬兩,清朝國內發生嚴重的銀荒,造成銀貴錢賤,財政枯竭,國庫空虛。鴉片輸入嚴重敗壞了社會風尚,摧殘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煙毒氾濫不僅給清朝人在精神上、肉體上帶來損害,同時也破壞了社會生產力,造成東南沿海地區的工商業蕭條和衰落。鴉片貿易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嚴重危害,引起了清**和廣大人民的重視。清**從自身利益出發,1821-1834年頒佈禁令八次;統治階級中一部分人目睹社會危機,要求改革弊政,在清朝嚴禁鴉片。1838年12月,清朝道光皇帝命林則徐爲欽差大臣,派往廣東禁菸。 派欽差大臣湖廣總督林則徐前往廣州負責執行,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虎門銷煙。1839年3月,林則徐抵達廣州後,勒令外國煙販交出所有鴉片,並承諾不要再販賣,保證”嗣後來船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帶來,一經查出,貨盡沒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並於6月3日-6月25日將大部分法律上屬於英國人的鴉片庫存全部銷燬。英國人把清朝人的禁菸行動看成侵犯私人財產,覺得不可容忍,促成戰爭的爆發。1839年3月,林則徐會同兩廣總督鄧廷楨、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在廣州籌劃禁菸。林則徐不假差役胥吏之手,知識界的士人與他同一陣線,召粵秀書院、越華書院、羊城書院三大書院六百四十五學子入貢院“考試”。這次名爲考試,實爲問卷調查,試題四道:“1.鴉片集散地及經營者姓名;2.零售商;3.過去禁菸弊端;4.禁絕之法。”自此林則徐掌握了所有煙商、貪官污吏之名單。在林則徐的主持下,將繳獲的鴉片在虎門海灘當衆全部銷燬。在現場觀看的廣州城鄉羣衆,無不拍手稱快。1839年7月,九龍尖沙咀村發生林維喜案。英國水兵在村內醉酒鬧事,打死村民林維喜,林則徐要求英國商務總監義律交出兇手,義律卻自己輕判了事。1839年8月15日,林則徐下令禁止一切貿易,派兵進入澳門,更進一步驅逐英人出境。此事因而成爲鴉片戰爭的導火線。1839年10月1日,英國內閣以商務受阻及大英子民生命受到威脅爲理由,作出“派遣艦隊去中國海”的決定,雖然依據中國法律英國人無權在清朝領土上存放鴉片。1840年1月5日,林則徐根據道光皇帝旨意,宣佈正式封港,永遠斷絕和英國貿易。1月8日英國“窩拉疑”號艦長宣佈,自1月15日起,封鎖廣州口岸與珠江口。1月16日,維多利亞女王在國會演說,謂正密切注意英人在華利益及國家尊嚴。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已經引起我國臣民與該國通商關係中斷,朕已極嚴重注意,並將繼續注意這一影向我國臣民利益與王室尊嚴的事件。2月,英國**任命懿律和義律爲正/副全權代表,懿律爲英軍總司令。4月,英國國會對此進行激烈辯論,在維多利亞女王的影響下,最終以271票對262票通過軍事行動 ,英**始終未正式宣戰,認爲軍事行動只是一種報復,而非戰爭。6月,懿律率領的英國艦船40餘艘及士兵4000人(包括第18皇家愛爾蘭聯隊、第26蘇格蘭來福槍聯隊、第49孟加拉聯隊、孟加拉工兵團和馬德拉斯工兵團等)的機動艦隊從印度出發到達中國海面,標誌着第一次鴉片戰爭正式開始。該艦隊有戰艦16艘(其中3艘爲裝備有74門大炮的大型軍艦),蒸汽軍艦4艘,運輸艦船28艘。戰爭爆發後,英國從本土又不斷增援。除去被替換回國的艦船外,到1842年8月戰爭結束時,侵華英軍戰艦達25艘,蒸汽艦船15艘,醫院船、測量船、運輸船共60餘艘。清軍購回的1080噸甘米力治號戰艦裝炮34門。英國出兵的深層原因據羅茲·墨菲的分析,則是爲了擁有與巨大的清朝市場自由貿易的機會,從而能夠直接進入清朝市場。並且希望清朝**能夠承認英國是平等國家。而清朝因傳統的天下秩序、五服朝貢體系等非平等外交,以天朝自居的傲慢態度,使英國無法容忍遭受輕視或忽視和遭受排擠,清朝的態度在當時已經進入近代世界的國際社會中顯得格格不入。英國將清朝的拒絕看作是落後的表現,而部分西方人也有一種必要時訴諸武力把清朝推向近代世界的使命感,認爲這對雙方都會帶來利益。正是雙方的自大,導致了正面衝突的爆發。

