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

bookmark

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

到底是什麼樣的三長制,引起高臺上衆官員的羣情激涌及義憤填膺呢?

能被鄧艾專門拿一份文書表述,說明關於三長制的介紹並不簡單。

而就在那詳細的介紹之下,高臺上盡皆飽讀詩書的官員,很快就明白了三長制是什麼。

從本質上來講,鄧艾所提出的三長制乃是一種對漢代地方基層行政組織的改造。

原本大漢的地方基層行政組織,是以鄉里爲核心的。

對於這一點《漢書》中就有詳細記載: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

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從這個記載可知,在漢代縣下面一級的地方行政組織便是鄉。

由於古代的經濟並不如後世發展,所以這樣較爲簡單的一種地方行政制度,是符合當世的國情的。

否則大漢也不會那麼強大。

只是任何制度隨着時間的推移,都會產生很大的弊端。

這個制度最大的弊端在於“三老”二字。

漢高帝劉邦當年曾下過一道政令:

“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衆爲善,置以爲三老,鄉一人。

擇鄉三老一人爲縣三老,與縣令、丞、尉以事相教,復勿徭戍。以十月賜酒肉。”

在劉邦的這道詔令之下,地方豪強的前身“三老”,開始在大漢的地方政治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

漢代對選拔“三老”的要求除去年紀之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能率衆者”。

在中國這個宗族社會來說,想做到這點,單單靠個人的德行是不夠的,他們必須要爲鄉族勢力所認可。

而在當時那個歷史條件下,滿足這樣要求的“三老”大部分的人都是六國遺留下的貴族。

這一點從漢代的各種記載也可佐證,“三老”不僅在當地很有影響力,還經常直接參與國家大事的討論,甚至能直接上書給天子。

有這樣見識、能力的“三老”,絕不可能是普通的老百姓。

在古代,知識是最昂貴的一種資源。

當然劉邦不可能看不出這一點。

但是他就是看出這一點,纔會毅然決然地繼續推崇“三老”制度。

因爲那時候剛剛建立的大漢是殘破的,是動亂的,他需要給這些地方上的“三老”相當大的政治特權,來換取他們對大漢的認同感。

從後面發生的種種事件來看,劉邦的目的很完美的達到了。

只是無論在任何朝代,任何時期,地方行政都是穩定國家的關鍵。

“三老”制度隨着時間的發展,他的權力也在無限的膨脹。

由於“三老”在漢代特殊的政治地位,“三老”一可左右鄉黨輿論,對“鄉舉裡選”的察舉,徵辟往往起到關鍵作用。

同時三老又是制定地方法律法規的重要組織,同時也是宣傳國家政策法規的教化組織。

甚至到了後來,就連大漢地方政府的政策法令的頒佈和施行,都要請示三老。

最關鍵的在於,“三老”並不是政府直接任命的,很多時候乃是由地方自發選舉出來的。

這一點直接導致“三老”慢慢往地方豪強的屬性演變。

因爲人皆是有私心的。

既然政府不干預“三老”的選舉,再加上“三老”一職在地方上擁有的令人垂涎欲滴的莫大影響力。

那些“三老”怎麼會不想將這個位置,傳給自己的後人呢?

一代兩代之後,後世人所熟知的地方豪強便不出意外的出現了。

正因爲地方豪強的前身大多都是“三老”,他們纔會在自己家鄉擁有那麼大的影響力。

由於這種在當地的強大影響力,所以很多大漢朝廷直接委任的縣令,乃至於太守,都不敢與地方豪族硬抗。

他們爲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乃至於性命,慢慢變得與當地豪族同流合污。

這便是漢代時期的“皇權不下鄉”。

在皇權不下鄉的情況下,大量的土地兼併及蔭庇人口的行爲開始變得猖獗了起來。

數之不盡的良田被侵吞,數之不盡的良民爲了生計被迫成爲地方豪族的家奴。

而人口與田畝,便是任何一個封建王朝的根本。

當這兩個根本失去之後,只會導致大漢的國力越來越弱,而地方豪強的勢力卻越來越強。

再加上他們在官場上的政治影響力,他們纔有膽量對抗中央政府,扯旗造反。

這一點糜暘知道,在場的大多數官員都知道。

可是以往沒有人敢捅破這層窗戶紙,現在鄧艾卻要將這層窗戶紙捅破了。

三長制雖然聽起來與三老制有着相似之處,但是他的條條內容都是在針對三老制的隱性特權而設置。

何爲三長?

