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勢變

bookmark

冠軍侯沒有認輸,在經歷最初的無謂憤怒之後,他逐漸冷靜下來,開始指使大臣們做出切切實實的反擊。

第一個行動的大臣是兵部尚書蔣巨英,大將軍韓星品級更高,但也沒權力獨斷專行,重大的軍令必須及時上報給兵部,再由兵部轉交給皇帝,在這個過程中,如果軍令有錯,兵部可以退回,要求改正,在錯誤十分明顯的情況下,兵部還可以直接否決此道命令。

所謂的錯誤,通常是字句不通、語義含糊、犯了避諱等等,改正即可,在極罕見的情況下,軍令中的某句話會出現明顯的歧義,這個時候,兵部就可以暫時否決此令,無需上報皇帝。

兵部的官員們聚在一起,反覆閱讀大將軍派人送來的軍令,到了倒背如流的程度,卻連筆劃錯誤都挑不出來,熬了整整一個晚上之後,兵部還是要否決軍令,理由很簡單:印章不清,有可能是僞造。

這是個荒唐的理由,除非大將軍本人親自攜印回京,誰也無法證明印章爲真,兵部實在無法可想,才撕破面皮做出這種事。

與此同時,兵部還要向各地駐軍直接發文,禁止將領們執行軍令。

天還沒亮,東海王就跑來敲門,有“廣華羣虎”相助,他的消息十分靈通。

韓孺子只有差不多一個時辰的時間阻止兵部,這是他與冠軍侯之間的短刀相接,比的是眼準手快。

兵部尚書蔣巨英與崔家沾親,東海王已經派人與他聯繫,蔣巨英只回了一句話:“職責所在,不論私情。”

楊奉立刻去找郭叢,京城一大批功名在身的讀書人早已摩拳擦掌,就等着有人露頭,兵部算是首當其衝。

半個時辰之後,兵部被一羣赤手空拳的書生包圍,他們堵住門口,不許任何人出門,高呼蔣巨英的名字,讓他出來對質,解釋一下爲何要阻止各地賑濟災民。

兵部離皇宮正南門只有百步之遙,成隊的宿衛士兵來回巡視,卻沒有加以干涉。

蔣巨英派人衝了兩次,可是這些書生不是翰林院的學士,就是國子監與太學的弟子,差人們不敢真的動手,數量上又不佔優勢,兩次硬衝都以失敗告終。

書生越聚越多,天光大亮之後,又來了一批老先生,其中一位白髮蒼蒼,是被弟子們攙來的,雙手顫抖着,當衆念出一份“絕交書”,斷交與蔣巨英的師生關係。

事情越鬧越大,連周圍的其它各部衙門也受到牽連,只好大門緊閉,乾脆不辦公了,以免書生們衝進來

期間來過幾隊士兵,試圖驅趕鬧事的讀書人,沒能成功,自己反而被驅逐了——宿衛八營不允許有人攜帶兵器接近皇宮。

韓孺子沒有閒着,天亮不久,他與東海王一塊去見英王。

英王身邊的望氣者名叫袁子凡,兩人一塊接見到訪者。

韓孺子帶來一份請願書,希望各部司衙門以蒼生爲念,不要阻止各地開倉放糧,並許諾今後絕不會追究失職之罪,韓孺子與東海王已經簽字蓋印,來請英王加入。

英王還沒怎麼睡醒,坐在椅子上不停地打哈欠,要筆要印,想將兩位侄兒打發走,袁子凡笑着阻止英王,然後與到訪者脣槍舌劍地爭辯一番。

“雖是皇子皇孫,卻無實權官職,又在爭位選帝時期,何敢幹涉朝政?”

“朝政擁滯,正是宗室子弟效命之時,爭位選帝,英王既是參與者之一,正該趁機揚名,爲何置身事外?”

“揚名的是倦侯與東海王,與英王何干?”

“所謂順勢而爲,我們兩人造勢,英王借勢,我們已經留下空白,英王是長輩,印章在前,我們不爭。”

“既然對大家都有好處,爲何不先去找冠軍侯?”

“我們正有此意,先見英王,乃是表尊長之意,英王若有興趣,我二人願奉英王爲首,一道去見冠軍侯。”

“英王年幼,不會參與此事。”

“既能參與爭位選帝,何出‘年幼’之言?”

……

韓孺子與東海王以二敵一,漸漸佔據上風,袁子凡身爲望氣者,擅長的是因勢利導,原以爲能夠輕鬆擊敗兩名年輕人,沒想到左支右絀,即將敗下陣來,臉色不由得忽青忽紅。

韓孺子壓制袁子凡,東海王轉攻英王,小聲勸他自己做主,“你是武帝之子,今後想當皇帝,現在就得練習一言九鼎,什麼事情都得自己拿主意……”

“英王,別聽他亂說。”袁子凡一邊應對倦侯,一邊還要注意英王,更加慌亂,心中後悔,早知如此,就該拒見這兩人。

英王卻已被說服,跳到地上,大聲道:“一起去見冠軍侯,問問他憑什麼藏着酒肉糧食,不肯拿出來!”

