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假道伐虢

一場熱熱鬧鬧的大戲結束了,不過將謝太后和德祐帝削去封號,開除宗籍卻成爲事實。?而爲了能促成此事,趙昺與楊太后密議多次,娘倆兒的眼淚留了能有一臉盆,可其依然遲遲不肯點頭。後來他沒法只能再三保證待復國之後一定恢復他們的宗籍,並重新予以冊封,如此纔算換得楊太后的同意,使計劃能順利執行。

雖然‘禍水東移’之計已經順利展開,但趙昺並不敢保證忽必烈能中計,因而戰備工作絲毫不敢放鬆。令人欣慰的是今年瓊州風調雨順,沒有大災大害生,兩季稻穀都長勢良好喜獲豐收,據統計平均畝產能達到三石,預計全島各州縣及新墾農場能產糧二百五十萬石左右。

趙昺算了一下,除去農戶自留的將有百萬石餘糧流入市場,可讓他肉疼的是因爲減免了稅賦,他必須要自己花錢收購農戶手中的餘糧保證軍需,且爲了避免穀賤傷農還要維持較高的收購價,僅此一項就要七十萬貫錢。而爲了促進消費,拉動經濟,他一改朝廷半是實物,半是金錢的規矩,全部以金錢放,這樣也可以消化一些流入市場的餘糧。

另外趙昺下令輜重一軍整修雨季被損毀的橋樑和道路,以便可以保證各部的機動通路;輜重二、三軍整修加強海防設施,務必在旱季到來前完成。同時對分佈於沿海峽佈置的水軍將三分之一的戰船和輜重船隻向島南疏散,一是作爲防範敵軍抄自己的後路;二是可以在必要時搭載島南各軍增援島北。

因爲瓊州太小了,這也導致沒有防禦縱深,因而戰鬥的成敗就在於能否守住灘頭陣地,擊敗敵水軍。若蒙古軍攻破灘頭陣地,後續部隊大舉上島那勝就難了,所以趙昺仍然將決戰海上作爲重點。着令樞密司制定作戰預案,對各軍加強攻防、反衝擊及快機動訓練,並組織水軍與他們進行對抗演習,以便查找防禦上的漏洞,檢驗守衛部隊的作戰能力。

現在糧食已經收穫完畢,趙昺又令兵部、戶部及各州縣組織丁勇進行軍事訓練,加強對海岸盲點的巡視,整修城防、器具。着令工部加緊打造器仗衣甲,整修戰船;御作監加大火藥的生產量,保證開花彈及火箭彈的生產以供軍用;其餘各部也要制定疏散和撤離方案,一旦戰事不利則帶領軍民向海上轉移,以保存實力……

現在朝廷的各部經過改組都已經進入正軌,又有分管諸部的宰執負責,趙昺已經不需像從前那樣事事操心,他只需對各部的工作計劃進行審覈和督促。所以,他可以將精力更多的放在軍事方面,而巡視各軍加強戰備外,情報工作依然是趙昺最爲關心的。

大投入纔有大產出,尤其是在這信息渠道獲得渠道少,傳播緩慢的古代,要想及時得到有價值的情報只能依靠大量的人力來收集。現在經過不斷的建設,行朝的情報機構業已完善,已經不限於事務局一處。

如今樞密院成立了刺探司,專門負責邊情的偵察,由都虞侯專司管理;中書省則成立了機宜司,專司收集周邊各國政經和國內各地州縣情報。並有察間除奸,向國外派遣間諜的職責,由左、右相直接管理。此外各軍也設有直屬斥候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偵察當面敵情,如領軍將帥、軍力多寡、武器裝備,兵力部署和行軍路線等等,他們歸屬於樞密院刺探司和各部軍事長官雙重管理。

當然功能最爲齊全,人員配置最多的當屬趙昺直接管轄的皇城司事務局。他們既有皇帝的支持,又不受財政預算的限制,經費充足,並擁有直接面聖的特權,因而仍然是趙昺最爲依賴的情報來源。經過幾年的展,已經擁有常設人員三千餘人,外圍的探子不下萬人的龐大機構。他們的觸角已北至元大都範圍,並在江南各府路設置情報總站,重要州郡設置了分站,各縣也有情報員活動。

