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栩看到前線軍報,不由得惶急起來,她知道自己雖然成功的更改國號,但是民衆民心,尤其是那虛無縹緲的天命還不在自己掌控之中,一旦要是讓這個小火苗發展成燎原大火,那她吳栩會死無葬身之地的……
吳栩在召開羣相會議之後,下詔以右金吾衛大將軍李漢臣爲行軍大總管,與右豹韜衛將軍何迦密,出師援應。在座的大周文武羣臣都很明白問題出在哪兒。多位大周將帥回來哭訴,諸吳只能殘害朝臣,不能擊走胡虜,吳氏專信母族,安得不敗。
吳栩接連又命御史大夫同平章事婁師德,爲清邊道大總管,右威衛大將軍沙吒忠義,爲清邊中道前軍總管,統兵二十萬,即日北行。周軍至趙州,聞契丹兵將到冀州,便欲南遁,將士請堅壁清野,爲疲賊計,可惜白瞎一副好棋,可是李漢臣這個蠻子不聽啊,遽退還相州,沿途拋棄軍械,不可勝計。孫萬榮復進掠冀州,入屠趙州。
對於孫萬榮來說,當前的草原局勢一派大好,可就在此時突厥的阿史那默啜襲擊了孫萬榮的老窩,把逝去的李盡忠與他的妻兒老小悉數掠去。
同是草原遊牧民族,孫萬榮還是希望突厥人與契丹人聯合,共同對付吳栩的大周,於是他就派出五名使者見阿史那默啜。
誰知這五個中有兩個叛徒,見到阿史那默啜後,勸說突厥人站到周朝這邊,忽悠說老孫(孫萬榮)早晚讓大周滅了,成不了事。你看那周朝兵精將廣,誰敢抗衡,你與契丹人合夥,沒有好果子吃,還是釜底抽薪,把孫萬榮的老窩端了,大撈一把,然後向女皇陛下邀功請賞爲上。
阿史那默啜一想,是這個理,就在孫萬榮背後好一陣收拾,這消息傳到軍前,契丹人徹底失去鬥志,並肩作戰的奚人又臨陣反水,孫萬榮四面楚歌,被吳栩派出的李漢臣率領的二十萬人打的大敗,手下得力戰將李楷固、駱務整與何阿小被俘,孫萬榮率領殘兵幾千突圍而走,倉皇逃竄。
悲催的孫萬榮,逃到潞水(後世北京通州歐附近北運河)東,疲憊不堪,累的不行,進入一片樹林,依在一棵樹下休息時,被手下人砍下頭顱,去周軍那請功,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唐不是敗在周軍手下,是突厥與奚人合夥出賣了契丹人,殘破的契丹部族只好依附重新復起的突厥,慢慢積蓄實力,等待再一次強大。
契丹人兵敗,突厥人復起的消息傳到了碎葉,這讓李路皺起了眉頭,“突厥人還真是陰魂不散啊,這個阿史那默啜竟然敢稱汗,這是不是提醒朕過去搞你?”
李路之所以很提防這些突厥人,那是因爲自己的治下百姓就有不少的原來突厥人,要想徹底消除危險,那只有徹底把這個所謂的“後突厥汗國”滅掉來以絕後患。
還有就是阿史那默啜這個傢伙因爲出兵援助了吳栩,所以他藉着此事向吳栩提出了要求,索取安置在豐(今內蒙古五原南)﹑勝(今內蒙古托克托西南)﹑靈(今寧夏靈武南)﹑夏(今內蒙古白城子)﹑朔(今山西朔縣)﹑代(今山西代縣)等州的突厥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北)之地﹐又要求給與農器﹑谷種﹑繒帛﹑鐵。吳周給予谷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件﹐鐵四萬斤。此事反映,後突厥部衆已不單純以遊牧爲生﹐而開始了農業生產,後突厥已經開始向定居農業發展了,這是李路所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無論處於什麼目的,李路都會對這個後突厥汗國下死手,可就在李路磨刀霍霍的時候,後突厥汗國的大可汗阿史那默啜正在接見從長安來的使節,長安這次是來迎娶他的女兒的,當他看完禮單之後,竟變色道:“我女應配李氏,奈何來一吳家兒?我突厥世受李氏恩,聞李氏盡被屠滅,只有兩子尚在,我將發兵輔立,俟得正位,送女未遲。”
這金帛已收,女卻不嫁,還要說出絕大道理,令人拍案叫絕。這一席話,說得長安使節面色如土,不由的跪下叩頭,籲請如約。你說和親可恃,究竟靠得住否?默啜笑道:“你何必多慮,儘管留居我國,我便許汝爲南面可汗,可好麼?”
這使節聽得可汗二字,又不覺喜出望外,拜謝而起。默啜叱令左右,將來迎親的吳氏宗親拘住,不準入見,且寫了一封責問書,遣副使折還。吳氏正靜待和親消息,忽由副使返謁,報稱突厥悔婚狀,且呈上來書。吳栩一瞧,不禁大怒,他書中寫着何語?乃是數吳氏五大罪,列述如下:
(一)是前時所給谷種,俱系蒸熟,布種不生。(二)是金銀器多系僞劣,並非真物。(三)是突厥可汗,曾賞給中使等緋紫,俱被吳氏剝奪。(四)是彩帛統系疏惡。(五)是突厥可汗貴女,當嫁天子兒,吳氏小姓,門戶不敵,休得妄想結婚。
最後結語,乃是進取河北,南下勤王,將反周爲唐等情。氣得吳栩這張粉臉,青一塊,紅一塊,幾乎象個黑煞紅神。當下派司屬卿吳重規爲天兵中道大總管,又是一個吳家兒。右武衛將軍沙吒忠義爲天兵西道總管,幽州都督張仁亶爲天兵東道總管,統軍三十萬,出征突厥。再遣左羽林大將軍閻敬容李多祚,爲天兵西道後軍總管,將兵十五萬爲後援。各軍依次出發,渡河北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