即在鄧艾的設想之中,以後梁州的五家爲鄰,設一鄰長;

五鄰爲裡,設一里長;

五里爲黨,設一黨長。

這便是爲三長。

而三長的權責範圍是:檢查戶口,監督耕作,徵收租調,徵發徭役和兵役。

正因爲鄧艾想設立的三長有着這種職責,高臺上的一衆官員中的大多數人才紛紛炸鍋。

能在漢代成爲官吏的,很多都是地方世家豪族出身。

他們祖祖輩輩乾的事,他們當然知道。

畢竟他們現在能當上官吏,靠的就是祖祖輩輩乾的那些事。

三長制一旦實行下去對梁州有利嗎?

那肯定是有的,任何人用腦袋想一下就知道。

一旦三長制成功在梁州實施,那麼肯定會有大量的田畝、人口被清查出來。

到那時候梁州的國力肯定會大大增強。

只是一旦三長制成功實行,那就代表他們所在的家族,就沒辦法再像往常一般蔭庇人口,兼併良田。

這對家族勢力是一種重大的打擊,也是對他們的現有利益一種巨大的侵害。

原本坐着的諸位官員還以爲鄧艾是想借助今日這個舉國歡慶的時機,來隨意獻上一個策略討糜暘的歡心。

結果沒想到,鄧艾哪裡是爲了討糜暘歡心,這明明是想奪取他們的利益!

是可忍孰不可忍!

當利益被人侵害時,沒有人能保持鎮定。

於是就在鄧艾剛剛表述完三長制的內容後,高臺上的官員中立馬就有一人起身呵斥鄧艾。

這人名蕭普,乃是沔陽蕭氏的當代族長。

沔陽是漢中郡中除去南鄭外最爲富庶的縣,而沔陽蕭氏傳聞更是當年漢相蕭何的一支後人。

雖然這僅僅是傳聞,但這不影響蕭普的先輩利用這傳聞爲自己謀利。

沔陽蕭氏紮根在漢中已有上百年,在這上百年的時間中,沔陽蕭氏已經發展成漢中郡中的一個豪強大族。

當初糜暘因爲沔陽蕭氏的影響力,他爲穩定漢中的人心,便徵辟蕭普爲他的功曹。

功曹雖不是從事,但是蕭普的實權卻一點都不小,他的地位也與三從事並未差距多少。

所以這時候蕭普纔敢自仗身份,出來呵斥身爲三從事之一,出身又不高的鄧艾。

蕭普會出來呵斥鄧艾,除去感覺三長制會對自身的利益受到巨大侵害外,還因爲他心中有着一種恐懼。

漢代實行的是名田制。

名田制雖與秦代的軍功爵制叫法上不一樣,但本質都是一樣的。

那就是有着什麼樣的爵位,就擁有相對應量的田畝、僕人。

若有人實不符名,那無疑是犯了漢律。

蕭普深知在過去的百年間,他的家族蔭庇的人口何止數千,兼併的田畝何止千傾?

可是他現在卻沒有任何爵位在身。

在這種的強烈的實不符名的差距下,一旦被那些三長查出這件事,他整個家族都可能因此遭難。

三長制既對他家族的利益有着巨大侵害,又對他家族的存亡有着威脅,他不可能不出來阻止三長制的實施。

只見蕭普起身之後對着鄧艾大喝道:“漢家自有三老制,身爲人臣豈可擅改?

你身爲梁州主簿,不爲牧伯獻上良策穩定民生也就罷了。

現在竟然還想蠱惑牧伯背上不忠之名,你其心可誅!”

蕭普一出口便是一頂大帽子扣向鄧艾。

在對着鄧艾怒斥的時候,他怒目圓睜,表面上像極了一位忠心護主的大臣。

可是面對蕭普“忠心護主”的表現,糜暘臉上卻流露有趣的神色。

他覺得蕭普駁斥鄧艾的理由很搞笑。

只不過這也不能怪蕭普,實在是三長制這種制度無論從哪方面來說都是利國利民的好制度。

他就算想阻止三長制的實行,也不可能去睜着眼說瞎話。

在這種情況下,他只能想出這種理由來駁斥鄧艾。

內容無懈可擊,那我就從名義上讓你無法實行下去。

選擇這個理由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

蕭普知道鄧艾是糜暘的心腹,他甚至也猜出今日鄧艾有此建言,或許是糜暘的背後授意。

只是糜暘並沒有選擇親自下場,那就說明他心中對三長制的實行還有着一些顧慮。

那麼他現在的任務,便是要找出一個讓糜暘無法忽視的顧慮,讓他沒辦法實行三長制。

蕭普自認爲他所找的這個理由,足以讓糜暘心中的顧慮無限擴大。

畢竟以三老爲主導的地方政治制度,是大漢四百年以來都實行的制度。

四百年間,漢家天子都不敢對這點進行改動。

何況糜暘?

