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

bookmark

現代化戰爭中,被動防禦永遠無法取得勝利。

爲了守住漫長的戰線,第四步兵師不得不把兵力分散在整條戰線上。因爲陸戰隊已經證明集中部署炮兵的意義不大,所以在部署防禦陣地的時候,第四步兵師只能把數量有限的炮兵分散部署在幾處陣地上。

分散部署炮兵,讓美軍失去了最後的火力打擊手段。

面對第五十四集團軍的裝甲洪流,第四步兵師的處境非常艱險。在當天上午,美軍指揮官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的聯繫上前線作戰部隊,然後向第五十四集團軍的突破口增派力量。

因爲命令傳達不及時,所以美軍很難組織起有規模的反突擊。

根據第五十四集團軍的作戰報告,在十五日上午,美軍組織了十多次反擊,或者說打了十多次遭遇戰。每次的規模都不大,美軍的兵力很少超過一個營,而第五十四集團軍的前鋒部隊是一個整編裝甲師。

這些遭遇戰,沒讓第五十四集團軍的突擊行動受到嚴重影響。

相反,因爲早就考慮到美軍會組織反突擊,第五十四集團軍增強了前鋒力量,還爲突擊部隊安排了兩個炮兵營,所以在遭遇戰中,美軍不但沒有佔到便宜,反而吃了大虧,所有反突擊均被擊潰。

在德川東面、寧遠鎮的戰鬥最能說明問題。

當時,駐守寧遠的只有一個美軍步兵連,另外還有兵力相當於一個營的韓軍,總共只有四輛M1A2主戰坦克與六輛M2A3步兵戰車,此外還有一個配備了八十二毫米迫擊炮的炮兵排。

第五十四集團軍打過來之前,美軍向寧遠增派了一個得到加強的步兵營。

按照美軍的戰報,該營有三個機械化步兵連、一個裝甲連與一個炮兵連,此外還得到了一個坦克連與一個自行炮兵連加強,總共擁有十八輛M1A2主戰坦克、三十二輛M2A3步兵戰車、十二門M109A7自行火炮,此外還有三十多輛裝甲人員輸送車,以及十二輛自行迫擊炮車。

按照陸戰隊的標準,該營的戰鬥力絕對不差。

在寧遠,美軍也構築了較爲完善的防禦陣地。依託陣地的話,美軍完全有能力擋住第五十四集團軍的前進步伐。

可惜的是,美軍的增援部隊沒有及時趕到。

第五十四集團軍只比美軍提前十五分鐘到達!

遭遇戰打響前,美軍只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讓裝甲部隊展開。

可惜的是,面對十多倍的敵人,美軍根本沒有機會取勝。

當時,第五十四集團軍至少投入了三個營的兵力,其中一個還是標準的坦克營。

用上百輛99改與96式對付十八輛M1A2,沒有任何懸念。因爲兵力過於懸殊,大部分美軍坦克都得面對三輛以上的坦克,甚至有一輛M1A2同時被六發穿甲彈擊中,而美軍坦克在重壓下的反擊非常微弱。根據第五十四集團軍的戰報,只有一輛99改與三輛96試被穿甲彈打中,而且一輛96式是被友軍誤傷,四輛坦克中的三輛隨後均被修復,在當天晚上重新投入戰鬥。

在不到半個小時的裝甲對攻結束後,美軍增援部隊離寧遠的聯軍陣地不到五百米,而守衛寧遠的聯軍見到援軍被擊潰之後,立即喪失了鬥志,韓軍首先向回過頭來的志願軍繳械投降,隨後美軍也放下了武器。

直到下午,美軍才組織了第一次成規模的反突擊。

戰鬥發生在德川東南的昌介裡,這裡離平壤不到八十公里,正是第四步兵師防線上最爲薄弱的地方。

必須承認,美軍指揮官並不缺乏才能。

發現志願軍發起進攻後,第四步兵師的指揮官就認識到,昌介裡將是志願軍南下的必經之路。如果讓志願軍打下昌介裡,向南能夠進軍開城,向西則能攻打平壤,迂迴北上還能包圍德川與順川。

