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漢陰影下的世界(上)

雍熙六年春二月,林邑國,金蘭州。

兩山環抱的金蘭灣內,與平日裡不同,往來的商船都被限制,航線空出,保證港灣的進出通暢。

海港邊,旌旗獵獵,鼓角爭鳴,大量士兵列隊於此,等待出發,尤其是居中的三千甲士,個個身穿精良甚至奢奢華的鎖子甲。

這是整個林邑國軍隊的精華,整個封國最強有力的保障,林邑王劉曙花費了足足十年時間,方纔打造出五千人馬,如今一次性派出六成。

而其餘部隊,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其一乃是林邑國的下屬州縣地方軍隊,其二則是由大漢商民組成的義勇,當然也少不了由當地土著組成的僕(炮)從(灰),零零總總加起來,足足超過兩萬人。

這樣規模的軍隊,於時下的林邑國而言,組織起來也絕不輕鬆,說是窮兵黷武也不過分。而空巢而出的行動,所謀者必大。

萬衆矚目的高臺上,劉曙一身紅袍,頭頂王冠,神色肅重將手中王劍交給世子劉文演,道:“我兒,國中兵馬盡付你手,小心行事,盼你凱旋!”

“是!”劉文演年輕的面龐上只有從容,單膝跪地,雙手接劍,慨然立誓:“請大王放心,臣此去,必取河洲之地,不破真臘,誓不還師!”

言罷,劉文演站起身來,拔出那柄當年劉曙就國時由世祖皇帝賞賜的王劍,由精鋼經過千錘百煉的寶劍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緊跟着“必勝”的山呼聲響徹整個金蘭港灣。

隨着“登船”的命令下達,在各軍長官的率領下,出征將士陸陸續續,魚貫登船,近兩萬人,連帶着後勤物資,花費了半日多的時間,方纔結束。爲了這次出征,林邑國這邊,是把老本都搭上了,不只精兵,所有大船、堅船都用上了。

主艦上,一身戎裝的劉文演臨樓憑欄而望,目光始終凝視着劉曙所在,以一種堅定而自信的語氣道:“劉珙,此番出征,定要功成!”

“世子放心,真臘軍隊即便有所防備,其主要力量還是得用在抵禦北方的朝廷大軍。我軍此次出擊,乃是致命一擊,真臘國是抗不住的,從襲擊安南開始,就註定了其失敗之結局!”

在劉文演身邊,是一名比他大不了幾歲的年輕將領,也是林邑國中軍副將劉珙,此次出征的兵馬總監。

劉珙本是楚國公府的家奴,但是打小聰明伶俐,爲人處事都十分乾練,一直到劉曙封國林邑,帶着家當南下打拼,本就精明強幹的劉珙就迅速出頭了。尤其是,他表現出的在軍事上的才能,不管是訓練、指揮還是作戰,都叫佼佼衆人。

18歲時,就開始受到劉曙重用,開始獨立領軍,彈壓各地部族,建立實際統治。

在林邑封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安南道對南部地區的統治,都只是一種名義上的,實際佔據地方的,還是原占城國的貴族、官員、部族首領,這種情況,到劉曙封國之後,也是如此。

因此,世祖雖然把地方封給劉曙了,並提供了不少的支持,但要建立一個真正有效的統治,還需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必然伴隨着刀兵與流血,劉珙在其中,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過去的十來年中,除王城所在的金蘭州之外,劉曙一共在林邑國建置了7個州,基本沿着沿海平原地帶推進擴張,往北是慶州、富州、平州三州,往南則是寧州、順州、鬆州,還有一個便是金蘭州西邊的德州,那是爲了拱衛王城的安全。

