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512章 空軍競賽再起

bookmark

張克林加入中華帝國的核武研究部門後,他的主要任務就是繼續利用人工嬗變來尋找適合用作武器級核裂變的元素我要通過人工嬗變方式,張克林繼續使用氘來撞擊鈾系列元素來合成元素,從中挑選出適合熱核反應的元素。

此時的中華帝國,經過多年的鉅額資金投入,天然鈾戰略儲備計劃已經執行了二十多年,位於遼東半島渤海灣的鈾礦石囤積基地已經儲備了12億噸鈾礦石,理論上可以提煉出46萬噸鈾。不過,中華帝國在戰前的鈾提純技術上面還不成熟,僅僅能夠提煉出濃度45%的鈾元素,剛剛達到核反應堆所需濃度,而且產能有限,僅僅能夠滿足實驗室研究的日常消耗之用。

到了戰後,中華帝國核物理研究所需要的各種器械不斷的得到升級和改進,尤其是機械和電技術的發展,大功率的離心機陸續研發成功,精度也得到大幅度改良,除了能夠爲實驗室提供大量的高純度的鈾元素外,可以爲帝國鈾元素的戰略儲備提供保障。

中華帝國經過多年的鈾礦石戰略儲備計劃,已經在澳洲建立了大型鈾礦開採基地,每年從澳洲運回國內的鈾礦石在渤海灣遼東鈾濃縮基地進行提煉。至光華二十七年,中華帝國戰略儲備中心已經儲備825噸濃度達到75%的濃縮鈾,已經基本上接近武器級別所規定的80%濃度下線。

這些高濃度的鈾原料爲覈實驗室的研究和試驗提供了基礎,不過缺乏誘導核反應的關鍵原料鈈,因此核武實驗室的下一步則是進一步提存濃縮鈾和尋找式的熱核反應元素。

誘發核反應的元素雖然在自然界裡也存在,但含量太少,不被人們所知和發現。因此創造元素就成爲了關鍵,而張克林的人工嬗變技術也就成爲關鍵中的關鍵。

張克林不辱使命,在光華二十七年三月,利用氘來撞擊鈾系列元素,終經歷上千次撞擊試驗後發現,用氘來撞擊鈾238之後,合成了一個擁有熱核反應性能的元素——這就是鈈元素,並且連續發現鈈元素的多個同位素。其中穩定的同位素是鈈244,半衰期約爲八千萬年,足夠使鈈以微量存在於自然環境中。而鈈239的半衰期爲24100年,符合跟鈾235進行熱核反應條件的元素,很被核武實驗室確定用來製造核武器的物質。另外還有鈈241,他們都易於裂變,即它們的原核可以在慢速熱中撞擊下產生核分裂,釋放出能量、伽馬射線(γ射線)以及中輻射,從而形成核連鎖反應,並可以應用在覈武器與核反應爐上。不過,很核武實驗室研究發現,鈈239當中伴隨大量的鈈238、鈈240等同位素,其中鈈240自發裂變的比率很高,容易造成中通量激增,因而影響了鈈作爲核武及反應器燃料的適用性。

這樣一來,原本製造鈈元素就非常困難了,還得將鈈240從鈈239當中分離,二者太過接近,給分離帶來大的困難,因此儘管得到了鈈元素,也找到了適合核反應的鈈239元素,但是僅僅只能在實驗室裡少量製得,張克林第一次得到的鈈元素只有可憐的50微克,而且還必須鑲嵌在有機玻璃裡得以保存下來。隨後中華帝國核武工程實驗室加大了力度製取鈈元素,耗費12億龍幣建造的大型離對撞機,每次大規模的臨界鈈元素生產只得到了5克鈈,一次耗費的電費卻高達十萬龍幣,成本之高昂令帝國上下爲之震驚。因此想要達到武器級別的鈈產量和濃度需求的工業化生產,以中華帝國現在的技術和設備能力還十分不足,需要大幅度提升技術和設備能力。

儘管困難重重,但是當王辰浩得知核武實驗室裡率先提煉出來的鈈元素的消息後,還是大爲高興的,下旨嘉獎了張克林等實驗室的科學專家們,要求他們再接再厲克服困難爭取早日完成核武器的研究。當然,核武實驗室找到了鈈元素,也給核工程實驗室的居里夫人和盧瑟福等人指明瞭方向,儘管居里夫人等人還沒有發現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一個秘密的核武實驗室存在,但也因此引起了他們的懷疑。居里夫人上書給王辰浩詢問是否在瞞着他們開發核武器,對此王辰浩堅決予以否認。由於居里夫人等人沒有直接證據,加上鈈元素的出現令熱核反應成爲現實,以及雲南地區經過多年的搜尋終於找到了控制核反應的高純度石墨,還有重水的提煉也進入到了關鍵時刻,他們的精力紛紛被馬上就要投入研發的輕水反應堆和重水反應堆工程所吸引,很就淡忘了。