在組織戰術反突擊的時候,美軍指揮官一口氣向昌介裡派遣了三個營的兵力。

也許這點兵力不算什麼,但是當時第四步兵師能夠找到的,也就這三個營了。

至關重要的是,這其中有一個配備了三十八輛M1A2主戰坦克的裝甲營,另外兩個機械化步兵營也各有十二輛主戰坦克。

也就是說,第四步兵師在居民不到五千的昌介裡集中了六十二輛主戰坦克。

打到昌介裡的時候,第五十四集團軍突擊部隊也只剩下了大約四個營的兵力,主戰坦克不到七十輛。

從兵力上看,雙方旗鼓相當。

只是,這場戰鬥的看點不在雙方的坦克上,而是雙方的輪式裝甲戰車。

可以說,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第一場由輪式裝甲戰車唱主角的裝甲戰。

當時,美軍的三個營中,大約有九十輛輪式裝甲戰車,主要是“斯特瑞克”,其中三分之一是配備了機關炮與反坦克導彈的“步兵戰車”,而第五十四集團軍突擊部隊中也有大概一百輛輪式裝甲戰車,不過半數是配備了一百滑的自行突擊炮、或者說是輪式自行反坦克戰車。

這個配製方式,足以看出雙方都非常重視輪式車輛的反坦克能力。

美軍很好理解,東線戰場上的戰鬥,已經讓美軍認識到,坦克仍然是陸戰主角,提升部隊的反坦克能力至關重要。在短暫的休戰期內,美軍動用戰略空運力量,向前線運送了大批反坦克武器,並且爲手上的戰車進行了全面改進,主要就是爲大量不具備反坦克能力的戰車配備反坦克導彈。

顯然,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在電磁戰的大環境下,反坦克導彈的作戰效力幾乎爲零。在東線戰場上,美軍陸戰隊與韓軍的很多步兵戰車就沒辦法使用反坦克導彈,反而是配製在前沿陣地上,被當成直射火力使用的自行榴彈炮發揮了很大的威力。

如果有可能,美軍肯定會爲輪式戰車安裝大口徑反坦克炮。

可惜的是,在短短几天之內,顯然辦不到。

雖然美國陸軍已經加大了對反坦克突擊炮的採購力度,新生產的“斯特瑞克”戰車中半數以上都配有突擊炮,但是在第二次戰役打響的時候,美軍裝備的突擊炮非常有限,而且送到韓國的主要提供給了第二步兵師,用來補充在之前戰鬥中損失的裝甲力量,第四步兵師沒有得到一門突擊炮。

與美軍相比,第五十四集團軍的優勢就非常明顯了。

作爲輕型裝甲部隊,第五十四集團軍本來就沒有多少主戰坦克,因此在建設輪式裝甲部隊的時候,非常重視反坦克能力。雖然在實戰中,一百滑很難從正面打穿M1A2,但是隻要機動到位,肯定能夠擊穿M1A2的側面裝甲,對付M2A3這類的步兵戰車、以及聯軍的固定防禦工事,更是不在話下。

當時,導致雙方坦克難以發揮的,正是崎嶇的地形。

昌介裡位於中央山脈腹地,小鎮在一座山間谷地裡,面積不到兩平方公里,因此不管是防禦者、還是進攻者,都很難讓坦克展開,更難以讓坦克在崎嶇的山地裡作戰。輪式裝甲車輛更加輕便,在山間公路上的機動性更好,也就成爲了雙方的首選力量,成爲了裝甲突擊部隊的主力。

更重要的是,美軍沒有被動防禦,而是與志願軍打了對攻戰。

這也是很無奈的選擇。

在此之前,昌介裡裡前線超過五十公里,離東邊的第六十五集團軍也有三十公里,加上山區的阻隔,聯軍沒有在這裡部署重兵,甚至沒有構築完善的防禦陣地。在志願軍僅用幾個小時就打來之後,美軍別無選擇,只能儘量利用鎮子外面的崎嶇地形,爭取在鎮子外面擊潰志願軍的突擊部隊。

激烈的戰鬥從下午兩點過打到天黑。

因爲雙方均沒有準備夜戰設備,或者是夜戰設備在電磁戰中損壞,所以第五十四集團軍暫時停止進攻,美軍也退回昌介裡。

隨後,美軍動用戰略運輸機,向昌介裡空投了一批軍事物資。

雖然美軍的運輸機在電磁戰間隙進入,整個空投行動只持續了十分鐘,在配備了電磁彈頭的火箭彈落下之前就撤走了,但是美軍並沒獲得想要的電子設備,第五十四集團軍再次發動進攻後,一直對美軍進行了電磁壓制。

