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張任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當黃忠拿下成都,配合李嚴逐一拜訪城中世家時,經過兩天的行軍,魏延領七千兵馬,終於抵達綿竹城下,並在城頭守將張任、吳懿的注視下,開始在城東、城北兩處地方紮營。

“吳將軍,綿竹城內尚有兵一萬餘,遠超城下之敵,不如我等分率大軍,從東、北二門齊出,趁魏延立足未穩之時,先勝他一場,銼其勢頭,你看如何?”

張任瞅了半天,發現城下的魏延軍不過六七千餘人,人數比他們少不說,還還分兵兩處紮營,這不是自尋死路嗎!,看來荊州盛傳魏延勇略過人,不過爾爾罷了。

“張將軍,盛名之下無虛士,魏延既然能讓劉備拜爲軍師,肯定有他的過人之處。

在下認爲,或許是魏延故意如此,目的是引誘我等出城劫營,埋下伏兵,再奪取城池,我能冒然出城接戰,恐中奸計。

所以,依在下之見,不如我等依靠堅城固守,等待成都、雒縣的援兵抵達,屆時就算魏延有神鬼之能,就憑藉七千人,也休想攻破綿竹”

吳懿仔細觀察半晌,並未看出什麼埋伏,但生性謹慎的他,始終認爲其中有詐,所以,對於張任的出擊一策,他持反對意見。

“可魏延只有七千兵,一座營寨內最多四千兵,敵我雙方差距如此之大,不出城偷襲一番,我實在不甘心吶,吳將軍不如這樣,你領兵五千守城,我去去就回,如何?”

張任有些不甘心,他不像吳懿和劉璋有姻親關係,只需要安分守己,便能加官進爵。

而他不一樣,出身貧苦,身後沒有勢力支持,能走到今天這個位置,全靠戰場搏殺,如果想更進一步,只能立下大功,否則一輩子就這樣了。

現在遇到劉備起兵,他當然要抓住機會,立下大功,讓益州文武瞧一瞧,也讓主公瞧一瞧,他張任不弱於人!!。

吳懿腦袋有點疼,這張任聽不懂話麼,無奈,他只得將心中的疑慮說了出來。

“張將軍,我們在三日前才接到魏延進兵綿竹的消息,而在七月中旬,魏延還在葭萌關。

你是否考慮過,在這期間,爲什麼劍閣沒有燃起烽火,爲什麼梓潼沒有抵抗,爲什麼涪城會如此之快的陷落”

“有內應!!”

被點醒的張任如夢初醒,魏延僅用了一個月,就能從葭萌關打到綿竹城下,如果沿途的關卡、城池有所抵抗,他們肯定早就知道消息了,而現在才知道,絕對有內應獻城了。

“不錯,這正是我所憂慮的,我怕將軍一旦領兵出城,萬一有賊人暴起,將綿竹奪了去獻給劉備,那我們豈不成了罪人?

所以,還請張將軍忍耐些許時日,待雒縣援軍抵達後,或者接到主公出擊之命時,我們在做決定也不遲”

這纔對嘛,爲將者,不能只想着衝鋒。

“哼,那就先放過他們,待援軍抵達,我定要親自斬下劉備項上人頭!”