中華帝國的第一座試驗用重水反應堆在葫蘆島軍事基地附近的一個無人小島上建立,是盧瑟福、居里夫人等核工程科研人員用來試驗減緩和冷卻核反應之用,目的就是控制鏈式核反應,使得核反應的放能和吸能過程在工作人員的有效可控制的範圍內進行。重水是核反應的有效減緩和冷卻製劑,但重水的提煉價格太過高昂。盧瑟福等核物理科學家們認爲既然研究核反應堆是爲了發電造福人類,如果成本遠遠高於火力發電的話,開發起來就沒意義了。因此,很他們想辦法用普通的水來代替重水,於是輕水反應堆項目也同時列入開發研究方案當中。

整體來說,中華帝國的核反應堆工程和核武器工程在1927年以後的研發速度都大幅度提升,一旦試驗用的重水反應堆或者輕水反應堆成功,那麼核電站就可以着手建立了。同樣,一旦鈾濃縮工程達到90%以上(52千克)的濃度和濃縮鈈達到25%(16千克)以上的臨界質量狀態,就可以實現核武器的生產。

可以說,中華帝國此時已經進入後攻堅階段,儘管一直未能把愛因斯坦等核物理專家們請到中華帝國,但中華帝國憑藉現有的人和技術儲備,還是出色的走到了這一步,核反應堆和核武器的研製成功只是時間問題了。而在全球其他國家當中,對於核物理的研究基本上還處於理論起跑線狀態,沒有人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作用。

在整個條約時代裡,中華帝國因爲擁有絕對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力量,因此不用擔心其他國家在常規武器方面超越中華帝國,所以帝方便將精力都放在了核武器工程上面。常規武器方面,中華帝國自戰後開始,一直使用世界大戰前和大戰期間研發的武器裝備,基本上各種軍事裝備的大規模都停止了,只保留實驗室內的科研項目,帝國海陸空三軍及二炮部隊在想到長的時間裡都沒有進行裝備的和換代。例如陸軍在南非戰爭前一直使用大戰期間的裝備,包括16戰車、16輪式步戰車和16反坦克戰車在內的武器裝備服役了十幾年。同樣,空軍裝備也在戰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一直以雷電戰鬥機和地獄火戰鬥機作爲主力戰鬥機,以h2n1轟炸機作爲主力轟炸機來使用,這些作戰飛機同樣是十幾年以上的服役年齡,修了再補補了再修,直到南非戰爭爆發後中華帝國國會開始對其進行大規模改造,空軍得到的殲十、轟六等先進作戰飛機的訂單。

作爲中華帝國掌控全球的功臣,中華帝國海軍也在條約時代裡放了長假,其主力艦也基本上都是服役了十五六年的戰艦,老的唐級戰列艦服役了十六年,晉級戰列巡洋艦則服役了十七年之久。而海軍主力艦當中的主力艦是清級戰列艦,但並非是當年中華帝國海軍造船廠裡建造的那些超級戰列艦,而是中華帝國海軍將俘獲自美國海軍的南達科他號、蒙大拿號、印第安納號、馬薩諸塞號、奇爾沙治號這五艘搭載16英寸巨炮的超級戰列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之後,以中華帝國清級戰列艦進行命名,使其一直服役到現在。

可以說,中華帝國三軍將士們在整個條約時代裡是相當悠閒的。但是,歐美各國卻不一樣,在初七八年間,各國因爲財政無力支撐強大的軍備,所以沒有什麼動作,跟中華帝國一樣,海陸空三軍放了長假,很多一戰時期的裝備一直用到現在。

但隨着歐美各國經濟的不斷恢復,各國的鷹派人物陸續擡頭,紛紛出臺軍備預案。

不過,受限於五國公約,五大常任理事國即便是擴充軍備也不可以超過條約的規定。

1927年開始,南非戰爭當中,德國的亨克爾戰鬥機的橫空出世,一度打破了中華帝國空軍的霸權地位,將戰後全球稱霸的雷電戰鬥機趕下了神壇,就連中華帝國的地獄火戰鬥機都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升級來應對挑戰。

法國是先從中華帝國獲取了相關的情報,一方面從中華帝國進口地獄火戰鬥機來抗衡德國空軍的亨克爾戰鬥機,另一方面也開始自己研發先進戰鬥機。

20年代末期,全球航空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的階段,各國戰鬥飛機紛紛追隨中華帝國空軍的發展方向,開始向單翼、可收放起落架、全金屬結構等方向發展。作爲傳統航空大國的法國自然不甘於人後,1926年法國空軍航空技術服務部提出了研製現代化單翼單座戰鬥機要求,代號“1”。

