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0章 東非軍改

bookmark

東非擴軍的根本目的是爲了應對世界的大變局,而今就處在世界大變局的關鍵時期,這也是東非政府之所以要將軍隊擴充到百萬以上的根本原因。

普里皮亞特說道:“不管我們最終是否加入戰爭,都需要提前做好軍事領域的準備,從而應對任何風險的發生。”

“歐洲各國雖然打的很激烈,但是這同時意味着他們手中已經掌握着龐大的軍事力量,並且經過戰場的洗禮,當這股力量在戰爭結束後,投入到歐洲之外的區域,在短期內根本沒有勢力可以同其競爭。”

“所以,海軍是關鍵問題,守衛好海疆,我軍才能保持戰略上的主動權,進可攻退可守,一方面要增強海軍規模,另一方面要隨時做好產能向戰時經濟轉變的準備。”

“陸軍方面同樣如此,要做好預備役和後勤系統的加強管理,隨時做到在戰爭爆發後,帝國可以拉起一支絲毫不遜色於歐洲各國規模的龐大軍隊基數。”

假設最終東非被捲入戰爭,那只有一種可能,即加入同盟國陣營,這是東非政府的共識,同時也是英國和法國極力拋出籌碼拉攏東非的根本原因。

東非不可能加入協約國陣營,這是由東非的民族,文化,利益關係等等綜合因素而決定的。

但是不加入協約國,不等於一定要加入同盟國,尤其是在當下,東非政府還要看美國加入協約國陣營後,歐洲戰局的表現,如果,美國的加入依舊無法改變歐洲局勢,那東非政府就大概率要政治轉向了。

所以,東非政府本輪關於擴軍話題的討論最終得到了恩斯特的認可,他將早就準備好的擴軍方案拿了出來。

恩斯特說道:“根據目前東非軍隊基數,以及軍隊構成等各方面因素,擬訂擴軍目標爲四十萬,兩年之內完成。”

“其中陸軍方面,擴大本土的裝甲部隊,機動部隊,信息部隊,生化部隊,陸軍航空兵等重要軍種。”

“海軍方面,加強航母編隊建設,到1920年底,新組建航母戰鬥編隊三支,在新增海軍航空兵對外作戰任務,重點部署印度洋,大西洋,紅海,波斯灣和南洋等地區的戰備機場建設。”

“大力發展空軍部隊,實現在1920年之前,空軍人數超過五萬規模,同時全力發展軍機研製工作,完善本土飛行員培訓體系等等。本輪擴軍完成後,國防軍總兵力將達到一百二十多萬。”

看似人數不少,但是這其中要考慮到目前東非大量存在的殖民地駐軍,這些殖民地駐軍,大部分裝備差以步兵爲主,也就是欺負當地的土著水平。

如果是和歐洲經過長期大規模戰爭考驗的各國軍隊相比,戰鬥力十分存疑。

所以恩斯特強調道:“從今年到明年,軍方和海外政府,要加快對殖民地的肅清活動,在1920年來臨之前,要基本解決目前殖民地的人口結構問題,在1920年後,實現海外領地的整體穩定。”

“在海外作戰的部隊,也要加快撤回國內,尤其是已經安定地區的部隊,預留足夠人員以後,回國進行休整和重編。”

“回國部隊,結合歐洲戰爭經驗,編製成爲新的作戰部隊,按照現代化軍隊標準,全面提升武器裝備水平,形成大兵團作戰經驗。”

爲什麼要這麼說,主要是過去東非的軍隊,其實完全可以看做兩種,一種是由裝甲部隊,機動部隊,信息部隊等等構成的新式軍隊,一種則是依舊按照上個世紀歐洲各國軍隊配置,未進行改造的舊式部隊。後者主要就是東非的傳統騎兵和輕步兵等。

而之所以過去東非保留大量舊式部隊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省錢。

自從南非戰爭以後,東非基本就陷入了長期和平發展狀態,就算近些年來戰爭重新變得頻繁起來,也全都是海外殖民地的治安戰。

而應對殖民地的治安戰,舊式軍服的性價比更高,畢竟出動裝甲部隊或者空軍等新兵種和新武器對付土著實在是划不來。

但是,如今東非的海外治安戰其實已經進入尾聲,除了克拉地峽領地以外,大部分殖民地的肅清活動基本上完成。

所以這個時間段上,如多哥蘭,東加里曼丹,棉蘭老島的東非部隊,很多就可以歸國,而東非海外殖民地,大約預留二十萬不到的兵力,基本可以保證高枕無憂。

這樣東非本土加上歸國軍隊,以及擴軍後新編軍隊三部分,基本上就能夠維持在五十萬以上。

而恩斯特就是打算將這至少五十萬軍隊,全部整編成爲新式陸軍,淘汰傳統騎兵,步兵等舊式軍隊。

也就是說,未來東非除了少部分海外殖民地駐軍以外,全國軍隊都將提高武器裝備水平,並且組成新的戰鬥單元。

比如輕步兵,改編爲機動部隊,全面配備大量汽車,摩托車等機動車輛,炮兵也將全面實現汽車,鐵路等動力拖引,改變人拉馬拽的模式……這就是東非的一次大型軍改。

所以恩斯特說道:“擴軍和軍改同步進行,全面提高軍隊的作戰能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任何風險,加入軍隊機械化,信息化發展。”