wωw ●ттκan ●C○

而七個州,有四個都是在劉珙的率領下實現佔領統治的,而剩下三個,則是世子劉文演的功勞。

到如今,兩個年輕人,一個二十七歲,一個二十歲,卻是林邑國軍事上的頂樑柱,也只有在這樣的國度與局勢下,纔有這等青年豪傑拔尖冒頭的機會。

當然了,也是林邑王劉曙敢於用人的原因。

港口上,劉曙依舊佇立着,注視着逐漸遠去,使向灣口的船隊。白駒過隙,曾經荒誕不經的劉曙,如今也四十二歲了,也越來越像一個真正的王了。

“大王不必憂心,世子天縱英才,此去必定馬到功成!”身邊一名長者,大抵是見劉曙擔心,不由開口勸慰道。

老者名叫符昭惠,從這個名字知道身份來歷了,其人乃是符彥琳之子,從輩分上劉曙得喚他一聲表叔,如今乃是林邑國相。

“國相!”聽其言,劉曙卻豎起一根手指,嚴肅地吩咐道:“務必要保證大軍供應,把我們的家底都拿出來,大好良機啊,絕不能錯過!還有,派人給徵南行營去一封信,告訴我那皇侄,做叔叔的已經竭盡全力策應他了,希望他能在北面持續施加影響,祝願他早日功成”

說到這兒的時候,劉曙那張被海風吹得乾燥的面龐上,也不禁流露出少許狡猾之色。

或許很多人都小看了劉曙,乃至錯看了他,又或者,前三十多年的荒唐,只是爲了遊戲人生,盡情享受。而拋開這一切,僅從封國十年後的表現來看,就會發現,劉曙這個國王,幹得實則還不賴。

十年的時間裡,劉曙建立起了一整套的行政管理體系,這是實現對封國有效管理的基礎,同時,通過政治軍事手段,以沿海八州爲核心,實現對原占城國土的基本整合。

人口上,從國內招攬移民二十餘萬,從根本上一步步夯實着漢人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

經濟上,大力開發金蘭港,以及沿海農漁業,積極與大漢國內交流,鼓勵經商,僅靠爲南來北往的商船提供停泊、供給服務,就獲取了不小的利益。

可以說,從各方面而言,劉曙在封國都表現得不錯,他的林邑國也發展得有聲有色的。

劉曙本人,並沒有什麼經天緯地之才,也不是什麼軍政奇才,但能做到如今的程度,最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認知,也會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

而他最突出的優勢是什麼,就兩方面的東西,一是世祖皇帝賦予他的名分以及對這片土地神聖的統治權,而則是早期來自朝廷從人員到錢糧支持加上楚國公府豐富的積累,當把這兩項優勢充分發揮的時候,自是無往而不利。

同時,劉曙也是個懂得分享的人,權力、財富,土地、人口,從來都不是全貪全佔。除金蘭州(府)以外的七州縣軍政主官,無不是來自於國內的勳貴子弟,抑或是立有開拓之功的功臣,劉曙就是把統治之權明明白白地分享給他們,由他們這些漢族權貴,共同享受這片土地。

不是分封,勝似分封。當然了,這樣的做法也是最有利於開拓的做法,而不管是安東還是安西,作爲大漢對外拓殖的試驗田,也給劉曙這樣的後來者提供了最好借鑑,即便地理環境迥異,但基本原理是相通的。

在劉曙政府的組織管理下,林邑國的文明開發程度有了顯著提高,這是毋庸置疑的。但發展到如今的程度,也有太多吃老本的地方,而當下,劉曙決定爲了林邑國的未來再謀取一塊根基之地。

那個地方,就在林邑國西南,被林邑國高層稱之爲“河洲”的地方:湄公河三角洲。基本佔據了原占城國土的林邑國,農漁是其天然優勢,畢竟是占城稻的發源地,一年三熟是基本情況。

然而林邑國土,適合耕種的沿河平原地帶多狹長、擁擠,可以養人,但無法長久地富足地養人,尤其來了這麼多在大漢國內見過世面的“上流社會”人羣。

於是,尋找一塊更加豐饒、能夠提供更多資源、供養更多人口的土地,成爲了林邑上層的迫切需求。而具備優良水土氣候條件的湄公河三角洲,自然成爲了林邑國的目標。

事實上,關於三角洲平原的情況,對多年往返於大漢與南洋之間的漢人商民來說,並不是什麼秘密的事情,慣於耕種的漢民只要見識過那裡的水土條件,就沒有不垂涎三尺的。

而林邑國對三角洲的窺探,也引發了鄰居真臘的強烈反應,早在開寶年間,雙方就已經就這塊寶地進行爭奪了。當然了,是由林邑國支持的那些漢人商賈、武裝移民,從海上登陸上岸,驅逐土著,建立據點。

