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8章 因時就事

樞密使這一官銜在唐太宗時就設置了,但唐代的樞密使只負責管理軍事情報,機密情報之類,由宦官兼任,直至五代時還保留這個官銜。宋太祖爲了消除軍閥割據的隱患,同時,樞密使的設立又可以削弱宰相的權力,也是強化皇權的重要措施。

所以,元豐改制後,樞密院照樣保存下來,但是北宋的樞密使與中書的關係都極不正常。時人曾言:樞密使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後上,所言兩不相知,以故多成疑2。樞密院官雖曰掌兵,亦未嘗不兼任宰相之事。宋神宗的御史滕達道也說,戰守安危之所政,中書主打,樞密使主守,這樣怎麼能取勝呢?明確指出這種互相牽制所造成的殆誤軍國大政的弊端。

到了南宋高宗接受了這一教訓,爲了對付經常性的對外戰爭,不得不實行兵政合一,設立“平章軍國重事”這一官銜。在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這種兵政合一的措施確實起到了穩定戰局的作用,但是隨着御前護軍的壯大,軍將權力過大的弊端又重新顯現,甚至生兵變將高宗趕下臺,因而又設法收取領兵軍將的權力,並以宰相兼任樞密使。

不過南遷之後戰事不斷,歷代皇帝只能設置督撫鎮守前線要地,因此也不得不通過放權、收權,甚至頻繁換將來控制軍隊。但依然未能阻止軍事集團的形成和擴張,以致形成尾大不掉之勢,他們在各自利益受損後,便不顧國家利益叛降,從而導致整個防線的崩潰,並助紂爲虐成爲滅宋的主力。

趙昺知道要想徹底解決問題只能通過制度,而不是人治。可也清楚自己只是歷史的搬運工,讓他做一個好工匠完全沒有問題,但是處理這種軍國大事還真不在行,且自己前世根本沒有這方面的經驗,要主持並進行這麼大的機構調整還真沒有底兒。

不過趙昺也明白若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自己的地位終歸不穩。而當前行朝尚處於混亂和初建時期,各派勢力相對於較弱,並且要依附自己才能生存,因此也是調整機構的最佳時期,一旦錯失這個窗口期將更加困難。所以他決定即便此次革新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也要堅決的搞下去,將基本原則定下來再逐漸完善。再說了在中國人民的智慧面前,制度什麼時候都是有空兒可鑽的……

在趙昺改革後的樞密院的主要職責類似於現代的參謀部,其主要職責用一個詞表達就是——打仗。制定國家的最高軍事戰略;決定戰時人力和物力資源的分配使用;向皇帝和中書省提供軍事決策方案。作爲“最重要的軍事顧問“,樞密院有包括制定軍事戰略、指導國防預算、作戰及聯合演習計劃等,分享兵部的部分職權,並可以直接向皇帝陳述自己的主張。

從職權方面來講樞密院失去了軍政方面的權力,但是從行事權力方面來說,其主官由武人擔任,避免了士人的擎肘。且樞密使可以向皇帝直接表述自己的意見,而不必向從前那樣侷限於文人們的臆想之下,制定些摻了水的作戰計劃,受制於宰相的權威之下。

提高武人的地位趙昺不僅是從嘴上說說而已,在組織結構上將樞密使的品級定爲從一品,要知道大宋朝最高軍事主官太尉纔是二品官,這樣一來樞密使的地位雖然低於左、右相,但是也高於參知政事和一應尚書。爲了體現這種地位,樞密院副職都是二品,下屬的一級部門主官都是部級待遇從二品,與兵部尚書同級。別的不說起碼薪俸高了一截,殿上排班時都要靠前站。

趙昺計劃在樞密院設置司令部、軍事情報部、軍需部及僉事判官廳、職方司、參議司和督撫司。

司令部與兵部軍種部相對應,下設步、騎、水、炮四個指揮部,分別負責制定各個軍種的作戰計劃,戰鬥指揮、整補、覈定等事宜;軍事情報部便是原來的主管機宜文字和兵部的諜報司,職能未變,換了個現代感的名字;軍需部則是負責制定甲仗器械的使用配置計劃,新式武器的研和推廣、研究戰法和戰術應用。另外還在戰時指揮輜重軍的工程部隊,指導築城和修建工事。