戰爭爆發之初,中方只視英軍爲蠻夷,認爲不具威脅。1840年6月,英軍統帥兼全權代表義律領兵到達廣州海面,並根據英國外相巴麥尊的指示,遠征軍封鎖廣州、廈門(今屬福建)等處的海口,截斷中國的海外貿易,並於7月入侵浙江定海(今舟山市),雙方激戰,清軍大敗,潰逃,英國遠征軍成功佔領浙江定海,作爲前進據點。此時,清朝沿海地區,除廣東在林則徐督飭下稍作戰備外,其餘均防備鬆弛。8月,英艦以驚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達天津大沽口外,本來主張戰爭的道光帝,眼見英艦迫近,懾於兵威,開始動搖,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國書,令琦善轉告英人,允許通商和懲辦林則徐,以此求得英艦撤至廣州,並派琦善南下廣州談判;同時,英方也以疾疫流行,秋冬將臨,同意南下廣東進行談判。10月,琦善署理兩廣總督。林則徐、鄧廷楨被革職。12月,琦善通過私人翻譯鮑鵬與義律談判,拖延時間。英軍南下後,清廷下令沿海各省督撫籌防海口,並命兩江總督伊里布率兵至浙東,準備收復定海。義律失去耐心,決定戰後再商。1841年1月7日,英國遠征軍突然向虎門的大角、沙角炮臺發起進攻,雙方炮仗,清軍敗退,英國遠征軍成功登陸,雙方廝殺,清守軍死傷700餘人,帥船、拖船沉毀11艘。琦善被迫讓步,1月25日與義律簽訂《穿鼻草約》,條約第一款就是將**島割與英國。第二天,英國軍隊就佔領了**島。林則徐被髮配新疆,他雖上書道光帝,力言必須禁菸和重視海防,使被道光帝斥爲一片胡言。不過《穿鼻草約》由始至終並未經清朝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沒有蓋用關防印,因此該條約不具法律效力。鴉片戰爭期間,清朝東南沿海地區的廣大人民,積極地支持和配合了清軍作戰,並自發地堅持反侵略鬥爭。侵略軍所到之處,無不遭到當地人民的抗擊。英軍攻陷廈門,當地民衆自動組織起來,襲擊英軍,迫使侵略軍退守鼓浪嶼。英軍入侵浙江,浙江人民組織“黑水黨”,狠狠地打擊英軍。侵略軍進犯長江後,沿江人民以多種方式襲擊英軍,阻止英國艦隊前進。虎門、廣州之戰(1840.12~1841.8)1840年12月,琦善與義律在廣東開始談判。由於英國提出的條件過於苛刻以及琦善擅自簽訂,使清朝道光皇帝大爲不滿,道光皇帝便把琦善抄家革職,派奕山、隆文和楊芳赴廣東指揮作戰。1841年1月7日,英軍也不滿談判的進展,義律先下手爲強,出動海陸軍攻佔虎門的第一重門戶--沙角、大角炮臺,發起虎門之戰。道光皇帝聞訊下令對英宣戰,派侍衛內大臣奕山爲靖逆將軍,並從各地調兵萬餘人赴粵。2月23日進攻虎門炮臺,雖然部隊英勇抵抗,但不敵英軍,虎門炮臺最終失陷。2月26日,英軍又出動海陸軍,攻破虎門橫檔一線各炮臺和大虎山炮臺,溯珠江直逼廣州。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力戰殉國。5月21日,奕山令水陸軍1700餘人,於黑夜分乘快船出動,挈火箭、噴筒,夜襲英船,擲火焚燒。5月22日早晨英軍2400人反攻。清軍潰退。5月24日,英軍對廣州發起進攻,一路佔據城西南的商館,一路由城西北登岸,包抄城北高地,攻佔城東北各炮臺,並炮擊廣州城。廣州附近要地全失,18000多清軍盡退城內,秩序大亂,在此形勢下,奕山等豎起白旗求和,接受英方條件,簽訂《廣州和約》,英國不但不率部撤離了廣州,還勒索廣州商家向英軍支付了600萬銀元的贖城費。期間廣州民間反英氣氛熾熱,英國侵略者的暴行,激起城北郊三元里一帶民衆自發武裝起來進行抗英鬥爭。而奕山爲了不被皇帝懲罰,便虛報戰功,甚至將該戰役的慘敗說成大勝。英國**對義律在廣州所獲侵略權益尚嫌太少,乃改派璞鼎查爲全權代表來華,擴大侵略。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艦船37艘、陸軍2500人離**北上,攻破福建廈門,佔據鼓浪嶼(即第三次廈門之戰),旋北進浙江,10月1日攻陷定海(1841年2月,英軍以疾疫流行,放棄定海),10日陷鎮海(今屬寧波),13日佔寧波。時英軍兵力不足,遂停止進攻,等待援軍。廈門、浙東兵敗後,道光帝又派吏部尚書奕經爲揚威將軍赴浙,並陸續調集兵勇以備反擊。1842年3月,奕經以兵力已足,決定水陸同時反擊,企圖一舉收復寧波、鎮海、定海。3月10日夜,清軍對寧波、鎮海分別發起反擊,接戰均不利,紛紛撤回原駐地。進攻定海因風潮不順而延期。3月15日駐寧波英軍乘勢反攻慈溪(今慈城鎮)和城西大寶山等地,清軍大敗,退守曹娥江以西。道光帝見久經準備的浙東反攻又告失敗,遂調盛京將軍耆英趕赴江南,準備與英軍講和。1841年5月29日,盤踞在廣州北郊四方炮臺的英軍,闖入三元里騷擾搶劫。當地羣衆奮起抗擊,打死英軍數名。隨後,全村男女老少在三元古廟集合,以三星旗爲令旗,“旗進人進,旗退人退”,同時,還聯絡了附近的數千農民和手工業者,手持大刀、長矛,冒雨迎敵。而此時英軍僅僅只有一個海軍陸戰隊連。英軍被困在牛欄崗,天降大雨,**受潮,無法發揮出威力,展開肉搏戰,一名英軍死亡。