隨着行朝遷瓊,趙昺也藉機將一些事務局的人員安插到朝廷的各機構,使他們有一個公開的身份,更爲方便收集情報。如負責監視朝廷政要和收集民經情報的一、五部探子,多爲各部的郎中、主事,州縣的判官、參軍、縣丞、主簿之類的小官吏。他們看似不顯眼,但不可或缺,且可以直接接觸到核心事務和機密。

作爲事務局唯一武裝力量的行動隊也得到了壯大,現在有成員五百餘人,分成一個大隊和十數個小隊,除常駐本部的大隊外,其餘的則分佈在江南各個地區,他們只聽命於本部調遣,各情報站無權指揮,但各站有配合他們行動的義務。他們鋤奸殺敵成爲震懾敵人的一支精銳力量,並承擔起護送商隊往來兩岸的任務。

三支情報隊伍的存在,又互不統屬,情報的來源又各不同,難免會產生漏洞。爲了防止遺漏而導致貽誤戰機,趙昺要求中書省和樞密院每五日將收集的情報彙總遞交軍機處,而事務局每日例行通報早就成了定規,這樣一來就可以進行相互印證和補充。而他很快就吃不消了,彙總的來的情報越來越多,他根本無暇逐條判讀和研究。

這種情況迫使趙昺不得不組織一個小組專門整理和處理各部門的情報,將一些沒有價值及重複的過濾掉,然後重新彙總整理,製成簡報送到自己的案頭。他審閱後,便將其中一些情報再分別反饋到中書省、尚書省及樞密院,這樣一來他這裡又成了情報集散中心,完成了情報的彙總和判讀。

不過趙昺最爲倚重的還是事務局,因爲他成立最早,機構最爲健全,收集的情報門類也最爲齊全。當然這一切是建立在他的信任和支持之上,但其中也有隱憂,尤其是在事務局介入的經濟活動的增多,使自己獲得鉅額黑錢的同時,事務局的實力和權力也在快膨脹。

趙昺十分清楚,絕對權力必定會導致**,尤其是事務局這種擁有特權的單位,一旦失控將給自己帶來極大的麻煩和損失。而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嚴格的紀律外,還要加強監督,他也終於明白大明朝在設置錦衣衛以外,又要再度設置東廠和西廠的緣由了,可這無疑會加重權力的爭奪和機構的臃腫。

趙昺不想走明朝皇帝的老路,就只能在制度上進行改革,因而他嚴令事務局不得參與行政部門的事務,其只有收集情報,提供線索的職責,卻沒有決斷權,以此避免他們與各級官吏相互勾結。另外便是對事務局從事經濟活動嚴格管控,成立採辦處使之逐漸與業務部門脫離,而所有的收入必須經總計司審覈才能列支,以此杜絕事務局成爲專司牟利的機構……

“陛下,好消息!”進入十月後,瓊州上下厲兵秣馬的同時,各情報機構也是加緊活動,偵測敵軍動向。這天鄭虎臣入宮覲見,一見面就笑逐顏開地道。

“哦,什麼消息,讓你樂得老樹都開花了!”趙昺現在已經習慣了鄭虎臣那比哭還難看的笑容,放下筆問道。

“陛下,忽必烈在得知使臣被安南扣留的消息後極爲震怒,已經決定對安南和占城用兵!”鄭虎臣言道。

“這的確是好消息!”趙昺笑笑道。

他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到來已經使歷史的軌跡生了變化,忽必烈在遣使招降自己的同時,也加快了對西南諸蕃國的威壓。其下令將安南使臣扣留布詔旨,意思大概就是:安南國王陳晃,既然你說有病不來大都朝見,如此重病自然不能理事,那你就安心養病吧!我派你在大都爲質的叔父陳遺愛代替你當國王,治理安南。

也就在留夢炎他們前來瓊州的差不多時候,忽必烈仍以柴椿爲安南宣慰使都元帥,卜顏帖木兒爲安南達魯花赤,領兵一千,護送“安南國王”陳遺愛回國就位。事實證明,以一千元軍加上一個傀儡安南王就想讓頑強的陳朝就範,實在是太過天真了。柴椿、陳遺愛一行剛進入安南界內就遇到重兵襲擊,元軍潰散,混亂中柴椿受傷,陳遺愛失蹤。