糜暘是他們的主,但同樣的,他也是劉備的臣。

當蕭普駁斥完鄧艾之後,還未等鄧艾申辯,只見找到主心骨的高臺上大多數官員立馬就隨蕭普起身,紛紛對着鄧艾怒斥起來。

一開始他們或許還順着蕭普的理由駁斥鄧艾。

可是隨着越來越多的官吏加入,高臺上人聲鼎沸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對鄧艾的人身攻擊。

鄧艾的出身在當世,是永遠繞不過去的讓人攻擊的點,更何況他還有着無法改變的身體殘疾。

就在那些不堪的言論愈演愈烈,那些攻擊鄧艾的人想着用此言論打擊鄧艾內心的時候。

聽着那從四面八方傳來的駁斥與羞辱聲,鄧艾卻沒有如常人所想像的那般退縮。

“出身寒微,人常常無法自己決定。但人卻可以通過後天努力,獲得美好的未來。

士載,我想明日你一同與我名留青史。”

這是昨夜糜暘在將文書交到他手中時,對他說的話。

想起這句話的鄧艾緊緊握住了手中的文書。

三長制這一利國利民的若能在他的建言下實行,那來日青書史筆之上,他鄧艾必能載譽百世!

這不就是他一直想要的嗎?

鄧艾深吸一口氣。

他看向周圍對他不停攻擊的“諸位梁州忠臣”,他沒有選擇退縮,他在衆人的圍攻之下反而大步朝着蕭普踏進一步。

鄧艾這極具進攻性的一步,不僅讓蕭普嚇了一跳,就連其他正在圍攻鄧艾的大臣在看到鄧艾不退反進後,他們的斥責的言語也紛紛一頓。

趁此時機鄧艾反而對着蕭普厲喝道:

“三長制有何處改動三老制,蕭功曹可否明言。”

鄧艾雖有結巴,但只要他不是長篇大論,那他的結巴就不是很明顯。

而且鄧艾是親自上陣殺過敵的,所以他身上自帶着一股煞氣。

當帶着煞氣的一聲厲喝在高臺上不斷迴盪時,反而是那些官員的身形微微退後一步。

衆多官員有此表現,還有着一點很重要的原因,那便是鄧艾說的話他們無法反駁。

從實際上來說,三長制一旦實行,肯定會讓以後地方豪強蔭庇人口,兼併田畝變得極其困難。

但是難道劉邦當年就曾賦予三老這種權力了嗎?

並沒有。

諸侯王擅自如此做,都會被漢律處罰,何況三老。

這項權力是不能見光的,一旦見光,糜暘就更有理由對他們下手。

既然漢家天子從未賦予三老這種權力,那麼以後將這項權力移交給三長,又有哪裡改動三老制了呢?

鄧艾的反問,讓高臺上百官員盡皆啞口無言。

自爆?

在場的人都沒有這個勇氣。

就在鄧艾短暫鎮住蕭普等數十位大臣之後,法邈等糜暘的嫡系見時機成熟。

他們紛紛從座位上起身站到,這個爲三長制在當世發出第一聲的人的身後。

“主簿所獻之三長制,於國於民有利,臣等請牧伯施行之。”

既然今日是來掘根的,那就必須趁熱打鐵!

