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

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

“心口不一”被認爲是給一個人的人格魅力減分的“劣跡”之一,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心口不一”纔是99%的人生活的常態,有的時候,我們的大腦都會欺騙我們自己,更何況說出與自己內心不符的話來欺騙別人呢?

那麼我們到底有多瞭解自己,我們平時所見到的以及所表現的行爲,又有多大程度上與那個“本我”相符呢?

這個世界非常玄妙,當一些東西以真相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或許會讓你“驚聲尖叫”。做好準備,我們一起去看看,一些千奇百怪、怪力亂象的人類心理和行爲吧!

NO.1:最大的騙子——時間

如果你沒有手錶、沒有鍾、沒有手機……沒有任何能夠顯示時間的東西,僅憑着自己的感官和生理反應去判斷時間的流逝,你覺得,自己的判斷能夠有多少誤差?

1962年,一個名叫米歇爾·西弗瑞的地質學家在一次實驗中,以自己的“痛苦”經歷回答了以上問題。

米歇爾除了是一名地質學家之外,還是一名洞穴探險家,那些埋藏在密林深處或岩層底下的幽暗洞穴對他來說有着無窮的吸引力。那一年,他爲了追蹤冰河在地下冰穴中的移動情況而來到了一個位於地下375英尺深的洞穴中。

米歇爾的計劃是在洞穴中進行爲期兩個月的記錄,不過他覺得,這樣的機會難得,應該進行更多的研究,於是他爲自己設計了一個獨特的時間心理學的實驗。米歇爾沒有帶任何能夠顯示時間的儀器進入山洞,而是勉強自己僅憑着生理規律來作息,同時判斷時間的流逝。

在深深的山洞中,米歇爾只有一頂小帳篷、必須的生活用品,以及唯一一部與外界聯繫的電話。每當他準備睡覺和睡醒了的時候,都要給外面的團隊打一個電話,由同事們記錄下米歇爾自我感受到的時間與真正的時間之間的誤差。

整整60天,米歇爾一直處在一個暗無天日的環境中,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同外界的聯繫越來越頻繁,而他對於時間的感知度也發生了嚴重的扭曲。比如他在相隔四個多小時的時間內給外界打了兩次電話,但他卻很肯定地說自己一個小時前纔給外界打過電話。當實驗結束,同事將他從山洞中接出來時,他認爲同事們打亂了他的計劃,因爲實驗被提前結束了,他覺得,自己在山洞裡只待了34天而已。

在這裡,研究者引入了一個“自我監控能力”的概念,他認爲,那些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傾向於讓面對自己的人,看到自己在畫一個圓。相反,那些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則傾向於讓自己看到自己畫的是一個圓。

爲了深入研究人的“不誠實”是否有選擇性,研究人員又設計了其他的實驗。

在美國加州,兩名心理學研究者從人們姓名的首字母縮寫中也發現了一些與姓名有關的問題。

既然是這樣,孩子其實更容易撒謊。比如實驗中要求孩子不要轉過去看玩具,但他們單純且好奇的心性戰勝了他們的自控力,他們迫切地想要知道這個玩具是什麼。然而,當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詢問的時候,他們又意識到,如果承認自己看過,就得不到這個玩具了。因此,對玩具的渴求便促使他們說出了謊言。在這一系列的行爲中,他們並沒有那麼多的思維空間去考慮自己說謊是不是錯誤的行爲,他們單純的心只停留在了玩具身上。

NO.6:姓名也能害人性命?

