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卿以陝甘巡閱使的名義發佈命令,當然無可厚非。
可是民國官場不是這樣子玩的----民國時大多數的巡閱使實際上是虛職,只不過用於對那些過氣將軍職務的名升暗降,有的則用於安撫,例如張勳任長江巡閱使,實際一個省也管不着,王佔元的兩湖巡閱使也只管自己的湖北管不着湖南。
真正有名有實的巡閱使只有兩個:東三省巡閱使張作霖和兩廣巡閱使陸榮廷——巧合的是他們都是綠林出身,都系督軍出身,都在升職後牢牢把握着軍權。
馮玉祥一番努力卻爲他人作嫁衣裳,還要受制於張漢卿這“黃口小兒”,自然爲之氣結。好不容易得了塊存身的寶地,怎麼會輕易退卻?
但他的頂頭上司、那位娃娃司令卻是握着道義的指揮棒一刻不停地向他身上打,泥人也有血性啊,何況他本來就是桀傲的一方軍閥?漸漸地兩人爆發出火花。
直奉在其它地方競爭也是很頗烈的:在張漢卿發佈電令的同日,中|央政|府特任王士珍爲蘇皖贛巡閱使,王繼任,但未就,於是張作霖力保張勳。要知道張勳雖然名聲不咋地,卻是張漢卿一個姐姐的公公,兩家是親家啊。
曹錕及徐世昌當然要用直系的人,他們以齊燮元署江蘇督軍,又任命何豐林爲淞滬護軍使。這樣一來,長江三省仍牢牢地控制在直系手中,引起大夥兒不滿,特別是張作霖反彈甚大。
現在的奉系,遠非正史上的同期可比,不但在軍事上力壓直系一頭,在經濟實力上也有不俗表現。尤其是張漢卿收復摩闊崴、呼倫貝爾和外蒙及唐努烏梁海等一系列壯行,在國內贏得很好的口碑,政治上也先下一籌。
在這種情況下,爲平衡起見,靳雲鵬作了退步,他以中|央政|府名義要求馮玉祥依令而退。作爲馮的大後臺的吳佩孚顧慮形勢,選擇了默認。馮玉祥無奈:於法理及力量上,他都無法與號稱擁有5個師的頂頭上司張漢卿及其背後站着的巨人張作霖相抗衡。
12月3日,馮玉祥“奉命”撤出西安,在陝、川、鄂邊境地區安康駐紮。但此事也埋下了馮、吳不和的種子。
馮玉祥不但憤怒於奉系的伸手,更反感且看不起吳佩孚的退讓。陝西爭奪戰,客觀上使馮、吳兩位直系主要人物之間產生了隔閡,這恐怕是吳佩孚沒有想到的。
張漢卿得勢不饒人,他以省長劉鎮華依附段祺瑞爲名,明令討伐。劉鎮華見實力強勁的馮玉祥都不敢對張漢卿硬氣,自己人數不多的“鎮嵩軍”怎是對手?於是乾脆利落地宣佈辭職。
民國時代的軍閥大都有一個默契:只要通電下野,不管任前犯了多大錯誤,一律勾消,這也像政治“潛規則”,大家似乎都認爲殺俘不祥,爲了要展示各自的“皿煮”形象,也一般沒有痛打落水狗的習慣。
像段祺瑞史上三起三落,蔣介石三下三起均是一例。各方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對下野人士亦極示恩榮,少有加害的。
鮮有破例的三起,始作俑者卻都沒好下場:正史上殺害陸建章的徐樹錚最終爲陸建章之子陸承武殺害;殺俘鄭金聲的張宗昌亦被其子鄭繼成槍殺;而另一個大軍閥孫傳芳斬殺俘虜施從濱,後被施女報仇。
不過張漢卿雖然不至於趕盡殺絕,卻也不想給其留有翻身的機會。劉鎮華前腳剛走,他即將“鎮嵩軍”全部收編,又委任原“靖國軍”總司令、後世大名鼎鼎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爲陝西省長。
陝西大局已定。
不過在這平和之下,隱藏着一股微妙的不和諧。這種不和諧的感覺,隨着張漢卿進入陝北,越來越強烈。
究其原因,乃是陝西長期由皖系掌管着,相繼經歷了護國軍、鎮嵩軍、援陝軍、直系馮玉祥、閻相文、吳新田等客軍時代,對外來軍馬並不感冒;原靖國軍受國民黨影響,雖然受惠於西北軍,卻並未從骨子裡改姓,主要負責人還是傾向於國民黨的。
張漢卿的破解之法是重用於右任。
于右任是國民黨出身,根正苗紅。把他捧在高處,有益於穩定陝境內的國民黨勢力。另外在關注民生、穩定局勢上有相當能力,在陝省和“靖國軍”內也享有很高威望。人民軍攤子鋪得太大,真的沒把握能夠牢牢控制住這麼多地盤,依靠這些“降兵降將”(張作霖語)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靖國軍”在這位忠於孫逸仙的於先生影響下,反水不是不可能,但要在國民黨得勢後。在當下,還沒有一個黨派團體能有人民黨那樣的號召力和影響力。
至於“靖國軍”脫奉入皖,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孫逸仙和段祺瑞可是“世仇”。根據正史,國民黨真正得勢要在1927年“北伐”之後,在此之前,張漢卿有信心通過充實軍事力量,以緩過這陣。
現在張漢卿需要的只是穩定。
在這麼短時間內連下數省,一時半會並沒有得力的人員控制各地,保持原有行政與管理是應有之義。連共X黨建國後都花了七年時間進行新民皿煮主義改造才進入社會主義,遑論戰爭時期“你方罷戰我登場”的混亂的行政管理權?