按照1的要求,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在保密狀態下研製出了一種下單翼戰鬥機——s405。當然,這款戰鬥機早在五年前就開始立項研究了,只不過一直沒有得到法方的滿意,加上法國政府遲遲沒有通過對空軍裝備的撥款,所以該機的研發經費不足,一直拖拖拉拉的進行。

第一架樣機實際上在1924年8月8日就已經上天試飛了。不過全世界除了中華帝國有專門的飛機試驗風洞外,其他國家都沒有那種先進的測試飛行數據的設備,法國同樣如此,他們的飛機試飛一般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而且數據的把握全靠試飛員,誤差非常大,往往需要數百次上千次試飛能夠得到確切的數據。

s405這個編號就是經歷了數百次修改後定型的,因此編號到了405,而中華帝國有風洞進行綜合測試,上萬個測試數據,基本上經過一次大規模的改動後就能夠通過了。兩國相比之下,技術的差距立見分曉。

s405直到1927年3月後定型。該飛機參考了中華帝國地獄火戰鬥機的氣動式佈局設計,由於法國材料工業技術不夠先進和完善,其機身的外殼只有70%由鋁合金製造,後機身仍然採用帆布蒙皮。動力裝置採用860馬力的“西班牙瑞士(hs)”12yrs發動機,改進了機翼設計,大時速達到了443公里/小時(4000米高度),同時採用了可收放式起落架。

莫拉納_索尼埃戰鬥機成爲了法國第一種時速突破400公里/小時的戰鬥機,其出色性能使法方非常滿意,立刻發出了製造16架試生產型的訂單。同年,s405原型機參加了在中華帝國皇家航空學校校慶25週年舉辦的國際航空展,其廣告牌上竟然大大咧咧的寫上了“世界上好的戰鬥機”,令來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們一片暴汗。

同樣,德國空軍也正式把他們先進的亨克爾戰鬥機拿到這次國際航展上展示,在飛行表演和同臺競技上,亨克爾戰鬥機以其超高的速度壓到了s405戰鬥機,令法國空軍非常的不爽。

於是,在法國空軍的要求下,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對s405戰鬥機又加以改進,換爲中華帝國皇家航空工業集團立時十年研發成功的1060馬力的“龍捲風”x1000發動機,並且減輕了機翼重量,改進後的飛機命名爲s406,於兩個月後上天,大平飛速度達到了526公里/小時(5000米高度),武器裝備爲機頭20毫米機關炮一門,機翼75毫米機關槍兩挺(彈鼓供彈),起飛重量25噸,大航程1000公里,是一款以格鬥和護航爲主要目的的空優戰鬥機,具備了同德國亨克爾戰鬥機一較高下的能力,隨後法方正式將其定型並大量生產。由於法國空軍從中華帝國採購地獄火戰鬥機價格高昂,且維護費用也不低,而莫拉納_索尼埃公司的這款戰鬥機造價比地獄火戰鬥機低不少,因此得到了法國空軍1200架的訂單。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法國空軍的主力機型一直是這款裝備中華帝國造的航空發動機的s406戰鬥機,以及數百架從中華帝國進口的地獄火型戰鬥機。

參加中華帝國國際航展的還有法國的型的遠程郵政飛機——阿米奧341。該機由讓?卡爾維(jnlvy)監督,朗貝爾(lbrt)和吉羅丹(rdn)兩人負責設計的t341型遠程郵政飛機在這次航展上大放異彩,被人們譽爲法國航空業盡善盡美的傑作。倍受鼓舞的設計人員在此基礎上又開發出了t370型競速飛機,準備用於參加明年在上_海虹口舉行的國際飛行大賽。儘管後法國空軍以太危險爲由拒絕了這個提議,但阿米奧公司還是自己出資完成了該機的製造工作,並在七個月後於伊斯特爾進行了首次試飛。

儘管阿米奧公司設計開發的341遠程郵政飛機爲民用,但是其大航程大載重量令法國空軍爲之眼前一亮,認爲將其改裝成轟炸機非常適合。

在對阿米奧341飛機進行了各項測試後,法國航空技術局(sté)的技術人員提議對飛機做一些修改,包括:增加第五名乘員,換裝發動機之後換引擎罩的設計以減小飛行時的阻力等。就在阿米奧公司落實這些改良前,原型機被選中用於一次計劃外的宣傳飛行。德國空軍技術部門的負責人恩斯特?烏戴特將軍邀請法國空軍參謀總長約瑟夫?維耶曼將軍訪問德國,而後者決意藉機用外形“摩登”的t341來展現法國空軍的不凡實力。爲了讓德國人相信該機已經大量裝備了法國空軍,所有表明原型機身份的標誌和編號被統統塗抹掉。