英軍派出兩個水兵連,帶着“**槍”(不怕雨天)前來增援。被圍困兩小時之後,英軍撤退至四方炮臺。第二天清晨,2萬多民衆高舉三星旗,把四方炮臺圍得水泄不通。英軍總司令傳話給當地長官餘保純,如果不解除義勇包圍,主力英軍將攻打併盡屠廣州城。餘保純清楚雙方實力,也知道英軍的槍炮不會永遠受潮,於是勸退義勇,避免廣州被屠,從此擔上賣國賊的惡名,但實際上,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這種做法很明智。三元里抗英後,廣東人民又以“社學”的形式,組織武裝力量,開展反侵略鬥爭。英國**認爲《穿鼻草約》所獲權益太少,撤換義律,改派璞鼎查來華爲全權代表,擴大侵略。1841年8月27日,英軍再次北上,攻陷鼓浪嶼、廈門、定海、鎮海(今寧波)及乍浦(浙江平湖)。其中定海是第二次被攻破,總兵葛雲飛及四千將士戰死,英軍也損失慘重。英軍後來又攻打長江的門戶吳淞,江南提督陳化成率軍堅守西炮臺,兩江總督牛鑑欲求和,下令撤退被拒。牛鑑逃走,東炮臺被攻陷,陳化成與部下死守西炮臺,孤軍作戰,直至戰死。吳淞的失利,使英軍軍艦開入長江。鎮江駐防副都統海齡自聞乍浦、吳淞不守,認爲漢人通敵,縱兵殺害漢人。7月21日,英軍6600餘人擊敗鎮江城外綠營守軍,越城而入,與1500蒙古八旗兵巷戰,英軍死37人傷129人,旗兵死約600人,海齡自殺。全城慘遭焚掠,廢墟一片。鎮江對岸的揚州紳商,惶恐萬狀,向英軍交納五十萬兩贖城費,免收軍事佔領。8月4日,英軍直逼南京,清廷處於不利位置。1841年9月30日至次年3月11日,英軍分遣艦隊還多次對臺灣進行侵犯。由於守軍準備充分,戰術巧妙,取得了整個戰爭中罕見的勝利,僅俘獲英軍就有182人(見臺灣抗英鬥爭)。1842年5月,英軍放棄寧波,集中兵力北犯。18日,攻陷浙江平湖乍浦鎮。6月16日發起吳淞之戰,江南提督陳化成戰死。此後,英援軍相繼到達長江口外,璞鼎查不理耆英等人的乞和照會,以艦船73艘、陸軍1.2萬人,溯長江上犯,準備切斷中國內陸交通大動脈運河。7月21日,英陸軍6900餘衆,發起鎮江之戰,遭頑強抗擊,被擊斃擊傷169人後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兩江總督牛鑑,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在談判期間,由於英軍的惡行引發了地方性的靖江保衛戰,侵略者死傷13人後敗退(從臺灣、靖江之戰看來,當今記載的英軍傷亡數字不無可疑之處)。1842年8月29日,耆英與璞鼎查簽訂不平等的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清**被迫在南京的靜海寺與英國**議約,雙方共在寺內議約四次。8月29日,中國清**全部接受了英國提出的議和條款,在英軍旗艦”汗華“(亦譯康華麗)號上正式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滿足了英國大多數的要求。主要內容:1.割**島給英國。2.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爲通商口岸,允許英國人在通商口岸設駐領事館。3.清朝向英國賠款2100萬元。2100萬元的成分是: 600萬賠償鴉片,300萬償還英商債務,1200萬英軍軍費。4.英國在中國的進出口貨物納稅,清朝與英國共同議定。5.英國商人可以自由地與清朝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1843年英國**又強迫清**訂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後條款》(《虎門條約》)作爲《南京條約》的附約,增加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條款。列強不欲英國坐大,紛紛與清朝簽訂更多不平等條約。1844年7月3日,中美簽訂《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10月24日,法國與清朝簽訂《黃埔條約》,享有領事裁判權和傳教權等。1843年10月8日,中英簽署了《虎門條約》,重新規定了英國所享有的最惠國待遇和領事裁判權。從1845年起,比利時、瑞典等國家也都脅迫清朝**簽訂了類似條約,清朝的主權遭到進一步破壞。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政治上獨立自主的中國,戰後由於領土主權遭到破壞,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解體,逐漸成爲世界資本主義的商品市場和原料供給地,中國開始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清朝。