不過咱們的少帥顯然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甚至不在乎其它陣營的人“竊居高位”。只要有人能夠使佔領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能夠給他的軍事行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支持,或者至少不能夠再出現混亂從而需佔用軍隊資源就行了。
時間越長,對他越有利,就不信人民黨的統戰力量對付不了遠沒有形成“黨軍”的靖國軍來。不可否認像于右任、胡景翼等頭面人物深受孫逸仙影響,但基層士兵和軍官可不都是這樣,相信將來對人民黨的信仰絕對比國民黨來得更有吸引力。
需要關注的反而是援陝軍。
許蘭洲本來就是一代梟雄,自離開東北後天地一下子寬闊起來,援陝軍總司令一角做得風生水起。他辛辛苦苦到現在又控制有兩個旅的兵馬,“靖國軍”和“援陝司令部”兵馬合爲一處,已經形成一股極大的力量,怎麼會甘心再度寄人籬下?
西北人民軍雖然表面上控制大局,卻因爲西北“三馬”剛剛降服,需要部分兵馬守在甘肅,真正能進入陝西境內的只有兩個師而已,很難對這兩支主軍形成壓制。
也就在這個時候,人民黨統一戰線原則的作用才真正體現出來。對潛在的敵人或朋友用統戰,對自己人則要用籠絡了,張漢卿已經盯上了許蘭洲。
再困難也要做,沒辦法,誰讓他勢力膨脹得這麼快呢?節制了第5師和獲得“靖國軍”主力將近兩萬人,許蘭洲一下子就重新成了實力派,這是他時經四年的又一次崛起。誰知道這位曾經和張作霖並駕齊驅的黑省王,會不會有異樣的心思?他會甘於服從於張漢卿的命令嗎?
此外,作爲直系軍隊退出陝西的平衡,曹錕、吳佩孚也需要有一個能夠說服派系內部聲音的舉措來,理由是當初協商是兩家平分陝省,直系必須顯示存在。
既然直系軍隊退出陝西,那麼在陝的軍隊也不能由西北人民軍一家獨大,即改編的原“靖國軍”必須要有直系一方的人監督。可是,對信心滿滿把陝西收在囊中的張漢卿來說,又豈能放任直系在他的地盤摻沙子呢?
爲了這個事,直、奉兩邊可是往復了幾次電報的。曹、吳不敢貿然挑戰奉系,但奉系也不敢在這個時機生事,因爲張氏父子同樣也沒有準備好。
時值隆冬,天寒地凍。無論是即將離去的直軍、等待收編的皖系敗軍還是“靖國軍”或是“鎮嵩軍”抑或“援陝軍”,大家都在觀望着這位年輕的少帥的舉動,試圖從他的言行中找到在陝西的風向。是啊,寒冬臘月已經夠冷,再刮一陣寒風,足足會要人的命啊!
爲了徹底解決此問題,應少帥的提議,各方代表人物將齊集西安具體討論各路軍兵改編事宜,順便也敲定後皖系時代陝省的政治佈局。據說,這位少帥大膽地放風說只要原“靖國軍”接受改編,他甚至允許其獨自成軍,編爲西北人民軍第6師,連師長的人選都定下了,就是原總指揮胡景翼。
張漢卿的誠意不可謂不足,誘惑不可謂不大。不但如此,他還離開人民軍地盤,親自到西安與各路人馬商討後事。其實以他目前的地位和實力,哪需要冒這個風險?以他陝甘巡閱使的身份,真的下令各方到人民軍營地開會,還怕有人不去嗎?
此時的西安城,駐守的是以于右任爲首的原“靖國軍”勢力,張漢卿到這裡簽訂“城下之盟”,本身就是一種誠意。據說這位年輕的少帥只隨身帶了一個警衛營,輕衣怒馬就進了城。就衝着少帥這種膽識,他也是值得尊敬的。
因爲他的帶頭作用,各路兵馬的首腦也紛紛跟進,按照這種誠意,形成積極的決議很讓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