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bookmark

雖然這種制度也有着許多消極的地方,譬如在公平方面,明國普通百姓的孩子依舊可能因爲貧窮,從小教育環境、條件遠不如豪門子弟;又譬如各種官員利用手中職權的便利,相互爲對方的親人、族人子弟開綠燈等等。

但瑕不掩瑜,這種因材任用的制度遠優勝於科舉,至少,每科學子生員在進入其職務後,不會因爲不懂而外行領導內行。

就象按規定,刑部官員完全從明法、吏治兩科學子中遴選一般,至少這兩科生員進入刑部,不會連明國法律都一問三不知一樣。

而這種官員選拔制度的改變,也極大地改變了明國的政治格局,權力的平衡在打破之後再次得到平衡。

原有貴族豪門勢力在初時的不解之後,發現他們依舊能領先於普通寒門百姓子弟,瓜分明國政治權力的大半,所以從反對,至少是抵制轉變爲擁護。

而普通寒門百姓因爲這個選拔制度,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出路,雖然難一些,但至少有了希望,於是擁護得更加堅定。

少量直接利益被剝奪的貴族豪門,就算是反對,在這幾年明軍對外作戰的時間裡,早被無聲無息地消滅。

對於掌控着絕對權力的百里無忌來說,這些人就如同跳蚤,拍死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政治本身就是一種妥協,它不但骯髒而且血腥。

如果少數人反對大多數人,無論少數人掌握的是不是真理。他們的下場絕對是悲慘的。

這無關對錯,與道德無關。

天下本就是人所組成,人數的多少決定着什麼是“真理”。

“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這句話本就是屁話,少數人掌握的“真理”能叫做真理麼?

明國朝堂中,這羣三品以下的新勢力官員無疑是百里無忌的堅定擁躉。

馮道這派在支持不住的時候,向徐世銘伸出了求助之手。

徐世銘沒有接住馮道的求援之手,他選擇了中立,但他已經察覺了這一波因政治分歧而引發的兩派勢力爭執,他甚至察覺到了急流涌動的暗波。

徐世銘也不願公然與這批官員針鋒相對。

不是不敢。而是不願。

徐世銘做爲明國最有資質的一品勳臣,他與百里無忌的關係可以說再無人能比擬了。

做爲百里無忌亦師亦友的股肱之臣,徐世銘深知。百里無忌護持這批新生代官員的目的。

皇帝步入中年,而當初追隨的手下都已經老去。

明國的朝堂迎來了新舊更替的時期。

無論正確與否,百里無忌絕不會再站在老臣這一邊,他所需要的是培植新一代的朝臣。以接替自己這一批老臣的位置。

如果老臣是正確的。那麼正好激勵、鞭撻新臣。

如果老臣是錯誤的,那麼就會成爲新臣晉身的墊腳之石。

徐世銘心中無疑是惆悵的,但他能理解百里無忌的心。

從孫光憲突然撒手西去,百里無忌已經明顯加快了提拔新人的速度。

徐世銘知道,也許解決了大理國諸事之後,就該是他退隱歸田,頤養天年的時候了。

爲此,他曾經不止一次地勸說馮道。修身養性。

馮道歷經五朝十一君,早已經是處事圓滑之人。豈會不懂徐世銘的意思。

他從主動歸附百里無忌旗下後,就一直夾着尾巴做人,但在兼任金陵學府院令之後,他的心思開始活泛起來了。

學府中的所有學子生員說是天子門生,可又何嘗不是他馮道的學生。

馮道雖然沒有結黨營私的故意,但事實上已經在他的身邊圍着相當一部分人,馮道終究還是難以自拔地陷入這種朋黨格局。

而這種情況自然被徐守仁稟報給了百里無忌。

百里無忌至所以沒有立即採取行動,原因是他不急。

百里無忌其實並不十分了解馮道,馮道從郭威代後漢劉知遠建立周朝時,投奔百里無忌,屬於半路上船的這一種,鑑於其當時已經奉四朝十君,憑此閱歷,再則,當時投奔明國的士子文人衆多,百里無忌將直接將他放在了丞相的位置上。

百里無忌心中並不認爲馮道會有謀反之念,他認爲如果馮道想反,當時自己淪陷西域之時,馮道完全可以夥同毋昭裔等人謀反,那樣,不但成功的機率會大很多,而且危險性比現在要低不少。