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清朝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待遇,向清**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爲:清朝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清朝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1853年至1856年間,爆發奧斯曼帝國(1299~1922)、英國、法國與沙俄之間的克里米亞戰爭。沙俄戰敗,因而轉向東方發展,企圖用侵略清朝來彌補損失。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清朝。美國則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清朝的政策。1857年,印度發生民族大起義,失敗後印度徹底淪爲英國殖民地。看到英國在東方的成功,法國也開始謀求在印度支那建立殖民地。1851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後,列強認爲這是加緊從清朝攫取利益的大好時機。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廣東民間排外活動時有發生。當時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葉名琛採取默許態度,對一切外國的投訴均置諸不理。1856年10月,英殖民主義者利用“亞羅號事件”製造戰爭藉口。“亞羅號”是一艘清朝船,曾爲了走私方便在**英國當局註冊,但是已過期。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亞羅號”上逮捕幾名海盜和有嫌疑的水手,按道理這純系清朝內政,與英國毫不相干。但是英國駐廣州代理領事巴夏禮在英國駐華公使、**總督包令的指使下,致函清兩廣總督葉名琛,稱“亞羅號”是英國船,捏造清兵曾侮辱懸掛在船上的英國國旗,要求送還被捕者,賠禮道歉。葉名琛據理力爭,態度強硬,而且不賠償、不道歉,只答應放人。1856年10月23日,英軍開始行動,三天之內,連佔虎門口內各炮臺。27日,英艦炮轟廣州城。29日,英軍攻入城內,搶掠廣州督署後退出。12月,洋行夷館被毀,盡成灰燼。一艘自廣州開往**的英國郵船遭劫。1857年1月,英軍焚燒洋行附近民宅數千家,後因兵力不足,爲等待援軍而退出珠江內河。爲了擴大侵略戰爭,英國**於1857年3月任命前加拿大總督額爾金爲全權代表,率領一支海陸軍來到中國;同時向法國**提出聯合出兵的要求。此前,法國正以“馬神甫事件”(又稱“西林教案”)向清**交涉。所謂“馬神甫事件”,是指法國天主教神甫馬賴違反《中法黃埔條約》,自行進入清朝內地活動。但馬賴1856年2月在未依據條約義務——把拘捕的法國人解送至法領事館的情況下,就被廣西西林縣知縣處死。1857年,法國**遂以此爲藉口,任命葛羅爲全權代表,與英國聯兵侵略清朝。此外,英法雖然還聯合了美國,但美國僅以外交支持。俄國外交代表則以東正教團監護的身份早先混入北京,後來則以調停人的面目出現,藉機漁利。第二次鴉片戰爭的過程可拆分爲“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與“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第一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6年戰爭爆發到1858年聯軍抵達天津附近海域爲止簽訂《天津條約》,第二次英法聯軍之役是從1858年爆發第一次大沽口戰役到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爲止。1856年,英國藉口廣東水師在廣州黃埔捕捉清朝船“亞羅”號上張家灣之戰中的清軍騎兵的海盜,派兵進攻廣州。法國藉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馬賴在廣西西林被殺,亦出兵入侵清朝。1856年12月,英法侵略軍五千六百餘人(其中法軍一千人)在珠江口集結,準備大舉進攻。美國公使列威廉和俄國公使普提雅廷也到達**,與英、法合謀侵華。