凌晨還有一章。

昨天大家的祝福我都看到了,很感謝大家的祝福。

今日也是這本書上大封推的日子,很意外,也很驚喜。

這本書走到這一步,不容易。

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

(本章完)

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88章 蜀中雙英 西城會面第1章 江陵城中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328章 蔣濟送信 百年基業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25章 于禁跪伏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349章 杯酒釋權 唯一主宰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538章 荊州出兵 兩面夾擊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16章 幼時情誼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17章 駐守公安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606章 錦侯之願 星落之日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625章 未央宣言 驚城槐裡第385章 有人將死 三日已到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來第545章 彙集精兵 廢荊入豫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38章 司馬懿的毒計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523章 一阻劉封 全軍北伐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231章 皮開肉綻 真實情報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05章 陳糧武功 渭北星落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296章 玄色洪流 西涼鐵騎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暘東行 劉禪落淚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6章 此路不通第43章 刀兵護家(求票,求追讀)第19章 名爲參軍,其實帥也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343章 雙重考驗 陛下小心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84章 于禁的心思(四更求追讀)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請和 順水推舟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457章 神兵天降 兩軍合圍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408章 今日便反 爾奈我何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602章 亡國之象 效法魏武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
第六百八十七章 敲打劉封 誓殺吳狗第204章 血色礁石 提刀破城第659章 兩宮之爭 山陽在否第47章 大風起兮雲飛揚第388章 滿殿皆驚 帝王舉劍第597章 驚人喜訊 世家鐵拳第275章 召虎已至 不好預感第188章 蜀中雙英 西城會面第1章 江陵城中第651章 逃難之馬 孫問荊州第328章 蔣濟送信 百年基業第445章 懷疑與自信第628章 無一男兒 運動作戰第248章 四相之一 孫權認慫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318章 真氣吐血 召會要臣第25章 于禁跪伏第92章 馬上君王(求追讀!求票!)第490章 擔憂生亂 密林驚遇第349章 杯酒釋權 唯一主宰第186章 曹丕壯志 建言稱帝第538章 荊州出兵 兩面夾擊第七百七十三章 一步之錯 傷心糜暘第517章 寧俘不降 三族將夷第16章 幼時情誼第114章 父子俱入(十更,求首訂!)第608章 五丈原上 星星之火第189章 殺身以報 申儀心思第七百六十六章 疑爲賀表 實爲毒藥第664章 長陵罵賊 劉曄吐血第468章 以命換命 一箭入體第499章 借場東風 贈你精兵第159章 別有用心 襄城鄧艾第134章 敗機已現 荊北大營 (推書《三國之第372章 麥穗飄飄 人如豬狗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17章 駐守公安第七百一十八章 疑兵之計 無名之輩第300章 火德不滅 遼之人頭第497章 另有奇招 拿捏江東第29章 勾魂使者來了(求月票,求追讀)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606章 錦侯之願 星落之日第七百一十章 數日之差 力排衆議第625章 未央宣言 驚城槐裡第385章 有人將死 三日已到第585章 月下柔情 信使到來第545章 彙集精兵 廢荊入豫第59章 已到五溪蠻(求追讀,求票,求投資)第368章 以制掘根 羣情激涌第38章 司馬懿的毒計第45章 以人爲本(求追讀,求票)第六百八十一章 反將一軍 冷汗直冒第七百二十二章 飢渴諸將 糜暘定計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523章 一阻劉封 全軍北伐第428章 武帝之望 漢軍染瘴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312章 桃花劍舞 一眼千年第231章 皮開肉綻 真實情報第515章 郭淮妙計 維成棄子第605章 陳糧武功 渭北星落第558章 欲引天火 佈局長安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407章 於衛將軍 八字要訣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296章 玄色洪流 西涼鐵騎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六百九十三章 糜暘東行 劉禪落淚第104章 呂蒙密計 天助孫氏?第520章 當頭棒喝 不按章法第6章 此路不通第43章 刀兵護家(求票,求追讀)第19章 名爲參軍,其實帥也第169章 孝直再現 將兵迎質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343章 雙重考驗 陛下小心第313章 兩件大事 急召糜暘第84章 于禁的心思(四更求追讀)第六百九十五章 吃貨世子 幼麟爲師第七百五十一章 出使請和 順水推舟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574章 強漢將歸 魏軍險境第457章 神兵天降 兩軍合圍第485章 孫禮救場 慘不忍睹第152章 英雄遲暮 曹操邀約第408章 今日便反 爾奈我何第367章 演武之效 三長制出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53章 二帝反應 漢鹿亢奮第359章 幼常豔羨 諸葛顧慮第292章 正奇變幻 魏延奮命第65章 何爲主將,糜暘是也(求追讀,求票票第403章 法邈驚慌 上書成都第602章 亡國之象 效法魏武第614章 貌合神離 止步數裡第141章 吳軍既撤 吾當可擊第579章 一國軍權 曹真沉默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