經過幾個星期的觀察和記錄,統計結果出來了。

也許,這個問題的確揭露了你內心的一點點隱私,如果你感到羞於承認的話,不用太擔心,因爲你大概和大多數人的選擇是一樣的。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對於名字的迷信,因此很多人家,尤其是大的家族都會有族譜,凡是男丁都登名造冊在其中。即便沒有族譜的,家裡出生的嬰兒還是可能得到一些“取名大師”的賜名。當人們過得不順的時候,首先追究的可能不是境遇或者自己的努力方向,而是自己的名字是不是與自己的八字或五行不合。而有的人,則會被指名字“剋夫”“克父”,或者乾脆克自己……遇到諸如此類的情況,人們最常用的處理方式便是“改名轉運”。至於改個名字是不是真的能轉運,似乎沒有人去深究。

但如果你認爲這種迷信僅僅存在於中國,那就大錯特錯了。

生命尤可貴,自殺可不是鬧着玩兒的。一旦認真了,就再也醒不過來了!在很多研究者都公開了自己關於“自殺會傳染”的研究之後,一些國家也出臺了相應的指導意見,希望媒體在報道有關自殺事件的時候,儘量避免用一些驚悚、恐怖,或者天命所歸之類的語言;也不要太過詳細地描述當事人自殺的方式,最好做到客觀、平淡、簡練。這也許就是降低自殺傳染率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吧。

這位心理學家認爲,人的幸運或者不幸,並不是上帝在天空中決定並安排好的,實際上一個人的運氣好壞是由這個人的行爲和思想所決定的。幸運的人通常樂觀積極,活力四射,這樣的心態讓他們對未知的恐懼低於閾值,因而更容易接受新的挑戰,更容易抓住新的機遇。

這一結果清楚無誤地表明,撒謊是天生的能力!從我們學會說話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已經學會撒謊了。研究者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我們通常認爲“孩子不會撒謊是因爲心性單純”,這個觀念是錯誤的,孩子的單純,便意味着他們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去明辨是非,好與壞,對與錯,在他們的頭腦中沒有來自個體的獨立判斷方式,也就是說,孩子的成長首先來自於父母的教育,然後纔是從生活中慢慢積累出經驗,有了自己的判斷方式和判斷能力。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比如,當知名影星瑪麗蓮·夢露香消玉殞之後,全國的自殺率在一個時期內竟然上升了12%。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終於不堪病痛飲彈自殺之後,很多與之相熟的名人居然也以同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播放古典音樂的時段,顧客所選擇的酒要比播放流行音樂時段的顧客所選擇的酒貴上三倍之多!

研究人員認爲,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爲當人們在聽到古典音樂的時候,瞬間會在心中產生一種“高大上”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會促使他們選購貴的、有品位的酒來搭配古典音樂的高端。

他找來了不同時代的近1500首鄉村音樂進行研究,然後發現,這些歌曲中,有60%以上的歌詞都充滿了消極情緒,描繪了人的頹廢、絕望、自暴自棄或者怨天尤人。那如果經常接觸這類型的音樂,是不是會對人的心智產生影響呢?

爲了解答這個問題,研究人員分析了全美國49個地區人員的自殺率,以及各地廣播經常播放的歌曲。當研究人員排除了貧困、持槍等因素之後,依然發現了一些聯繫:廣播電臺播放的消極的鄉村音樂越多,當地的自殺率就會越高。

爲了驗證幸運的人是否真的很幸運,或者說一直很幸運,美國的一位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

爲了探究孩子的謊言行爲,有不少的心理學家都做過各種各樣的實驗。這裡爲大家介紹一個在業界很著名的實驗。

到了實驗的後半部分,研究人員決定加強對錯誤的強調,收銀員不但要念叨着所找的零錢,同時還有裝作一時犯迷糊的樣子,反而詢問顧客,“剛纔你遞給我的是多少錢?”

研究人員找來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參與實驗,整個實驗過程是這樣的,他先將一個孩子帶入到一個小房間中,然後告訴孩子,他現在有事要出去五分鐘,在孩子的身後放着一個好玩的玩具,但他要求孩子不能轉身過去看玩具。如果孩子能夠乖乖地在這裡等五分鐘的話,就會把那個玩具獎勵給孩子。

NO.2:幸運的人一直幸運

“馬太效應”是社會心理學的經典效應,它向我們證明了強者恆強、弱者越弱的道理。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成功,那麼隨之而來,各種好事情都會發生在他的身上。同樣,一個人如果很衰,他就會遇到各式各樣衰的事情。

NO.9:你是一個誠實的人嗎

試想一下,當你在自動取款機面前準備取錢時,突然發現出鈔口出來了一張百元鈔票,但這個時候你還沒有提取你卡上的錢呢(很顯然是機器故障而多出的鈔票),你是會把這張錢放在口袋裡,還是拿過去還給銀行?