“這次軍改要全面吸收歐洲戰場上的經驗,尤其是對歐洲大陸上,已經出現的坦克,車輛,飛機等各種新式武器裝備的應用。”

“研究歐洲各國對大兵團作戰的應用模式,以保證我國新式步兵改革完成之後,迅速形成戰鬥力,應對各種戰爭形勢和突發情況。”

“最後,就是加強海陸空三軍之間的配合,比如空軍如何配合陸軍,在地面戰場壓制地方火力,支援,幫助陸軍掃清前方敵對目標,亦或者空軍協助海軍,從而實現在空中,對海峽,海灣等地方的封鎖等等。”

隨着歐洲戰場上各種稀奇古怪武器的登場,東非國防軍也不需要再像過去一樣遮遮掩掩,而是應該研究如何將作戰體系和戰法進一步完善,從而實現東非軍隊對其他國家軍隊的降維打擊。

目前來說,東非軍隊在武器裝備層面已經實現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但也正是因爲如此,東非國防軍現在和未來的發展,只能自行摸索,世界上沒有參考的對照。

哪怕如今歐洲戰場上已經出現了飛機,坦克等新式武器,但是這些武器和從上個世紀就已經開始摸索的東非國防軍相比,其中差距十分巨大。

通過這輪擴軍,東非的軍隊規模如果放在戰前,那也是可以排進世界前二的。

彼時只有俄國的常備軍維持在百萬以上,具體數字大約在一百四十二萬左右,這也就意味着東非擴軍之後,軍隊數量僅比戰前俄軍少了二十萬左右。

參照兩國人口規模,雖然東非軍隊人數在人數上依舊不多,但是東非的經濟和工業水平卻是要超過俄國的,而且東非海軍實力通過這些年的發展,也要超過日俄戰爭之前的俄國。

所以,擴軍後東非軍隊數量依舊不及戰前俄國,但是軍費開支卻可能是俄軍的數倍,也就是如今東非經濟和工業發展起來了,要不然還真不可能實現本輪軍改。

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520章 發電廠第1224章 收網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351章 過往第726章 深入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228章 留學生第182章 抉擇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95章 拜訪第1239章 兵變第1211章 集中營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752章 軟柿子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91章 抵達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822章 卡賓達第1185章 速成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154章 發“貨”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822章 卡賓達第163章 年底第714章 伊林加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622章 索馬里漁業前景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22章 卡賓達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560章 記者會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014章 輕工業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483章 新民族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33章 尋找“光明”第524章 幸福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04章 “流放”?“潤”!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382章 渡河第80章 農業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732章 雙輸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513章 抉擇第566章 比較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233章 抓捕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83章 到達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
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520章 發電廠第1224章 收網第1101章 東非對波斯尼亞的滲透第351章 過往第726章 深入第605章 奧蘭治人起義第540章 文化宗教事務局第228章 留學生第182章 抉擇第1352章 戰爭結束第939章 馬尼拉防禦體系第195章 拜訪第1239章 兵變第1211章 集中營第26章 遠道而來的人們第1183章 撒哈拉鐵路第752章 軟柿子第880章 安哥拉農業第601章 橡膠種植業前景和危機第679章 比屬剛果第1277章 霍爾木茲海峽第959章 南美國家關係第991章 抵達第741章 殺戮機器“馬克沁”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1297章 熬過光明第1002章 人人如龍第1005章 人造纖維第1345章 能源結構第1007章 準備插手第822章 卡賓達第1185章 速成第241章 黑興根入場第1226章 世界第一人工大水庫第154章 發“貨”第815章 馬達加斯加島軍事管控區第822章 卡賓達第163章 年底第714章 伊林加第894章 能源格局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622章 索馬里漁業前景第1371章 東水西調第822章 卡賓達第1274章 巴士拉的商人第1227章 缺德的尼羅河戰略第887章 北方八市第1091章 英國選擇退讓第1019章 選擇路線第560章 記者會第661章 柏林會議第31章 部落衝突第804章 獅子大開口第1014章 輕工業第639章 不對等交易第1153章 雷霆手段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483章 新民族第817章 東非糧倉第271章 新海軍基地選址第551章 交給時間檢驗第1021章 海外領地建設第986章 農民進城第1319章 擴軍話題第879章 軍方的重視第33章 尋找“光明”第524章 幸福第969章 有限度合作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972章 新興產業強國第1309章 領土置換第638章 利益交換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第682章 發展策略第204章 “流放”?“潤”!第567章 電工技校第1036章 鐵路二五規劃第1267章 成功的秘訣第948章 奪取馬尼拉第20章 第一鎮(姆蘭迪濟)第548章 東非歷史課第1329章 兇名在外的劊子手第971章 經濟狀況第382章 渡河第80章 農業第126章 邊境巡邏隊第732章 雙輸第947章 全洲黑人人口第1004章 鐵路併網第419章 危機爆發第513章 抉擇第566章 比較第526章 文明燈塔第1300章 喀山軍政府第1233章 抓捕第941章 “萊茵帝國”第183章 到達第1098章 造船業影響第995章 服務型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