1927年9月16日,t341從維拉庫布萊直飛柏林,平均時速達到了440公里/小時。當訪問在五天後結束時,該機又回到維拉庫布萊繼續其作爲原型機的使命。該機根據航空技術局的要求,阿米奧公司爲t341換裝了兩臺1020馬力的土地神羅納14n20/21發動機,同時爲了在機身內容納第四名乘員而改用雙垂尾佈局取代原來的單垂尾設計。經過這一番改頭換面後,該機被重命名爲t351n01。

卡爾維和他的設計小組改了引擎架的設計並簡化了機體和尾段的設計,此舉使得該機能配合幾種不同的引擎,主要是跟中華帝國生產的一系列航空發動機引擎接口標準相配套,因爲法國空軍對本土製造的航空發動機不甚放心,必要時還得換裝中華帝國生產的航空發動機,因爲中華帝國製造的東西向來被認爲是質量相當過關的,是放心產品。

除了幾何尺寸外,飛機在外觀上也有顯著的不同。原型機上偏向機身左側的座艙被延長並移到了機體的中心線上,而機翼內的六個燃料箱可以攜帶2798升燃料。武裝包括機頭一挺備彈500發的75毫米1934型機槍,另一挺備彈800發的相同武器則佈置在機腹處,以防備從後下方進攻的敵機。除此以外,在座艙後端還有一門備彈120發的依斯帕諾西扎hs40420毫米機炮。該機機組共四人,包括:駕駛,投彈手/領航員,腹部機槍手和背部炮手/無線電報務員。

該機終被改裝爲法國空軍第一款轟炸機,空重爲4719公斤,滿載時爲11285公斤。在4000米高度的大平飛速度爲480公里/小時,升限達10000米,不過航程只有2500公里,依然是中進程轟炸機。該機的彈艙內可容納1250公斤的有效載荷,組合方式包括:兩枚500公斤炸彈或六枚200公斤炸彈,也可以是十枚100公斤炸彈或二十枚50公斤,八十枚10公斤的殺傷彈亦是常見的掛載方案。

整體來看,阿米奧351轟炸機跟中華帝國的轟五轟炸機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跟有着空中堡壘之稱的轟六遠程轟炸機是沒法比。

不過,對於法國空軍來說,擁有了這種中程轟炸機之後,整個德國已經在法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威懾之下了,跟德國的梅塞斯密特轟炸機相比,還是有相當的優勢的。

在轟炸機方面,英國空軍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這從英國在世界大戰後期就開發出來的漢德利400型轟炸機來看,英國在這方面一直是緊緊地跟着中華帝國的步伐前進的。

從400誕生到現在已經十年有餘了,這款轟炸機一直被全世界看做是可以跟中華帝國的h2n1轟炸機相媲美的轟炸機,這點在中美大戰中就體現了出來。

英國將這款強大的轟炸機出口給美國,並且轉讓了技術,顯然英國空軍本身也留了後手,在隨後的歲月裡,英國空軍指示英國的各大飛機制造公司進行開發下一款性能先進的轟炸機。

儘管中華帝國開發出來的轟五中程轟炸機是第一款單翼全金屬轟炸機,但是英國的一款轟炸機也並不比其落後,同樣也是單翼設計,只不過英國跟中華帝國一樣,這款飛機也處於保密當中。

肖特斯特林轟炸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在條約時代的第一種重型轟炸機。該機是肖特兄弟公司應英國空軍部的要求而於1920年開始開發製造的,並於1927年被英國空軍列爲下一次空軍裝備革的主力機型。

斯特林轟炸機的開發只有6年時間,但卻是同行的佼佼者。打敗了哈利法克斯轟炸機、蘭開斯特轟炸機的競爭,贏得了英國空軍的後訂單。

在整個1920年代,英國皇家空軍對雙引擎轟炸機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這種設計對引擎生產和維護工作產生的壓力較小,上述兩項工作已經因爲有其他國家大量的機型投入現役已經變得十分緊張了,而同時發動機動力短缺問題已經變成十分嚴重。

英國雖然已經投入巨資去開發大的2000馬力(1500k)級的引擎以提高飛機的性能,但在1920年代末還是沒有一臺投入生產,此時中華帝國已經成功研發了使用四臺較小馬力的引擎做爲動力的大型運輸飛機,在實踐上證明有着良好的續航力和起飛重量。英國空軍於是希望以此作爲研發基礎,開發四引擎的大型轟炸機。

