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未見,別來無恙啊。”穿着一身南蠻板甲的織田信長打着招呼。
源勝卿發現織田信長和幾年前相比明顯胖了些。按理說日子過得難熬人應該消瘦,可信長先生顯然是反過來了。不過人總得落一樣,信長的頭髮是越來越少了。織田的許多家臣長得歪瓜裂棗,不掉頭髮,而信長長得還算比較帥的,卻要掉頭髮,看來這就是宿命啊。
織田信長身後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瀧川一益和明智光秀也騎着馬出來歡迎。
明智光秀之前屬於客將,但當足利義昭玩出“衣帶詔”搞了個信長包圍網,自己在金崎撤退的時候差點丟了性命之後,他審時度勢,鐵了心加入了織田家,並且立下了不少戰功。憑着自己的才能以及信長奉行的能力主義,光秀已經逐漸躋身到了筆頭家老的層次了。
源勝卿覺得有些尷尬,可一想到家臣對自己說過的那些話,又將這份尷尬情緒一掃而空,拱手道:“馬馬虎虎、馬馬虎虎。”
僅僅靠着一羣海賊(還是借的)就能發展到如今的勢力,豈能用馬馬虎虎四個字來概況。這簡直是奇蹟了。
信長也不說過多的客套話,直接伸出手道:“請!”
話音剛落,一陣鐵炮聲震天,三河旗本的馬匹驚慌不已,唯有源勝卿、前田慶次和李赫倫的三匹蒙古坐騎若無其事地看看周圍,不爲所動。
“哈哈。”織田信長一陣大笑,讓鐵炮隊熄了火繩。“覺得怎麼樣?一般人可沒這個待遇。”
源勝卿勉強一笑。這個信長,會作怪的特點倒是一直沒變。
旗本衆好不容易安撫好坐騎,跟在源勝卿後面進入了岐阜城。
宴會上,伶人表演着節目。由於織田信長本質是個鄉下人,品味和公卿比起來比較正常,選的節目都是些滑稽逗人的,並不像能劇那樣讓不習慣的人感到惡寒。
衆人都陶醉在此刻的歡愉中,唯有織田信長讓源勝卿坐到他的身邊,端着白瓷酒盞
假裝喝酒的同時問他:“信玄是否真的已死?”
源勝卿點點頭:“確實已死。”
信長眼珠左右來回轉了轉,似乎在思考着什麼,然後又問:“怎麼死的?”
“箭傷加中毒而死。”
“箭傷加中毒?”
“正是。”
織田信長放下酒盞,問:“什麼時候的事情?”
源勝卿有些不太想提起那場慘敗,但仍然告訴了他:“三方原合戰之時。”
信長覺得不可思議,道:“那時武田軍形勢大優,信玄又是個不動如山的人,怎會被流矢射中?”
源勝卿說出了兩個字:“明弓。”
聽得這個新詞,信長的眼睛亮了一下,他對新鮮事物可都是很感興趣的,遂問源勝卿明弓是何物。
源勝卿看到李赫倫正在意淫長得比較漂亮的伶人,就把他叫了過來,指着他身上背的弓說:“這就是明弓。”
“可否讓我一觀?”
李赫倫便取下明弓,遞給了織田信長。
信長一開始還有些失望,覺得弓不過是老物,不像鐵炮、大筒那般吸引人。可當他拿到手裡試着拉一拉的時候,卻明顯感覺有些不凡,因爲這張弓拉起來非常吃力。
“呵呵,這張弓是四石反曲馬弓,五十丈內都可射殺具裝武士。在大明不過是五軍營馬弓手的標配。”李赫倫口中說的四石是明國的四石,遠超倭國的數倍,可見弓力非凡。不過他說四石弓是標配那實在是有些誇張了,就算專門訓練過的馬弓手,個個都能拉開這麼強的弓也是很難的。
李赫倫嘴裡跑馬的技術,源勝卿是見識過的,他早就不在意了。可是織田信長就不同了,信長把這些話都當真了。
“這麼強的弓,僅僅只是消耗品嗎……”織田信長陷入了深思。他不敢相信,在海的那一邊,那個明國是如此的強大。
信長正訝異的時候,李赫倫忽然嘆了口氣:“可惜啊……
”
“可惜什麼?”信長問。
“可惜再過幾年就用不上這些了。”
“爲什麼這麼說?”
李赫倫垂頭喪氣地說道:“因爲有神機箭啊。”他解釋,神機箭是一種箱形物品,內含大量火器,一旦點燃,即可連續發射火矢,一門神機箭在頃刻之間就能殺傷數百身穿鐵甲的戰士。
不光如此,李赫倫還繼續吹噓,說這種東西將來還準備和火槍結合,名字都已經起好了,叫“機關槍”,給每個士兵都配上,如此一來,還要弓箭作甚?
注:這些話從一個明代人口中說出來毫不奇怪,並非穿越。同時嚴重鄙視棒子拍的那部YY部電影。
信長擦擦額頭的汗,然後問道:“這種武器,你能做出來麼?”
李赫倫說着說着忽然咳嗽了幾聲,嘖嘖道:“這東西嘛,還是得專人制作,我是不懂的。”
信長聽了有些失望,他想的是如果自己能得到這種武器,直接擺到戰場上一通打,敵人來多少死多少,哪兒還怕什麼包圍網?
織田信長正在意淫的時候,源勝卿倒在留心屋裡的織田家臣。
織田家臣團在這幾年內發生了一些變化。通過各人的座位次序,源勝卿發現有些老臣不見了(領盒飯了或是被信長驅逐了),而有些先前地位不高的人反倒坐到了重要的位置。譬如前田慶次很討厭的前田利家儼然成爲了重臣;之前只能在門外替信長看鞋子的秀吉如今坐到了門裡面(當然是最末的位置);客將明智光秀如今成了家臣,地位不低,只不過在那張沒有波瀾的臉上偶爾可見些許不滿之色。除了這幾人,宿將柴田勝家、丹羽長秀、瀧川一益和池田恆興等人依靠着戰功和一些人際關係,依然佔據着首席位置。而最令源勝卿感到奇怪的是,軍師竹中半兵衛倒喜歡和羽柴秀吉坐在一起,不時聊上幾句。
這一番觀察下來,源勝卿已然心中有數。他把這些信息記在腦子裡,以待後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