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送別恩師

鄭勳睿食言了,他沒有按照徐光啓的要求馬上離開京城,回到延綏鎮去,而是選擇留下來了,徐光啓的情況,讓他意識到,恩師去世也就是這幾天的時間了,他必須留在京城,至少爲恩師送行,讓他回到京城是內閣的敕書,不是皇上的聖旨,所以他沒有必要去拜見皇上,不過他的父母都在京城,既然回到了京城,那是肯定需要去見見父母的。

至於說是不是去見一見文震孟,鄭勳睿有些猶豫,最終還是作罷,他在京城的行蹤不可能保密,如此的關鍵時刻,還是不要去見文震孟,免得引發議論,再說他猜測到了,徐光啓病逝之前,一定會向皇上舉薦內閣次輔的人選,這個人選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文震孟,自己要是去拜見文震孟了,適得其反。

鄭富貴、馬氏和孫氏一切都好,在京城生活的還不錯,也結識了一些朋友,鄭富貴畢竟是讀過書的,談吐不錯,看上去也是經歷過風霜的,加上家裡的錢財不少,生活方面不用擔憂,所以來到京城大半年的時間,結交了一些朋友,精神看上去還是不錯的。

對於鄭勳睿的突然到來,他們當然是吃驚的,不過兒子回家了,父母肯定是高興的。

鄭勳睿留在父母這裡,哪裡也不去,靜靜的等候消息。

溫體仁沒有想到,徐光啓竟然會委託他將信函借給皇上。

徐光啓在朝廷之中的威望,是他無法比擬的,人家的年紀也比他大很多,說的不客氣一些,當初徐光啓若是擔任內閣首輔,溫體仁發動進攻的可能性爲零,他沒有如此強烈的自信,畢竟徐光啓品行高潔,從來不摻合到黨爭之中,也很少背後算計他人。

能力出衆、品性高潔,這樣的大臣正是皇上所渴望的,所以年逾七旬的徐光啓,就算是病魔纏身,甚至無法參與早朝,依舊在內閣次輔的位置上面,多次申請致仕都沒有得到批准,溫體仁很清楚,他是比不上徐光啓的。

徐光啓已經到了最後的時間,無法繼續支撐了,知道這個消息之後,溫體仁不知道是高興還是悲哀,應該說徐光啓對他沒有造成什麼大的影響,如今他是內閣首輔,徐光啓更是不形成威脅了,但是身處巔峰的溫體仁,突然感覺到了生命的脆弱,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抗衡的。

徐光啓的信函,是直接給皇上的,溫體仁不敢拆開看,接到了信函之後,他只是略微的思索,就承奏給皇上了,還特意的強調了幾句話。

鄭勳睿來到京城的事宜,溫體仁也是知道的,但也沒有打算見一見,除非是鄭勳睿主動拜訪,但這樣的可能性很小,鄭勳睿甚至沒有去拜訪文震孟,肯定是對京城嗎,目前的局勢有分析的,這讓他對鄭勳睿的看法,更加的深邃了一些。

十月初九,噩耗傳來,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徐光啓病逝。

徐光啓是卯時病逝的,不過一刻鐘之後,鄭勳睿就得知了消息,他沒有絲毫的猶豫,馬上趕赴徐光啓的府邸。

應該說這樣做是有些唐突的,徐光啓的身份不一樣了,病逝之後,家人會在第一時間稟報朝廷,皇上或者是親自來,或者是派遣太監前來慰問,接下來葬禮的事情,內閣會派遣專人負責,徐光啓是在內閣次輔的位置上面病逝的,這是朝廷的大事情,皇上都會重視。

若是鄭勳睿遭遇到太監,或者是內閣派遣的官員,那他就是要受到彈劾的。

死者爲大,何況是真正幫助過他的恩師,這一刻,鄭勳睿想到的就是去告別,其餘的暫時不要管,至於說有人彈劾,那也無所謂。

徐光啓靜靜的躺在病榻上面,尚未入殮。

鄭勳睿是第一個趕到的,也是徐望華直接帶進臥房的。

看着徐光啓安詳的面容,鄭勳睿跪下了,儘管他穿越之後,有好幾次的下跪,可是這一次是真心的下跪的。

“恩師,學生送您最後一程,學生沒有按照您的要求離開京城,懇請您原諒,學生在您的面前許諾,一定要保住大明的江山,要保住大漢民族的榮耀,學生說到做到,畢生都會竭盡全力的,願恩師在天之靈保佑學生。”

跟着跪在一邊的徐望華,臉色微微有了變化,鄭勳睿的這些話,他當然能夠聽懂。

拜別了徐光啓,鄭勳睿迅速回到了家裡,向父母告別,他不能夠繼續留在京城了,否則就真的如同徐光啓說的那樣,會遇到很多難以預料的事情了,溫體仁已經是內閣首輔,而且向他伸出了橄欖枝,可是他沒有打算接過橄欖枝,這在一般人看來是不可理喻的,如此好的機會,爲射門不能夠抓住,可惜鄭勳睿不是一般人。

