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

bookmark

誰能想到敵烈部的一個輕蔑舉動換來的居然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戰爭,五萬大宋鐵騎開始在草原上馳騁劫掠,這是一種不對等的戰爭形態,也是一種報復性戰爭。

敵烈部是遊牧民族,他們除了一個河董城之外沒有別的城池,大多以族帳爲主,以小羣居的形勢散落在草原上,力量稍稍有些分散。

若是在往常,他們便集合起來對抗大宋的進攻,只不過現在的他們卻沉浸在歡慶之中。

開春的時候冰雪消融,草原上的百姓有着特殊的慶祝活動,首放節便是在春天的時候草場復甦之後的第一次放牧,寓意非凡。

敵烈部的人雖然擔心大宋的征討,但在更多的人看來宋軍剛剛從巨母城撤軍,不會那麼快的征伐敵烈部,待過過首放節之後,再把族人召集起來。

當然在敵烈部還是有萬餘人的騎兵以備不時之需的,別小看這萬餘人,若是在他們在草原上奔跑起來,不出三天就能增加到數萬人!

每個族帳都會有人加入到他們的隊伍之中,每個敵烈部的族人都會爲了自己的部落征戰,所有他們並不擔心,甚至計劃着在這次首放節後讓宋軍有來無回。

敵烈部的草原連契丹人都不能征服,宋人憑什麼征服?那些來自中原的“小滾”如何能與草原上的“大滾”相比?

“小滾”是指在馬背上一顛一顛的緩步前進,而大滾纔是真正的奔馳,所以他們把不會騎馬的人稱之爲小滾,能縱馬奔馳的人稱之爲大滾。

敵烈人知道大宋會報復部族,但沒想到會如此之快,在他們的印象中,宋人的軍隊在出兵之前需要大量的準備,和敵烈部說走就走完全不同。

但誰能想到剛剛從巨母城撤軍回朝的宋軍轉眼之間就投入戰場了?!

事實上這是單一思想在作怪,在敵烈部的思維中,軍隊只有一支,回到部族需要休養生息之後才能再次作戰,否則即便出兵也不會有多大的收穫。

理所當然的,敵烈部的人也認爲大宋就應該有一支軍隊,在攻伐契丹之後便要回朝休息…………

這不是敵烈的人愚蠢,而是一種無知的體現,對於不知道的事情,理所當然的用自己能看到知道的事情去代替,消息閉塞,只知蠻幹,這也是契丹人能數次鎮壓敵烈部的原因。

但你的無知和消息閉塞自然不能讓別人爲你買單,大宋也不會因爲敵烈部的人想法而改變戰術和戰爭的形態。

五萬騎兵馳騁敵烈部的草原,雖然是重甲騎兵,但大宋的戰馬完全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雖然是五萬人的騎兵隊伍,卻有八萬匹戰馬相隨。

有些戰馬直接被當作馱馬來使用,揹負沉重的鎧甲以及武器補給之類的,否則極爲消耗馬力。

大宋在同草原民族的作戰之中學到了有用的東西,這麼多年的征戰下來,早已是經驗豐富,背嵬軍“大宋第一鐵騎”的名頭可不是白來的。

背嵬軍在草原上如何征戰?

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屠殺,這個方法要因人而異,對待人口存量少的部族種羣非常有效,但對於人口存量極大的王朝和國家沒有太過明顯的收益,甚至會出現反作用,在道德上處於下風。

這也是趙禎從來不屠殺契丹人的原因,畢竟契丹是受到大宋承認的王朝,屠殺契丹人就等同於大宋無道,而另一方面把契丹變成了有道。

有道伐無道,無德讓有德,到時間大宋的被動可想而知,甚至會影響趙禎自己的統治地位。

而對於敵烈部,趙禎完全可以放手去做,楊懷玉完全可以放手去殺,原因很簡單,是敵烈部的人自己挑釁在向,是他們自己作死。

大規模的屠戮對人口存量少的部落種族就是一場災難,因爲本就基數少的他們會受到致命打擊,每屠戮一個族帳都是在把敵烈部的力量成指數級的消滅。

一千人也許對契丹算不上什麼,但對於人口本就不多的敵烈部卻是相當沉重的打擊,最簡單的例子,同樣是一千人,百分之一和千分之一哪個大?

楊懷玉率領背嵬鐵騎一路廝殺,所到之處幾乎是寸草不生,這是人類戰爭最徹底的方式,也是最野蠻有效的方式之一。

簡單粗暴的解決辦法在純粹的力量面前非常有效,大宋鐵騎的彪悍第一次在草原百姓面前表現出來。

草原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合居住,放牧也不是固定的,只有經驗豐富的老牧民才能知道在哪裡駐紮最爲合適。

爲此在出兵之前宋軍特意找了一個與敵烈部充滿仇恨的小部族,並從部族中挑選了極爲經驗最老道的牧民,爲的就是讓他們給宋軍做嚮導。

當年李廣也算是一代名將,雖然不懂政治的他最終未能封侯,可不能建功的部分原因和迷路分不開。

在草原尋找的最主要的標誌物便是厚厚的羊盤,這些羊糞堆積起來的東西是放牧的必需品,尤其是在寒冷的北方草原,更是必不可少的存在。

在冬日裡,厚厚的羊盤可以隔絕潮氣和寒冷,否則即便是最耐寒的羊也頂不住。

而那些老道的牧民可以按照草場和走勢很快尋找到羊盤,繼而尋找到敵烈部的族帳,首放節這一天每個族帳都會參加,這不是聚集在一起的活動,而是每個族帳獨立的祭祀。

並且也是一種約定成俗的規矩,在首放節這一天劃定的草場別的族帳就不允許再來了,不過在如此廣闊的草原上有着大把大把的草場可以選擇,但誰也不願距離部族太遠不是?

