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夏口

bookmark

第387章 夏口

“諸君對此如何看?”

韓嵩退下後,曹操看向自己的心腹謀臣們,目光最終鎖定在荀攸、賈詡二人身上。

當初荀攸在董卓死後,曾以“巴蜀險固,人民殷盛”,求爲蜀郡太守,但因劉焉、劉表交惡,道路斷絕,因而滯留荊州數年。

而賈詡之前則依附於南陽張繡,與劉表多有往來。論及對劉表的瞭解,衆人無出二者之右。

荀攸今年四十六歲,作爲曹操的謀主,其外貌敦厚古樸,並無出奇之處,曹操評價其:“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智可及,愚不可及。”

賈詡年長荀攸十歲,今年已經五十六歲,面容清癯,雙目狹長,或許是智者的通病,其頷下鬍鬚已經花白大半。

荀攸率先出言道:“劉表素無王霸之略,入主荊州十餘載,只知坐保江漢間,而無四方之志。今劉景崛起於內,孫權覬覦於外,劉表自保尚且艱難,已難與明公爭鋒。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眼下劉表勢窮來歸,明公不妨納之,以示天下。”

賈詡亦頷首贊同道:“軍師言之有理。明公欲加威德於四海,允劉表之請,有益無害。且劉表此刻腹背受敵,岌岌可危,明公若發兵大舉進攻,劉表縱然以劉備拒之,亦難逃敗亡的結局。只是這卻未必對明公有利。”

“這是爲何?”曹操問道。

賈詡答道:“袁紹雖敗,猶據四州之地,帶甲十萬,今北方未定,明公便舉兵南下,或可盡收南陽之地,卻無法佔有漢沔以南。孫權繼位不久,內部未肅,大軍出征在外,江東不日必亂。最終得利者,不外劉備、劉景二人。”

說到劉景時,賈詡下意識皺起眉頭,相比於江東的孫權,他們對荊南的劉景更加陌生,這是因爲朝廷的勢力與江東接壤,與荊南則隔着劉表,他們對劉景的認識,全部來自於傳言,還是那種轉了不知幾手的傳言。

賈詡繼續說道:“劉備乃明公宿敵,有雄才而得人心,若使其重複昔日徐州故事,必爲明公心腹大患。但更可慮的,卻是劉景。此人以一城起家,摧劉表於鼎盛,而盡有荊南。傳聞此人龍章鳳姿,神智天授,百家博覽,政事文辯,用兵韜略,無一不精,蓋有世祖之風。使其一統荊州,恐危害不下於袁紹,從此南方不復爲國家所有矣。”

賈詡這一番言論,令室中衆人,皆陷入沉思。

“去年張(津)交州遣使至許都,狀告劉景派兵入侵交州,佔領鬱林,由此觀之,劉景絕非如其自己所言,忠心爲國,而是心懷異志,明公不可不防。”

開口說話之人,乃是軍祭酒郭嘉,他是曹操心腹謀臣中年紀最輕者,今年才三十三歲。其五官英俊,氣質脫俗,風儀甚佳,只是身體略顯單薄。

“孫權亦然……”郭嘉又道,“過去明公專意北方,無暇南顧。而今明公大破袁紹,仗威東夏,則可稍顧南方。劉景、孫權,皆有兄弟,明公不如趁此機會,讓二人遣弟入許都爲質。”

鍾繇、董昭、夏侯惇等人,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曹操也認爲郭嘉的提議不錯,劉景、孫權遣弟入質最好,就算拒絕,對他也沒什麼損失。

曹操隨後又與衆謀臣商討許久,最後定下決策,即內納劉表歸順,外令劉景、孫權入質,而後陳兵於汝(南)、潁(川)之間,靜觀劉表、劉景、孫權三方爭鬥,從而坐收漁翁之利。

…………

三月下,江夏郡,夏口。

夏口,即漢水入長江之口,由於漢、沔同源,又稱漢口、沔口。

夏口南臨高山,三方阻水,易守難攻,乃楚、吳水路之要道,歷來爲兵家必爭之地。

此時夏口東北方向十數裡外,正有一支由數百艘大小船艦組成的舟軍,舳艫相繼,覆江而行。

這支艦隊,正是孫權率領的江東大軍,和諸葛亮的偏師情況類似,自入江夏以來,他們途經蘄春、鄂縣、邾縣等處,幾乎沒有遭到抵抗,進展十分順利。

不過孫權知道,這並不是黃祖畏懼江東軍,而是有意收縮防線,不出意外,夏口,就是黃祖選定的雙方決戰之地。因爲一旦通過夏口,就可乘船直達黃祖的治所沙羨城下,所以黃祖必會在夏口設下重兵阻擊江東軍。