而自我監控能力弱的人呢,他們不會苛刻地去要求自己一定要怎樣表現,因此他們所做的那個人,往往就是做給自己看的。

NO.7:音樂的魔力

音樂的確是有魔力的,光看那麼多知名的作曲家、音樂家爲之銷魂就可見一斑。不過,音樂的魔力並非單純地讓人迷戀,讓人放鬆那麼簡單。

待到所有結果篩選出來之後,他們又排出了因爲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種族還有特別迷信的死亡年份等因素,最後發現,那些名字縮寫比較“正面”的男性,比如JOY(高興)、HUG(擁抱)等等,平均比一般人多活了近五年。而那些名字縮寫比較“負面”的男性,比如DIE(死)、PIG(豬)等,則平均比一般人少活了近三年。但這些數據在女性身上又有所不同,名字縮寫較“正面”的女性比其他人平均多活了三年,而名字縮寫較“負面”的女性則沒有什麼明顯的特徵。

第二位顧客進來了,收銀員照樣犯迷糊找錯錢,但這名顧客依然沒有聲張。

他找來了從20世紀40年代初到60年代末這二十多年間美國在冊人口的自殺統計數據,結果他發現了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現象,如果一個人自殺的新聞上了報紙或電視的頭條,那麼它後面緊接着會有很多自殺事件與之有關,這個“很多”的平均數據爲60。

實驗結束後,這名主試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些聲稱自己常被幸運之神眷顧的被試再一次被眷顧了,他們幾乎都發現了這行字,然後高高興興地找工作人員領獎。但那些報告自己經常倒黴的人,大部分都沒有看到這行字,他們一直認真地、專心地埋首在報紙中數照片。

爲了印證這個問題,一些研究人員專門在自動櫃員機的攝像頭另一側觀察了這一情況。事實證明,有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會拿走這張鈔票,然後裝作什麼事都沒發生地繼續取錢。而這其中還有一些,顯得非常“有頭腦”,他們再次折返到取款機前,發現照樣會先出一張鈔票時,臉上的表情都欣喜若狂。其中最爲“會賺錢”的一位竟然折返了二十次之多。

米歇爾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證明,視覺對於外界光線的感應能夠幫助我們維持生物鐘的正常運轉。但如果用光線照射我們的雙眼,大腦便會由此“上當”,從而加速或者減緩我們生理時鐘的運轉。

這個實驗還有一個結果同樣令人驚奇,當研究者讓這些孩子的父母觀看問詢孩子的錄像時(提前未告知實驗內容),他們對於孩子否認偷看過玩具的說法竟無從分辨真假。也就是說,這些自認爲已經不再單純,經歷過社會洗禮,經歷過風吹雨打的人,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居然也無法從孩子的表情和語言方式中判斷出孩子到底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這是不是可以說明,天真的孩子纔是真正的說謊高手呢?

在這一個實驗部分,顧客通常不會立刻確定地回答收銀員自己究竟付了多少面值的鈔票,而是會試探性地反問收銀員“你自己看看呀”“抽屜裡面確定一下呀”之類的話,目的是覈實一下收銀員是否有辦法明確地判斷自己究竟付了多少錢,一旦他們確定,收銀員根本無從判斷,徹底迷糊的時候,他們便會趁機佔便宜。

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往往會按照自己計劃好的狀態去表現,他們的行爲目的傾向於讓別人認爲他是什麼樣的人。這就比如一個人在拜訪陌生客戶的時候,希望對方對自己的第一印象好,他就會去努力地扮演某個溫柔、大方、熱情的角色。目的是讓對方看到他是這個樣子的。

而且,後續事件發生的時間與被報道事件相隔很近,平均而言,在媒體報道某起自殺事件之後的半個月內,該地的自殺率會上升30%。如果,自殺的是名人,那這個數據更高。

實驗結果是,在三週歲這個年齡段,有80%的孩子回頭看了玩具,而這其中大概有一半的孩子否認這個行爲,對研究人員撒了謊。

這個概念該如何理解呢?