12月12日,額爾金、葛羅分別對葉名琛發出以10日爲限的通牒。此時,清**正全力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上“餉糈艱難”,對外國侵略者採取“息兵爲要”的方針。葉名琛忠實執行清**的政策,不事戰守。12月28日,英法聯軍炮擊廣州,雙方炮仗,並登陸攻城,都統來存、千總鄧安邦等率兵頑強抵禦,雙方激戰,清軍潰敗,次日失守。廣東巡撫柏貴、廣州將軍穆克德訥投降,並在以巴夏禮爲首的“聯軍委員會”的監督下繼續擔任原職,供敵驅使。葉名琛被俘,後解往印度加爾各答 。侵略軍佔領廣州期間,當地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反侵略鬥爭。廣州附近義民在佛山鎮成立團練局,集合數萬人,禦侮殺敵。**、澳門等愛國志士也紛紛罷工,以示抗議。1858年3月,四國公使同往上海。兩江總督何桂清要求他們返回廣東。四國公使卻決定集結軍艦,北上天津。4月中旬抵達白河口。第一次大沽口戰役,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國公使率艦陸續來到大沽口外,分別照會清**,要求六日內指派全權大臣談判。俄、美的照會還表示願意充當“調停人”。咸豐帝一面命令清軍在天津、大沽設防,一面派直隸總督譚廷襄爲欽差大臣,前往大沽交涉,並把希望寄託在俄、美公使的所謂“調停”上。英、法侵略者並無談判誠意,只是以此拖延,加緊軍事準備。1858年5月20日英法聯軍炮轟大沽炮臺,駐守各炮臺的清軍奮起還擊,與敵鏖戰。但譚廷襄等毫無鬥志,棄守逃亡,加以炮臺設施陳陋,孤立無援,大沽失陷。26日,英法聯軍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並揚言要進攻北京。6月13日,清**慌忙另派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爲欽差大臣,趕往天津議和。桂良等在英法侵略者威逼恫嚇下,分別與俄、英、法、美簽訂《天津條約》。《中英天津條約》共五十六款,附約一款;《中法天津條約》共四十二款,附約六款。主要內容是:①公使常駐北京;②增開牛莊(後改營口)、登州(後改煙臺)、臺灣(後定爲臺南)、淡水、潮州(後改汕頭)、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爲通商口岸; ③外籍傳教士得以入內地自由傳教;④外人得以入內地遊歷、通商;⑤外國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往來;⑥修改稅則,減輕商船噸稅;⑦對英賠款銀四百萬兩,對法賠款銀二百萬兩。此外,俄、美公使還利用“調停人”身份,以狡詐手段,分別於13日、18日與清**簽訂中俄《天津條約》十二款、中美《天津條約》三十款,攫取了除賠款外與英、法所得幾乎一樣的侵略特權。中俄《天津條約》第九款還特別規定,兩國派員查勘“以前未經定明邊界”,“務將邊界清理補入此次和約之內”,以便日後解決,從而爲沙俄進一步掠奪中國領土埋下了伏筆。同年,沙皇俄國以武力迫使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天津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撤離天津,沿海陸續南下。咸豐帝對條約內容感到憂恐,令桂良等在上海與英、法代表談判通商章程時,交涉修改《天津條約》,取消公使駐京、內地遊歷、內江通商等條款,並設法避免英、法到北京換約。11月,桂良等與英、法、美代表分別簽訂了《通商章程善後條約》,規定:鴉片貿易合法化;海關對進出口貨物照時價百抽五徵稅;洋貨運銷內地,只納2.5%子口稅,免徵一切內地稅;聘用英國人幫辦海關稅務。但是,英、法不容修改《天津條約》的各項條款,並堅持要在北京換約。第二次大沽口之戰,英、法**遠不滿足從《天津條約》攫取的種種特權,蓄意利用換約之機再次挑起戰爭。1859年6月,在拒絕桂良提出的在滬換約的建議後,英國公使普魯斯、法國公使布爾布隆和美國公使華若翰各率一支艦隊到達大沽口外,企圖以武力威懾清**交換《天津條約》批准書。清**以大沽設防,命直隸總督恆福照會英、法公使,指定他們由北塘登陸,經天津去北京換約,隨員不得超過二十人,並不得攜帶武器。英、法公使斷然拒絕清**的安排,堅持以艦隊經大沽口溯白河進京。大沽一帶防務,自1858年英、法艦隊撤走後,清**即命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負責。6月25日,英海軍司令賀布親率12艘軍艦從攔江沙開往海口,下午3時賀佈下令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清軍在僧格林沁的指揮下,英勇抵抗,發炮反擊,戰鬥異常激烈。