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董和董允李恢

ps:??最近幾章引用史料過多,十分對不起大家,不過如果不引用歷史,又不知道該怎麼介紹這幾位人才,畢竟他們在演義上沒有多少露臉的機會。

呂布隨後又接見了董和、李恢、費觀、費詩、秦宓、譙周、楊洪等文官,特別是董家和費家,呂布需要降尊紆貴地拉攏,因爲董和的兒子是董允,董和又是李恢的舉薦人,費觀有個族子叫做費禕,這兩個家族主宰了蜀漢後期。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祖先本爲益州境內的巴郡江州人。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和舉家西遷,離開南郡來到益州,在益州牧劉璋手下爲官,先後擔任牛鞞縣長、江原縣長、成都縣令等職位。當時蜀地因富裕豐實,百姓生活奢侈,商人更穿公侯貴族的服飾、吃珍奇美食,婚姻葬送等事甚至傾家蕩產都要辦好。成都作爲益州的治所,是達官貴人、豪商大賈聚集之地,董和作爲成都的長官,有意在當地推行儉樸風氣,親自帶頭節儉,穿粗衣、吃蔬食,生活上不逾矩犯上,從而令當地風氣有所改善,百姓都十分敬畏他。後來成都縣中豪強都不滿董和執法嚴厲,紛紛說服劉璋調董和爲巴東屬國都尉,當董和要走時,下屬官吏、黎民百姓甚至老弱婦孺等數千人都相攜而出,乞求留下董和,劉璋便準董和再留任兩年。

兩年後,董和升遷爲益州郡太守。益州郡在遠離成都的南中地區,漢夷雜居,董和仍然清廉簡約,與當地的少數民族居民相處時,都能以真誠之心對待,所以南中人都愛戴、信任他。

劉備入主益州。徵董和爲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一起署理左將軍大司馬府的政務(時劉備任左將軍兼大司馬),兩人相交甚歡。董和爲官二十多年,在外治理邊遠地區,在內執掌機要權衡,到死時,家中仍無多餘之財。諸葛亮對董和十分懷念,認爲他辦事周到、能及時匡正自己的失誤,且將董和與自己的好友徐庶和崔州平相提並論。

呂布根據董和在歷史上的簡歷。認爲董和撫慰蠻族有道,任命董和爲益州郡太守,讓他鎮撫那裡的蠻族。

董和有一子董允,官至侍中兼尚書令,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列爲“四英”。

董允少時與費禕在蜀中名聞遐邇。董和認爲他們兩人優劣難分。有一次董允與費禕同往參加許靖之子的葬禮,董和給了他們一輛簡陋的車駕,董允覺得恥辱,因此神色不安,但費禕卻安然自若。董和知道後,於是認爲費禕的德行方面要優於董允。

劉備立太子劉禪時,任命董允與費禕爲太子舍人。後董允調任太子洗馬,而費禕調任太子庶子。劉禪即位後,董允與費禕同爲黃門侍郎。227年,諸葛亮準備北伐。駐於漢中。 諸葛亮擔心後主劉禪年紀尚輕,缺乏辨別是非曲直的能力,又認爲董允爲人正直、是非分明,於是想委任他負責處理皇宮內的事務。其後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郭攸之、費禕、董允之名。希望劉禪多多聽取他們的意見。不久,諸葛亮任命侍中費禕爲丞相府參軍。隨從北伐;於是董允接替他擔任侍中,兼領虎賁中郎將,統率宮中宿衛親兵。

由於侍中郭攸之性格溫順,不敢管事,只是擺設而已,因此宮中之事就完全由董允個人負責。董允處理事務爲防制爲主,經常敢於匡正劉禪的不當行爲。劉禪經常想要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董允則勸劉禪不應立過多后妃,認爲:“古者天子后妃之數不過十二,今嬪嬙已具,不宜增益。”由於董允堅持不允許劉禪的做法,劉禪也無可奈何,此後變得更加畏懼他。當時,諸葛亮北伐在外,蔣琬負責處理丞相府政務,而董允則負責在宮中匡扶君主,共同保持蜀漢後方穩定。