僉事判官廳是常設機構,負責樞密院的日常工作,相當於現代的綜合辦公室;職方司是從兵部端過來的,仍然負責地圖的繪製和地形勘測;參議司就是個儲才之地,相當於現代的軍事委員會,他們的作用主要是平日協助樞密使制定戰略、戰策,對作戰計劃提供意見,戰時可從中挑選領兵的將帥;督撫司此時只是空設,是爲了指揮管理各戰區預備的。

至於戰區的重新調整劃設,趙昺現在還沒有想過,當下只有瓊州這點地盤,也沒有必要劃分。而將來面對的卻是整個淪陷區,不僅地理區域廣大,且形勢複雜。即使是拋開地域概念,按照未來戰爭可能生的方向來劃分,而面對的戰爭存在着大寬度、大縱深的特點,一次大規模局部戰爭爆可能要動員全國半數地區的軍事相關機構,所以還需細細謀劃……

軍事機關的大腦有了,那接下來身體,這就牽扯到了軍隊的編制問題。趙昺來到這個世界後,起初對宋朝的官制頭疼的很,許多官名與現代不同便罷了,且職能也有的是以原意牛馬不相及,讓他費了好大的勁兒才搞明白怎麼回事。而軍隊方面雖然簡明瞭一些,可也顛覆了過去很多固有的觀念,讓他難以適從。

在現代軍、師、旅、團、營、連、排、班的編制序列早已在腦子中根深蒂固,成爲慣性,不用想就知道編制的大小。來到這個世界卻亂了套,其實這些叫法古已有之,但是與現代,甚至當下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而對應的軍職也是千變萬化,不下點功夫也弄不明白怎麼回事。

中國自夏朝初期產生軍隊編制,由於社會政治制度的變革、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長期連綿不斷的戰爭所影響,使得軍隊制極爲豐富。現代軍隊編制一般都是統一的,在平時和戰時的編制基本相同,要調動的話也是成建制的調動。但中國古代軍隊往往有兩種編制,一種是平時組織訓練的編制,另一種是戰鬥部隊的編制。當要組建參戰部隊時需要打破原編制,將士兵重新組織到新的戰鬥編制中去。

中國古代軍隊的基本編制單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另外古代展開軍隊作戰時往往會排列成左、右兩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陣勢,由此影響到軍隊要採用二進位或三進位,或其倍數的編制。

商代已經有了“什”的士兵編制,十個什由百夫長指揮;十什編爲大行,由千夫長指揮;作戰時習慣按照左、中、右各一個大行來排列陣勢,投入戰鬥的三個大行就稱之爲“師”,是商代最基本戰略單位。周代仍然以“師”爲基本單位,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就比較亂套了,各國各自不同,但仍採用什伍製爲基數。

漢朝步兵每五人編爲伍,由伍長指揮;五個伍編爲“兩”,由兩司馬指揮;四個兩編爲卒,由卒長指揮;五個卒編爲旅,由旅帥指揮;五個旅編爲師,由師帥指揮;五個師編爲軍,由軍將指揮。隋唐繼承了府兵制度,各地遍設折衝府,爲組織、訓練的編制單位,管轄兵員八百至千人,設折衝都尉,副手爲兩位果毅都尉;府下轄數個團,每團兵員二百人,設校尉爲主官;團下轄二旅,每旅兵員百人,設旅帥爲主官;旅下轄二隊,每隊兵員五十人,設隊正爲主官;隊下轄五火,每火兵員十人,設火長。

到後周時組建基本戰鬥部隊編制:百人爲一個都,都有都頭;五都組編爲一個營,營有指揮;五營即組編爲一個軍,軍有都指揮使或都虞候,或直接稱軍主;十個軍編爲一廂,廂有都指揮使,或直接稱廂主;左、右兩廂編成一個戰略方向的總兵力,一般大約爲五萬人上下,由皇帝派出的節度使統帥。

