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四章 議親

李從珂在洛陽宮中雷霆震怒,但他的壞運氣並未到此結束。儘管在總體實力上他壓過了石敬瑭,但後唐王朝內部破綻多多,只要有一處出現漏洞,便有可能造成難測之禍。尤其幽州作爲東北屏障,一旦喪失,整個河北就門戶大開!而更麻煩的是幽州軍方一失,整個河北未必能找到一支足以阻截石敬瑭的強大兵力!

劉皇后躲在後宮不敢出來,李從珂已經準備下旨取劉延皓性命,樞密直學士李專美道:“陛下,當前之勢,宜先定大事!”

“大事?”

另外一個樞密院直學士薛文遇也道:“石逆既襲幽燕,必不會止於幽燕,幽州一失,河北就失去了屏障,需得嚴防纔是。至於懲治劉延皓,大可等拿他回來之後再行審議。”

李從珂微一沉吟,哼了一聲,下令近衛去拿劉延皓回宮問罪,責韓昭胤劉延朗二人用人無方,暫時剝奪其樞密院權力,虛了樞密院正副樞密使,而改由李專美、薛文遇二人蔘議軍機。馮道一聽,就知道李從珂要親抓樞密院了。

李專美與薛文遇雖未升官,但直接隸屬李從珂,自然實際權力大增。

李從珂坐鎮洛陽,調兵遣將,就要親征,文臣們又急忙苦勸,以爲石敬瑭趙德鈞雖然兇悍,但畢竟只是手足之患,御駕如果妄動,天下人卻都要驚心,不利於天下的穩定。但武將則認爲應該急速進兵河北,在石敬瑭立足未穩之前奪回幽州,否則一旦契丹鐵騎南下,那時候中原勢必陷入巨大的混亂。

文武兩班你爭我吵,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各的私心。文臣怕死,只想求穩,武將卻知這兩年李從珂存了不少軍資,一旦開戰正有頒賞發下。

不想洛陽這邊爭議未休,前線又報來加急軍情:石敬瑭兵逼黃河了!

洛陽朝堂諸公一聽無不駭然,似乎整個宮殿發生了地震一般!一些文官嚇得官帽都歪了也沒發覺,武將們也靜了下來,他們實在沒想到石敬瑭竟然這麼厲害!拿錢打仗可以考慮,拿錢拼命就得斟酌斟酌了。

“黃河!”連李從珂也猛地從龍座上跳起!

他猜到石敬瑭不會止於幽州,卻斷斷沒想到石敬瑭會來得這樣快!

幽州之變,到現在算來還不到一個月,石敬瑭就能突破整個河北逼近黃河了?這未免也太快了吧!

攻陷幽州和兵逼黃河,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心理衝擊!

過了黃河那就一馬平川,隨時能夠威脅東都了!如果奪取了汴、鄭,切斷了山東、河北向洛陽的補給,那麼李從珂的這個帝位就懸了!

原本那些說幽州是什麼手足之患的大臣都改口了,李從珂要親征他們也不再反對,反而覺得雖如此不夠放心,更有人當堂驚呼起來:“趕緊召各鎮節度使入洛陽勤王!勤王!”

————————其實,石敬瑭的大軍這時還在邯鄲以北,到達黃河的是一小股先鋒,饒是如此,這樣的行軍速度也稱得上神速了!

石敬瑭破幽州之後,盡取燕地倉庫,他善待當地豪強——幽州在劉延皓到達後被弄得烏煙瘴氣,石敬瑭卻素有賢明,入燕之後善加安撫,因此幽地軍民多有從者趙德鈞也暫時放下成見與他合作,石敬瑭既得趙德鈞之助,又得了幽州的糧食,更兼併了燕地許多軍民,軍心士氣登時大振!石敬瑭又將劉延皓搜刮到的金銀珠寶賞賜給了士卒,三軍更是因此歡呼雷動!

趙德鈞本來建議與石敬瑭分頭防範——他自己進駐涿州以防東都,石敬瑭在太行山一帶防備張敬達,同時再向契丹請兵,邀請耶律德光入塞。

石敬瑭卻推翻了他的這個提議,在兵事稍家整頓後,就建議不管河東兵馬,馬上南下!自己領兵逼洛陽,趙德鈞領兵取山東!