他召集了50名被試,先讓他們自我評估,在生活中究竟是屬於被幸運之神眷顧的一類,還是經常倒黴的一類。然後他給每人發了一份報紙,讓大家仔細閱讀之後告訴他,裡面一共出現了幾張照片。

到了上世紀6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斯坦利·米爾格蘭姆針對這個理論設計了一個連鎖信件實驗。

而那些不幸的人則相反,他們多半性格孤僻,反應也不夠敏捷。他們的情感關注點更多地集中於自己身上,因此很害怕周遭發生的會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改變。對他們而言,“未知”便是最大的恐懼和不安,處於恐懼中時,他們便會與大好的機會擦肩而過。

他隨機選擇了300位生活在奧馬哈市的居民,給他們寄去了內容相同的信件,信中斯坦利表示,希望收信人能夠幫助他,將這封信寄給生活在波士頓的一位地產經紀,同時他描述了這位地產經紀的一些特徵(其實這位收件人是虛構的)。

首先,他們和一家連鎖的便利店進行了溝通,讓其中一名研究人員扮演收銀員,目的就是給顧客多找錢。如果顧客付的是10元,則按照付了20元的價格找零錢;如果顧客付的是50元,那就按照付了100元的價格找零錢。

“有關”的含義是,後續的自殺事件,往往會出現與那樁報道相似的方式,或者有相似的背景。至於相關事件的數據,則與媒體報道的深度和廣度緊密相關。

這就不難解釋當那首神秘的《黑色星期天》問世之後,爲什麼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引起很高的自殺率,以至於出現世界各地相繼禁播的情況了。那種低沉、陰鬱且充滿靈魂拷問的樂曲,的確有着令人絕望的氣息。

第三位,第四位……整整一個上午,所有進便利店買東西的顧客,居然沒有一個人提醒收銀員找錯錢了而退回多拿的錢。而且他們離開便利店時,多半臉上都會露出“佔了便宜”的狡黠笑容。

而且,這些謊言的背後,並不是什麼重大的事情,參與調查的人當中,有超過80%的人會在找工作面試的時候說謊,因爲他們認爲面試官並不喜歡求職者坦言自己從前的經歷。如此可見,大部分人對於謊言都是信手拈來的。

NO.8:自殺也會傳染

在講述完音樂的魔力之後,相信大家都會對“自殺”這個詞產生某種奇怪的好奇。自殺這種行爲顯然違背了人類生存的正常規律,而且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多少看起來都會有些痛苦和不忍。不過,外力的作用,比如來自音樂、影視或者人爲的刺激,也的確會讓人在一瞬間充滿了想“死”的慾望。

實際上,主試在報紙中藏了“玄機”。在第二版的中間位置,他用很大的字體登了這麼一句話:“如果你看到這行字,請告訴工作人員,就可以領取一百美元爲獎勵。”

斯坦利的發現,不但能夠解釋整個社會的人際關係網,同樣還能運用到供電網絡、疾病傳播學等各項領域,可謂貢獻頗多。

可笑的是,我們通常覺得,孩子的心性是最單純的,根本不會撒謊,誰承想,一個孩子的彌天大謊,居然有幾十個孩子一起來應和,他們的謊言無稽可笑,充滿了想象力。他們這樣撒謊時,並無心害人,但卻意外地給他人造成了嚴重傷害。

而在五週歲這個年齡段,所有的孩子都回頭看了玩具,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對研究人員撒謊,否認他們看過玩具。

