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蔡邕見了面,董明將自己在尚書檯寫好的東西遞給了他。
蔡邕眼睛也不太行了,眯着眼睛看的很是慢,但是再慢,也有看完的時候。看完之後,他臉上露出一個開心笑容,不過很快像是想到了什麼,又收斂了笑容,皺起了眉頭。
“伯照這個想法是很不錯,也有成功的例子放在那,但是....咳咳”蔡邕說到這裡,頓了頓,喝了一口茶潤了潤嗓子繼續道:“眼下朝廷的財政能夠支撐的起嗎?”
董明給蔡邕看的東西是關於建立公共書院的。其實就是建立公家學校,全天下所有縣城都建一所公家的學校,供當地百姓上學。
說白了,就是通過國家力量將教育資源下移,讓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夠有受教育的機會。而且,董明一開始也沒有打算將步子邁的太大。
在他的計劃裡,朝廷只負責建立書院、提供教師、負擔教師的薪水。但是書院的日常維護和運營,還是得從學生們教的學費裡想辦法。當然了,學費肯定不會太高,至少要保證富農能夠交得起學費。而且這個付出要比一家一戶培養一個脫產的讀書人要小得多才行。
書院的修建,就是當地縣衙和朝廷各自出資一半來修建,至於教師則在當地選拔。教師除了有俸祿拿之外,還可以免除自家的賦稅。這樣的條件對很多落魄的士子來說還算不錯,應該會有不少人願意出來當老師纔對。
當然了,任何事情都有風險。很可能會有人將自身的田產之類的都放在老師的名下用來避稅。但董明覺得無所謂,只要限額就行。比方說每個老師免除的稅負可以設定一個上限,超過了上限的部分還是要教的。
總體上來說,董明這樣做更多的是將一部分教育資源從世家大族豪門身上往下移動到了寒門士子、小地主階級、富農身上。更多的普羅大衆,其實仍然沒有太多的機會獲得教育資源。
飯一口一口吃,事情得一點一點做。他倒是想向後是那樣搞教育普及,但這是不可能的。人財物力都做不到。
哪怕是全天下所有縣城都建立一所書院,其實也是一個極其困難的事情。財政上,董明倒是有信心能夠抗住,可是教師上,他其實一點兒底都沒有。
“財政上,伯喈先生倒是不用擔心。”董明沉聲回道:“朝廷每年還是能夠拿出來這一筆款子的。現在的問題其實是沒有足夠的先生。”
蔡邕聞言沉默了一下,苦笑道:“讀書人,但凡有些機會,誰又會願意當一個教書匠呢?更不要說如今連朝廷都人手不足,肯定撥不出人手的。”
董明自然也知道這個道理,不過他此行的目的並不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跳過這個話題,繼續道:“只要咱們努力,辦法總比困難多。老大人,今天過來主要還是想問一下您的意見,這事兒能不能做?您支持還是不支持?”
“這種事情,老夫自然是支持!伯照可以放手去做,只要能夠辦成,那就是千古稱頌的大功績。”蔡邕一臉認真的回道。
“那就行了。”董明笑了笑:“咱們在朝廷當差,就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困難的。只要動手去做了,肯定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蔡邕對董明這一點是最爲滿意的,不管做什麼事情,不管有什麼困難,心氣都很高。
“好!你放心吧,你儘管放手去做,老頭子只要一天不死,就支持你一天。”蔡邕說的話擲地有聲。
“那就多謝老大人了。”董明拱手道謝。
“無妨!你我二人,不用這麼生分。”蔡邕笑了起來。
“倒是在下的錯了。”
兩個人說笑了幾句,董明便起身告辭了,他還要去跟其他人通通氣呢。
到了晚上的時候,董明回到了尚書檯,今晚他不打算回家了,反正尚書檯也有專門休息的地方。事實上,整個尚書檯,除了他之外,剩下的人基本上都是半個月回一趟家。
今天出去跑了一圈,跟袁紹、曹操、夏允、劉備等人都達成了一致,等到下一次早朝的時候,肯定會支持他提出這個建立公家書院的計劃。不過他們也跟蔡邕有一樣的擔心,那就是計劃是好的,到底有多大的可能實施。
雖然大家都是盟友,但是也不能跟着董明一條路走到黑不是?他今天不回家,就是爲了完善一下自己的計劃,讓他更具備可行性。
事實上,這個工作其實很簡單,主要就是繁瑣,耗時間。董明已經有了明確的思路,眼下就是按照這個思路往裡面填充東西就行了。
一下子鋪開肯定有些困難,錢不錢的無所謂,主要還是人手的問題。那就小規模的做唄,現在洛陽做。
問題不大!