現在的明國,百里無忌的威望達到了巔峰,不但語出成憲,甚至連在朝野,有人敢公然說上一句百里無忌的壞話,都會被明國百姓自發地揍個半死,並扭送見官。

在這種輿論氣候下,想反那是自找死路。

所以,百里無忌沒有動作,他希望馮道能自省,及時糾正。

結黨,哪怕不營私,也是歷朝歷代被帝王所忌憚的,百里無忌也不例外。

可惜,馮道此時已經不能自拔,太多的人攀附在他的身上,榮辱與共,他已經無法自斷胳膊。

而現在被自己的學生針尖對麥芒,這讓馮道確實難以下臺,最主要的是,攀附在自己身邊的這些官員,已經與那些新進官員們對上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何況那些新進官員並非是欲靜的樹,而是一羣血氣方剛的年輕人。

馮道數十年“不倒翁”的稱號,終究因爲顏面,潔身自好了大半輩子,晚節不保。

因爲他站錯了隊。

在朝堂之上,站錯隊表示着失敗,這種失敗與人品、道德與關。

只關乎權力。

一旦站錯隊,輕則丟官罷職,重則身陷圇圄,甚至可能丟掉項上人頭。

馮道知道,他一直知道,只是有些事,他無法自制。

因爲,這關乎利益。

他馮氏門下數百各行各業、大小官員的利益和身家性命。

段佛音敏銳地察覺到明國朝野的風向,她卻反其道而行之,將寶押向了馮道。

但段佛音顯然沒有考慮到,她所添的這把火將馮道逼到了困境之中。

段佛音帶着段素素出驛館,進入了丞相府——馮府。

她所要達成的目的,那就是爲她自己選擇一個靠山,正確地來講,應該是合作者。

第六章第二百二十三章第二百四十章第二百七十八章第四十章第一百四十五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一百三十九章第九十章第九十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77章 那一滴淚第二百三十六章第71章 百里康的騎兵第九十章第六十七章第四十三章第92章 慶州暴亂(四)第38章 水車船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九十一章第70章 無心插柳第一百四十八章第七十章第36章 驚如天人第九十六章第二百三十四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一百四十七章第一百章第二百零二章第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五十一章第62章 連下三州(二)第13章 公主欲嫁第九十七章第五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一百零四章第98章 大同社會第17章 逐一拜別第一百四十九章第一百零一章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二百二十章第九十一章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三章第14章 有婦之夫第一百零九章第三十章第一百八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章第四十三章第61章 連下三州(一)第十四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七章第九十三章第一百零六章第23章 江陵盟約第一百九十五章第一百四十七章第六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19章 權力交接第31章 接掌團結軍第48章 將軍難免陣前亡第六十二章第二章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一百十一章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九十一章第四章第50章 潭州保衛戰第一百八十章第一百四十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一百零六章第七十章第21章 二月初五第六十一章第二百六十章第四十八章第14章 皇帝私宴第96章 ,第一百八十四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八十二章第72章 丁思覲的烏龍第十八章第41章 整治吏治
第六章第二百二十三章第二百四十章第二百七十八章第四十章第一百四十五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一百三十九章第九十章第九十一章第三章第六章第77章 那一滴淚第二百三十六章第71章 百里康的騎兵第九十章第六十七章第四十三章第92章 慶州暴亂(四)第38章 水車船第一百二十七章第九十一章第70章 無心插柳第一百四十八章第七十章第36章 驚如天人第九十六章第二百三十四章第一百二十四章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一百四十七章第一百章第二百零二章第十八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五十一章第62章 連下三州(二)第13章 公主欲嫁第九十七章第五十五章第二十章第一百零四章第98章 大同社會第17章 逐一拜別第一百四十九章第一百零一章第二百六十二章第二百二十章第九十一章第一百二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三章第14章 有婦之夫第一百零九章第三十章第一百八十七章第五十八章第五章第四十三章第61章 連下三州(一)第十四章第六十一章第六十七章第九十三章第一百零六章第23章 江陵盟約第一百九十五章第一百四十七章第六十六章第一百六十七章第19章 權力交接第31章 接掌團結軍第48章 將軍難免陣前亡第六十二章第二章第一百九十三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一百十一章第81章 盧詩韻的眼淚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九十一章第四章第50章 潭州保衛戰第一百八十章第一百四十四章第二十三章第一百七十一章第一百零六章第七十章第21章 二月初五第六十一章第二百六十章第四十八章第14章 皇帝私宴第96章 ,第一百八十四章第4章 初見蓉兒第八十二章第72章 丁思覲的烏龍第十八章第41章 整治吏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