英國空軍部在規範b12/36中提出了一個混合的需求。載彈量大達到6350公斤,航程應達到2000英里(3218公里)或者在載彈量減到8000磅(3629k)時航程達到3000英里(4800公里),它要在15000英尺的高度達到230英里/小時的巡航速度,安有3個防禦炮塔。同時,該型號飛機應當可以用做24座的部隊運輸機。這是出於將部隊運輸到大英帝國遙遠的角度然後用轟炸支援他們這一思路,爲達到這一目的同時減輕生產壓力,它要能夠被拆成多個部件,並由鐵路運輸。

當然,這只是英國空軍的理論要求,按照英國航空工業體系的生產和製造能力,這是不可能達到的需求。

同時,英國空軍部還要求它可以在有限的“偏遠地區”機場起降,它必須從150米的跑道上起飛,並飛過50英尺高的樹木,這是一個讓後世很多小型飛機都很難達到的規範。經常有人說飛機的翼展被限制在100英尺的原因是這樣飛機可以裝入現有的機庫中。‘翼展應空軍部要求減至100英尺‘,但是大的機庫可容納112英尺寬的飛機,而且規範要求進行戶外維護。其實翼展的限制是強加的確保減少斯特林轟炸機重量的一個的嘗試。

肖特兄弟公司初是忽略這些招標要求進行設計投標的,它後參與進來是因爲在他們手上已經有很相似的設計,同時他們還有豐富的設計師隊伍以及生產裝備。他們也已經投產了一些和要求的尺寸相似的幾種四引擎水上飛機設計,而且通過從肖特的桑德蘭水上飛機上移除下層甲板和船型船殼,這就形成了他們的s29型設計。的s29型設計在其它方面幾乎相同的,如機翼與控制系統是相同的,結構也是相同的,它甚至還保留了使桑德蘭的尾部不接觸海水飛沫的輕微上彎的後機身設計。

1927年1月超級海軍軍士317型已經生產出原型機,一個月後,軍方要求肖特兄弟公司在他們的設計上合併進行修改,包括考慮使用brstlhruls引擎代替nprdr引擎,增加飛行高度(到達28,000英尺)同時減少翼展,肖特兄弟公司接受了如此大量的重設計。

s29使用了桑德蘭的114英尺機翼,現在它不得不縮減到小於100英尺,同樣的限制也強加到了按p13/36規範設計的飛機(哈利法克斯轟炸機)。爲了在縮短翼展並提高重量的設計上得到所需要的升力,肖特兄弟公司重設計了機翼,使之厚且改變外形。

6月,s29被接受併成爲超級海軍軍士316型的替補,並於10月正式定貨。

肖特兄弟公司製造了一個一半尺寸版本的飛機,稱爲s31(在公司內部也稱爲4在尾翼上的型號),使用四臺pbjynr引擎,它於9月19日首飛,由肖特兄弟公司的首席試飛員jlnkstrprkr進行試飛,設計的所有參數都令人滿意,除了起飛距離比想像的要長,要修正這個問題,就需要增加機翼的角度。

正常情況下這就意味着飛機在巡航時機頭必須向下,但是,肖特兄弟公司通過加長起落架支柱使機頭在起飛時翹起。但這導致了裝置的結構脆弱,並造成了許多起飛和降落的事故。

第一架s29(現在它有了官方的名字“斯特林”,它來自於同名的蘇格蘭城市)於1928年3月14日首飛,裝備有4臺brstlhruls型星形發動機,在着陸過程中一個剎車鎖死,造成了它在跑道上側滑並損壞了起落架。在第二架原型機上,重設計了起落架,使用強重的支柱。在兩個月後它的第一次飛行任務中,它的一隻引擎在起飛時失靈,但飛機還是很容易的降落了。

從那以後,安全記錄被不斷提高,定型機於1928年8月開始在肖特兄弟公司的rhstr工廠開始生產。

儘管斯特林轟炸機比中華帝國先進的轟六遠程戰略轟炸機的實驗型設計小很多,但它比任何其他國家此前進行過飛行的飛機要有着強的動力和好的載荷/航程比。巨大的14000磅的載彈量,把它放到了一個絕無僅有的級別,兩倍於其它轟炸機。設計裡安裝了機頭和機尾炮塔(後者因有着寬闊的射擊角度而著名)。同時還包括一個在炸彈倉後可收回的機腹炮塔,這個炮塔由於受限條件過多後被證明是幾乎無用的。而且增加了干擾,當在不平的地面滑行時炮塔容易掉出來並碰撞地面。所以這一設計在生產的一開始就被移除,臨時替代品是在艙口的橫樑上安裝一對機炮。直到後來使用了一個雙炮機背炮塔,然而這個的安裝也有問題,它有一個裝有撤離艙口的金屬背殼,結果證明是無法使用的。後來的斯特林k型使用全覆蓋玻璃炮塔(與蘭開斯特轟炸機上相同的fn50型)代替了這個金屬炮塔,它提供了大的空間和好的視野。後來斯特林也安裝了一個增強型的低阻翼型的遙控fn64炮塔。