洪欣濤等人早就做好了準備,和鄭勳睿一同迅速離開了京城。

皇上得知徐光啓病逝的消息,沉默了好長的時間,宣佈暫停早朝,以表示對徐光啓的哀悼,皇上登基已經七年的時間,真正信任的大臣很少,讓他失望的大臣更多,可徐光啓是他自始至終都信任的大臣之一。

很快,皇上安排司禮監太監、提督京營的曹化淳代表到到徐光啓的家中去表示哀悼,同時要求內閣首輔溫體仁和內閣輔臣文震孟兩人協商負責徐光啓的葬禮。

皇上派曹化淳去徐光啓的府邸表示哀悼,這是很好理解的,但是派遣溫體仁和文震孟兩人負責徐光啓葬禮的事情,這就讓人琢磨了,文震孟不過是內閣輔臣,而且在內閣中排名是在後面的,如今不過是東閣大學士,以這樣的身份,去參與和主持內閣次輔徐光啓葬禮的事宜,是不是意味着什麼。

曹化淳、溫體仁和文震孟等人很快趕到了徐光啓的府邸。

衆人的心思是不一樣的,特別是文震孟,顯得很是悲哀,他能夠進入內閣,徐光啓是有着主要作用的,當然這裡面還有鄭勳睿的原因,而且皇上是很信任他的,前不久商議姚希孟的事情的時候,皇上就聽從了他的意見。

鄭勳睿回到京城來,文震孟是知道的,他一直都有些擔心,擔心鄭勳睿來拜訪自己,不過鄭勳睿沒有來拜訪自己,而且他剛剛得到了消息,鄭勳睿在拜別了徐光啓之後,已經離開京城,趕赴延綏去了。

這讓文震孟非常的感慨,也隱隱感覺到了,鄭勳睿回到京城,拜見了彌留之中的徐光啓,一定是說了很多事情的,徐光啓病逝,在朝廷中肯定會引發震動,至少內閣輔臣會盯住內閣次輔的位置,看看是誰能夠成爲內閣次輔。

文震孟也有一種感覺,他可能會成爲預備人選,這種感覺來自於諸多方面的分析,特別是鄭勳睿此次回到京城,沒有拜訪他,讓他堅信自己有可能成爲內閣次輔。

同樣有這種預測的,還有溫體仁。

儘管說徐光啓是內閣次輔的身份,可是在朝廷之中的威望和影響,絲毫不亞於內閣首輔,甚至得到了皇上更多的信任和依賴,徐光啓舉薦的人員,皇上基本都是重用的,如今徐光啓病逝了,這讓溫體仁想起了徐光啓拜託他交給皇上的那封信函。

不知道爲什麼,溫體仁想到了三國裡面,死諸葛算計活司馬的故事,他是真正的感覺到徐光啓的厲害了,不要看人間平時不溫不火的,可是在關鍵的事情上面,就是能夠把握住,這一次徐光啓拜託他呈奏給皇上的信函,從一定意義上面來說,就是內閣首輔與內閣次輔的建議,皇上看了這樣的信函,內心一定是有觸動的。

也許這份信函裡面,最爲重要的事情,就有舉薦內閣次輔的事情。

徐光啓已經病逝了,看着徐光啓安詳的面容,溫體仁有些無語,大臣做到了這個份上,無疑是榮光的,崇禎元年到現在,內閣大臣如同走馬燈一樣的調整,能夠善始善終的寥寥無幾,但徐光啓一直都受到了皇上的信任,就算是病魔纏身,不能夠理事了,也是擔任內閣次輔,這絕不是皇上無原則的信任,這表明徐光啓的能力是絕不一般的。

徐光啓的葬禮非常的隆重,皇上贈徐光啓少保,讓徐光啓成爲了三師三孤之中的一員,想要獲得三師三孤的稱號是非常難的,可見皇上對徐光啓的重視。

徐光啓的諡號文定,這也是非同一般的諡號了,可謂是對徐光啓一生的高度評價。

朝廷四品以上的大臣,悉數參與了送別儀式,徐光啓的老家在南直隸的松江府,按照其本人的意見,是要安葬到家鄉去的,皇上同意了徐光啓家人的要求和本人的遺願,而且派遣了一名太監,負責跟隨徐光啓的靈柩回到松江府去。

徐光啓的葬禮結束,皇上下發聖旨,東閣大學士、禮部左侍郎文震孟,進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賜太子少傅,參贊機務。