趙德鈞對這個冒險提議十分詫異,道:“我們出塞已久,中原人心思安,現在立足未穩就這樣南下,只怕太過冒險。”

石敬瑭冷笑道:“正因爲立足未穩,所以更要以快打快!以亂打亂!我自出塞以後,士兵逃走回鄉者十有四五,如今雖然兼併了不少燕地降軍,總的來說卻也得不償失。想必老趙你也差不多!這次我們是憑着往昔威名和一戰之猛嚇住了劉延皓那黃口豎子,換了張敬達來,可就不是那麼好對付的了!且我們只有幽燕之地,張敬達背後卻有整個中原,若不來個出奇制勝,長久而言如何耗得過他?燕地百姓是厭劉延皓而暫時歸附我們,戰事一旦拖延,只怕他們也要變心!甚至就是契丹,若見我們戰事不利也可能會將我們作爲棄子來跟李從珂做買賣!因此只有迅速南下,我逼東都直插李從珂心腹,將他打亂,你則攻略山東,兼有齊魯燕趙之地爲我後盾,中原烽火遍起之日,契丹也必聞風而動!那時天下大亂,我們纔有亂中取勝之機會。”

趙德鈞深服此論,又知李從珂自登基以來,精兵強將多集中在東都,次之則是晉北、幽州、秦西等邊疆地帶,對山東的節度使卻儘量打壓收權,因此自己若往山東,必定戰事容易而收取多,石敬瑭去取洛陽,那卻得打硬仗!既然對自己有利,何必反對?所以沒有意見。

他離開後,劉知遠道:“駙馬,我軍兵少力弱,宜於合兵,不宜分兵,既然要直搗洛陽,爲何不與趙德鈞會師南下?”

石敬瑭哼了一聲道:“你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們和趙德鈞貌合神離,這次是逼得無奈才暫時聯手,難道你以爲他會真心與我們合力進擊?勉強聯手,兵力雖然多了,行動之際卻反而會多方掣肘!當今之計,兵貴神速!需以雷霆之威直逼洛陽——只要能在張敬達殺回來前抵達黃河,那時天下必然紛擾,我們就有七成勝算了!”

劉知遠深服其論!當下以降將張令昭爲前鋒,劉知遠繼其後,一路打着石敬瑭的大旗,猶如風掃殘雲,席捲南下!

石敬瑭不愧是後唐屈指可數的名將,劉知遠亦自不凡,就是張令昭也是百戰強將!兵馬從幽州出發,一路縱貫下來,石字大旗所過之處幾乎望風披靡!

涿州、易州、泰州都是不戰而降!至定州始有抵抗,石敬瑭這時已經裹挾了八州兵馬,以降將張令昭爲前鋒,將定州團團圍住,一邊強攻,一邊射入書信誘降,五日之後城中便有將領回應,星夜開門放了劉知遠進去!

石敬瑭至此得了定州,跟着又夜襲趙州得手,趙州一破,以南的邢、魏、磁、相諸州都無重兵把守,更何況河北各地豪強大多擁兵自利,許多人並未對李從珂多麼忠心,石敬瑭也罷,李從珂也罷,誰做皇帝還不是一樣?所以石敬瑭在河北纔會打得那麼順利。

石敬瑭檄文傳處,軍民無不驚惶失措!有的州縣甚至只是聽到風聲,滿城的軍民就都開始逃跑了。只是邯鄲守將十分硬氣,以區區三千人守住了城池,石敬瑭連攻七日無果,軟硬兼施也無從下手,大軍在此受挫。然而張令昭的前鋒遊騎兵竟已經逼近了黃河!

——————————————軍情一日數變,李從珂的心情也急劇惡化,他終於聽了李專美之勸,調山東、河南兵馬勤王。不過後唐王朝這時尚未平定南方,淮河一線也還需要保留戰力,因此能夠北上的軍馬其實不多。

更何況後唐王朝的中央集權行動纔剛剛開始,戰爭勝負,心理層面較量的重要性幾乎還要壓過戰場層面的較量!河南、山東等各地節度使一聽說石敬瑭已經逼近黃河,覺得他與李從珂之間鹿死誰手尚未可知,有不少人都生了騎牆之心。勤王令下之後,聞命趕來的兵馬十無三四!真正的實力派都觀望不動。

內部的這種狀況,比外部石敬瑭的衝擊更加讓洛陽寒心!

李從珂由先期的暴怒轉爲後起的憂慮,在薛文遇的建議下,他開始考慮:是要自己秦徵去迎擊石敬瑭,還是先調張敬達回師攔截?

這時因爲戰事緊急,韓昭胤、劉延朗也被解除了禁閉,過來參與商議,韓昭胤便想到了一個好辦法,要調西北軍隊東進!大臣劉昫道:“若調西兵東進,誰御天策?張邁與陛下雖爲兄弟,然而素有虎吞天下之志。若是西北防範稍爲疏鬆,臣恐石敬瑭未渡黃河,甘隴騎兵已入長安了。”

羣臣一想也都憂慮,韓昭胤無言,翰林學士李菘道:“天策與我,份屬盟友,且同文同種,自結盟以來,未曾有邊患。如今國亂方起,當以東北之事爲先。且我朝與天策本有盟約:若契丹進犯,則天策出兵陰山、漠北,以分其勢。雖然,石逆背靠契丹,而胡騎尚未南下,若以內亂而召涼州兵馬,則恐有董卓之亂,然臣有一計,可安西北。西北安定,則秦兵可以東進以衛京畿。”

李從珂問:“什麼計策?”