大量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減少阻力——所有的鉚釘頭都被磨平,所有的板都契合好已避免產生縫隙——但是所有這些努力很可能被使用的僞裝塗料給抵消了。機翼上使用的古奇襟翼(uflps)與水上飛機使用的很相近。

初的幾架k使用了hruls引擎,大部分還是使用了1500馬力(1100kk除了安裝了相似的機背炮塔以外,還使用了增強的1635馬力(1200k)hrulsv或xv型引擎,這使它的大速度從255英里/小時提高到270英里/小時。

在斯特林投入生產之前,肖特兄弟公司已經進行了s34的設計來提升性能,以達到b1/39規範的要求。它裝備了4臺brstlhruls17s引擎,優化了高空性能。設計擴展了翼展,並修正的機身,使之能在機背和機腹上安裝帶有4門20h炮的電動炮塔,然而儘管獲得了好的機動性和容量,空軍部還是不感興趣。

隨後,肖特兄弟公司計劃推出一個增強版的斯特林,在公司的年表上它被樂觀的稱爲“超級斯特林”。這個斯特林具有135英尺9英吋(4138米)的翼展,使用4臺brstlnturus星形發動機,大起飛重量爲104000磅(47174公斤)。

基本性能參數是:300英里/小時(483公里/小時)的飛行速度。在裝有10000磅(4536k)武器裝備時航程可達4000英里(6437公里),它初是按照b8/41規範進行設計的,但是轟炸機司令部的總司令rthurhrrs認爲雖然這是一架好的飛機,但真正投入生產可能會很遲,所以還不如將努力投入到給斯特林加裝增強的hruls引擎,以達到高的升限。因此這個計劃在不久以後被取消了。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當英國空軍發現敵對國的遠程轟炸機出現在戰場上發揮出巨大的戰爭作用時,他們趕到後悔,後悔當初沒有再狠狠心把超級斯特林生產出來,以至於在戰爭之初吃盡了別國超遠程轟炸機的苦頭。

英國空軍從南非戰場上看到了德國亨克爾戰鬥機的厲害,也瞭解了中華帝國先進的地獄火戰鬥機的性能,跟英國本土先進的戰鬥機對比之後,英國空軍實在汗顏,立即下決心研發與之相抗衡的戰鬥機。

不過,在英國研製式戰鬥機之前,爲了保持對法國和德國的空中平衡,在得知德國空軍已經服役了400多架亨克爾戰鬥機時,英國空軍向法國空軍學習,先從中華帝國進口了400架地獄火戰鬥機作爲過渡時期的英國空優戰鬥機使用,等待英國的銳戰鬥機研製成功後再進行替換。

跟中華帝國達成了採購地獄火戰鬥機的協議後,英國空軍向英國各大飛機制造公司下達了銳戰鬥機的競標條件,英國各大飛機制造公司陸續拿出競標方案。同時,來自中華帝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飛機制造公司也插了一腳,不過英國空軍考慮到自身的國防安全,所以以各種藉口把中華帝國在內的幾個國家的二十多家公司陸續排除在外,只允許英國本土企業參加。

二十年代末,英國航空部根據國際形勢和航空技術的進步,發佈了的研製戰鬥機規範f7/30,要求針對中華帝國的地獄火戰鬥機、德國的亨克爾戰鬥機,以及法國的莫拉那戰鬥機來研製高飛行速度、高巡航速度、高爬升率、大航程的戰鬥機,並從作戰角度着眼將飛機火力增加一倍。

這個文件改變過去的保守狀況,使英國戰鬥機研製進入一個時期,對戰鬥機設計是一場全的挑戰。富戲劇性的是單翼機和雙翼機之間的競爭。爲了達到規定的速度,單翼機是首選方案,但穩定性好又要選擇雙翼機。其他方面的選擇是是否採用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升降副翼以及承力蒙皮等。1927年,英國航空部又制定了的戰鬥機研製規範f5/34,要求研製大速度440千米以上,裝6至8挺機槍的型戰鬥機。

儘管戰後的英國經濟不景氣,但大戰期間開始,英國一直擁有很強的飛機研製和生產能力,飛機生產廠家有20個以上。與法國不同的是,英國一直沒有停止過飛機研製工作。在二十年代,這些工廠研製並試飛過的飛機型號達百種以上。這些工作爲英國航空技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並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由於民航的發展,航空競賽活動的開展,航空企業常常自籌資金研製型飛機。加之英國的航空理論研究和發動機技術也開始走在世界前列,從而使英國航空技術和飛機研製具有很大的潛力。