後周的制度被宋朝全盤沿用,宋軍五百人爲標準的營,一般直接稱“指揮”,作爲爲基本單位,統計兵力都計算有多少指揮,調動組編也以指揮爲單位,一般並不拆散。營下的爲百人的都,有都頭;都以下的編制是什伍之制,有軍頭、十將等士官的名目。蕃兵其編制因族而異,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標、隊,至神宗時才統一採用指揮、都的編制。所以宋軍的編制分爲軍、指揮、都三級。

後來又有變動,有了‘將’的編制,可還分大、小,兵員數目在八千到一萬。南渡後更亂,編制也跟李雲龍的獨立團似的連都有大有小。如韓世忠爲前護軍,以楚州爲中心組織防禦,下轄十一個統制、十三個統領,有六十三將編制,約八萬兵馬;劉光世爲左護軍,下轄十軍,防禦淮北方向,約有五萬多兵馬;張俊爲中護軍,有十一個軍、九十九將編制,以建康爲中心展開,兵力約爲八萬人;岳飛爲後護軍以鄂州爲中心組織防禦,轄十二個軍。

到現在趙昺都十分慶幸,當初自己組建帥府軍的時候只有幾千人,自己充其量只相當於現代的一個乙種師的師長,好歹還能擺弄清楚,若是真一下子給他幾萬人,別看他是個理科生也弄不明白了。以後也是採用的笨辦法,反正我預設的編制就這麼多,兵多了也養不起,夠五百人就編成一個營,然後再逐步在原有的五個營的基礎上擴大編制,從統領,編成統制,再編成都統制,就這麼糊弄到瓊州。

而到了崖州之後,趙昺很是懵了一段時間,由於行朝的各部來援龐雜,又收攏了各路敗軍,禁軍、廂軍、義勇讓他傻傻弄不清楚。頂着殿前禁軍番號的禁軍實際在幾萬人,少的時候只有兩萬人;淮軍鼎盛時期幾十萬兵將,但張世傑手裡也就數千人而已;還有幾十人就號稱一個指揮的,也有數千義勇編成一個指揮的。

反正就是一筆糊塗賬,說到哪支軍隊,趙昺都得好好想想,他們有多少人,有多少統制、統領。待遷瓊後,他立即就對各部按照自己的笨辦法進行了改編,人多的裁撤,人少的補充。但是這個編制結構仍不合理,營以下還好說,夥、隊、都編制齊全。

然後一下子就跳到了‘將’一級,由一個統領管理,中間層間隔太大,這在管理上十分不便,戰時也暴露出不小的缺陷。在這次瓊州保衛戰中,其實是最高軍事長官張世傑在指揮,而作爲都統制的趙孟錦不得不下放到某一個方面去直接指揮,統領更是直接指揮到營,甚至越級到都,關鍵時刻還要脫離指揮位置到前沿,使指揮體系極度混亂。當然造成這種亂象,趙昺也功不可沒,他一個皇帝都直接對敵,底下的人敢不奮勇啊!

水軍在指揮體系上雖然沒有步軍這樣混亂,但是編制上也並不完美。當然這也與趙昺脫離不了干係,一個是因爲他對古時水戰的形式還缺乏直觀的瞭解;二是對戰船人員構成也處於茫然不知的狀態,只是憑着自己的直覺和劉洙等水軍將領的建議分配水手;三是作爲水軍最高指揮官此前也只是一個寨頭,管理着大小十幾艘戰船,同樣缺乏大編隊作戰的經驗。

這就導致三個水寨的設置都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大小戰船都是按功能配置,卻沒有按照不同的戰鬥任務實行管理。往往每逢大戰都是全軍無論大小船隻傾巢而出,導致戰鬥打響後有的人在看熱鬧,有的人卻是忙得腳不沾地,造成兵力的浪費不說,也造成資源的浪費……

