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九九章 濟南衆態(八)

唐紹儀沉默了半響,才道:“在下對治國施政之事不甚精通,無法評貴衆施政優劣,不過在下在國外留學,見歐美諸國並未實施土地公有制度,仍是土地私有,也未抑制過土地兼併,鄉村莊園,豪富者擁地千傾,僱工千人多矣,但卻未見傷及國體,反到是農業發達,且地主對僱工亦無苛刻,卻不知是何種緣故,而歐美諸國做得,爲何我中華卻做不得呢?”

王勝點了點頭,道:“唐先生的這個問題問得很好,其實我們在海外建國,雖然施行的是土地公有制度,但在建國數十年後,也是允許土地的所有權轉讓的。”

這一下不僅是唐紹儀,就連袁世凱等人也都大吃一驚,允許土地的所有權轉讓,說白了就是變像的允許土地兼併了,而剛纔王勝大談抑制土地兼併,怎麼現在就變了呢?

王勝道:“禁止土地兼併,雖然可以讓農民獲得穩定的土地耕種,但卻是以強制手段追求絕對的平均,讓農民不能求富,而人皆有求財制富之心,因此禁止土地兼併,卻使善於耕種的農民無法獲得更多的土地,發揮他們的長處,通過耕種制富,王莽的王田改制失敗,這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但要使土地兼併無損於國,只有一條路可走,我們在海外建國數十年後,允許土地所有權轉讓,也就是走上了這一條路。”

衆人聽了,也都忍不住被王勝的話吸引,畢竟打破王朝替迭的規率,對衆人來說都有極大的吸引力。以袁世凱的城府,也禁不住道:“是那一條路?”

王勝道:“工業化。歐美各國就是實現了工業化,因此纔不會在意土地兼併。”

衆人聽了,也都糊里糊塗,因爲在他們的理解中,工業化不就是辦洋務嗎?怎麼也看不出來這和土地兼併有什麼關糸,只有唐紹儀似有所動。

王勝接着道:“工業化不是買一些機器開工廠,而是有充分的計劃組織和系統管理,並達到相當的規模,進行按照工業化生產規律的系統生產,形成社會化、有組織的機器生產體系。當然工業化要是說起來,不是幾句話能說得清楚的,簡單的來說吧,一座大型工廠,往往需要數千工人,這樣就可以吸納農村大量的勞動力,也給了農民另一生路,如果沒有土地耕種,農民就可以進城做工,這樣也能生存下去,這樣一來,如果地主租地的條件定得苛刻,自然無人去租種,那麼地主自然不得不放寬條件,不敢隨意盤剝租戶,另外大量工廠的建立,可以給國家帶來鉅額的稅收,使農稅在國家收入中的比列下降,既使土地兼併,也無損於國家,何況一但租地沒有收益,恐怕也無人再購地置田了,因此工業化對抑制作用。”

雖然這番話裡有許多新詞,但聽完了之後,衆人也能大體弄明白是這麼一回事,簡單的說工業化就是辦大量的洋務,到相當的規模。徐世昌道:“如果開設的工廠多了,農民都到工廠去做工,而租地也無利可圖,豈不是無人去種地了嗎?”

王勝搖了搖頭,道:“當然不是,只要是實現了工業化,工廠就可以生產大量的農用機器,反過來促進農業生產,現在一人一牛,可以耕田二三十畝,但如果用機器種田,一人可以種田上百畝,甚致是上千畝,如此一來種田容易又省人力,自然有利可圖,也就會有人種田,所以只要是實現了工業化,也就不必擔心土地兼併。歐美各國正是己經實現了工業化,因此纔沒有在意土地兼併,我們在海外建國數十年,也實現了工業化,於是允許土地的使用權轉讓。現在我們在山東地區收地分地,抑制土地兼併,只爲發展工業化,等我們在山東地區實現了工業化以後,也同樣會開放土地的使用權轉讓。讓有能力的農民可以獲得更多的土地經營,並讓工業化的成果反過來促進農業的發展。”

這番道理,別說是袁世凱,就連唐紹儀也從來沒有聽說過,儘管唐紹儀是留美歸來,但他畢竟只是一個普通留學生,而且所學的也不是經濟專業,當然在這個時代,社會經濟學或是政治經濟學本身才剛剛開始發展,而主流的經濟學還亞當*斯密創建的古典經濟學派,因此唐紹儀當然不懂這些經濟規率,生產力、生產關糸之類的概念,只是在美國留學期間,切身感受到了美國的工業文明帶來的繁榮、富足,並希望將這一切複製到中國來。