噴火戰鬥機是由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生產的“梅林”水冷活塞式發動機的流線型飛機。該機採用了1700馬力的“梅林”63型大功率活塞式發動機和良好的氣動外形。半紡錘形機頭,有別於當時大多數飛機的平禿粗大機頭,整流效果好,阻力小。發動機安裝在支撐架後的防火承力壁上,背後是半硬殼結構的中後部機身。機翼採用橢圓平面形狀的懸臂式下單翼,雖製造工藝複雜,費工費時,但氣動特性好,升阻比大。“噴火”是英國第一種成功採用全金屬承力蒙皮的作戰飛機。飛機的全部固定武器、主起落架和冷卻器等都裝在機冀內,單座座艙視野良好

“噴火”原型機於1927年1月開始首次飛行,大飛行速度625千米,升限10850米。它的武器系統包括兩門20毫米機炮和4挺77毫米機關槍,火力兇猛。在試飛過程中,各種報告對它的反映很好。

在英國衆多的參加競標的戰鬥機當中,噴火r)式戰鬥機異軍突起,成爲英國空軍的理想型戰鬥機,被英國空軍評爲先進的戰鬥機,是真正的現代戰鬥機,是各種技術結合的產物。該機採用的技術包括:單翼結構、全金屬承力蒙皮、鉚接機身、可收放起落架、變矩螺旋槳和襟翼裝置,機身小得只能裝一名飛行員。英國空軍決定大量訂購這種型戰鬥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該機一直是英國空軍的主力戰鬥機,前後生產了上萬架。

德國、法國、英國先後研製了自己的高性能戰鬥機和轟炸機,唯獨意大利沒有這個能力,從世界大戰開始,到戰後再到現在,意大利空軍一直是撿現成的使用,戰爭期間從協約國獲得先進的戰鬥機和轟炸機,戰後則從中華帝國進口先進的雷電戰鬥機、地獄火戰鬥機和h2n1轟炸機。隨着英法德三國又開始了大規模空軍競賽,意大利還是奉行牆頭草的國策,改善跟德國的關係,又維持跟英國和法國的關係,然後從雙方當中謀取利益,結果德國、法國和英國都不願意得罪意大利,於是他們三國的先進戰鬥機、轟炸機技術和裝備陸續流入意大利空軍,而意大利空軍在評估了三國的作戰飛機的指標和性能後,再考慮用三國的先進技術來生產意大利本土的戰鬥機和轟炸機。

這樣一來,意大利空軍實際上掌握了中、法、德、英四國的先進空軍裝備技術,不過意大利的工業能力太差,即使掌握了這些技術,也只能勉強做到山寨,關鍵性的發動機還得從各國進口。

五大常任理事國本來都無意掀起空軍軍備競賽,但是五國彼此間都相互不信任,隨着五國公約即將到期,條約時代即將結束,各國都想搶佔先機,於是不知不覺間掀起了空軍軍備大競賽,由此引發了其他國家紛紛效仿,導致全球性空軍軍備大競賽展開了。