李菘道:“臣聞張天策有子,尚未婚配,陛下又有公主,何不便派使者,與天策議親,以成秦晉之好。陛下與張元帥本有兄弟之名,如今又做了親家,那是親上加親,那時節縱然不請之起兵東進,亦足以安西北矣。”

其實李從珂的女兒雖未成年,去也有十歲出頭了,比張邁的長子也大了很多,不過政治聯姻就是相距幾十歲也沒問題,更別說這點年齡差距。

李從珂沉吟不語,大臣呂琦見李從珂意動,也說道:“李翰林所議甚是!”

樞密院直學士薛文遇大爲不滿,道:“如今朝廷是談論河北之禍,這是近在咫尺的兵事,卻講什麼和親!”

呂琦忙說道:“張天策乃是華夏域內,又不是匈奴、鮮卑之屬,如何算得和親?這只是兩家通婚罷了。而且朝廷之所以如此擔憂石賊南下,非只是爲石賊也,更憂慮者,是石賊背後的契丹!若無契丹虎窺在後,則河東強兵可從容南下禦敵,那時候何愁石逆不平!若依李翰林之策,有天策之外援,足以分契丹之勢!”

韓昭胤見狀也道:“此議足以安邦定國,臣附議。”

劉延朗也跟着上言,羣臣紛紛附議。劉昫要說話,見馮道無語,也就不開口了。

散朝以後,劉昫私底下問馮道說:“剛纔朝堂之上,親家爲何不說話?石敬瑭只是一時之禍,雖然兵逼黃河,但我打聽得實了,其實到達黃河的只是小部前鋒,大部隊還被阻截在邯鄲!只要我們應對得宜,或者河東軍都不用動,何必將天策給拉進來?石敬瑭狠若狼,契丹惡若虎,然而終究比不得張天策——此人難測如龍,且有雄師無數,近來又在我秦北、隴東諸處多有動作,這些事情別人或許沒看出來,難道親家也看不出來麼?一旦讓他介入中原,恐怕那時就不是手足之禍,而是變天之災了!”

馮道卻很淡然地道:“陛下與天策本是兄弟,再結爲親家本是順理成章之事,就算沒有石敬瑭之變這事也可進行。至於所謂變天之災,那個還遠,眼前石敬瑭趙德鈞纔是迫在眉睫的近禍。”

劉昫道:“人無遠慮,恐有近憂。”

馮道淡淡道:“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

劉昫沒想到馮道會忽然引這麼一句話,大爲愕然,馮道卻未再加解釋,上轎回府去了。

那邊李從珂回宮後又思慮了好久,這才答應。

劉皇后聽說要送女兒去和親,保住了公主痛哭不已,李從珂怒道:“哭什麼!若不是你那好弟弟,國事會糜爛成這個樣子麼!”將公主也嚇哭了。

李從珂看看女兒可憐,摸了摸她的頭髮說:“你也別哭,涼州又不是夷狄之邦,你就算嫁到那裡去也不會吃苦的!”當下一邊派人巡黃河禦敵,一邊派人前往涼州,要駐涼使臣範質向張邁提親。

消息在秦隴之間傳開,百姓登時轟動,尤其是涼州,市井間談論紛紛,簡直比對幽州之變還感興趣——畢竟,在天策軍的保護下,涼州百姓對自己的安全都充滿了信心,相信天策軍一定有能力禦敵於境外,量來就算中原再怎麼亂,戰火也燒不到這裡,所以注意力就都集中在元帥和夫人會不會答應後唐王朝的這樁婚事。

(未完待續)