而但聽了王勝的這一番見解,纔算是讓他對美國、甚致是歐洲的繁榮、富足背後的推動力,也大感受益非淺。本來唐紹儀自以爲曾留學過美國,見過世界,因此頗爲自負,對海外華人頗爲不屑,而現在看來,自己還低估了這夥海外華人的見解、學識。其實唐紹儀的見識在這個時代的中國固然算是頂尖的一類,但穿越者畢竟是站在時空的上方,俯視這個時代,這己經不能用站在巨人肩膀上來形容了。說實話,以唐紹儀的這點見識水平,在舊時空裡連個鍵盤俠都不如。

當然袁世凱也自覺受益良多,他沒有出洋留學的經歷,也沒有國際視野見識,但有一點是明白的,就是洋務,也就是海外華人所說的工業化可是一個好東西,因此自己以後一定要多辦洋務,大辦洋務纔是。

於是袁世凱也站起身來,向王勝拱了拱手,道:“王主任,今天有幸聽了王主任的見解,實在是讓我們受益非淺啊,改日還要再向王主任多多請教。”

王勝也起身道:“好說,好說,今天就到這裡,我們也該回去了。”於是衆人都起身告辭,各自離開。

回到了辦事處,羅嶽向王勝告別,帶領着軍隊回到軍營去駐紮,而佘志偉向王勝報告,濟南情報站的站長段謙巳經來了,正在等着王勝。

段謙是穿越集團濟南情報工作的負責人,他是在王勝一行人到達濟南的前3天進入濟南城的,現在正住在濟南的一家小客棧裡,而情報部的三個小組也都已經到達濟南,最晚的是在昨天進城,並且分別和段謙碰頭取得聯絡,而王勝一行人現在己經在濟南城裡有了立足點,因此段謙也趕來和王勝碰個面。

雖然雙方面並不是同一個系統,但畢竟穿越集團要正式控制濟南,至少還要2、3個月的時間。而且既使是穿越集團正式控制濟南以後,王勝都將是濟南地區的最高負責人,因爲穿越集團的行政中心是設在青島,因此情報系統和行政系統在以後肯定會有合作的機會。在一開始的時候,雙方有必要搞好關係。

段謙並不是情報專業人員,在舊時空裡就是一個普通的年輕人,不過對諜戰、情報之類的活動比較感興趣,到是有一些研究,當然他研究的諜戰、情報可不是007、潛伏之類的電影情節,而是歷史上真正發生過的諜戰、情報事件,因此在這個時代,段謙是第一批加入安全部的穿越者,經過了大半年的專業培訓,又參加了幾次風險不大的小型情報活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於是被派到濟南負責情報工作。

在安全部裡,段謙學到的第一要務就是底調,這也是一個情報人員的最基本素質,第二要務就是在不影響情報工作的情況下,主要是在對內的安全保衛情報工作,盡力和行政系統處理好關係,放底姿態,畢竟情報工作是見不得光的,而且一般的行政管理人員對情報人員多少都會有一些牴觸心態,但行政系統往往掌握着大量的資源,因此和行政系統處理好關係,也有利於情報工作的展開。於是在工作組進駐濟南的第二天,段謙就主動來見王勝。

其實王勝對和情報人員打交道確實有些怵頭,主要是在舊時空裡,有一次國安人員到王勝的工作部門來詢問情況,當時整個部門都如臨大敵一樣,大小領導都是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每說一句話都要想半天,給當時還只是一個小科員的王勝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像。

不過這一次兩人見面,主要是互相交換一下各自的情況。因爲情報組是先到的濟南,現在的主要任務還是在濟南立足,而並不急於開展情報工作,當然現在已經有人在濟南城裡找到了工作。而段謙的打算是在濟南城裡找一家小鋪,做個小生意。地點最好是在熱鬧位置,不僅可以做爲濟南的情報總站點,另外也方便收集情報。這幾天的時間,段謙己經看中了兩個鋪,正在和鋪主協商租金的事宜。等談定下來之後,再向王勝彙報。

而王勝向段謙交待的主要是袁世凱的這所房宅來歷和今天參加宴會的經歷,由其是和幾個旗人之間發生了較爲激的言語衝突。想請情報部門調查一下這所房宅來歷是否如袁世凱所說,以及參加宴會的幾個旗人的身份來頭。