洛陽這邊,連洛陽城在內,一共有二十一縣。分別是雒陽縣、河南縣、樑縣、熒陽縣、卷縣、原武縣、陽武縣、中牟縣、開封縣、菀陵縣、平陰縣、谷城縣、緱氏縣、鞏縣、成睾縣、京縣、密縣、新城縣、匽師縣、新鄭縣、平縣。
洛陽這邊可以不問,因爲已經有了明德書院,只需要在旁邊弄一個附屬小學就行了。剩下的二十縣,每縣都建立一個新書院,一共是二十個。
在董明的設想中,這些書院不用多大,頂天了能夠容納一百名學生即可。學生再多了,老師也不夠用。而且....董明嚴重懷疑每個書院能否收滿一百名學生。
每個縣城的大概需要一個操場,一個宿舍樓,兩個教室,一個食堂。規模越小,投入就越小。所有的設施都以實用爲主。董明的覺得,整個小區的成本應該控制在五百萬錢以內。這樣只需要兩億錢就足夠在這二十縣鋪滿書院。
這些書院只會接受六歲到十二歲的孩子讀書,每個人讀滿三年之後會參加結業考試,考試題目全郡統一。
考過了就畢業,畢業了就有資格直接參加縣試。其他人需要經過童子試之後才能參加縣試。
“對,得加一個童子試,這樣學校才能收到學生。再稍微暗示一下,書院的結業考試比童子試要簡單一些,這樣的話就算是世家大族也會考慮將孩子送進書院。還能從趁機讓他們出點錢。”董明嘀咕了一句繼續往裡面填東西。
既然有童子試,那就得跟董昭商量一下,確定好考試範圍以及評判標準。還有一點就是,這樣對其他地方的考生是否公平。
沒有享受同樣的教育資源就算了,考試還有不公平,很容易被有心人利用。這些都是要考慮清楚的。
不過做事情,就是這樣,不可能讓所有人都滿意。若是怕出錯不去做事情,那乾脆別做官了。這就是爲什麼,一個肯做事的貪官好過十個庸碌無爲的清官的原因所在。
後世的改開不也是一樣嗎?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至於沒富起來的那一部分會不會有意見?這不是廢話嗎,怎麼可能沒意見呢?但是這玩意主要還是看政府怎麼去引導,怎麼讓百姓們相信,國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他們好。
再者說,從整體上來說,仍然是所有人都受益了。只能說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大家獲得的利益不一樣罷了。
如果不去改開,不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不好意思很可能大多數人連眼面前獲得的好處都沒有。這麼一想想,是不是好受多了?
董明也打算按照這個思路來,先有文化幫助後有文化唄。只要是公立書院畢業的學生,在及冠的時候,需要任三年老師,才能繼續參加科舉。
當然也得給這些學生好處,不能讓人家三年白乾。這好處自然不可能是錢財上的了,能讀得起書的人,沒多少能夠看得上這點東西的。好處也很簡單,畢業了可以免除童子試,做了三年的老師之後,可以直接成爲秀才,有資格參加鄉試。
當然了,還有很多更具體的內容,比方說老師的薪俸是多少、每個縣城在哪裡修建書院、誰去做這件事,需不需要一個全新的衙門等等,都是要考慮在內的事情。
事情不難,但是董明估摸着得寫個兩三天才行。不過這書院的說法是說給這些人聽的,在董明看來,這就是個小學,教一些思想政治、算術、文學、歷史、自然科學什麼的,開蒙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