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耕田”陶淵明
毛偉人有句名詩:“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園裡可耕田?”陶令,就是大名鼎鼎的陶淵明。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他性情直率,不慕名利,不願做官,歸隱田園,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晉書》記載,陶淵明,也叫陶潛,是江西九江人。陶淵明的曾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名將陶侃;他的祖父當過武昌太守。
後來,陶家逐漸沒落了,到陶淵明的時候,家中更是貧困不堪。陶淵明自幼學習儒家經典和道家思想,博學多才,善於作詩和寫賦,爲鄉鄰所稱道。
陶淵明爲人灑脫不羣,不拘小節,直率任性,自得其樂。他曾經寫有《五柳先生傳》,自我描述道:“我不知是何許人,也不知姓名,因宅邊有五棵柳樹,便自號爲五柳先生。我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喜歡讀書,卻不求甚解;酷愛飲酒,但家貧買不起;家中四壁徒然,不能擋風蔽雨;穿的是粗布衣,時常補綴打結;吃的是粗淡飯,還經常斷炊。然而,我坦然面對,心靜如水,靠寫文章自娛。”大家都覺得,他的確是這樣。
陶淵明二十多歲的時候,因親人衰老、家道貧窮,不得已去做小吏,當了州祭酒。但他看不慣官場的黑暗,沒過多長時間,就辭官歸田了。後來,陶淵明又做過建威將軍的參軍。當時,朝廷混亂,官場腐敗,陶淵明不願意同流合污,時間不長,又辭職不幹了。
到陶淵明四十多歲的時候,最後一次去當官,擔任了彭澤縣令。他任職不足三個月,有一次,郡督郵到彭澤縣督察。督郵,是郡裡負責督察的官員,很有權勢,經常仗勢欺人。在《三國演義》中,張飛怒打的那個人,官職就是督郵。這次到彭澤縣來的督郵,粗俗而又傲慢,素有惡名,他一到彭澤旅舍,就差人去叫縣令,讓縣令即刻來見。
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但督郵差人來叫,又不得不去。陶淵明剛要動身,差人卻攔住他說:“參見上司,必須身穿官服,束上大帶,以示恭敬。”
陶淵明再也忍不住了,長嘆一聲說:“我不能因爲有五斗米的俸祿,就向小人折腰。”說罷,交出官印,拂袖而去。從此,不爲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便流傳下來。
陶淵明始終不能融入黑暗昏庸的官場,於是下決心徹底斷絕仕途,歸隱山林。後來,朝廷又多次徵召他入仕做官,陶淵明終究不爲所動,再也沒有踏入仕途一步。
陶淵明一面自己耕田,維持生計;一面作詩寫賦,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其中,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這類詩,表現了詩人對淳樸田園生活的熱愛,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展現了他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嚮往。這樣的內容,在過去是很少出現的,特別是在門閥制度和等級觀念森嚴的東晉,更顯得特別可貴。因此,陶淵明被公認爲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
陶淵明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除了田園詩之外,還有他的散文和辭賦,尤其是《桃花源記》,更是體現了他的思想和情懷,成爲千古名篇。
《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此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與理想結合起來,通過對桃花源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陶淵明在歸隱之初,所想的多是個人的進退清濁,抒發的是個人感情,到寫《桃花源記》的時候,他已經不侷限於個人,而是想到了整個社會和廣大人民的出路,這標誌着陶淵明思想境界的昇華。
雖然桃花源只是一個美好的空想,但在那個時代,能夠提出這個空想,也是十分可貴的。隨着社會發展,陶淵明的理想社會早已實現,而且還要好過不知多少倍。
公元427年,一代文豪陶淵明與世長辭,有的史籍說他活了六十三歲,有的說他活了七十六歲,在那個年代,都屬於高壽了。陶淵明雖然一生貧困,但卻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因而受到世代人們的尊敬和推崇。
在中國南方,東晉朝廷歷經百年,雖然政局不穩,但以書法、繪畫、詩賦爲代表的文化事業卻有一定發展,這是令人欣慰的。
而在中國北方,主要由少數民族政權統治着,政權林立,形成了十六國。他們之間相互攻打,戰火紛飛,政權交替頻繁,局勢更加混亂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