第157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上)第447章 中墨聯軍(上)第588章 識破戰列艦誤導論英德大力發展航母第239章 風雨京畿(五)第533章 美墨戰爭第387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第340章 三國協約第76章 貸款造艦第415章 夏威夷條約第349章 中華帝國反潛力量的建立第492章 中土安保同盟第29章 談判破裂第433434章 金融訛詐和黃金大搶劫第653章 決戰大西洋之納爾維克戰役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45章 兩處心思(二)第422章 中華帝國的裝甲三劍客第731章 核大戰(8)第511512章 空軍競賽再起第61章 自責折第353章 坑的就是美國佬第180章 王辰浩眼裡的狐假虎威第102章 北洋兵器第40章 練兵條陳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第372章 對日策略第171章 翅膀硬了第137章 遇刺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293章 世界大戰?第529章 文化侵襲 東方的奧斯卡金像獎和好萊塢第670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對決第294章 攪屎棍 來自黑山的鬧劇第683684章 開闢第三戰場和意大利的投降第425章 地獄火第267章 和平演變第478章 爲了帝國而犧牲色相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第163章 滿載而歸(7300)第148章 璦琿攻防戰2第251章 讓諾貝爾獎靠邊站第356357章 bb黨第407章 立花山之戰第581章 龍捲 風級導彈巡洋艦問世第226章 血火加勒比(中)第647章 決戰大西洋之冰雹來襲第87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3)第473章 第二炮兵第416章 斬首行動(上)第405章 全面對抗第601章 北冰洋黑洞(2)第41章 海軍衙門也管鐵路第170章 對朝廷說不第108章 南海寶藏第324章 強盜是這樣煉成的(2)第233章 鉅野教案第506507章 空中堡壘第358359空中競爭第605章 納瓦爾大空戰第297章 白色死神第358359空中競爭第99章 富可敵國第130章 大國博弈(2)第54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669章 決戰大西洋之現代戰爭序曲第179章 小別勝新婚第141章 掘金美利堅1第257章 殺機重重第125章 籌備工業基地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241章 軍事改革第483章 納粹崛起(二)第557章 炮艦外交中華帝國的大灰狼艦隊第54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619章 黑雲壓域——聖胡安遭襲第532章 衝破枷鎖的美國自衛隊第90章 收心第407章 立花山之戰第251章 讓諾貝爾獎靠邊站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105章 船舶重工第146章 幾百張嘴等着吃他第187章 較量(4)第97章 一個人情第630章 復仇(5)第264章 光華第541章 蘇德瓜分波蘭,英法不敢宣戰第101章 紅臉黑臉第136章 舌戰夏宮第238章 風雨京畿(四)第476章 繞開條約限制第54章 宗室第一才女第3章 如此粗暴第182章 談判第166章 大戢洋海戰(上)第67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3)第325章 瓜分英國殖民地(1)第502章 三三線第302章 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第509章 黃金大掠奪
第157章 左手摟美人右手抱金磚(上)第447章 中墨聯軍(上)第588章 識破戰列艦誤導論英德大力發展航母第239章 風雨京畿(五)第533章 美墨戰爭第387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爆發第340章 三國協約第76章 貸款造艦第415章 夏威夷條約第349章 中華帝國反潛力量的建立第492章 中土安保同盟第29章 談判破裂第433434章 金融訛詐和黃金大搶劫第653章 決戰大西洋之納爾維克戰役第468章 紐約之戰第一天第45章 兩處心思(二)第422章 中華帝國的裝甲三劍客第731章 核大戰(8)第511512章 空軍競賽再起第61章 自責折第353章 坑的就是美國佬第180章 王辰浩眼裡的狐假虎威第102章 北洋兵器第40章 練兵條陳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第372章 對日策略第171章 翅膀硬了第137章 遇刺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293章 世界大戰?第529章 文化侵襲 東方的奧斯卡金像獎和好萊塢第670章 決戰大西洋之終極戰列艦的對決第294章 攪屎棍 來自黑山的鬧劇第683684章 開闢第三戰場和意大利的投降第425章 地獄火第267章 和平演變第478章 爲了帝國而犧牲色相第559章 虎王重型坦克和巴爾幹戰爭結束第163章 滿載而歸(7300)第148章 璦琿攻防戰2第251章 讓諾貝爾獎靠邊站第356357章 bb黨第407章 立花山之戰第581章 龍捲 風級導彈巡洋艦問世第226章 血火加勒比(中)第647章 決戰大西洋之冰雹來襲第87章 大洋彼岸的搶錢計劃(3)第473章 第二炮兵第416章 斬首行動(上)第405章 全面對抗第601章 北冰洋黑洞(2)第41章 海軍衙門也管鐵路第170章 對朝廷說不第108章 南海寶藏第324章 強盜是這樣煉成的(2)第233章 鉅野教案第506507章 空中堡壘第358359空中競爭第605章 納瓦爾大空戰第297章 白色死神第358359空中競爭第99章 富可敵國第130章 大國博弈(2)第54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669章 決戰大西洋之現代戰爭序曲第179章 小別勝新婚第141章 掘金美利堅1第257章 殺機重重第125章 籌備工業基地第307章 戰列巡洋艦橫空出世第241章 軍事改革第483章 納粹崛起(二)第557章 炮艦外交中華帝國的大灰狼艦隊第549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第619章 黑雲壓域——聖胡安遭襲第532章 衝破枷鎖的美國自衛隊第90章 收心第407章 立花山之戰第251章 讓諾貝爾獎靠邊站第648章 決戰大西洋之反輻射導彈第105章 船舶重工第146章 幾百張嘴等着吃他第187章 較量(4)第97章 一個人情第630章 復仇(5)第264章 光華第541章 蘇德瓜分波蘭,英法不敢宣戰第101章 紅臉黑臉第136章 舌戰夏宮第238章 風雨京畿(四)第476章 繞開條約限制第54章 宗室第一才女第3章 如此粗暴第182章 談判第166章 大戢洋海戰(上)第67章 我的新軍我的兵(3)第325章 瓜分英國殖民地(1)第502章 三三線第302章 世界第二海軍強國第509章 黃金大掠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