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bookmark

但如今事情剛開始,明國就失去了一個丞相和數百官員。

這樣的代價委實太大了些。

如果繼續強硬推行下去,流得血將會更多。

可放棄改革,百里無忌絕不答應,興衰輪迴,明國如果還是繼續走回老路,就算現在強大,也只是另一個大唐帝國的翻版。

帝國的覆滅,就最基本的原因在於無法自我修復和完善。

帝國存在的時間越長,所產生的利益集團就會越強大,想要改革難如登天。

打個比方,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一朝中都會誕生許多的勳爵,而這些勳爵都是可以世襲罔替的,帝國更替的朝代越多,勳爵就越多。

而這些勳爵的子嗣,一大家子,只要活着,就可以向朝廷伸手要俸祿,如此一來,朝廷單就每年給他們的俸祿,就花光賦稅的一半,甚至大半。

這樣的國家,無疑是自絕墳墓。

這就是每個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之一。

半晌之後,徐世銘看着百里無忌還在爲難之中,他輕聲說道:“皇上可否想過,以退爲進之策?”

百里無忌腳步爲之一頓,轉頭問道:“徐相請明說。”

徐世銘艱難地嚥了一口唾沫,開口道:“時間。請皇上爲這些舊臣寬容些時間,明國戰爭方息,不但百姓需要休養生息,這些舊臣也需要一個過渡時間。皇上春秋鼎盛。哪怕晚上十年也一樣可以推行改革,何必爭這一時?”

百里無忌臉色有些陰冷,他問道:“徐相可是想讓朕再看十年這些貪官污吏橫行明國各州?”

徐世銘不客氣地頂撞道:“皇上也不能斷定。舊臣中就沒有一個好官吧?”

“你……。”百里無忌爲之語塞。

確實,連壞人之中都有好人,何況舊臣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

只是舊臣比起明國兩學府新進生員來說,接受能力相對低下,而且有了舊官場的陋習,很難從根底上改變。

這也是百里無忌放棄改造舊臣的根本原因。

習慣、作風的養成需要時間,但一旦養成之後。再要將它改過來,所花的時間將更長、難度更大。

可百里無忌無法反駁徐世銘的話。因爲百里無忌自己也知道,明國現在十幾萬舊官員,其中哪怕一成是好官,那也將是個很大的數字。

一成。就是一萬多人,相對於十幾萬人來說只是一成,但如果獨立出來,這一萬多人,就是一萬個家庭,十來萬人口,不可謂不巨大。

何況比例未必只有一成是好官。

而這些人將成爲百里無忌改革的犧牲品,受無枉之災。

這也許是百里無忌從小養成的個性——“慈不掌兵”。

犧牲,對於勝利來說。是必須的,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政治不一樣,它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妥協。

利益的交換。在達到目的的前提下進行利益交換,這就是另一種方式。

可惜,百里無忌無法理解,也認識不到。

做爲明軍的統帥,百里無忌是卓越的,可做爲政治家。百里無忌還是力有不逮。

而這,是徐世銘的強項。

徐世銘上前一步。勸說道:“皇上,臣有個下策,請皇上斟酌。”

百里無忌點頭道:“講。”

徐世銘道:“大理國請降,並派佛音公主親赴金陵和親,誠意甚篤。既然如此,何不允准大理國請降?皇上一面冊封、追諡馮相、安撫舊臣,一面將大理國納入明國版圖,之後,皇上可以慢慢分批將舊臣向大理國調派,臣估算過,以大理國土地人口,容納三四萬以上官員不在話下,皇上以爲如何?”

百里無忌再次苦笑,他聽明白徐世銘的話了,徐世銘是想,只要百里無忌不立即清除舊臣,留出時間來,將降服的大理國做爲明國的“垃圾筒”,然後將舊臣做爲“垃圾”一批一批地送往大理國。

如此明國國內清靜了,百里無忌也就達到了改革的目的,而舊臣中除了一批實在民憤巨大的官員被清除,至少有一半可以送往大理國繼續做官,還有些好的、可以改造的舊臣則繼續留在明國國內。

其實徐世銘的話有可行性,但問題是段思聰願意嗎?

他派佛音公主前來和親,打的是什麼主意,可謂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問題就再次回到了原點。

段思聰不樂意,那就只好打了,可打,明國這些舊臣不樂意了,如今就算是百里無忌放棄利用戰爭整編各州軍隊,想來也沒有舊臣會相信了。

如今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徐世銘見百里無忌苦笑,他試探着問道:“皇上有何爲難之處?還請示下。”

百里無忌隨口道:“大理段氏會同意徐相向大理派遣官員麼?”