直隸提督史榮椿、大沽協副將龍汝元身先士卒,先後陣亡。由於清軍火力充分,戰術得當,擊沉擊傷敵艦10艘,斃傷敵軍近500人,重傷英艦隊司令何伯,英法聯軍慘遭失敗,這也是鴉片戰爭以來,清軍唯一—次的勝利。同年8月,美國公使華若翰僞裝友好,由北塘進京,返回北塘時與直隸總督恆福互換《天津條約》批准書。在此之前,俄國代表已在北京換約。進軍北京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慘敗的消息傳到歐洲,英、法統治階級內部一片戰爭喧囂,叫嚷要對清朝“實行大規模的報復”,“佔領京城”。1860年2月,英、法帝國主義當局分別再度任命額爾金和葛羅爲全權代表,率領英軍一萬五千餘人,法軍約七千人,擴大侵華戰爭。4月,英法聯軍佔領舟山。5、6月,英侵略軍佔大連灣,法侵略軍佔煙臺,封鎖渤海灣,並以此作爲進攻大沽口的前進基地。 俄國公使伊格納季耶夫和美國公使華若翰也於7月趕到渤海灣,再次以“調停人”爲名,配合英、法侵華戰爭。清**在大沽戰役獲勝後,幻想就此與英、法帝國主義罷兵言和。當英、法軍艦逼臨大沽海口時,清朝咸豐皇帝還諭示僧格林沁、恆福不可“仍存先戰後和”之意,以免“兵連禍結,迄無了期”,“總須以撫局爲要”,並派恆福與英、法使者談判。前敵統帥僧格林沁則以爲敵軍不善陸戰,因而專守大沽,盡棄北塘防務,給敵以可乘之機。伊格納季耶夫爲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設防的情報。1860年8月1日,英法聯軍18000人,由北塘登陸,進佔天津。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沒有遇到任何抵抗。14日,攻陷塘沽,水陸協同進攻大沽北岸炮臺。守臺清軍在直隸提督樂善指揮下,英勇抗擊。但清**本無抗戰決心,咸豐帝命令僧格林沁離營撤退。清軍遂逃離大沽,經天津退至通州(今北京通縣)。1860年8月21日,大沽失陷。侵略軍長驅直入,24日佔領天津。清**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議和。英、法提出,除須全部接受《天津條約》外,還要增開天津爲通商口岸,增加賠款以及各帶兵千人進京換約。清**予以拒絕,談判破裂。侵略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清朝**再派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取代桂良,到通州南張家灣議和。由於清朝咸豐皇帝於雙方爭執不下,談判再次破裂,並擄去英國派往負責洽談停火之談判代表巴夏禮和士兵等39人。1860年9月18日,英法侵略軍攻陷通州。21日,清軍與英法聯軍在八里橋展開激戰,統帥僧格林沁等率先逃走,清軍全軍覆沒。9月22日咸豐帝等則以北狩爲名攜皇后、懿貴妃等離京逃往熱河避暑山莊。10月13日聯軍從安定門攻入北京。聯軍發現清軍將英法使節團多人虐待至死,遂決定報復中國之野蠻行爲,及教訓清朝皇室以後不得蔑視英國及法國。10月18日,英法聯軍佔領北京,搶劫焚燬圓明園。英法聯軍在北京城郊搶掠燒殺近50天,京郊皇家園林如圓明園、清漪園、靜明園(玉泉山)、靜宜園(香山)、暢春園等均被付之一炬。清廷派奕訢爲全權大臣議和,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聯軍洗劫和燒燬了圓明園和靜宜園。圓明園大火持續了三天三夜,300多名太監和宮女葬身火海。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曾對此給予強烈譴責,稱之爲“兩個強盜的勝利”。10月24日、25日,英法聯軍以焚燬紫禁城作爲威脅,迫使恭親王奕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作爲《天津條約》的補充。鴉片戰爭後,清朝**忙於對付外來殖民者和鎮壓太平天國革命,造成了北方邊疆防備空虛。俄國乘虛而入,加緊蠶食和非法佔領黑龍江流域和巴爾喀什湖以南的許多戰略要地,而且,一直在尋找機會,想用條約的形式把所佔領的清朝領土固定下來。1856年,英法聯軍進攻廣州,派普提雅廷爲公使,與清**談判邊界問題。1858年5月,俄國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乘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用武力強迫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割佔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同時,把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清朝領土,劃作兩國共管。