諸葛亮去世後,魏延與楊儀爭執再起,互相控告對方謀反。董允與蔣琬都保舉楊儀而質疑魏延的行動。其後尚書令蔣琬擔任了益州刺史,他上書劉禪,希望能賜費禕及董允爵位、食邑,但董允始終推辭不受。劉禪漸漸長大,寵愛宦官黃皓,黃皓更想擅權專政,董允每每正顏厲色地匡諫劉禪,多次責備黃皓;黃皓十分懼怕董允,始終不敢爲非作歹。終董允一世,黃皓之位只不過是黃門丞而已。

董允爲人恪守正直,從不高高在上,總是禮賢下士。有一次與尚書令費禕、中典軍胡濟等約定時間遊宴,車駕都已經準備好了,而郎中董恢前來拜見,董允馬上停下來接待他。董恢當時年少官微,見董允爲他這個下臣而操勞,甚爲不安,於是請求離去。董允不答應:“本來出行的目的就是與志同道合之人遊玩暢談,現在君已屈尊來見,剛要一起好好說說話,卻要舍掉此談,去參加那個宴會,這不合適。”於是便與費禕等罷駕不去遊玩了。

公元244年,大司馬蔣琬因疾轉增劇,不能處理國事,朝廷於是任命尚書令費禕爲大將軍,代理軍國大事。董允以侍中的身份兼尚書令一職,成爲大將軍費禕的助手,最後在246年逝世。

在蜀漢士民眼中,董允與諸葛亮、蔣琬、費禕並列爲“四英”。董允有匡主護國之功,其去世後,接替董允的侍中陳祗爲人諂媚,與中常侍黃皓逐漸把持朝政,迷惑劉禪,終於導致蜀漢滅亡,蜀漢人民都因此而追思董允。《三國志》中經常把子孫後輩的事蹟記載在父兄長輩的事蹟之後,合爲一傳,如夏侯霸的事蹟就記載在其父夏侯淵之後,但董允的事蹟沒有記在其父董和之後,而是獨立記述爲一傳,在整部《三國志》中,董允是極少數能夠立傳“子不繫父,可別載姓”的人物之一,足見其人之優越。

董允現在僅有六歲。被呂布帶到洛陽,交由司馬徽、胡昭教授,跟他一同前往的還有費禕、李恢,費禕也僅有八歲,李恢亦不過十四歲。

李恢在演義上給人留下的印象只是勸諫馬超投降劉備而已,實際上,他在平定南中時發揮的作用不亞於馬忠、呂凱,呂布在洛陽培養他一陣子以後,還要把他發回益州。讓他專門研究如何對付南中蠻族。

李恢早年在郡裡當督郵,他的姑夫爨習是建伶的縣令,有違法的行爲,李恢連坐免官。由於爨習是這一帶有勢力的豪族,太守董和就把事情壓了下來。沒有免李恢的官。了維持地方各派勢力之間的平衡,董和只好把李恢推薦給益州牧劉璋,另行任用。

李恢在路上聽說了,劉備自葭萌返回開始進攻劉璋的消息。李恢認爲劉璋一定失敗,而劉備一定能成功佔領益州,只有投劉備。因此,他不去成都而直接北上。以益州郡使者的名義,在綿竹和劉備相見,劉備十分讚賞李恢的才識,一起南下到雒城。此時西涼名將馬超。正因兵敗投靠漢中張魯,劉備爲了收攬馬超這員名將,同時也爲了削弱張魯的勢力,以便奪取漢中。特派李恢去完成這項重大使命。李恢到漢中去交好馬超,曉理動情。硬把馬超說服,歸順了劉備,從此,李恢遂成了政治舞臺上的知名人物。

不久,劉璋投降,劉備領益州牧,以李恢爲功曹書佐主簿。後來,有逃往的犯人誣陷李恢要謀反,執法部門將他抓捕,劉備認爲李恢不會謀反,將他釋放並升爲別駕從事,成爲刺史的左右手。

公元221年,劉備稱帝,是爲章武元年,管領南中五郡的庲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本有意任用李恢,但卻故意先問李恢何人可以繼任?李恢引經據史,說了一段十分得體的話:“人之才能,各有長短,故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且夫明主在上,則臣下盡情,是以先零之役,趙充國曰‘莫若老臣’,臣竊不自揆,惟陛下察之。”既表明了他器量宏大,勇挑重擔,又說明他引徵得體,修養甚高。於是劉備外放李恢爲庲降都督,駐平夷縣,併兼任交州刺史。劉備取得益州政權後,南中各郡大姓據地自雄,只永昌郡太守呂凱投向劉備,其餘都不願歸順劉備,他們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暗聯孫吳。劉備以李恢領交州刺史, 是蜀漢擺出要與吳爭奪交州地盤的架勢,至此,李恢已成蜀漢獨當一面的“大員”了。

