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起
王起(760—824),字舉之,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人。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十九年(804)登博學宏辭科,授集賢殿校書郎。元和三年(808)又中能言極諫科,授渭南尉。任中書舍人,遷禮部侍郎,連掌貢舉。開成三年(838)以兵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士,改太子少師。會昌間復知貢舉,封魏郡公,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度使。卒諡文懿。王起博學強記,律賦爲中唐高手。李調元《賦話》卷二雲:“《文苑英華》所載律賦至多者,莫如王起,其次則李程、謝觀,大約私試所作而播於行卷者。”《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王起集》一百二十卷,已佚。《全唐文》收其文三卷,其中賦六十五篇,皆爲律賦。
此文載《文苑英華》卷四、《全唐文》卷六四一。天壇山即王屋山,在今山西陽城、垣曲兩縣間。嘉慶重修《一統志》卷二○二懷慶府:“天壇山,卽王屋山絕頂,軒轅祈天之所,故名。東曰日精峰,西曰月華峰,卽唐司馬承禎得道之所。唐李白詩有‘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句。壇北有王母洞,壇東有八仙嶺。又有華蓋峰,在天壇南。《通志》:‘山頂有老子煉丹池、軒轅亭,山北有麻籠山。’”
山惟隱天,海則孕日[1]。日將升而轉麗[2],山望遠而無失[3]。青崖直上,覺亭亭而漸高[4];碧浪遙分,睹杲杲之初出[5]。將以測晷度[6],窮節汩[7],豈能獨媚東南之隅,空呈畏愛之質而已哉[8]?
當其陰兔傾[9],晨雞鳴,捫葛藟[10],陟崢嶸[11]。挺身於重[12],肆目於八紘[13],天地廓,煙雲清。赫彼巨浸[14],吐茲炎精[15]。映曈曨而有竟[16],燭浩淼而方呈[17]。彩射空中,謂陰火乍出[18];色浮波上,疑萍實初生[19]。皦爾下土[20],煥乎上徵[21],觸高濤而暫滅,泛輕浪而還明。曙色漸分,晨光未改,濛氾拂浪[22],扶桑浴彩[23]。將黃道以麗天[24],必青方而浮海[25]。豈韜映之爲美[26],實照臨而有待[27]。是知望莫遠乎日域[28],登莫峻乎天壇。彼以離而取象[29],此以艮而居安[30]。考之則陰陽有度,察之則溟漲無端[31]。況乎銀漢落[32],金波殘[33],將東方而自出,俾下土而式觀[34]。三足翱翔[35],若刷乎渤澥[36];重輪輝煥[37],如歷乎波瀾。映嵎夷而未定[38],拂若木而將升[39]。紅彩下沉,照波中之鱗甲[40];朱光上溢,射雲表之峰巒。誠變化之相詭[41],諒始終之莫殫[42]。
洎夫出溟渤[43],照戎夏[44],升九天[45],辭午夜。羲和整轡而直上[46],葵藿傾心而皆仰[47]。亦何必登日觀之峰[48],而後望神明之舍[49]。
(《文苑英華》卷四,中華書局影印本)
[1]孕日:孕育太陽。
[2]轉麗:變爲附着於天。《周易·離》:“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
[3]無失:無所遺失,意思爲什麼都看得見。
[4]亭亭:高貌。
[5]杲(gǎo)杲:光明貌。《說文》:“杲,明也,從日在木上。”
[6]晷(guǐ)度:日影在日規上的測度。晷指日影。
[7]節汩:節氣的考察。汩爲治理、考究之義。
[8]畏愛:《左傳·文公七年》載賈季語:“趙衰,冬日之日也;趙盾,夏日之日也。”杜預注:“冬日可愛,夏日可畏。”
[9]陰兔:指月。古代神話傳說月中有兔,月屬陰,故稱陰兔。
[10]葛藟(lěi):葛和藟皆蔓生植物。藟即藤。《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11]崢嶸:崢嶸本形容山的高峻,此以指高峻的山。
[12]重(yǎn):重重疊疊的峰巒。即峰巒。
[13]八紘(hóng):大地的極限,猶言八極。《淮南子·地形》:“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紘。”高誘注:“紘,維也。維落天地而爲之表,故曰紘也。”
[14]赫:廣闊。巨浸(jìn):大水。此指大海。
[15]炎精:指天陽。庾信《郊廟歌辭·赤帝雲門舞》:“純陽之月樂炎精,赤雀丹書飛送迎。”
[16]曈(tóng)曨(lóng):漸明貌。
[17]浩淼:水大貌。
[18]陰火:《文選》木華《海賦》:“陽冰不冶,陰火潛然。”楊慎《藝林伐山》卷三:“凡海中水,遇陰晦,波如然火滿海,以物擊之,迸散如星,有月即不復見,木玄虛所云‘陰火潛然’,豈謂是乎?”當是海中生物所發之光。