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也是哪個對敵烈部有着仇恨的小部族所建議的,這個時候去襲擊敵烈部纔是最好的選擇。

大宋的背嵬鐵騎在嚮導的指引下,很快便尋找到了一個小族帳,騎兵以最快的速度發起進攻,族帳中留下的都是老弱婦幼,年輕的草原漢子幾乎傾巢而出的進行放牧去了。

當他們回來的時候,看到的是被屠戮的族人以及燃燒的帳篷,此時大宋的騎兵再次出現,直接對他們進行圍剿。

每一場戰爭都是血腥的,文明的戰爭根本就沒有,戰爭的目的就是要把對方置於死地,此時的憐憫和同情毫無作用,只會讓你的刀鋒更加遲鈍,讓你的性命更加脆弱。

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見道門第兩千五百二十五章一賜樂業人的拉比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敵第兩千一百七十八章龐大的宗室羣體第一千二百二十章石批德撒骨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兩千五百六十七章阿母城中的密諜頭子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兩千六百零八章不安分的趙昀與不安分的方丈洲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二百一十一章皇帝的夢想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八百八十九章叛逆覆滅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兩千一百二十章帝王召見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虧一簣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七十章東宮巨響,黃金火藥的威力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兩千一百零五章守望相助的利益既得者們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二百二十五章驚現鉅款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兩千四百三十九章來自“螻蟻”的威脅第兩千兩百一十一章祁國公府的“替死鬼”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四百一十五章角廝羅的到來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三百三十三章孫沔之死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
第兩千二百三十五章帝國資本第一千二百七十一章皇城司第九百八十二章宋遼之間的心思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兩千二百四十二章大宋新問題第兩千四百八十六章大宋的要求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背嵬鐵騎第四百二十三章又見道門第兩千五百二十五章一賜樂業人的拉比第七百九十三章落入圈套不自知第八百二十一章不敵第兩千一百七十八章龐大的宗室羣體第一千二百二十章石批德撒骨第二百七十二章蒙了!都蒙了!第兩千零五十九章凌駕於資本之上第八百六十七章歐陽修的脊樑,大宋的脊樑第一千九百八十四章角廝羅的野望第二十二章殿前鐵板燒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趙禎的昭勳閣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九百三十章真假災民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兩千五百二十章趙禎的先見之明第一百七十六章斥責朝臣(第二更奉上)第兩千五百六十七章阿母城中的密諜頭子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六百九十八章歷史的天空第兩千三百四十三章西邊的異動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三山夾兩盆”第六百八十九章什麼情況?!第兩千六百零八章不安分的趙昀與不安分的方丈洲第一百四十七章水能載舟亦能煮粥第六百二十一章宋軍突襲第二百一十一章皇帝的夢想第一百零七章楊賢妃的誘惑第九百七十五章皇帝與皇帝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兩千兩百零七章東城豪門的“真面目”第二百四十四章流產的《武經總要》第兩千零七十六章人到死路必果決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海運與遷徙第三百六十一章崩潰前夕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大宋的壁壘第兩千三百一十八章精明的康巴人第一千九百四十三章文以栽道第八百零八章智者見智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公主尚嫁第兩千五百六十八章最賺錢的買賣第八十二章蘇小卿與王語嫣第八百八十九章叛逆覆滅第四百四十七章神秘的大宋鐵騎第兩千一百四十三章利益的交換第兩千一百二十章帝王召見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烏古部的薩滿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功虧一簣第二百零一章災民如潮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一千二百六十二章消失的破虜營第四百零七章油鹽不進的宋朝君臣第六百一十一章氣的吐血的遼皇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七十章東宮巨響,黃金火藥的威力第五百九十章歐陽修使西夏第一百七十三章皇后之死第八百四十六章取捨之道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宋人愛簪花第兩千三百六十二章火器主導的戰場第兩千三百五十三章何爲“有道”?何爲“無道”?第四百六十章一箭雙鵰的皇帝第兩千零三十二章巫瑪的索求第兩千一百零五章守望相助的利益既得者們第九百四十八章城中游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六百二十四章城破第二百二十五章驚現鉅款第一百九十六章廬陵歐陽修第一千零八章母儀天下、艸盛上出第一千零六十六章大宋的第二道安保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聖駕之上第兩千四百三十九章來自“螻蟻”的威脅第兩千兩百一十一章祁國公府的“替死鬼”第一千六百三十三章留一線第兩千四百零五章烈火焚城第六百六十六章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第六百六十章突如其來的決戰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兩千四百一十五章角廝羅的到來第兩千三百一十六章華夏的傳承與帝王的傳承三百八十章党項求放過第三百三十三章孫沔之死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貝爾騎軍第五百六十章少一個子都不行第兩千零一十二章宗哥城外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兩千四百九十五章華庭飲宴第兩千兩百一十二章內侍殿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