他們找到了市區裡生意非常好的一家經營酒品的商店爲試驗點,然後有計劃地設計了店裡播放的音樂,這樣能夠保證每天進店的客人有半數聽到的是古典音樂,而另一半則聽到的是流行音樂。這期間,研究者們會扮成店裡的導購輪流值班,爲的就是觀察客人們的舉止行爲,以及對酒的選擇等等。

有一項研究是這樣的,研究者抽調了不同的被試,要求他們在爲期兩週的時間裡詳細記錄下自己每天的說話內容,並且註明這到底是真話還是謊話。結果顯示,大部分人在每天的談話中,有三分之一的內容帶有欺騙的形式,其中至少有兩次是重大謊言。而每天延續下來的談話內容中,有80%的謊言還未被揭穿。我們都知道,一個謊言說出口,就需要後續的千萬謊言來圓謊。這也許就是謊言越積越多的緣故。

到了下午,研究人員開始了第二個方案,“收銀員”不但要找錯錢,而且在找零錢的過程中要大聲地數出零錢有多少。比如當顧客給出10元錢購買了價值8元的東西時,收銀員一邊找錢,嘴裡一邊念着“你給我20,我應該找你12元”,然後很認真也很大聲地數清楚這12元錢。

接着,他們將以上兩個研究內容結合了起來,分析那些名字首字母縮寫比較正面的和名字首字母縮寫比較負面的人的死亡年齡。

NO.5:這是一個很小的世界

“小世界現象”最初是由一位匈牙利的作家於1929年提出來的,他認爲,地球上的任何兩個人,都可以平均通過一條由六個人組成的人脈關係而聯繫在一起。

斯坦利提出了一個要求,這300位收信人不能直接將信件寄給那位地產經紀,而是要通過自己認爲關係不錯且有可能認識那位地產經紀的親友轉寄,如果親友不認識,那麼可以拜託其他的親友再轉寄信件。

當社會學家羅格斯·吉米看到這一項調查之後,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音樂是否會對人的行爲和心態產生重要影響呢?

20世紀90年代,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幾位心理學研究者專門針對音樂展開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個關於音樂與營銷的實驗頗有點耐人尋味。

三個月後,斯坦利收集了實驗結果,與“小世界現象”提出的理論非常符合,儘管世界很大,人口很多,但這些隨機抽取的被試聯繫上千裡之外的陌生人,最多通過了六個“中間人”。就此,他提出了“六度分隔”假說,其含義是世界上任意兩個欲取得聯繫的陌生人之間,最多隻隔着六個人,便能夠達成聯繫。

在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中,講述了一個名叫維特的少年愛上了一位已經戴上訂婚戒指的女士。他們礙於很多原因無法真正地在一起長相廝守,維特年輕的心靈經不起這樣的折磨和等待,最終飲彈自盡。當歌德這部嘔心瀝血之作發表之後,很快引起了世界級的轟動。除了他嫺熟的文字駕馭能力和對人內心隱秘情感的精準透析之外,這本書最吸引人的地方還在於,它掀起了一股“自殺熱”。在該書出版後的半年內,德國境內的自殺率明顯上升,而且那些選擇自殺的人多半都是模仿“少年維特”的自殺方式。這種情形被社會學家命名爲“維特效應”。而《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本頗具文學價值的書也一度被禁。

然而,情況並未有所改變,所有顧客都默默收下多找的錢離開了,沒有一個人有一點的猶豫。

研究人員利用電腦,篩選出了所有由三個字母組成的英語單詞,然後將它們分成兩類,一類是正面積極的,一類是負面消極的。然後,他們又調取了加州所有登記在冊的死亡證明。

這個理論便可以解釋,爲什麼流言總是傳播得飛快,爲什麼你總是能聽到一些和你生活風馬牛不相及但是很八卦的事情了。而且,斯坦利還有一個發現,就是那300名被試,幾乎都是通過朋友和熟悉的同事、客戶等去傳播信件的,而非通過家人。