“對,非得讓他解釋清楚。”東海王賣力攛掇,也不管英王的理解有多少錯誤。

袁子凡畢竟只是一名望氣者,不能直接干涉英王的決定,僕人們早已準備好,立刻送上筆墨印章,英王大筆一揮,歪歪扭扭地寫下自己的名字,比韓孺子的字跡還要潦草。

然後叔侄三人出府,一塊前往冠軍侯府。

出門之前,韓孺子向袁子凡拱手道:“順勢而爲,勢既已成,袁先生爲何不順。”

袁子凡大笑,也跟着出發,半路上遇見了林坤山,他到處找東海王,已經跑了好幾處地方,一見面就苦笑道:“東海王爲何撇下我,一個人出行?”

“我看你睡得正香,沒忍心打擾你,來吧,一塊去見冠軍侯。”

隊伍逐漸擴大,消息不知怎麼傳揚出去,許多意想不到的人加入進來,大將軍與讀書人的舉動,顯然給宗室和勳貴發出了明確的信號,不少世家派人支援倦侯、東海王與英王,但是比較謹慎,家長沒有出面,派出的都是年輕子弟,許多人曾是倦侯麾下的勳貴營士兵,回京沒有多久。

名義上這支隊伍的核心是英王,他走在最前頭,不認得路,全由兩邊的倦侯和東海王指引,小傢伙很少出門,因此非常開心,又蹦又跳,時不時高喊一聲:“冠軍侯交糧!”

世家子弟們明白誰纔是真正的主導者,加入之後都向倦侯致意,有人甚至以軍禮相見,仍當他是鎮北將軍。

王侯府邸離得都不算遠,韓孺子一行人來到冠軍侯府前時,隊伍已經擴充到百餘人,後面還跟着衆多僕人,以及數量更龐大的百姓,這可是天子腳下難得一見的奇聞,誰都想看看熱鬧。

韓孺子和東海王故意放慢速度,中間幾次停下,向新來者介紹英王,將小孩子哄得更加開心。

他們在給冠軍侯反應的時間。

楊奉對冠軍侯的評價是少謀多斷,常常因考慮不周而犯錯誤,事後則歸罪於別人。因此,對冠軍侯不能搞突然襲擊,一驚之下,他有可能做出兩敗俱傷的決定,給他一點時間,讓身邊人多勸勸,一旦怒氣消失,冠軍侯又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將爛攤子甩給手下,自己只管指責。

將近午時,一行人來到冠軍侯府門前,將半條街都給堵住了,與兵部門前的讀書人遙相響應,很難說哪一方的聲勢更大一些,不過侯府門前的人比較客氣,沒有振臂高呼,沒有橫衝直撞,一大堆拜貼送到門吏手中,請他交給冠軍侯。

冠軍侯新婚不久,侯府門上的燈籠、喜聯等物還在,上百人站在外面,就像是來賀喜的客人,只是手中沒有拎着禮物。

正如楊奉所料,冠軍侯早已得到消息,在經歷暴怒、詛咒與一連串的混亂命令之後,他又一次冷靜下來,隨之而生的還有膽怯,冠軍侯終於發現,整個朝廷並非如他希望的那樣堅定地支持他稱帝,大多數人其實仍在觀望,冠軍侯暫時佔優,大臣們表現得忠貞不二,冠軍侯稍一失勢,他們立刻露出騎牆之態。

一直將鉅太子掛在嘴上的宰相殷無害,幾天前就聲稱得病,閉關不出。左察御史蕭聲和右巡御史申明志爲爭奪宰相之位,在冠軍侯面前最爲活躍,又是監察之官,沒有聖旨的情況,他們的權力最大,卻也不肯出面阻止放糧,反而勸冠軍侯暫忍一時。

兵部尚書蔣巨英獨木難支,冠軍侯也招架不住了。

爲了顏面,冠軍侯拒絕接見倦侯等人,望氣者鹿從心只好獨自出府,他比袁子凡更識時務,沒有與來客爭執,反而笑臉相迎,聲稱冠軍侯要務在身,不能出來相見,但是與倦侯、東海王、英王的意見完全一致,以爲放糧事大,越早越好,誰也不能阻止,兵部所爲,令天下人寒心。

