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大船

bookmark

第100章 大船

長沙乃是中原通往交州水道必由之地,巔峰時號稱“湘水之上,大艑所出,皆受萬斛。”

如今天下大亂,道路阻絕,商業不暢,浮於湘水之上的舟船大幅減少,不過由於荊南地區時局一直較爲平穩,與其他地方相比,依然稱得上繁榮。

商業上的持續繁榮,自然會催生出蓬勃的造船業,臨湘至洞庭,三四百里間,造船之家數以百計,很多都是前漢時代就以造船爲業,手藝傳承了數百年。

《周禮·考工記》上說:“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管子·小匡》雲:“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爲工。”

在古人眼裡,家傳手藝從小耳濡目染,教者省力,學者亦快,有着無可比擬的優勢,結果便形成了《荀子·儒效》上說的“工匠之子,莫不繼事”的傳統。

造船之家以家庭爲主幹,最多招些同族,很少招募外人,視造船工藝爲不傳之秘。

不但外人學不到,便是造船匠的族人弟子想要學到技術也是千難萬難,這種生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陋習,不僅不利於技術的傳播,更有着失傳的風險。

畢竟造船匠基本都是文盲,不識字,也不懂畫圖譜,全部由口述,萬一造船匠突然有個三長兩短,可能一門或多門絕活手藝便會就此失傳。

三月初的一天,劉景帶着馬周、王彊、劉祝、劉亮四人來到臨湘以北三十里處,此地是臨湘、乃至長沙規模最大的造船地之一,湘水兩岸分佈着多達二十餘家船場,不時能看到被遺棄的木船殘骸,亦有一些船匠圍着尚未完工的舟船敲敲打打,一派忙碌景象。

劉景騎着赤冀直抵此次目的地——黃氏船場。

他去年向黃氏船場訂購了十五艘大船,進度最快的已經接近完工。其實制約造船速度的,從來都不是造船本身,而是木料。造船木料需要陰乾或沉塘,以年爲單位。造船就快多了,比如晉代的徐道覆,只要有足夠的造船木料,僅僅十天時間,就裝造出一支足以擊敗晉軍的艦隊。

劉景既是長沙的大人物,又是大金主,黃氏船場家主一得到消息,立刻放下手邊的事,領着手下大小船匠急速趕來迎接。

“劉君……”黃氏船場家主是一個六十餘歲的老翁,體格精瘦,黝黑的臉上皺紋橫生,其姓名早已不爲人知,人們習慣呼其爲黃舫公,舫者連舟也,並兩船也,意指他造船技術精湛,遠邁他人。

劉景將手中馬繮交給身後的劉祝,含笑說道:“黃舫公,這五個月來,在下可是整日翹首以待。”

黃舫公咧開嘴,露出稀零的牙齒,口氣極爲自信地道:“小人的造船手藝,長沙沒有人比得上,絕對不會讓劉君失望。”

劉景頷首道:“事不宜遲,請黃舫公爲在下帶路。”

“諾。”

漢代的舟船有着非常顯著的特點,正如劉熙在其著作《釋名·釋船》所述:“其上板曰覆,言所覆慮也;其上屋曰廬,象廬舍也。”漢代舟船普遍設有甲板和高層建築,而發展到極致,便是樓船。《史記》中記載有的樓船高達十餘丈,旗幟加其上,極爲壯觀。

劉景就被黃舫公帶到一艘典型的漢代舟船前,這艘船長達十二丈,廣兩丈五尺,兩邊各有二十五槳,其上兩根大檣參天,大篷蔽日,尾樓三重,高兩丈有餘,望之若山。

此船黃舫公完全是按照劉景要求,以戰艦的規格建造的,只要在船舷上設置女牆,舷內再設置戰棚,便與鬥艦無異。

樓船由於建築過高,遇到風暴容易傾覆,不便於軍事,象徵意義更大,大漢的主力戰船以艨艟、鬥艦爲主。

爲了這艘船,劉景足足花去了數十萬錢,更直觀一點說,劉景家七十石、二百三十餘畝水田全部賣了,也買不起這艘船。

雖然花費不菲,但劉景置身於船下,仰望着若山的鉅艦,心裡只覺非常值得,可惜當時由於受到資金限制,訂購的十五艘船中,只有三艘是這種規格,其餘皆是長六七丈的“小船”。

見劉景一臉欣然之色,黃舫公心中得意,問道:“小人造的船,劉君可還滿意?”

“非常滿意。”劉景點了點頭,不吝讚道:“黃舫公造船數十載,手藝高超,享譽長沙,果然是名不虛傳啊。”

聽得劉景誇讚,黃舫公直笑得合不攏嘴。

接下來劉景被黃舫公邀請入船參觀,他對舟船一竅不通,不過他身邊有王彊這個內行人,聽其從旁講解,劉景多少能明白幾分。

外行歸外行,劉景到底是來自於後世,隨便一個想法,對於當下都是革命性的,比如水密隔艙。當然,劉景並沒有透露,新技術往往需要反覆實驗,而他時間緊迫,急需舟船,暫時無暇他顧。

從船上下來,劉景問黃舫公道:“其他船什麼時候能完工?”