柴椿大驚之下不敢前行,命人前往升龍問罪,要求追查陳遺愛下落。陳氏父子還不敢與元使撕破臉,遣人前來迎接,但堅稱是他們是被賊寇襲擊的,與自己無關。至於陳遺愛他們也不知道去向,估計是因爲害怕而躲起來了,不敢回國,而他們也會派兵護送天使,但柴椿卻不肯再走,而是遣人飛馬稟告大都。

“據屬下手下的探子回報,襲擊元使隊伍的正是陳家的族兵,陳遺愛也已經被擒獲送往升龍關押,柴椿率殘兵退到了邊境待命!”鄭虎臣繼續說道。

“忽必烈也真是夠囂張,隨便就想換掉人家的皇帝,卻不知窮山惡水多刁民。陳氏再慫,這個時候也不會甘心丟掉王位,奮起一擊那是必然的,陳遺愛這時候估計早就被挫骨揚灰,在人間蒸了!”趙昺笑笑道。

“陛下所言正是,陳遺愛被秘密押解到升龍後便徹底失去了消息,估計正如陛下所言其已被私下裡處決了。”鄭虎臣言道。

“消息傳回大都,以忽必烈的性格定然不會善罷甘休,得到消息一定會進行報復的!”趙昺輕笑道。

他知道蒙古人建立了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國,爲了適應廣大領域的統治,統治者在郵驛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改革,把驛路範圍大大擴展了。忽必烈統一中原後,更在遼闊的國土上,建立了嚴密的“站赤”制度,使郵驛通信十分有效地揮效能統一蒙古站赤及漢地郵驛制度,建立了以驛站爲主體的馬遞網路和以急遞鋪爲主體的步遞網路,用以及時、快的溝通中央和地方及地方間的聯繫,史稱驛傳站點星羅棋佈,可朝令夕至,即便是在廣西用不了多少時間忽必烈也會知道這裡生了什麼。

“呵呵,大都那邊的探子報告稱忽必烈得到消息後勃然大怒,但他考慮到我朝佔據了瓊州,不斷騷擾東南,一些地方也紛紛響應。而占城也一再拒絕朝覲、遣世子爲質,若同時開戰難以應暇,所以要求安南國王進京朝覲,進獻貢物。這時留夢炎兩個奸賊恰好也返回大都,一下又讓其改變了主意!”鄭虎臣笑着說道。看向小皇帝的目光中滿是敬服,此事他是主要的執行者,自然清楚陛下其中的謀算,柴椿什麼時候到的,路上用多少時間等等都經過計算,然後以此爲依據調整這邊的安排,以保證忽必烈能‘及時’獲得想要的信息。

“那他是不是決定先伐占城,並假道安南?”因爲現在歷史已經被自己的存在打亂了進程,趙昺也不敢確定忽必烈是不是也改變了主意,於是猜測道。

“陛下真是通神,一猜便中!”鄭虎臣對於小皇帝的預測能力有了免疫力,因而並沒有表示出極大的驚訝,只是讚了句說道。

“忽必烈聽留夢炎和王積翁二賊的回報後,對勸降失敗並不意外,反而佩服陛下當機立斷與太皇天后和德祐帝劃清了界限。不過對我朝與占城和安南結盟十分生氣,認爲兩國變幻無常、叛服不定必須要予以懲治,同時打破三國的結盟,因而決定調集東南諸省的兵力平定南海諸國。”

“現在他們分兵兩路,一路以占城行省左丞劉深、右丞唆都爲,統兵五千,戰船百艘欲從廣州出,浮海直取占城都城。另一路以荊湖占城行省的名義向安南文,稱朝廷欲調兵討伐占城,令他們開路備糧,並遣世子出迎,共議軍事。不然大軍將止於安南開府!”