前方斥候的回報,也證實了孫權的猜測,黃祖以兩艘龐然鉅艦,橫截河面,扼守夏口,其上甲士林立,不下千人。

孫權當即命平虜將軍徐琨爲前軍都督,率領前軍舟艦,進討夏口,他則親率中軍繼之。

徐琨收到孫權的指令,立刻指揮前軍,殺向十餘里外的夏口。

不過由於夏口水道狹窄,舟艦難以展開,若是擠在一處,則有被敵人火攻的危險。因此徐琨並沒有大舉進攻,而是僅派出數艘艨艟、鬥艦,先行試探。

挾守沔口的兩艘龐然鉅艦上,千名黃祖軍士卒皆披重甲,持強弩,待江東軍舟艦臨近,旋即扣動弩機,一時間飛矢雨下。

江東軍的第一波試探性進攻,甚至都沒能靠近黃祖軍鉅艦,就以失敗而告終。

徐琨倒也沒有動怒,本來他就存有試探之意,如今已經大致瞭解敵軍的情況,他當即以破賊校尉凌操爲前鋒,再行攻之。

凌操乃是孫策舊將,吳郡餘杭人,少時輕俠有膽氣,後孫策崛起於江東,凌操帶着數百遊俠投其麾下,每戰鬥,常先登冠軍,可謂江東屈指可數的猛將。

凌操作戰勇猛,不避箭矢,親自駕舟衝在最前方。江東軍士卒無不勇氣倍增,人人奮進,數十艘舟艦銜尾殺來。

然而這次,不但兩艘龐然鉅艦射來漫天的箭雨,兩側山崖上,亦同時落下石塊及火箭。

原來黃祖軍在兩側山崖,亦伏有重兵,頃刻間,江東軍舟艦,或是被石塊擊毀,或是被火箭引燃,加上前面弩箭交錯,攻勢如潮,即便以凌操之勇,亦無可奈何,敗下陣來。

(本章完)

第358章 戰略第347章 鬱林第470章 策論第442章 破局第324章 膝席第135章 歸來第535章 人望第218章 樓船第389章 戰死第304章 北上第25章 吏舍第436章 託孤第472章 失策第404章 赴死第147章 衡山第131章 嫁妝第225章 勇悍第372章 召見第362章 臨衝第120章 茂才第370章 同州第480章 買馬第119章 內憂第451章 水鏡第113章 啓程第217章 牀弩第36章 劉瑍第182章 慈幼第257章 爭執第512章 伏兵第479章 蒼梧第126章 六禮第55章 鄧瑗第540章 國士第169章 奔襲第179章 到來第177章 施恩第471章 官爵第271章 火攻第73章 送別第16章 決定第239章 嚴法第440章 匕見第315章 甘寧第24章 郡府第120章 茂才第322章 馬鞍第373章 盟約第515章 不忠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16章 夜取第203章 魄力第223章 習珍第220章 拍擊第515章 不忠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52章 改名第216章 取名第531章 放歸第468章 射策(下)第32章 求字第19章 桓階第204章 曲轅第379章 屈服第496章 鐵壁第388章 突破391.第391章 大敗第303章 復仇第199章 撤離第221章 矢石第219章 開戰第209章 攻城第525章 劉曄第194章 羌笛第465章 出使第78章 曬書第297章 除孝第141章 酃縣第147章 衡山第45章 弩第117章 清茶第228章 斬首第477章 要求第243章 學官第451章 水鏡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97章 目的第27章 皓月第325章 泉陵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111章 歸來第442章 破局第48章 取字第535章 人望第486章 主力第428章 突圍第455章 投降第369章 出使第128章 甘寧
第358章 戰略第347章 鬱林第470章 策論第442章 破局第324章 膝席第135章 歸來第535章 人望第218章 樓船第389章 戰死第304章 北上第25章 吏舍第436章 託孤第472章 失策第404章 赴死第147章 衡山第131章 嫁妝第225章 勇悍第372章 召見第362章 臨衝第120章 茂才第370章 同州第480章 買馬第119章 內憂第451章 水鏡第113章 啓程第217章 牀弩第36章 劉瑍第182章 慈幼第257章 爭執第512章 伏兵第479章 蒼梧第126章 六禮第55章 鄧瑗第540章 國士第169章 奔襲第179章 到來第177章 施恩第471章 官爵第271章 火攻第73章 送別第16章 決定第239章 嚴法第440章 匕見第315章 甘寧第24章 郡府第120章 茂才第322章 馬鞍第373章 盟約第515章 不忠第69章 胸襟(三千字)第516章 夜取第203章 魄力第223章 習珍第220章 拍擊第515章 不忠第58章 摺扇 (感謝盟主sofia若冰)第152章 改名第216章 取名第531章 放歸第468章 射策(下)第32章 求字第19章 桓階第204章 曲轅第379章 屈服第496章 鐵壁第388章 突破391.第391章 大敗第303章 復仇第199章 撤離第221章 矢石第219章 開戰第209章 攻城第525章 劉曄第194章 羌笛第465章 出使第78章 曬書第297章 除孝第141章 酃縣第147章 衡山第45章 弩第117章 清茶第228章 斬首第477章 要求第243章 學官第451章 水鏡第202章 衝城(感謝盟主浮沉一念間)第97章 目的第27章 皓月第325章 泉陵第158章 上架感言!第111章 歸來第442章 破局第48章 取字第535章 人望第486章 主力第428章 突圍第455章 投降第369章 出使第128章 甘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