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爾泰在成爲內閣大臣後,同時也提名了其他空餘的職位人選,最終是將內閣重新組建了起來。新進入內閣的人,幾乎全部都是貴族,其中包括了黎塞留公爵、孔代親王等。不過,這套內閣也只是虛有其名,因爲真正的實權,卻全部在路易和他的顧問手中。
伏爾泰的學生羅謝爾?費爾奈,經濟學家杜爾哥、內克爾,權謀、外交的人才諾埃伯爵,以及一批出身大學學識淵博者,他們纔是真正的權力中樞,只不過,因爲所有的內閣官員都必須是貴族或教士的身份,他們纔沒有辦法被授予實職,只能以攝政王顧問的身份,出入宮廷。
內閣重組後,新的內閣辦公地就遷到了伏爾泰的住地巴黎皇家宮殿。這座宮殿是路易借給他的,畢竟論規模,宏偉的巴黎皇家宮殿更適合作爲法蘭西權力中樞。至於路易居住的愛麗捨宮,則完全成爲了相對於內閣這一外朝存在的內朝。內閣通過的所有政令,必須再一次在路易和他的顧問討論後,才能夠獲准通行,或是再度發回重新審議。
伏爾泰身爲內閣第一大臣,很快就依靠自身的威名震懾住了整個內閣。事實上,內閣的大臣們,特別是有勢力的如舒瓦瑟爾公爵、黎塞留公爵等,都是伏爾泰的朋友,以這一層關係,內閣的相處實際上是前所未有的和諧。
聖誕節的前一夜,伏爾泰也遞交上了一份由他草擬的制憲會議的參與成員名單。除去路易所指名的盧梭、孔蒂親王以及教會的一部分人外,其餘皆是歐洲著名的學着。
其中包括了法蘭西國籍的狄德羅、達朗貝爾、霍爾巴赫等,他們是著名的百科全書派的成員,同時也是反教會的學者。
當然,以伏爾泰的交遊廣闊,以及路易的“招攬天下才子”的策略,還有一部分非法蘭西國籍的學者。德意志的哲學家康德,不列顛的哲學家大衛?休謨,同爲不列顛人的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等皆是榜上有名。最令路易驚奇的是,伏爾泰居然還寫上了一個北美人——本傑明?富蘭克林。
拿到這份名單後,路易的手是顫抖的。名單上的人,哪一個不是名動一方的思想領袖,隨便某一個人的思想,都有着破除舊有功能的爆炸性影響。將這些人全部請來法蘭西,路易的心情既是激動,又有些緊張。
名單上的大部分人都很好邀請,因爲他們都在歐洲,唯有富蘭克林,他是一個美洲人,居住在北美。北美和歐洲隔着一個大西洋,最快的船穿越大西洋,至少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因此,當邀請函發出後,再等到富蘭克林前來,少說也需要半年時間。
半年的時間可以做很多事,也許一部憲法便已經在此時寫成了。邀請富蘭克林前來參與憲法的制定,若是錯過了時間,那等於是白來一趟。
路易先不去想富蘭克林的事,而是在看名單上的其他名字時,突然覺得有些有趣。
這份名單,籠統的說可以算是有三類人。孔蒂親王爲首的原第一、第二等級,也就是貴族、教會一級人。伏爾泰、盧梭爲代表的哲學家。亞當?斯密爲代表的實業家。
但是,若是系統地按照派系來劃分,又是三類人。伏爾泰爲首的君主立憲派,孔蒂親王、盧梭等爲首的反伏爾泰派,康德、富蘭克林等外國人若是自成一派,那又可以稱爲中立派。
在人數方面,這份名單上一共有50餘人,其中一大半是路易劃定的貴族和教會人士。他原以爲伏爾泰會不加挑選地將全歐洲的學者請來,而伏爾泰又肯定不會去要求教會人士,因此,爲了造成一種看起來的公平形勢,他纔會加上包括紅衣主教在內的許多教士。結果,當發現伏爾泰的人沒有太多時,路易便拿起羽毛筆,大筆一揮,將五分之四的貴族、教會人士劃除,只留下了孔蒂親王、紅衣主教等大貴族、教士。另外,爲了增加制憲會議中貴族的比例,路易又決定將效忠於他的孔代親王寫了進去。因此,當最後確定名單後,總人數爲32人,而且,完全是以啓蒙思想家,或者百科全書派爲主。
確定名單後,路易便通過秘密管道,責成迪昂的密探去邀請。
這一次的制憲會議,若是修訂出了一份深受啓蒙思想的憲法,那麼就將成爲全世界第一部近代民主憲法,其意義非常巨大,對舊有的君主專制可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
現在的歐洲,君主專制仍然佔據主流,前不久的瑞典政變便可以看出。
路易知道,若是以政府渠道,公開消息,必然會導致歐洲的震動,最後免不了令全歐洲的君主與他爲敵。因此,路易才需要秘密行事,至少要先制定出一份憲法,免得連憲法都沒有制定出,這個計劃便胎死腹中。
路易制定憲法,並非是爲了遵守憲法,因此,他也無所謂憲法能否實行。他的目的,第一是爲了繼續製造他的開明君主的樣子,第二是爲了緩和政變之後的國內矛盾,第三是爲了以法律形式鞏固自己的統治。
至於憲法,即使文字再美妙,也需要有人來解釋。憲法能否通過尚是一個未知之數,即使通過,如何實行也需要看統治者的策略。路易一方面可以製造這份憲法,另一方面也有把握鑽它的漏洞,成爲玩法者。只要這份憲法,是擁護君主制度,那就足夠了。
制憲會議由於是秘密籌備的,因此在冬季的巴黎,並沒有太多人對此瞭解,所以,伏爾泰、盧梭等人,也是在文壇上進行論戰。
文壇的論戰中,伏爾泰寶刀不老,繼續以犀利的筆鋒令他的敵人無法招架。年輕一些的盧梭,卻在這一方面顯得黔驢技窮,非但無法對伏爾泰的言論提出有效的反擊,甚至連自己身上的一些弱點,都無法來阻擋、掩飾。
一場自1772年聖誕節,至1773年第一個月月底的論戰,最終由伏爾泰取勝。
伏爾泰取勝的原因,是因爲另一方的退出。
盧梭再一次離開了巴黎,遷居到城郊的鄉村。他的合夥人孔蒂親王似乎也厭倦了他,因此以較爲和緩的方式,將他“趕”出了孔蒂宮,同時又減少了對他的資助,因此他不得不憤憤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