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出將入相(一)

被稱之爲“菊耦”的女子俏皮一笑,“兄長們各自都有出息,何必去擠那些千萬人選一個的大學堂呢?若是進了,反而外人要說父親在裡面動了什麼手腳,還不如按部就班的當差就好。”

李鴻章灑脫一笑,“你爹爹我,就算是要走關係,搞手腳,怎麼地,別人還有什麼意見唧唧歪歪不成?我李鴻章想要提拔自己的兒子,難道誰還不讓不成?真是可笑,”李鴻章的話裡霸道十足,“自己人不用,難道把便宜留給外人嗎?憂讒畏譏,可是要不得的哦。”

原來這是李鴻章的女兒,菊耦放下書本,“您呀就是嘴硬,若是您不憂讒畏譏,怎麼今個又要巴巴的進京呢。”

李鴻章失笑,“你啊你,人家是看破不說破,你是看破還要說破,真是半點都不給你老父親面子啊。”

“咱們父女之間還計較這些做什麼,”菊耦顯然是十分大度,“我就怕父親您現在滿耳朵聽的都是好話,這些不中聽的話,沒人敢說咯,哥哥們膽子小,在您面前是半句不敢提的。”

“是該有個人說說這樣的話,只是你父親我,”李鴻章望着窗外慢慢越過路邊場景,不由得看的癡了,幾年未曾進京,京師裡已經是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變得李鴻章都有些認不出來了,“這些年聽到的閒言碎語,受的彈劾,還有少的時候嗎?”

菊耦不再說話了,她看着自己的父親臉上浮現出了一絲落寞之色,一入江湖歲月催,當年三十出頭就南下組織團練,一路從布政使、到上海巡撫再到浙閩總督,如今又到了山河總督,這麼一下來,小半個中國迴轉,他也已經到了耳順之年,想當年鮮衣怒馬,如今已經是頭髮花白了,若是說仕途不順,這未免太假,李鴻章升官之快,大約在同光兩朝,已經是一等一的快了;可若是仕途飛黃騰達,這也是不對,在總督一職上已經當了超過二十年,大約也沒有任何一個大臣擔任了這麼久的總督之職,而不升任或者是轉任其他職務。

當然,這也有李鴻章拒絕之意,之前中樞有意讓李鴻章入京接掌兵部尚書一職,但是李鴻章毫無興趣,因此上摺子暗示自己並不想入京爲官,故此拖延了下來,他對於六部的首腦並無任何興趣,若是要入京,必然是要劍指軍機處!

何況如今他也有另外的心思,父女兩個一時間沒人說話,過了一會,“安徽會館”就到了,這裡是徽商建造的,沿着貓兒衚衕,佔了半條街的位置,一溜的馬頭牆高聳,白牆黑瓦,和京中風格大爲不同,菊耦扶着李鴻章下了馬車,李鴻章擡起了頭,看了看牌匾,這個牌匾上的四個字,就是李鴻章所題,昔日他是安徽人之中一等一的人傑,而如今也有別人起來了,門口已經站着不少人在候着李鴻章,見到他下了馬車,連忙行禮請安,李鴻章倒也不擺架子,笑眯眯的點點頭,和幾個相熟的人說了會閒話,這才慢慢緩步進了會館,在車上還是矯健很的樣子,到了下面,在衆人面前,倒是顯得十分蒼老,饒是有女兒菊耦扶着,還是走的極慢,好不容易到了花廳,坐了下來還喘着粗氣,“老咯,不中用了,這一次入京,我倒是覺得差不多可以乞骸骨了。”

乞骸骨就是要告老還鄉的意思了,一個禮部的主事笑道,“老大人如今纔多少歲年紀?本朝的重臣們,哪一位不到了七老八十才致仕呢?西聖是多倚重老大人,總是要讓老大人勞累二十年,才肯放您回家休息呢。”

李鴻章微微一笑,也不否認,自覺有資格進來陪的都是安徽籍上的了檯面的一些官員,當然品級也不會太高,說不上什麼貼心的話,李鴻章不擺架子,臉色從容淡定,說了一句話,外面突然傳來了一陣陣的交好之聲,幾個相陪的官員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還是李鴻章的親隨悄然溜了出去,不一會進來稟告,“是後天的花園裡頭今日叫了四喜班唱堂會,說是給老爺接風洗塵的。”

長隨的臉上神色有些古怪,李鴻章挑了挑眉,“怎麼招待老鄉都這麼客氣作甚?我雖然在外地做官,可到底是安徽人,是哪一位辦的?老夫倒是去謝一謝了。”

“是,是胡大人。”

“胡大人?”李鴻章見到長隨臉上好似便秘的表情,“難道是胡雪巖嗎?”