張任最終選擇妥協,假如綿竹丟了,就算擊破城下之敵又如何。

城頭上發生的事,魏延絲毫不知,他是真沒想這麼多,根本就沒有什麼埋伏。

魏延只是單純的認爲,面對突然出現在城下的大軍時,綿竹守將定會投鼠忌器,不敢引兵劫營,爲了加快結營速度,魏延纔將七千兵一分爲二的。

所以,在無意間,吳懿救了魏延一命。

完成結營後,魏延開始就地取材,原地打造攻城器械,

爲強攻綿竹做好準備。

……

八月中旬,劉備領兵一萬抵達梓潼,聽聞魏延在拿下涪城後,兵分兩路包抄綿竹,頓時大駭,立即令陳到爲前軍校尉,領兵三千,星夜趕往綿竹救援魏延。

在同法正入蜀的時候,劉備時常與其交談至深夜,在談論軍策之餘,也會評價劉璋手下的文武,而張任,恰恰是其中之一。

張任,出生於蜀郡,益州本土人士,但其出身寒門,被本土派排斥,又不滿東洲派專權,架空劉璋之舉,所以十分厭惡益州世家。

但其少有勇武,善結義士,在蜀郡一帶略有名氣,被劉璋徵辟爲軍司馬,後在劉璋的扶持下,很快進爲中郎將一職,並在最近將其調往成都東大門——綿竹。

法正對張任的評價不高,言其長於武力,短於軍策,善攻而不善守,性急而易怒,另外此人性格十分跳脫,行事往往出人預料。

劉備一想起這些, 就瞬間感覺寒毛直立,綿竹可有近兩萬兵,而魏延僅有七千兵,萬一張任棄城傾巢殺出,恐怕魏延危矣!。

所以,他纔會讓陳到領精兵星夜出發救援,並在陳到出發時,劉備將其拉到一旁,語重心長的表示到:

兵馬他可以不要,綿竹他可以不要,涪縣他可以不要,甚至益州他也可以不要,但必須把魏延救出來。

同時,劉備也找到法正,問他是否有應對之策,法正聞言先是意外,沒想到魏延行軍這麼快,然後臉色也變得難看,對於魏延身處險境,他同樣很焦急。

“主公,綿竹守將除張任外,可還有其他人?”

劉備聞言愣了一下,隨即俯身在一堆竹簡中翻找,他記得在幾天前,涪縣縣令李齒,好像曾經提到過此事。

不一會兒,劉備就從一堆公文中,找出了一卷竹簡,快速的翻看一番,果然,在上面有關於劉璋的心腹大將,吳懿的信息。

“孝直,據涪城縣令李齒所說,中郎將吳懿,於八月初十,從成都押運一批糧秣至涪城,然後再涪城盤桓六七日,於八月十七日後才離去,算算時間,此時應該在綿竹一帶。

所以,如果判斷不差的話,目前綿竹城內的敵將,並非張任一人,應該還有同爲中郎將的吳懿”

看到吳懿的名字,兩人才稍稍安心,吳懿的性格,和張任是兩個極端,一個行事謹慎,一個衝動易怒,他們倆在一起,很大概率意見會相左。

所以,綿竹的情況,或許並沒有他們想的那麼糟糕。

第四章 歸劉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二章 入獄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九十章 鬥將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九十章 鬥將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五十六 綿竹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四章 歸劉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五十章 成都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十章 安排
第四章 歸劉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一章 魏延第二十二 農家肥第三十九章 二派相爭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八十九章 入關計第七十三章 聯姻之事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七章 釘子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八十四章 離別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二章 入獄第五十章 成都第九十三章 奪下辯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五十一章 綿竹攻防第四十六章 突襲成都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九十五章 曹操應對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九十章 鬥將第九十四章 驍騎軍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二十七 計議遷都第十章 安排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七十一章 效果顯著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五十三章 雒縣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一十六章 無恥的魏延第二十六像 窘境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五十五章 鄧賢第八十二章 戰雲密佈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一十二章 天下大勢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三十四章 鐵礦現蹤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九十章 鬥將第七十二章 張魯第五十六 綿竹第四十一章 糾結的劉備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七十五章 多了個媳婦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一十九章 臨蒸策2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二章 安排第三十六章 逃脫不得第八十八章 魏馬有隙第七章 釘子第七十八章 牢籠第四十四章 荊州軍入益第七十九章 人才困局第六十四章 民間凋敝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十一章 益州軍政第四章 歸劉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九十七章 往事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三十五章 政令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三十三章 入蜀之機第二十四 春耕—水稻第六章 農耕神器第七十四章 攻略南中第六十三章 曹孫罷兵第九十一章 雌劍之威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三十一章 入公安第四十二章 取蜀之策第一十三章 諸葛亮第四十章 錯綜的局勢第六十五章 大火第九十章 鬥將第二十章 臨蒸策3第六十七章 抄家第六十六章 李嚴革職第三十八章 辯論第八十一章 南中第五十章 成都第五十四章 戰局第十章 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