因爲目標人物是虛構的,因此這300名被選中的被試誰也不可能認識他,他們必須首先通過自己的親友去轉寄信件。且不說奧馬哈市距離波士頓有多遠,即便是在同一個城市裡面,要找到一個完全陌生的人看起來也有些大海撈針的感覺。

這個效應也可以這樣理解,那些幸運的人就像是幸運之神的好朋友,總是受到眷顧,他們總會在合適的時間,出現在恰當的地方,即便面臨危機,也會走運地化險爲夷。但倒黴的人則恰好相反,“喝涼水都能塞牙”的事情總是頻繁發生。

可結果超出了研究人員的預料,儘管“風險很大”,但竟然只有一個人指出了收銀員的錯誤,剩下所有顧客都沒有實話實說,他們都拿走了多找的零錢,而且笑容更加狡黠得意。

那麼爲什麼這樣的現象在男性身上有所體現,而在女性身上卻沒有明顯體現?研究人員認爲,相比較起來,女性對於名字的在意程度並沒有男性那麼高,或者說,她們對於在社會上所扮演角色的成敗的在意程度沒有男性那麼明顯。女性嫁作他人婦後,會跟隨丈夫姓,既然這樣的更改是約定俗成的,那麼她們也沒有必要那麼在意名字是否“負面”。

1974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某所大學的教授大衛很想要弄清楚,如果不是通過小說,而是通過媒體報道某一些自殺事件,會不會引起現代版的“維特效應”。

當我們用“自我監控能力”來解釋人說謊的行爲時,便能知道,自我監控能力強的人顯然更容易成爲撒謊高手,而這種能力較弱的人,似乎用撒謊來掩飾自己的意識較差。

NO.3:孩子的謊言

“他還是個孩子,怎麼可能說謊?”類似這樣的臺詞是不是覺得似曾相識?在電影《狩獵》中,因爲一個四歲孩子隨口說出的一句謊言,她的幼兒園老師便被指控爲性侵兒童的超級大變態,可笑的是,當法庭審判的時候,幾乎所有在這個幼兒園就讀的孩子都站出來作證,他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自己的老師是如何侵犯自己的,有的人說出了老師家地下室的樣子,甚至有的人說出了老師的生殖器官!

雖然經過調查,解除了這位老師性侵兒童的嫌疑,但在那樣一個人口並不密集的小鎮上,一旦某個觀念入侵了人們的思想,便很難調整過來,法律雖爲其正身,人言卻幾乎將他逼死。

研究人員猜想,收銀員已經反問了,而且把皮球推到了顧客身上,一旦顧客撒謊被揭穿,後果將很不“好看”,這種情況下應該不再會有人說謊了吧。

研究人員表示,那些名字縮寫比較負面的人,可能因爲名字而對自己的評價不高,再加上週圍的人也許會對他的名字加以篡改、嘲笑,因此他們承受的負面情緒要比那些名字“正面”的人要多。而大家都知道,負面情緒過多是會對身體產生危害的,這就是爲什麼他們會比正常人“短命”的緣故。

NO.4:成年人的謊言

在說完孩子的謊言之後,我們應該接着探討一下成年人的謊言。如果上一條理論成立,我們從學會說話的時候就已經學會了撒謊的話,那麼到了成年時,撒謊的功夫應該已經練就得“爐火純青”了。

第一名顧客進店了,他只是匆匆忙忙地買了一條口香糖,遞給了收銀員10元錢,當然,他收到了比10元還要多的“找零”。從監控鏡頭中顯示,這名顧客沒有絲毫的猶豫,他迅速把錢揣進兜裡,離開了便利店。

然而,在排除了這些原因之後,還有一種原因同樣會引發人的自殺慾望,那就是“別人的自殺”。

研究人員離開了,小房間內暗藏的攝像頭會記錄下孩子的一舉一動。五分鐘後,研究人員回到房間,然後詢問裡面的孩子是否轉身看了那個玩具。

所播放的音樂的不同,並沒有延長或縮短客人在店裡待的時間;也沒有影響他們購買的酒的數量;同時也沒有影響他們是否仔細地去閱讀酒瓶標籤……但是,不同的音樂的確影響到了顧客的某一項行爲,那就是所選擇的酒的價格。