打到昌介裡的時候,第五十四集團軍已經推進了大約六十公里。

這個晚上至關重要,打下昌介裡,第五十四集團軍就在聯軍的防線上取得了突破,第四步兵師要麼全面後撤,要麼在戰線上等着被志願軍包圍殲滅。只是,這個晚上最重要的戰鬥不在昌介裡,而是在聯軍防線正面。

整個白天,只有第五十四集團軍在唱戲,其他幾個集團軍均按兵不動。

天黑後,黃峙博纔給負責正面強攻的第二十四集團軍下達命令。火力準備從七點四十五分開始,一直持續到八點四十分。

五十五分鐘之內,第二十四集團軍的獨立炮兵旅、以及從第四十七與第十三集團軍抽調過來的兩個炮兵旅向美軍第三步兵師的防禦陣地傾灑了近萬噸炮彈,覆蓋式火力打擊反覆進行了三次。

火力準備到位之後,第二十四集團軍的裝甲部隊才發起衝擊。

第196章 突襲第70章 外交戰場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58章 潛艇伏擊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298章 決裂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4章 首相之死第48章 虛張聲勢第79章 海灣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8章 千鈞一髮第6章 幽靈墜落第49章 首輪空戰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166章 硬骨頭第99章 妥協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19章 水深火熱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4章 反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1章 取經第6章 戰略籬笆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18章 總則第22章 大決戰第33章 科技戰略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11章 打擊利器第97章 戰略分歧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30章 緊急攔截第321章 起源第22章 出師有名第36章 急轉直下第5章 鐵娘子第35章 合理搭配第168章 暴風雪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78章 兩強標準第16章 中東戰爭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298章 決裂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62章 頭號王牌第17章 運氣不錯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54章 反擊第6章 戰略籬笆第32章 分兵攔截第18章 猛然覺醒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章 厚積薄發第54章 突然襲擊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54章 反擊第3章 本性難移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46章 豐收年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9章 新戰線第51章 再接再厲第41章 求生第40章 突襲第44章 艦炮怒吼第297章 警戒圈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39章 餘輝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27章 雷暴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14章 首相之死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73章 沉默是金第219章 做徹底第13章 分外事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81章 前沿科技
第196章 突襲第70章 外交戰場第129章 重返戰場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10章 欲蓋彌彰第31章 不可避免第107章 臨時政府第58章 潛艇伏擊第202章 分散的防線第298章 決裂第23章 堅持主見第14章 首相之死第48章 虛張聲勢第79章 海灣第172章 不戰而退第18章 千鈞一髮第6章 幽靈墜落第49章 首輪空戰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166章 硬骨頭第99章 妥協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19章 水深火熱第60章 艦隊北上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18章 政治決策第258章 金融戰略第24章 反擊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1章 取經第6章 戰略籬笆第225章 打過三八線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18章 總則第22章 大決戰第33章 科技戰略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00章 以快取勝第11章 打擊利器第97章 戰略分歧第8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30章 緊急攔截第321章 起源第22章 出師有名第36章 急轉直下第5章 鐵娘子第35章 合理搭配第168章 暴風雪第240章 涉險過關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78章 兩強標準第16章 中東戰爭第38章 戰役目的第126章 多種手段第151章 人盡其用第298章 決裂第260章 超級胡蘿蔔第62章 頭號王牌第17章 運氣不錯第87章 地區軍備競賽第25章 第一個轉折點第54章 反擊第6章 戰略籬笆第32章 分兵攔截第18章 猛然覺醒第313章 千年戰爭第184章 失蹤的潛艇第11章 玩火自焚第2章 厚積薄發第54章 突然襲擊第59章 空戰新面貌第54章 反擊第3章 本性難移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133章 疏忽大意第46章 豐收年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316章 理智與成熟第19章 新戰線第51章 再接再厲第41章 求生第40章 突襲第44章 艦炮怒吼第297章 警戒圈第118章 壯士斷臂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39章 餘輝第143章 雙重攻擊第220章 布里斯班第127章 雷暴第12章 漸行漸遠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14章 首相之死第255章 最後方案第73章 沉默是金第219章 做徹底第13章 分外事第134章 技術優勢第81章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