第六十章 心悅誠服第四章 第一次殺人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二一零章 鐵獸猙獰之一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二八五章 定州軍議第一一二章 虞詐伐交第八十四章 再上征程第六十四章 陌刀戰斧營第八十四章 車陣的威力二第一零五章 奪城第三零九章 蟄伏者的涌動第二十九章 嶺西異動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二零九章 度盡漠北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三十九章 張門郭氏第十三章 戰者之仁第一六六章 入他耶律德光的老孃!第六十二章 靠山第一九五章 最後的陌刀?火龍舞第二十一章 弄璋第十八章 用鐵蹄來決定這片土地的歸屬!第八十章 玉門攻防第三零二章 兵圍洛陽第一五一章 抵抗大唐第九十八章 張邁再升官?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一七二章 鏖戰第一四八章 巡河死線第六十八章 人之將死第一五八章 威震西域第三零四章 遼津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一三四章 疏勒血戰夜第八十九章 西線第四十三章 犒胡第一七二章 馬蹄之下無國界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七夕節求票第二四三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二第一六零章 隔岸觀火第一七四章 開荒大元帥第一三四章 疏勒血戰夜第一五五章 決壩第二十八章 何恃無恐第九十七章 回敦煌去!第一二二章 論憲堂第二十八章 北庭驚警第二五三章 人心馬力第七十二章 這裡沒有張大都護第一二一章 德賊法患第二七八章 陌刀再現第七十六章 議和使者之二第一三二章 來日之天下!第三十一章 唐蹄之下,何敵不克!第一七七章 亢龍有悔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六十五章 星夜血緞第一六六章 司馬歸來第二九三章 遍地都是範延光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第九十一章 河蒼烽火第十八章 俱蘭城第五十八章 阱城第四十二章 東守西攻第一章 拆城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五章 文武畢至第二九七章 閱兵前夕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四十一章 水的問題第一零一章 君臣關係第一三八章 張邁成親之二第二四九章 全面緩衝期的到來第一零九章 回紇公主第一一九章 定涼計第七十八章 狹路相逢之二第九章 下巴兒思之二第三十五章 車陣第三零四章 遼津關於課程調整以及更新調整第七十七章 小將突圍第一一五章 交心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十一章 人肉大燒烤第一四零章 一樣樞密兩樣人第一六三章 士子之心第二五零章 驅虎吞狼第九十六章 契丹王子第三一八章 楊易入京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一零二章 八千里路不留行!第六十章 太白宗族第二章 長安特使第一一三章 戰後的難題第一零五章 全面進攻第二七六章 晉北縱橫第一零四章 火燎天原之一
第六十章 心悅誠服第四章 第一次殺人第七章 密道星火第二一零章 鐵獸猙獰之一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二八五章 定州軍議第一一二章 虞詐伐交第八十四章 再上征程第六十四章 陌刀戰斧營第八十四章 車陣的威力二第一零五章 奪城第三零九章 蟄伏者的涌動第二十九章 嶺西異動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二零九章 度盡漠北第三二四章 界限第三十九章 張門郭氏第十三章 戰者之仁第一六六章 入他耶律德光的老孃!第六十二章 靠山第一九五章 最後的陌刀?火龍舞第二十一章 弄璋第十八章 用鐵蹄來決定這片土地的歸屬!第八十章 玉門攻防第三零二章 兵圍洛陽第一五一章 抵抗大唐第九十八章 張邁再升官?第八十八章 高昌攻防之二第一七二章 鏖戰第一四八章 巡河死線第六十八章 人之將死第一五八章 威震西域第三零四章 遼津第五十八章 三封信第一三四章 疏勒血戰夜第八十九章 西線第四十三章 犒胡第一七二章 馬蹄之下無國界第一九七章 渡渭奇襲之二七夕節求票第二四三章 養民如羊,不如養民如狼! 之二第一六零章 隔岸觀火第一七四章 開荒大元帥第一三四章 疏勒血戰夜第一五五章 決壩第二十八章 何恃無恐第九十七章 回敦煌去!第一二二章 論憲堂第二十八章 北庭驚警第二五三章 人心馬力第七十二章 這裡沒有張大都護第一二一章 德賊法患第二七八章 陌刀再現第七十六章 議和使者之二第一三二章 來日之天下!第三十一章 唐蹄之下,何敵不克!第一七七章 亢龍有悔第三十三章 綠化肇端第六十五章 星夜血緞第一六六章 司馬歸來第二九三章 遍地都是範延光第一八二章 戰爭的理由之三第九十一章 河蒼烽火第十八章 俱蘭城第五十八章 阱城第四十二章 東守西攻第一章 拆城第三十七章 征途的此端第十章 血污之城第五章 文武畢至第二九七章 閱兵前夕第二十三章 我不是楊易第四十一章 水的問題第一零一章 君臣關係第一三八章 張邁成親之二第二四九章 全面緩衝期的到來第一零九章 回紇公主第一一九章 定涼計第七十八章 狹路相逢之二第九章 下巴兒思之二第三十五章 車陣第三零四章 遼津關於課程調整以及更新調整第七十七章 小將突圍第一一五章 交心第一一六章 秋收前夕第十一章 人肉大燒烤第一四零章 一樣樞密兩樣人第一六三章 士子之心第二五零章 驅虎吞狼第九十六章 契丹王子第三一八章 楊易入京第二八四章 因糧第一零二章 八千里路不留行!第六十章 太白宗族第二章 長安特使第一一三章 戰後的難題第一零五章 全面進攻第二七六章 晉北縱橫第一零四章 火燎天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