尚不知情的兵部尚書蔣巨英,就這樣遭到出賣,成爲衆矢之的。

鹿從心將請願書帶進府內,請冠軍侯簽名蓋印,位置與英王並列,高於倦侯、東海王,隨後出府將請願書交還。

事實上,人人都清楚,由於皇宮不肯批覆奏章,這份請願書根本無處可送,任何一個衙門都不會接受,它只是一種表態。

隊伍轉而前往兵部,走出幾條街之後,英王認出道路,撒腿跑得飛快,對他來說,這是難忘的美好一天。

消息總是比雙腿跑得更快,衙門裡的蔣巨英終於聽說了冠軍侯的屈服,大吃一驚,反應倒快,立刻命手下官員出門,向衆人保證,兵部絕不會反駁或是否決大將軍的命令,一切都是謠言,他自己則在隨從的幫助下,翻牆逃跑,回到家中真的大病一場,很長時間沒再出門。

韓孺子又獲得一場勝利,可是如同對峙已久的兩軍,一旦交鋒,戰鬥就將持續不斷,直到一方戰敗退出,韓孺子遠未取得最後的勝利。

楊奉覺得時機已到,建議倦侯開始拉攏大臣,第一個目標就是對倦侯怨恨最深的左察御史蕭聲。全本小說網

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二章 兄弟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三百七十章 點醒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聖旨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四百九十四章 東海王的麻煩第三百六十六章 宮中從無爭鬥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無虛發第八十一章 拜訪者第七十一章 妻信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二百零三章 楊奉的選擇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書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亂的神雄關第十九章 進退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二百一十三章 先帝之規(求月票求訂閱)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一百九十章 做決定的總是一個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四百三十二章 勞碌命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與進宮純粹的感謝和不那麼純粹的自辯第二百六十五章 計劃提前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二百四十六章 忠犬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盡燈枯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單于的女兒(求月票求訂閱)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二百三十六章 外面的威脅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與進宮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次交鋒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五章 齋戒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純粹的感謝和不那麼純粹的自辯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一百六十六章 敢死之士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二百零五章 書與殘酒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五百二十三章 害怕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七十八章 遺孤第四百三十一章 諸王之宴楔子第二百八十八章 醜王賭約第十五章 奸詐是爲了救人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四百七十九章 羣盜無主第四百四十七章 新宰相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宮權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二百二十章 將軍請戰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三百五十四章 蜂擁而至的使者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即忠誠第三百三十五章 勇者的背後第四百八十三章 一場硬仗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聖旨第二百六十三章 人人都有計劃第三百九十二章 鋪路第三百三十六章 選人與用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牆上下(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門惡戰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二百六十一章 上官盛之怒第三百六十三章 後宮大勢
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二章 兄弟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三百七十章 點醒第八十五章 崔府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聖旨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四百九十四章 東海王的麻煩第三百六十六章 宮中從無爭鬥第一百一十四章 箭無虛發第八十一章 拜訪者第七十一章 妻信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二百零三章 楊奉的選擇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一百三十章 離寨第三百章 孰是孰非第二百一十六章 江湖事未了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四百三十八章 一本書第一百六十五章 混亂的神雄關第十九章 進退第二百二十四章 丟印第三百一十五章 文臣的選擇第二百一十三章 先帝之規(求月票求訂閱)第一百四十八章 囚犯第一百九十章 做決定的總是一個人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二百七十八章 跑在前面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一百四十五章 夜談第四百三十二章 勞碌命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與進宮純粹的感謝和不那麼純粹的自辯第二百六十五章 計劃提前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二百四十六章 忠犬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四百二十四章 佟妃緊張第四百五十二章 油盡燈枯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一百九十一章 大單于的女兒(求月票求訂閱)第七十七章 外祖母與外孫第四百四十三章 爲人母者第二百三十六章 外面的威脅第四百一十章 真相與進宮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四百二十六章 一次交鋒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五章 齋戒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三百四十二章 朕之職責第四百四十六章 下一位宰相純粹的感謝和不那麼純粹的自辯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一百六十六章 敢死之士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二百零五章 書與殘酒第三百三十九章 權臣的選擇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二百八十五章 無人瞭解的聖軍師第二百七十九章 高人相助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五百二十三章 害怕第五百三十四章 追敵第二百九十二章 醜王奇招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七十八章 遺孤第四百三十一章 諸王之宴楔子第二百八十八章 醜王賭約第十五章 奸詐是爲了救人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四百七十九章 羣盜無主第四百四十七章 新宰相第四百一十三章 重掌宮權第一百八十九章 打開城門(求保底月票)第四百九十八章 寒城第二百二十章 將軍請戰第二百七十六章 皇帝家事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三百五十四章 蜂擁而至的使者第二百六十八章 殺戮即忠誠第三百三十五章 勇者的背後第四百八十三章 一場硬仗第三百二十章 布衣聖旨第二百六十三章 人人都有計劃第三百九十二章 鋪路第三百三十六章 選人與用人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一百九十二章 城牆上下(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第三百一十三章 城門惡戰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二百六十一章 上官盛之怒第三百六十三章 後宮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