“是。”

花廳之內半響無聲,“自古會無好會,宴無好宴,今個胡雪巖居然會給我安排戲碼,”李鴻章慢慢的說道,“這倒是真真難得,卻不知道,他胡財神,給老夫安排了看什麼戲啊?”

李鴻章的語氣悠然,花廳之內的人額頭上卻是頓時冒出了密密麻麻的汗水,李鴻章的女兒,在這個時候已經退入了後廳,只是還在側着耳朵聽着這邊的動靜,她知道自己的父親,平時說話越是悠閒,只怕是越生氣,這會子內心已經是暴怒無比了,於是就悄然站在屏風之後,靜靜聽着,“一出是走麥城,一出是火燒連營。”

長隨戰戰兢兢的說完,就低下頭了,花廳內越發沒人說話,只聽得大傢伙粗氣呼吸聲,走麥城是講關公走投無路,兵敗麥城被宵小所害,火燒連營,說的是劉備氣勢洶洶朝東吳問罪關公之死,卻被陸遜一把火燒燬所有大軍的慘敗,官場中人,最是迷信,最忌諱的就是這些不吉利的戲碼,素來堂會是絕不會唱這些的,沒想到胡雪巖是**裸的來打臉了!“好啊,”李鴻章冷哼一聲,原本十分淡然的表情頓時陰沉了下來,在座的人都站了起來,垂首戰戰兢兢的候着李鴻章大發雷霆,“如今越發多人瞧不起老夫了!”

“父親,”李菊耦款款從後堂走了出來,“女兒住在哪兒呢?倒是還不知道呢。”(未完待續。)