這就是問題最關鍵的一點。

其實大家都明白,當大理國的所有官員都是明國所委派的,那就算是段思聰依舊的皇帝,也只是個光桿司令,傀儡而已。

試想,這樣的事,段思聰如何能答應?

換做百里無忌,寧可不要虛名,也要抓住實權。

徐世銘聽了百里無忌的問話,他笑了,因爲百里無忌這話中的意思有了鬆動的跡象。

也就是說,只要段氏同意明國派官員去大理國,那麼百里無忌很可能答應徐世銘的策略。

徐世銘無疑是天生的政治家,只要有縫隙,那就有成功的希望。

徐世銘微笑着對百里無忌說道:“此事雖然困難,但並非沒有辦成的希望,只看皇上願意與否?”

百里無忌答道:“徐相的主意,朕認可,只要段氏答應大理國八成官員由明國朝廷委派,朕就答應大理國請降之事,不再出兵攻伐。”

徐世銘更安心了,因爲百里無忌所提出的條件比之前更鬆了一點,那就是不是所有大理官員由明國朝廷委派,而是隻要八成。

聽起來八成之數很大,留給段氏的只有兩成,但這需要看基數。

徐世銘估算過大理國的大致人口數和相對應的官員數量,全國至少有官員數兩三萬人。()

第40章 閩國兄弟鬩牆第58章 高蓉蓉的選擇第一百四十章第二十章第一百五十六章第56章 花蕊夫人第37章 廣囤糧第一百一十八章第78章 若要福先造路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一百零六章第71章 蜀軍來犯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三十六章第一百一十五章第73章 以退爲進第一百九十章第二百零六章第二十三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三十四章第一百零九章第一百八十二章第九十六章第49章 籌備軍械坊(二)第一百五十四章第九十一章第89章 傾銷和兌換第一百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二十四章第一百章第二百五十章第一百九十六章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七十五章第一百五十八章第六十二章第二百一十一章第三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五章第七十章第十四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九十一章第七十九章第三十二章第8章 欲從軍第一百三十章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36章 驚如天人第20章 偷聽是一種病第五十章第九十八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二百八十六章第29章 南平王的苦惱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九十五章第二百八十四章第四十六章第54章 荊南軍的無畏第一百七十三章第十九章第19章 權力交接第六十九章第一百五十三章第九十五章第三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二百四十三章第七十三章第八十八章第四十三章第二十七章第40章 黑旗衛擴編第89章 傾銷和兌換第5章 孫少的糾結第一百二十一章第20章 偷聽是一種病第28章 滅楚戰爭(五)第80章 晉國內亂頻繁第四十八章第一百零六章第三章第九十七章第一章第二百二十二章第六十九章第八十一章第二百零四章第3章 高家兄弟第五十二章第五章第二百一十七章第一百九十六章第二百二十四章第74章 勇士的心願第六十三章
第40章 閩國兄弟鬩牆第58章 高蓉蓉的選擇第一百四十章第二十章第一百五十六章第56章 花蕊夫人第37章 廣囤糧第一百一十八章第78章 若要福先造路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一百零六章第71章 蜀軍來犯第二十四章第一百三十六章第一百一十五章第73章 以退爲進第一百九十章第二百零六章第二十三章第一百零五章第三十四章第一百零九章第一百八十二章第九十六章第49章 籌備軍械坊(二)第一百五十四章第九十一章第89章 傾銷和兌換第一百十二章第三十四章第二十四章第一百章第二百五十章第一百九十六章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七十五章第一百五十八章第六十二章第二百一十一章第三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五章第七十章第十四章第一百六十八章第九十一章第七十九章第三十二章第8章 欲從軍第一百三十章第一百六十六章第一百五十五章第36章 驚如天人第20章 偷聽是一種病第五十章第九十八章第一百二十六章第二百八十六章第29章 南平王的苦惱第一百八十八章第九十五章第二百八十四章第四十六章第54章 荊南軍的無畏第一百七十三章第十九章第19章 權力交接第六十九章第一百五十三章第九十五章第三十五章第一百三十一章第二百四十三章第七十三章第八十八章第四十三章第二十七章第40章 黑旗衛擴編第89章 傾銷和兌換第5章 孫少的糾結第一百二十一章第20章 偷聽是一種病第28章 滅楚戰爭(五)第80章 晉國內亂頻繁第四十八章第一百零六章第三章第九十七章第一章第二百二十二章第六十九章第八十一章第二百零四章第3章 高家兄弟第五十二章第五章第二百一十七章第一百九十六章第二百二十四章第74章 勇士的心願第六十三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