[19]萍實:劉向《說苑·辨物》:“楚昭王渡江,有物大如鬥,直觸王舟,止於舟中。昭王大怪之,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名萍實,令剖而食之,惟霸者能獲之,此吉祥也。’”爲萍蓬草的果實。
[20]皦(jiǎo):明亮。下土:指大地。《詩經·邶風·日月》:“日居月諸,照臨下土。”
[21]煥:光亮,鮮明。上徵:上升。屈原《離騷》:“駟玉虯以乘鷖兮,溘埃風餘上徵。”
[22]濛氾(fàn):古代神話太陽升起之處。《淮南子·覽冥訓》:“邅回濛氾之渚,尚佯冀州之際。”高誘注:“濛氾,日所出之地。”
[23]扶桑:神話傳說中的樹木,日出其下。《淮南子·天文訓》:“日出於暘谷,浴於咸池,拂於扶桑,是謂晨明。”
[24]黃道:古人認爲太陽繞地運行,繞地的軌道稱黃道。《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有九行。中道者黃道,一曰光道。”麗天:附着於天。《周易·離》:“日月麗乎天”。
[25]青方:東方。班固《白虎通·社稷》:“東方色青。”浮海:浮出於海。
[26]韜映:即韜光,隱匿光彩。
[27]照臨:臨空照耀。
[28]日域:日出處。揚雄《長楊賦》:“西厭月窟,東震日域。”
[29]以離取象:離爲卦名,象火。《周易·離》:“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於四方。”
[30]以艮居安:艮爲卦名,山之象。《周易·艮》:“象曰: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31]溟漲:指大海。無端:無邊。
[32]銀漢:銀河。
[33]金波:指月光。《漢書·禮樂志二》所載《郊祀歌·天門》:“月穆穆以金波,日華耀以宣明。”顏師古注:“言月光穆穆,若金之波流也。”
[34]式觀:即觀,觀看。式爲發語辭,無義。
[35]三足:神話傳說日中有三足烏。《春秋元命苞》:“日中有三足烏。”《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高誘注:“踆,猶跗也,謂三足烏。”
[36]渤澥:即渤海。《初學記》卷六:“按東海之別有渤澥,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
[37]重輪:太陽外圍所出現的光圈。《隋書·音樂志中》:“煙雲同五色,日月並重輪。”
[38]嵎(yú)夷:東方地名。《尚書·堯典》:“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
[39]若木:神話傳說生長在日入處的樹木。《山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名曰若木。”郭璞注:“生崑崙西,附西極,其華光赤下照地。”
[40]鱗甲:指魚鱉等海中動物。
[41]詭:怪異,不同尋常。
[42]殫(dàn):竭盡。
[43]溟渤:泛指大海。如鮑照《代陸平原君子有所思》:“築山擬蓬壺,穿池類溟渤。”
[44]戎夏:意同華夏,指中原大地。戎爲古地名,春秋時屬曹地。
[45]九天:極言天之高。《孫子·形》:“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
[46]羲和:神話傳說中爲太陽駕車者。《楚辭》屈原《離騷》:“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王逸注:“羲和,日御也。”
[47]葵藿(huò):冬葵和藿香,偏指葵。葵性向日而傾,《三國志·魏志·陳思王曹植傳》曹植上疏請存問親戚:“若葵藿之傾葉,太陽雖不爲之回光,然終向之者,誠也。”
[48]日觀:泰山有日觀峰。酈道元《水經注》卷二四《汶水》引應劭《漢官儀》:“泰山東南山頂名曰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許,故以名焉。”
[49]神明之舍:謂太陽的居處。
評
此賦描寫太陽從大海中升起的景象,可謂氣勢磅礴,詞彩輝煌。“彩射空中,謂陰火乍出;色浮波上,疑萍實初生”,以及“曙色漸分,晨光未改,濛氾拂浪,扶桑浴彩”,當是賦中最精彩的句子。此賦寫登天壇山觀日出,故描寫日出又不離天壇山,相題精審如此。讀者自可領悟作賦之法。如雲:“豈能獨媚東南之隅”,東南有天台山,又有桃都山,相傳桃都山上有天雞(見舊題任昉《述異記》卷下),當是觀日出最理想之處,但登天壇山觀日出的感受亦絲毫不減東南諸山。又云“亦何必登日觀之峰”,即是說觀日出也不必非登泰山日觀峰不可,便自然突出了登天壇山觀日出的壯美。此賦當是寫實際經歷,故未大量使用經、史、子語,雖用之亦不可以“掉書袋”視之。
(尹佔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