二十五、白雲蒼狗(五)三十五、議政輔政(一)三十六、臨朝稱制(三)二十四、一波已平(三)二十三、亂象四起(二)六、惠慶公主(四)三十、同治立後(三)十九、瞞天過海(五)十八、朝秦暮楚(三)三十八、玉女素心(三)二十、欲加之罪(四)十四、功在詩先(二)十六、財源水患(二)四、內外諸事(一)四十三、桃代李僵(上)二十一、鼎湖弓箭(一)十二、初露崢嶸(上)三、萬里風沙(八)十一、離間之計(一)二十三、緩緩圖之(四)三十、同治立後(九)四十七、可與人言(三)四、五千貂錦(六)二十七、先公後私(六)九、星星之火(下)二十三、步步生蓮(五)三十五、一瀉千里(八)二十、見風使舵(一)二十六、羣英薈萃(三)二十六、少年之國(二)十九、風起北疆(一)十一、離間之計(二)十九、有客來兮(四)三十二、共同撤軍(四)一、三月初三(八)十六、兒女情長(四)七十八、一潰千里(三)三十、柏貴委員(上)二十八、返京之前(二)六十四、改弦更張(一)三十一、海上蘇武(下)感恩的發言二十四、開邊興兵(五)十八、五馬進京(九)七、以退爲進(四)十六、爆竹聲中(四)九十四、戰爭延續(七)五十七、一觸即發(四)一百零一、真正所圖(四)三十三、天津條約(完)三十一、磨刀霍霍(二)四十一、思凡夜奔(三)一、金鼓畫角(五)四、東宮西宮(一)七十七、上海風潮(二)二十三、請君入甕(二)五十四、步步爲營(一)二十九、顧此失彼(二)六、金色大廳(五)三十四、科場弊案(十八)二十四、玉座珠簾(上)二十七、滿蒙八旗(五)二十、醇酒婦人(三)本月完結。七十九、逆轉之勢(四)五十四、步步爲營(四)二十六、北海之水(六)三十四、血濺漢城(二)二十七、滿蒙八旗(二)十一、離間之計(一)四十七、永通橋戰(七)四十二、浮萍霜露(三)十二、小山重疊(四)三十二、內外皆困(七)二十八、鏖戰江西(三)二十七、先公後私(三)三十二、共同撤軍(二)二十九、顧此失彼(三)二十五、夜帶金刀(六)十三、問計寧壽(四)三、萬里風沙(四)七十一、擡棺出征(三)三十、項莊舞劍(六)三十五、兒女心事(四)二十三、亂象四起(七)二十六、一元復始(八)十六、生死茫茫(一)五十三、火上澆油(一)三、趁火打劫(二)五、德意志國(四)一、白馬過隙(四)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四)十二、北國七月(三)十四、鬢雲欲度(一)二十、神女無意(三)三十九、百計迎敵(四)七十二、攘外安內(三)四十二、同文館事(六)二十六、北海之水(一)二十一、鼎湖弓箭(四)
二十五、白雲蒼狗(五)三十五、議政輔政(一)三十六、臨朝稱制(三)二十四、一波已平(三)二十三、亂象四起(二)六、惠慶公主(四)三十、同治立後(三)十九、瞞天過海(五)十八、朝秦暮楚(三)三十八、玉女素心(三)二十、欲加之罪(四)十四、功在詩先(二)十六、財源水患(二)四、內外諸事(一)四十三、桃代李僵(上)二十一、鼎湖弓箭(一)十二、初露崢嶸(上)三、萬里風沙(八)十一、離間之計(一)二十三、緩緩圖之(四)三十、同治立後(九)四十七、可與人言(三)四、五千貂錦(六)二十七、先公後私(六)九、星星之火(下)二十三、步步生蓮(五)三十五、一瀉千里(八)二十、見風使舵(一)二十六、羣英薈萃(三)二十六、少年之國(二)十九、風起北疆(一)十一、離間之計(二)十九、有客來兮(四)三十二、共同撤軍(四)一、三月初三(八)十六、兒女情長(四)七十八、一潰千里(三)三十、柏貴委員(上)二十八、返京之前(二)六十四、改弦更張(一)三十一、海上蘇武(下)感恩的發言二十四、開邊興兵(五)十八、五馬進京(九)七、以退爲進(四)十六、爆竹聲中(四)九十四、戰爭延續(七)五十七、一觸即發(四)一百零一、真正所圖(四)三十三、天津條約(完)三十一、磨刀霍霍(二)四十一、思凡夜奔(三)一、金鼓畫角(五)四、東宮西宮(一)七十七、上海風潮(二)二十三、請君入甕(二)五十四、步步爲營(一)二十九、顧此失彼(二)六、金色大廳(五)三十四、科場弊案(十八)二十四、玉座珠簾(上)二十七、滿蒙八旗(五)二十、醇酒婦人(三)本月完結。七十九、逆轉之勢(四)五十四、步步爲營(四)二十六、北海之水(六)三十四、血濺漢城(二)二十七、滿蒙八旗(二)十一、離間之計(一)四十七、永通橋戰(七)四十二、浮萍霜露(三)十二、小山重疊(四)三十二、內外皆困(七)二十八、鏖戰江西(三)二十七、先公後私(三)三十二、共同撤軍(二)二十九、顧此失彼(三)二十五、夜帶金刀(六)十三、問計寧壽(四)三、萬里風沙(四)七十一、擡棺出征(三)三十、項莊舞劍(六)三十五、兒女心事(四)二十三、亂象四起(七)二十六、一元復始(八)十六、生死茫茫(一)五十三、火上澆油(一)三、趁火打劫(二)五、德意志國(四)一、白馬過隙(四)一百零二、升龍大典(四)十二、北國七月(三)十四、鬢雲欲度(一)二十、神女無意(三)三十九、百計迎敵(四)七十二、攘外安內(三)四十二、同文館事(六)二十六、北海之水(一)二十一、鼎湖弓箭(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