俄國駐清朝公使伊格納切夫以“調停有功”爲藉口,提出了新的領土要求。14日,清**與俄國簽訂了《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4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歸俄國,增開喀什噶爾爲商埠,並在喀什噶爾、庫倫設領事館。同時,俄國還將由其提出的中俄西部邊界走向強加給清朝。1864年,俄國強迫清**訂立《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成爲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最大的獲利者。1860年10月24日、25日,奕訢分別與額爾金、葛羅交換了《天津條約》批准書,並訂立中英、中法《北京條約》。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開天津爲商埠;准許英、法招募華工出國;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退還以前沒收的天主教資產。法方還擅自在中文約本上增加:“並任法國傳教士在各省租買田地,建造自便”;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八百萬兩,卹金英國五十萬兩,法國二十萬兩。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簽訂後,英法聯軍開始撤離北京。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1858年5月,英法聯軍侵佔大沽炮臺,並以進攻北京作爲威脅。6月23日,迫使清朝**與英、法、俄、美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主要內容:公使進駐北京;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江爲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以自由駛入長江一帶通商口岸;外國人可以到內地遊歷經商;外國傳教士可以到內地自由傳教;清朝對英、法兩國賠款600萬兩白銀。1860年10月,英法侵略軍佔領北京。侵略者以焚燬皇宮作爲威脅,迫使清**簽訂了中英、中法、中俄《北京條約》,作爲《天津條約》的補充,續增的條款包括:開天津爲商埠;割九龍司地方給英國;准許外國人在中國買賣人口;將已充公的天主教教堂財產發還,法國傳教士可以在各省任意租買田地,建造教堂;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1856年10月到1860年11月曆時四年多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朝人民和愛國官兵保家衛國,英勇抗敵,給予侵略者沉重的打擊。但是,由於清朝**的腐敗無能,戰爭以中國失敗而告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得以集中力量鎮壓太平天國,維持其統治,史稱“同治中興”。清朝**永久割讓黑龍江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給俄國。

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
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一章 清俄戰爭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三章 洋務中興,史稱洋務運動。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二章 鴉片戰爭第六章 八國聯軍入侵北京。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四章 臺灣巡撫劉銘傳驅逐法夷,收復臺灣。第七章 清末新政。第五章 黑旗軍大勝法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