第101章 裝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381章 想不透第885章 算清楚好第509章 衝陣第278章 話不投機第628章 非我族類第1107章 導演第1426章 不同往昔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398章 踹屁股第544章 好人難做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106章 出府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966章 亂戰第248章 初勝第631章 籌劃新軍第141章 後院之憂第067章 散財第628章 非我族類第1374章 我懂得了第134章 遠瞻第1310章 等待何時第1441章 何以成惡第521章 殺了他第1034章 以史爲鑑第733章 逼其就範第1365章 所問非答第999章 席間第1088章 事關國本第1102章 不放過第734章 重中之重第922章 訓妻第963章 事無絕對第1078章 預防爲先第1293章 因事施策第1370章 不辨不明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941章 誤判第1060章 闖灘(二)第1185章 積重難返第536章 誰比誰‘白’第842章 同樣是大事第1011章 獨到之言第336章 棄子第1233章 決戰夾溝第1234章 人人自危第932章 問策第578章 安置第941章 誤判第685章 反思第031章 從便溺抓起第653章 阻力第525章 不簡單第208章 博鰲第408章 決死第471章 曲線相助第1246章 攻守逆轉第678章 舉一反三第061章 攤牌第1367章 一團亂麻第936章 親掌樞密第1091章 斷定第992章 財神歸來第873章 交易第054章 探討第1234章 人人自危第1110章 都憋屈第358章 主流第685章 反思第186章 心思第970章 究其根源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1052章 原來如此第402章 淚滿襟第271章 怕第388章 維護第288章 忙第435章 將計就計第794章 苦命第1120章 上當了第486章 飽和攻擊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119章 施恩第706章 動手第467章 羣策羣力第731章 恰逢其時第1102章 不放過第079章 要官第1060章 闖灘(二)第1052章 臨危不亂第1405章 不免憂心第1457章 處處董卓第1119章 大意之過第1242章 不作考慮第296章 不妥第145章 安瓊策(四)第834章 情況不明第142章 安瓊策(一)
第101章 裝第1049章 皆有學問第381章 想不透第885章 算清楚好第509章 衝陣第278章 話不投機第628章 非我族類第1107章 導演第1426章 不同往昔第1188章 另闢蹊徑第398章 踹屁股第544章 好人難做第1083章 都是騙人的第106章 出府第1232章 速下徐州第966章 亂戰第248章 初勝第631章 籌劃新軍第141章 後院之憂第067章 散財第628章 非我族類第1374章 我懂得了第134章 遠瞻第1310章 等待何時第1441章 何以成惡第521章 殺了他第1034章 以史爲鑑第733章 逼其就範第1365章 所問非答第999章 席間第1088章 事關國本第1102章 不放過第734章 重中之重第922章 訓妻第963章 事無絕對第1078章 預防爲先第1293章 因事施策第1370章 不辨不明第112章 師徒鬥(二)第941章 誤判第1060章 闖灘(二)第1185章 積重難返第536章 誰比誰‘白’第842章 同樣是大事第1011章 獨到之言第336章 棄子第1233章 決戰夾溝第1234章 人人自危第932章 問策第578章 安置第941章 誤判第685章 反思第031章 從便溺抓起第653章 阻力第525章 不簡單第208章 博鰲第408章 決死第471章 曲線相助第1246章 攻守逆轉第678章 舉一反三第061章 攤牌第1367章 一團亂麻第936章 親掌樞密第1091章 斷定第992章 財神歸來第873章 交易第054章 探討第1234章 人人自危第1110章 都憋屈第358章 主流第685章 反思第186章 心思第970章 究其根源第556章 逆流而上第1052章 原來如此第402章 淚滿襟第271章 怕第388章 維護第288章 忙第435章 將計就計第794章 苦命第1120章 上當了第486章 飽和攻擊第750章 煩心事兒第119章 施恩第706章 動手第467章 羣策羣力第731章 恰逢其時第1102章 不放過第079章 要官第1060章 闖灘(二)第1052章 臨危不亂第1405章 不免憂心第1457章 處處董卓第1119章 大意之過第1242章 不作考慮第296章 不妥第145章 安瓊策(四)第834章 情況不明第142章 安瓊策(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