於真臘國那邊而言,漢人的行爲,則突破了過去行商的底線,野心畢露,就是侵略,自然啓動反擊。

不過在初期,衝突還不算激烈,不過是你突襲我的據點,我搶掠你的城鎮。

不過,進入雍熙年,隨着林邑國逐漸走上正軌,隨着軍事建設的加強,衝突的烈度開始提升了。

在雍熙三年的時候,真臘國那邊組織了上萬人,發起對漢人的驅逐行動,意圖把三角洲的漢人商民趕下海去。

聞訊的劉曙,遣送劉珙領軍三千拒敵,一番廝殺,憑藉着劉珙出色指揮能力以及林邑軍的裝備、戰鬥力優勢,成功挫敗了真臘國那次行動。

也正是從雍熙三年起,真臘與林邑之間算是徹底撕破臉皮了。僅從國力而言,在中南半島之上,沒有那個國家與勢力能與真臘相比,即便是林邑。

如果雙方面對面的拼消耗,林邑國也未必拼得過,劉曙也捨不得拼。但是,劉曙的林邑畢竟不是周遭那些土著國度、部族勢力,他有來自國內源源不斷的力量投入,每來一個移民,經過一個商人,都是對其實力的提升。

而最直接的,是來自安南道的支持,在此事上面,是有朝廷背書。每一次劉曙向朝廷打報告求援,說面臨真臘進攻威脅了,最終總能摳出點好處,提供方自然是安南道。

而在雍熙五年冬,真臘國發動對安南道的襲擊,其背景也基於此,平心而論,朝廷也算是被林邑國給拉下水,當然,真臘國主動挑釁的舉動,也的確愚蠢。

從去年十月開始,作爲徵南大軍副帥的侯延廣,便已經率領兩廣軍隊南下,開始對安南道內的叛亂進行清剿,殺了很多人,平叛的效果也很好,一個月的功夫,大股叛軍基本不存在了,有的部族選擇再度低眉順眼,拒不臣服者,則只能奪到西、北方向的山地、高原裡打游擊。

等作爲主帥的劉文渙抵達安南道治交趾時,安南道北部地區的叛亂已經基本被平定。

十二月,略事休整的漢軍大軍南下驩州,進攻入寇的真臘軍隊,結果是沒有任何懸念的,雖然真臘軍隊鼓起勇氣接戰,但在漢軍的進攻下迅速潰敗,他們引以爲豪的戰象部隊,甚至抗不過一輪火炮的攻擊。

驩州一戰,來自中國大炮的轟鳴聲,第一次盡情地放響在中南半島的土地上。

真臘軍慘敗,死者數千,俘虜三萬餘人。按理說,至此朝廷交待的使命也差不多了,兩個月平亂卻敵,很是完美。

但是,在劉文渙的堅持下,漢軍在收復所有失地後,順勢反攻入真臘國境內,想要獲取更多的功勳,即便爲很多保守派詬病,但開疆拓土依舊是大漢第一等的功勳殊榮。

可以想見的,比起在安南道內的反擊作戰,入侵真臘國,就沒有那麼容易的。困難的並不是敵軍,而是簡陋的道路交通、艱難的後勤補給,以及毒蟲瘴氣,即便從徵將士以兩廣、安南人爲主,依舊在進軍途中,傷亡巨大。

然即便如此,在雍熙六年的一月,漢軍也成功攻克了真臘國北方大量城池土地,尤其是,文單城也被漢軍佔領。

文單可不是一座簡單的城市,後世名爲“萬象”,真臘國曾分裂爲水陸真臘,在中國,則稱陸(北)真臘爲文單國,可想而知這座城市對真臘國的重要性,那幾乎是其北面國土的脊樑。

而對於劉文渙進攻真臘的決策,最興奮的,莫過於劉曙這個叔叔了。在平叛期間,林邑這邊在南邊,也發起了對真臘的襲擊,但戰事規模一直不算大,畢竟整個中南半島局勢的發展,都要看驩州那一戰。