公元223年,劉備病逝,高定、雍闓、朱褒分別在越巂、建寧、牂牁造反。蜀漢後主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三月,經過兩年多的準備, 諸葛亮決心以武力平定南中,與李恢、馬忠會合分兵三路南進,李恢則“按道”向建寧,以搗雍闓的老巢,所謂“按道”, 即斟酌形勢選擇有利的攻取路線。李恢自平夷出軍,在昆明地區, 被數量超過一倍的建寧各縣互相糾合在一起的叛亂力量所包圍。這時敵衆我寡,又沒得到諸葛亮進軍勝敗的消息,李恢就以計謀麻痹敵人,佯稱:“官軍糧盡,正考慮退軍。我背鄉離井十多年,現在總算回故鄉來了,不打算再流浪北方,只想回來和你們共同幹,所以誠懇地把實情告訴你們,大家商量一下吧!”敵人信以爲真,圍困漸次鬆懈。李恢率軍出擊,一舉擊破了敵人,追趕敵人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與諸葛亮軍聲勢相連。

後來,諸葛亮擊殺高定、平雍闓部曲,七擒孟獲,李恢均與之緊密呼應,追奔南北,軍功最多,封李恢爲“漢興亭侯”。建興三年秋初,李恢進駐滇池縣,南中平定。隨即改益州郡爲建寧郡,以李恢爲太守,加安漢將軍,領交州刺史,移郡治到味縣。李恢身任統轄南中七郡的庲降都督,又直接掌握南中的中心地區建寧郡。諸葛丞相把治理南中的重任都交給李恢以後,於是年冬回師成都。

雖然南中大姓的首要人物,都調到成都做官,但地方上的豪強,在大軍北還之後,仍有叛亂殺害守將的。李恢親自出兵征討,撲滅叛亂,並將各地豪帥遷往成都;又遷移永昌濮民數千落於建寧、雲南兩郡之間,以發展兩郡的生產,向叟、濮等族徵收耕牛、戰馬、金銀、犀革,用來補充軍資,因此當時的軍事費用並不缺乏。建興五年(227年), 諸葛亮上《出師表》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於是,帥軍北駐漢中,開始與曹魏爭衡。這種形勢的形成,與李恢完成了安定南中的戰略任務是分不開的。