這意味着文震孟正式成爲內閣次輔。

沒有舉薦,沒有會推,這次是皇上直接下旨的,其中的意味,諸多的文武大臣都是明白的。

第559章 青縣第297章 決定第583章 徐吉匡的智慧第407章 有些狼狽第292章 暗地裡的運作第319章 文坤其人第253章 暫緩反擊第978章 醒悟太遲第775章 閃電戰(5)第593章 深層次分析第536章 總有意外第911章 悲哀的撤離第387章 畢懋康的認識第778章 閃電戰(8)第444章 不計成本第253章 暫緩反擊第676章 官紳一體納糧第294章 何去何從第157章 招募軍士第42章 天堂蘇杭第268章 攻其不備第385章 明確的要求第199章 親兵營第135章 家底第912章 大禍臨頭的感覺第201章 蘇蠻子的功勞第47章 震撼第914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928章 必須精準分析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672章 感慨第936章 科舉之爭第226章 死牢第516章 慘敗(5)第941章 海外奠基之戰(3)第204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681章 興辦義學第35章 慎獨和家風第872章 歸宿(2)第98章 會試會元第941章 海外奠基之戰(3)第799章 希望和絕望第103章 傳臚大典第403章 桃花運第879章 不甘心的梟雄第492章 連鎖反應第969章 疑點重重第392章 報復第573章 需要清醒第795章 不一般的調整第549章 也是必然第339章 丙子之亂第332章 教書先生爾第262章 一錘定音第907章 致命的分析第535章 大戰部署第617章 賭贏了第190章 自掘墳墓第434章 千古恨第493章 統戰對象第595章 周延儒的無奈第794章 浙江總兵黃得功第62章 道不同(2)第392章 報復第216章 內訌第391章 過分第500章 腹背受敵第100章 殿試禮儀第520章 精心的部署第490章 讓你信服第596章 范文程的目標第876章 重裝騎兵的覆滅(1)第517章 邊緣第737章 自我毀滅的開始第605章 有準備和無準備第366章 拉攏和挑撥第463章 潰敗第583章 徐吉匡的智慧第513章 慘敗(2)第79章 主婚第946章 萬國來朝(4)第28章 初步規劃第786章 單項選擇第532章 高陽之戰(5)第584章 重要的決定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320章 阿炳爺第535章 大戰部署第832章 各方的準備第943章 萬國來朝(1)第263章 廷杖第625章 襄陽失陷(8)第319章 文坤其人第3章 黑子第204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509章 情勢危急第993章 豪格的末路第961章 終於引爆第863章 兵貴神速
第559章 青縣第297章 決定第583章 徐吉匡的智慧第407章 有些狼狽第292章 暗地裡的運作第319章 文坤其人第253章 暫緩反擊第978章 醒悟太遲第775章 閃電戰(5)第593章 深層次分析第536章 總有意外第911章 悲哀的撤離第387章 畢懋康的認識第778章 閃電戰(8)第444章 不計成本第253章 暫緩反擊第676章 官紳一體納糧第294章 何去何從第157章 招募軍士第42章 天堂蘇杭第268章 攻其不備第385章 明確的要求第199章 親兵營第135章 家底第912章 大禍臨頭的感覺第201章 蘇蠻子的功勞第47章 震撼第914章 不惜一切代價第928章 必須精準分析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672章 感慨第936章 科舉之爭第226章 死牢第516章 慘敗(5)第941章 海外奠基之戰(3)第204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681章 興辦義學第35章 慎獨和家風第872章 歸宿(2)第98章 會試會元第941章 海外奠基之戰(3)第799章 希望和絕望第103章 傳臚大典第403章 桃花運第879章 不甘心的梟雄第492章 連鎖反應第969章 疑點重重第392章 報復第573章 需要清醒第795章 不一般的調整第549章 也是必然第339章 丙子之亂第332章 教書先生爾第262章 一錘定音第907章 致命的分析第535章 大戰部署第617章 賭贏了第190章 自掘墳墓第434章 千古恨第493章 統戰對象第595章 周延儒的無奈第794章 浙江總兵黃得功第62章 道不同(2)第392章 報復第216章 內訌第391章 過分第500章 腹背受敵第100章 殿試禮儀第520章 精心的部署第490章 讓你信服第596章 范文程的目標第876章 重裝騎兵的覆滅(1)第517章 邊緣第737章 自我毀滅的開始第605章 有準備和無準備第366章 拉攏和挑撥第463章 潰敗第583章 徐吉匡的智慧第513章 慘敗(2)第79章 主婚第946章 萬國來朝(4)第28章 初步規劃第786章 單項選擇第532章 高陽之戰(5)第584章 重要的決定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791章 該快則要快第320章 阿炳爺第535章 大戰部署第832章 各方的準備第943章 萬國來朝(1)第263章 廷杖第625章 襄陽失陷(8)第319章 文坤其人第3章 黑子第204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509章 情勢危急第993章 豪格的末路第961章 終於引爆第863章 兵貴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