而等劉文渙兵入真臘,劉曙這邊就開始進行大動員,等文單城都被漢軍拿下的消息傳來後,林邑國這邊就徹底坐不住了,於是,除了必要的守備之外,大軍傾國而出,直撲湄公河三角洲。

選擇這麼個時機,劉曙與他的臣子們也是有充分考量的,首先真臘在北方損失慘重,主要精力還得放在應對不依不饒的劉文渙軍身上,這極大減輕了他們的軍事壓力。

同時,劉曙也怕朝廷那邊叫停劉文渙的行動,依皇帝二哥這些年的對外政策,這是有很大可能的。

因此,劉曙必需得緊緊把握住這個機會,朝廷如此“賣力”的情況,實在太難得了,一旦錯過了,下一次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

而劉曙的判斷很準確,當林邑國大軍在湄公河三角洲上攻城略地,招降納叛,打得真臘軍隊潰不成軍之時,西京朝廷已經不斷有人進諫,想要拉回劉文渙這頭“脫繮的野馬”了。

對於劉文渙擅自攻入真臘,並且把戰爭規模越搞越大的情況,隨着時間推移,反對聲音也不可避免地變得越來越強烈

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51章 南粵,危!第241章 “戲言”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40章 開拓之志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80章 賞功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39章 長沙第36章 李業告狀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39章 長沙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31章 鳴沙匪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55章 見聞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346章 底層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74章 厚葬之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348章 老皇帝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80章 過鄴都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79章 勢孤危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19章 幸西京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772章 處置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42章 殺肥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772章 處置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399章 還債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87章 就國第407章 麻煩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26章 冬至宴2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297章 怪圈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389章 宮廷秘聞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39章 長沙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9章 新官上任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86章 駕臨渦口第103章 郭王會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12章 令人陶醉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330章 小市民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73章 被逼無奈
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51章 南粵,危!第241章 “戲言”第299章 溫情脈脈第135章 降將→良將第376章 降臣紛來第40章 開拓之志第276章 君心難測第180章 賞功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37章 南口大戰6第151章 我,慕容彥超,委屈第513章 最後的旅途12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瀾第154章 耕地缺人第414章 到此爲止第39章 長沙第36章 李業告狀第390章 武舉選官定製第5章 惡劣的處境第111章 暫息伐蜀之心第39章 長沙第2090章 太宗篇37 新時代下的大漢(中)第131章 鳴沙匪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455章 見聞第348章 潘帥喜迎敵援第346章 底層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274章 厚葬之第161章 蜀人填湘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國病斑,皇帝無後第362章 宮城之寶第348章 老皇帝第415章 皇孫歸來第180章 過鄴都第27章 郭威病了第11章 劉皇帝的法治思想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潛龍在淵第79章 勢孤危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96章 李少遊的新去向第419章 離宮、噩耗第119章 幸西京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68章 信教不留頭留頭不信教第1772章 處置第283章 雲中之圍第18章 詔議國策第2047章 最後的旅途18第153章 楊業戍代第342章 殺肥第1792章 安西的請求第72章 頤指氣使VS意氣風發第111章 歷史的偶然與必然第1772章 處置第335章 高麗服軟了第146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399章 還債第20章 武德司的收穫第2087章 太宗篇34 今日嘉慶,巡幸西南第75章 西北邊報第278章 遣使向西,漢中戰況第387章 就國第407章 麻煩第184章 劉承贇也來了第512章 最後的旅途11第207章 燕王心跡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094章 太宗篇41 “議政樓”,整頓的風吹第335章 凱旋令、劉昉請命第275章 令人絕望的未來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結束第126章 冬至宴2第460章 劉皇帝最大的問題第511章 最後的旅途10第297章 怪圈第1702章 頭疼的太子第389章 宮廷秘聞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亞第1687章 癸未年科舉第190章 榮寵無過於高氏第137章 後宮那點事第39章 長沙第68章 心寒不心寒?第9章 新官上任第186章 嘴銜蜜糖第86章 駕臨渦口第103章 郭王會第131章 東京亂象第12章 令人陶醉第433章 韜光養晦第330章 小市民第116章 涼甘瓜沙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聲音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98章 灰溜溜地滾回去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謀略第373章 被逼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