黃舫公心中有數,回道:“最遲不會超過四月下旬。”

劉景點點頭,也就是說還有不到兩個月,他就能得到所有船隻,看來招募棹夫的事情要提上日程了,棹即船槳,棹夫即划槳之人。

僅僅是眼前這艘大船,就需要五十名棹夫,十五艘船,需要多達四百名棹夫。

所幸長沙乃是水鄉,招募數百名棹夫並非難事。

建武十一年,光武帝劉秀派遣大司馬吳漢及徵南大將軍岑彭、誅虜將軍劉隆、輔威將軍臧宮、驍騎將軍劉歆徵蜀,一次就令長沙、零陵、桂陽委輸棹卒數萬人。由此可見一斑。

劉景離開前,向黃舫公承諾將會在明日結清尾款,黃舫公聞言暗暗鬆了一口氣,帶着徒子徒孫們千恩萬謝。

劉景告別黃舫公,行出黃氏船場,對劉祝道:“文繡,我有意讓你統領船隊。”

劉祝心裡十分吃驚,原來這就是劉景對他的安排,問題是他從小一直在陸上生活,乘船的次數屈指可數,他能帶好船隊嗎?

劉景一眼就看穿了他的內心想法,笑着說道:“不懂不要緊,慢慢學就是。而且,”劉景又伸手一指王彊,說道:“我不是給你找了一個幫手嗎。”

(本章完)

第5章 虎頭第398章 攻城(2)第328章 許都第319章 還禮第325章 泉陵第423章 戰死第303章 復仇第228章 斬首第33章 示衆第525章 劉曄第496章 鐵壁第41章 吟詩第541章 有望第402章 噩夢第337章 同符第218章 樓船第236章 看清第367章 跛馬第374章 圍攻第401章 城塌第181章 棄嬰第415章 龐統第144章 褚方第95章 別部司馬第237章 監九縣第307章 談判第290章 可惜第306章 遣使第393章 破城第104章 軍法第407章 烽火第195章 韓廣第249章 聞訊第435章 裴司第97章 目的第399章 攻城(3)第14章 市井第355章 立春第70章 攤牌第536章 邀請第222章第528章 惡氣第281章 面見第78章 曬書第54章 鄧攸第192章 開戰第97章 目的第138章 徵辟第420章 評價第340章 部督第68章 俠客行第128章 甘寧第151章 全殲第21章 未婚妻第93章 墓祭第417章 柤中第116章 再見第367章 跛馬第225章 勇悍第260章第443章 韓暨第132章 同席第345章 騎兵第169章 奔襲第387章 夏口第191章 計議第323章 爲壽第190章 三窟第315章 甘寧第264章 突襲第23章 赴任第393章 破城第303章 復仇第75章 百石第381章 江陵第41章 吟詩第188章 三年第481章 團圓第245章 巡視第52章 歸家第159章 退讓第398章 攻城(2)第442章 破局第77章 赤驥第235章 軍市第229章 鳴金第504章 進兵第316章 禁酒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47章 鬱林第403章 破城第481章 團圓第414章 託孤第253章 戰死第441章 大罵第504章 進兵第428章 突圍第477章 要求
第5章 虎頭第398章 攻城(2)第328章 許都第319章 還禮第325章 泉陵第423章 戰死第303章 復仇第228章 斬首第33章 示衆第525章 劉曄第496章 鐵壁第41章 吟詩第541章 有望第402章 噩夢第337章 同符第218章 樓船第236章 看清第367章 跛馬第374章 圍攻第401章 城塌第181章 棄嬰第415章 龐統第144章 褚方第95章 別部司馬第237章 監九縣第307章 談判第290章 可惜第306章 遣使第393章 破城第104章 軍法第407章 烽火第195章 韓廣第249章 聞訊第435章 裴司第97章 目的第399章 攻城(3)第14章 市井第355章 立春第70章 攤牌第536章 邀請第222章第528章 惡氣第281章 面見第78章 曬書第54章 鄧攸第192章 開戰第97章 目的第138章 徵辟第420章 評價第340章 部督第68章 俠客行第128章 甘寧第151章 全殲第21章 未婚妻第93章 墓祭第417章 柤中第116章 再見第367章 跛馬第225章 勇悍第260章第443章 韓暨第132章 同席第345章 騎兵第169章 奔襲第387章 夏口第191章 計議第323章 爲壽第190章 三窟第315章 甘寧第264章 突襲第23章 赴任第393章 破城第303章 復仇第75章 百石第381章 江陵第41章 吟詩第188章 三年第481章 團圓第245章 巡視第52章 歸家第159章 退讓第398章 攻城(2)第442章 破局第77章 赤驥第235章 軍市第229章 鳴金第504章 進兵第316章 禁酒第146章 劇縣 (感謝長老 儒者人之所需)第347章 鬱林第403章 破城第481章 團圓第414章 託孤第253章 戰死第441章 大罵第504章 進兵第428章 突圍第477章 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