雖然李恢在歷史上平定南中功勞甚大,但他現在畢竟只有十幾歲,呂布已經等不到他成長了,呂布命諸葛亮、法正、魏延、馬岱、馬忠、王平諸位將領先安定益州,再緩圖南中。

第712章 孔子的悲哀第525章 劉焉欲稱帝第106章 董卓進洛陽第187章 你娘好嗎第328章 迎娶甄姜(五)第316章 東吳大司馬第221章 既要江山也要美人第6章 就任光祿勳第771章 簡雍之死第147章 大校尉第432章 兵臨邯鄲第553章 獻帝皇后伏壽第142章 好戲上臺第861章 消滅倭國上第78章 她有未婚夫第288章 謹遵太后懿旨(二)第710章 封爵武安公第598章 借刀殺人消除後患第57章 遇到徐元直第841章 天文學家周羣第490章 秦馳道第435章 帝王之術第295章 集賢院法正馬鈞第534章 準備培養孫尚香第677章 伏擊曹操第250章 大刀劈下來第545章 攻佔洛陽第260章 於夫羅重掌南匈奴第50章 設摸金校尉第160章 沮授效忠第757章 偉大的馬鈞第438章 雞澤暴雨第101章 設計降楊彪第224章 曹操的老婆卞玉兒(三)第244章 給董卓帶個話第366章 討董之呂布擒獲徐榮第23章 借刀殺丁原第409章 輪到吳瑕第210章 中學堂第177章 紅粉營第596章 因果報應天公地道第27章 建奉獻錢莊第829章 四將斬關羽第432章 兵臨邯鄲第565章 閻行投效第199章 蔡文姬要來第390章 日夜兼程第635章 呂布斬魁頭第536章 曹植是我兒第579章 寧可錯殺三千第288章 謹遵太后懿旨(二)第474章 血誓盟約第821章 趙範的嫂子樊娟第592章 引誘敵人入城第443章 大勢已去第288章 謹遵太后懿旨(二)第344章 納杜秀娘爲妾第517章 孫策母親吳夫人第396章 自作多情自作孽第138章 郭嘉創軍情第736章 終極信仰第547章 盡收西涼軍第296章 棗祗入屯田兵團第234章 大漢布種天下第847章 大中華憲章第784章 誅殺潘璋馬忠第3章 勸丁原入宮第46章 招張機馬鈞第715章 三個平等原則第254章 慈不掌兵第568章 後方起火第361章 西涼三英戰呂布(二)第826章 張魯死了第801章 董白的快樂下第221章 既要江山也要美人第722章 王莽的教訓第773章 愚蠢的袁術第758章 瘋狂的想法第294章 收諸葛亮爲義子第486章 拓跋鴻基納命來第64章 見水鏡先生第235章 不只是討伐董卓第550章 不學楊廣第161章 鼎力相助第488章 構建新秩序第39章 荀彧和荀攸第673章 巧敗程昱第621章 廉政風暴三第517章 孫策母親吳夫人第41章 就十天時間第673章 巧敗程昱第501章 以佛平胡第647章 棒子的祖先第72章 美女名吳瑕第282 章 把司馬變成死馬第401章 郭嘉義正辭嚴第841章 天文學家周羣第710章 封爵武安公第394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第712章 孔子的悲哀第525章 劉焉欲稱帝第106章 董卓進洛陽第187章 你娘好嗎第328章 迎娶甄姜(五)第316章 東吳大司馬第221章 既要江山也要美人第6章 就任光祿勳第771章 簡雍之死第147章 大校尉第432章 兵臨邯鄲第553章 獻帝皇后伏壽第142章 好戲上臺第861章 消滅倭國上第78章 她有未婚夫第288章 謹遵太后懿旨(二)第710章 封爵武安公第598章 借刀殺人消除後患第57章 遇到徐元直第841章 天文學家周羣第490章 秦馳道第435章 帝王之術第295章 集賢院法正馬鈞第534章 準備培養孫尚香第677章 伏擊曹操第250章 大刀劈下來第545章 攻佔洛陽第260章 於夫羅重掌南匈奴第50章 設摸金校尉第160章 沮授效忠第757章 偉大的馬鈞第438章 雞澤暴雨第101章 設計降楊彪第224章 曹操的老婆卞玉兒(三)第244章 給董卓帶個話第366章 討董之呂布擒獲徐榮第23章 借刀殺丁原第409章 輪到吳瑕第210章 中學堂第177章 紅粉營第596章 因果報應天公地道第27章 建奉獻錢莊第829章 四將斬關羽第432章 兵臨邯鄲第565章 閻行投效第199章 蔡文姬要來第390章 日夜兼程第635章 呂布斬魁頭第536章 曹植是我兒第579章 寧可錯殺三千第288章 謹遵太后懿旨(二)第474章 血誓盟約第821章 趙範的嫂子樊娟第592章 引誘敵人入城第443章 大勢已去第288章 謹遵太后懿旨(二)第344章 納杜秀娘爲妾第517章 孫策母親吳夫人第396章 自作多情自作孽第138章 郭嘉創軍情第736章 終極信仰第547章 盡收西涼軍第296章 棗祗入屯田兵團第234章 大漢布種天下第847章 大中華憲章第784章 誅殺潘璋馬忠第3章 勸丁原入宮第46章 招張機馬鈞第715章 三個平等原則第254章 慈不掌兵第568章 後方起火第361章 西涼三英戰呂布(二)第826章 張魯死了第801章 董白的快樂下第221章 既要江山也要美人第722章 王莽的教訓第773章 愚蠢的袁術第758章 瘋狂的想法第294章 收諸葛亮爲義子第486章 拓跋鴻基納命來第64章 見水鏡先生第235章 不只是討伐董卓第550章 不學楊廣第161章 鼎力相助第488章 構建新秩序第39章 荀彧和荀攸第673章 巧敗程昱第621章 廉政風暴三第517章 孫策母親吳夫人第41章 就十天時間第673章 巧敗程昱第501章 以佛平胡第647章 棒子的祖先第72章 美女名吳瑕第282 章 把司馬變成死馬第401章 郭嘉義正辭嚴第841章 天文學家周羣第710章 封爵武安公第394章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