段謙聽了以後,滿口答應下來。因爲這本來就是情報部門的工作範圍,並且向王勝索要參加宴會所有人的名單以及發言內容,情況越詳細越好。而王勝卻有些尷尬,因爲根本就沒有做記碌,連參加宴會的所有人都記不大清楚,更不要說是講了什麼說。

段謙到並不以爲意,只是提醒王勝,以後再有類似活動,要注意記錄,最好能事先通知情報部門一聲,好讓情報部門做好安排,王勝也都一一的答應下來。

最後雙方又約定好了聯絡的暗號和方式,段謙才告別離開。

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二三八章 作戰計劃(六)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四八六章 登陸作戰(七)第五七九章 進攻瀋陽(三)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六三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一)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訪問(一)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八十九章 天津戰役(二)第九十三章 天津戰役(六)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二二四章 舞會(上)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四三零章 進攻北京(九)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戰(八)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二六一章 根據地(三)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區(六)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八十七章 造艦競標(四)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四十八章 登陸作戰(下)第四章 會議第五八九章 農場巡視(四)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五七四章 談判(二)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動(五)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九章 村民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
第七零三章 求和(十)第四一二章 旅順攻略(九)第三一八章 海參崴(一)第一二七章 電報第六十九章 工業(六)第二三八章 作戰計劃(六)第二十九章 出兵(二)第五二一章 叛逃事件(下)第二十五章 接管濟南(十八)第五二四章 談判(二)第六二四章 登陸日本(六)第三九八章 談判(六)第四八六章 登陸作戰(七)第五七九章 進攻瀋陽(三)第六九二章 再度出擊(三)第二四四章 王家寨(六)第四十五章 天津分治(三)第四九三章 襲取海參崴(二)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二二七章 各方反應(一)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四一九章 遼河之戰(五)第七二零章 上海談判(七)第二十二章 錦州告急(一)第二五零章 美國艦隊來訪(上)第五二四章 反圍剿(四)第六三九章 納土納羣島海戰(十一)第一五八章 日本的訪問(一)第三八八章 新聞發佈會(二)第八十九章 天津戰役(二)第九十三章 天津戰役(六)第七十三章 進攻赤峰(上)第一八四 商務招標(二)第四二七章 停戰期(八)第二六四章 根據地(六)第一一一章 造艦(六)第五七七章 進攻瀋陽(一)第四九三章 聯盟終結(上)第七二四章 歸國(四)第三九七章 談判(五)第二四六章 第一家族(五)第二二四章 舞會(上)第九十九章 巡視(四)第四三零章 進攻北京(九)第一五四章 回師第六四八章 日本本土作戰(八)第一二八章 電報(下)第二四三章 第一家族(二)第一三一章 外調(五)第二零三章 從軍第一二零章 秋收行動(九)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二六一章 根據地(三)第一八三 商務招標第一一四章 失蹤(下)第二三六章 訪日艦隊(七)第二三九章 第二次長崎事件(二)第二三五章 訪日艦隊(六)第六二七章 登陸日本(九)第五四二章 鎮南浦登陸(二)第五零一章 輿論再變(四)第五十三章 上海新區(六)第五三二章 新機構第三四八章 前往青島(一)第一七九章 南下上海(九)第八十七章 造艦競標(四)第五一二章 穆棱河之戰(八)第六零五章 西安之行(五)第一八九章 德國海軍戰略(七)第三七九章 對馬海戰(六)第五九七章 濟南衆態(六)第四十八章 登陸作戰(下)第四章 會議第五八九章 農場巡視(四)第十七章 追擊日艦第二十九章 清室回京(三)第四七九章 統一商界(一)第二十章 接管濟南(十三)第一六八章 決議第四十八章 上海新區(一)第六零二章 應對計劃(下)第二七三章 戰爭開始(二)第三十四章 年度總結(四)第五一二章 清廷招撫(九)第五九八章 濟南衆態(七)第十六章 權力下放與權益保障(三)第一八七章 德國海軍戰略(五)第二九九章 告密(上)第七二八章 決策(二)第五七四章 談判(二)第一四五章 訪問(五)第一一六章 秋收行動(五)第一五九章 天津見聞(四)第五一五章 穆棱河之戰(十一)第五六九章 預備會議(四)第九章 村民第六零八章 西安之行(八)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第二三三章 突破口第三七七章 對馬海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