這個實驗很輕鬆地就證明了,“自私”和“貪小便宜”幾乎是人類的共性。但研究並沒有就此止步,研究人員把錯找零錢的招數放到了街邊個體經營的一個小商店裡,找零的錯誤與在連鎖便利店的完全一樣。 ☢ttκΛ n☢co

這一次,結果大不相同,有超過半數的顧客會及時地指出店主的錯誤並把多餘的錢退還給店主。

這個有趣的現象表明了,即便人們自私且喜好貪小便宜,但並不是毫無底線。在大部分人心中,連鎖便利店屬於大公司,很有錢,因此佔他們一點小便宜,他們並不會損失什麼。但街邊的小商店不同,盈利或虧本都得店主自己承擔,而且小本經營本來也賺不了多少錢,再多拿人家的錢就顯得不厚道了。正如其中一名顧客在實驗後接受採訪時說的那樣:“我覺得靠這種意外和不誠實去‘賺取’生活境況和我差不多的人的錢是不對的。”

這一個系列的實驗與社會學中很重要的“相似心理”完全相符。人們通常都會有很相似的心理,比如“仇富”,再比如一定程度地同情窮人等等。人們在抱着這樣的心態去處理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引發相似的行爲,但沒有人是提前約好的,這只是人類的共性所致。

(本章完)

第6章 虐心的記憶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9章 希特勒和薩哈夫的“高級催眠術”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5章 永遠,永遠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29章 來自外太空的啓示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4章 初戀50次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30章 誰是兇手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1章 前言:精神病人的世界第4章 初戀50次第2章 七任“殺手”男友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28章 八大“不正常”的天才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6章 虐心的記憶第30章 誰是兇手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1章 前言:精神病人的世界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12章 電鋸驚魂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9章 來自外太空的啓示第30章 誰是兇手第29章 來自外太空的啓示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2章 七任“殺手”男友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14章 路西法效應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10章 飛越瘋人院第10章 飛越瘋人院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6章 虐心的記憶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9章 希特勒和薩哈夫的“高級催眠術”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5章 永遠,永遠第4章 初戀50次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28章 八大“不正常”的天才第4章 初戀50次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2章 七任“殺手”男友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3章 好色的“鬼魂”第7章 總在生病的人第24章 狂躁的薩拉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7章 總在生病的人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5章 永遠,永遠第13章 是妻子還是帽子
第6章 虐心的記憶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9章 希特勒和薩哈夫的“高級催眠術”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5章 永遠,永遠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29章 來自外太空的啓示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4章 初戀50次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30章 誰是兇手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1章 前言:精神病人的世界第4章 初戀50次第2章 七任“殺手”男友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28章 八大“不正常”的天才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6章 虐心的記憶第30章 誰是兇手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1章 前言:精神病人的世界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12章 電鋸驚魂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9章 來自外太空的啓示第30章 誰是兇手第29章 來自外太空的啓示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2章 七任“殺手”男友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14章 路西法效應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10章 飛越瘋人院第10章 飛越瘋人院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6章 虐心的記憶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9章 希特勒和薩哈夫的“高級催眠術”第15章 盧旺達大屠殺第19章 我本是女嬌娥,又不是男兒郎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5章 永遠,永遠第4章 初戀50次第22章 害羞的膀胱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28章 八大“不正常”的天才第4章 初戀50次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2章 七任“殺手”男友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3章 好色的“鬼魂”第7章 總在生病的人第24章 狂躁的薩拉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17章 丟失的左邊第25章 離開了家,我該怎麼辦?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27章 安徒生的童話與童年第7章 總在生病的人第26章 法老的詛咒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8章 讓你驚聲尖叫的九大奇妙事件第18章 我本是男兒郎,又不是女嬌娥第16章 停不下來的抽搐第20章 認識五種性變態第23章 孤獨的守望者第5章 永遠,永遠第13章 是妻子還是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