“忽必烈打得好算盤,欲行假途滅虢之計,那6路一軍不知由誰統領?”趙昺點點頭道,這點倒是沒變,忽然想到了什麼又問道……

第594章 窺視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081章 軟肋第411章 對決(三)第1088章 事關國本第933章 不好乾第712章 防禦新體系第460章 私鹽販子第732章 不能錯過第328章 崖山第1409章 心有慼慼第1091章 斷定第057章 進宮第673章 風暴第1301章 原來如此第916章 驚訝第1019章 不可能第530章 有困難第1187章 田不能賣第1213章 ‘真相’大白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454章 擦屁股第431章 太壞了第795章 皇帝慘嗎第1376章 分權相制第301章 試射第1078章 烈焰焚城第199章 潛移默化第1241章 人心散了第390章 奪營第1046章 兵不厭詐第609章 浮城第474章 來了第542章 即喜又憂第1294章 人之悲哀第255章 咬住它第1064章 不無可能第119章 施恩第1378章 言下之意第717章 越亂越好第181章 老天有眼第673章 風暴第1164章 自投羅網第196章 以鈔爲槍第1015章 何必在意第860章 難以抉擇第1179章 好事難做第946章 ‘騙子’第579章 選官第1275章 養虎爲患第006章 製藥第251章 兩連撞第570章 慌亂第191章 印信第1161章 侍衛親軍第1255章 禍水東引第604章 應急措施第1350章 出了紕漏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935章 傷腦筋第1052章 原來如此第353章 大捷第614章 中計了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212章 豈有此理第211章 意外第147章 共識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406章 瞬息萬變第724章 順服或抗爭第1243章 平衡矛盾第822章 百思難解第633章 因時就事第844章 不送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349章 炮震三關(三)第076章 搶第1337章 決戰之地第1305章 古董猶在第1344章 不太樂觀第1206章 不會打仗第666章 震撼第638章 上香第193章 ‘商機’第254章 清道夫第684章 真相與否第959章 登島第495章 安撫第114章 警告第1231章 攻守相攜第623章 勝利在望第1290章 問題不小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938章 計劃第1176章 百炮轟城第908章 主因第265章 陷陣第1084章 依聲而動第1043章 賭徒
第594章 窺視第1121章 飲鴆止渴第081章 軟肋第411章 對決(三)第1088章 事關國本第933章 不好乾第712章 防禦新體系第460章 私鹽販子第732章 不能錯過第328章 崖山第1409章 心有慼慼第1091章 斷定第057章 進宮第673章 風暴第1301章 原來如此第916章 驚訝第1019章 不可能第530章 有困難第1187章 田不能賣第1213章 ‘真相’大白第523章 生不如死第454章 擦屁股第431章 太壞了第795章 皇帝慘嗎第1376章 分權相制第301章 試射第1078章 烈焰焚城第199章 潛移默化第1241章 人心散了第390章 奪營第1046章 兵不厭詐第609章 浮城第474章 來了第542章 即喜又憂第1294章 人之悲哀第255章 咬住它第1064章 不無可能第119章 施恩第1378章 言下之意第717章 越亂越好第181章 老天有眼第673章 風暴第1164章 自投羅網第196章 以鈔爲槍第1015章 何必在意第860章 難以抉擇第1179章 好事難做第946章 ‘騙子’第579章 選官第1275章 養虎爲患第006章 製藥第251章 兩連撞第570章 慌亂第191章 印信第1161章 侍衛親軍第1255章 禍水東引第604章 應急措施第1350章 出了紕漏第519章 謀於內室第935章 傷腦筋第1052章 原來如此第353章 大捷第614章 中計了第1013章 理念不同第212章 豈有此理第211章 意外第147章 共識第1050章 禍從天降第406章 瞬息萬變第724章 順服或抗爭第1243章 平衡矛盾第822章 百思難解第633章 因時就事第844章 不送第190章 其中有詐第1349章 炮震三關(三)第076章 搶第1337章 決戰之地第1305章 古董猶在第1344章 不太樂觀第1206章 不會打仗第666章 震撼第638章 上香第193章 ‘商機’第254章 清道夫第684章 真相與否第959章 登島第495章 安撫第114章 警告第1231章 攻守相攜第623章 勝利在望第1290章 問題不小第487章 鬆弛有度第985章 得力之人第938章 計劃第1176章 百炮轟城第908章 主因第265章 陷陣第1084章 依聲而動第1043章 賭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