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2章 量子理論

bookmark

在反重力場技術之後,人類取得的最大科技成果,絕對是量子物理學上的重大突破。

量子理論幾乎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同時問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學家都認爲,前者解釋微觀世界,後者解釋宏觀世界,共同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也能夠完美的解釋所有物理學現象。

隨着對量子物理學的深入研究,很多科學家發現並不是這麼回事。

人類在量子理論領域的深入研究,始於一項技術需要,即前面提到的量子通信技術。在理論上,量子通信技術不受空間與距離限制,能實時傳遞信息,通信效率遠遠超過已知的任何一種手段。

爲此,中國政府首先在該領域投入鉅額科研經費。

最極端的工程,就是環繞地球同步軌道,建立一條長達二十六萬三千公里的環形粒子加速器。

這項工程,足足花掉了二十年,在二零八二年才正式完成。

事實上,這條環形軌道,正是後來的軌道城市的基礎,即宇宙人類誕生之地就建立在這條環形加速軌道上。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一項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巨型工程。

如果從工程量上講,月球基地都算不了什麼。

在二零六三年到二零八二年之間,中國政府在這個項目上投入了近三千萬億元,動用了差不多一千萬名勞動力。爲了向地球同步軌道運送物資設備,中國政府總共建造了三千艘大型軌道飛行器,最小的都能裝載上千噸貨物,最大的則能裝載五千噸重的大型設備。在長達二十年的工期內,總共有大約兩億人蔘與、或者間接參與過該項工程,還有更多的人在從事相關工作。

發展到最後,這已經不是中國的科研工程了。

主要就是,耗費太大了。

從二零七一年開始,美國、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加拿大與澳大利亞先後參與進來,一些國家提供工程建設幫助,一些國家提供工程款項,最終演變成了國際航天工程。

到最後,該工程花掉了近一點五億億元,運送的物資設備總量高達四百億噸。

工程建成之後,在晴朗的夜晚,人們在地面上就能看到如同腰帶一樣環繞在地球上空的加速軌道。

準確的說,是一串橫掛在夜空中的“鏈珠”。

原因很簡單,在最初的時候,環形加速軌道不是一個完整的圓環,而是由一萬多個加速結點組成,每個加速結點的長度在一公里左右,直徑大約五百米,是一個兩端開放的空心桶狀體,兩個相鄰結點的距離在二十五公里左右,沒有直接連接,每個結點都單獨與地球保持相對靜止狀態。加速器工作的時候,被加速的粒子依次從這些結點中通過,在稍微改變方向的同時加速。如果是加速一顆質子,在繞加速器飛行一週之後,速度就能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九十九。

最初的時候,有科學家對建造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提出了質疑。

當然,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爲反重力場推進技術已經能把飛船加速到光速,還有必要專門建造爲粒子加速的加速器嗎?

只是,這種質疑也很沒道理。

重力場理論已經證明,通過反重力場技術給物體加速,與通常方式完全不同,即反重力場技術利用的是重力場能,也就是空間能,而這種能量對人類來說還極爲陌生,對於研究微觀物理學沒有任何幫助。

事實上,在此之前,中國物理學家已經做過這方面的嘗試。

當時,陸雯還沒有退休,組織進行了一次針對微觀粒子的加速實驗,採用的就是反重力場技術。實驗結果表明,因爲基本作用原理不同,由空間能加速的粒子在相互碰撞時的物理表現截然不同。

也就是說,用反重力場技術給微觀粒子加速,根本就行不通。

隨着重力場理論的不斷完善,科學家很快就發現了其中的關鍵原因。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反重力場技術實際上是在微觀層面上作用於物體之上,即在加速的時候直接針對基本粒子,因此通過反重力場技術加速之後的微觀粒子在物理表現上,肯定會出現差異。

顯然,粒子加速器用的不是空間能,而是電磁能。

如此一來,在加速的時候,不是直接作用在基本粒子上,因此微觀粒子在加速之後的特徵更符合量子理論。

原因很簡單,在量子理論中,根本不涉及空間能。

正是有了這樣的理論基礎,中國才決定建造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並且最後把幾乎所有發達工業國家都拉了進來。

事實上,這也是建造工作在二零六三年才正式啓動的主要原因。

要知道,直到二零六三年,中國的理論物理學家才基本上肯定了空間能是超過了量子理論與廣義相對論的一種全新的能量,因此在進行與量子理論有關的實驗時,肯定不能使用空間能。

做個簡單的類比,就好像在覈爆炸中,牛頓力學三定律不起作用一樣。

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只是對於仍然處於矇昧狀態的人類來說,還是花了好幾年才搞明白。

當然,這也正好吻合了羅素提出的科技大爆炸理論。

說白了,就是人類提前了兩百多年瞭解與掌握了空間能,科學發展規律被打破,提前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此時的人類,就好像一羣剛剛學會了生活的原始人突然進入了工業時代,發現到處都有火種,卻對提高鑽木取火的方法沒有任何幫助一樣。

當然,這是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因爲量子理論是不可取代的物理學理論。

從某種意義上講,只有量子理論是橫貫整個物理學的,而且也只有量子理論能夠準確解釋微觀現象。從根本上講,重力場理論仍然是宏觀物理學理論,主要用於解釋宏觀物理學現象。與廣義相對論相比,重力場理論最大的突破是引出了空間能,並且把宏觀物理學推廣到了空間能領域。也就是說,重力場理論,實際上無法完全解釋微觀物理學現象,仍然需要量子理論加以完善。從另外一個角度講,重力場理論,實際上又是微觀與宏觀物理學理論之間的橋樑。

只是,這屬於更加深奧的物理學理論了。

當然,在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投入使用之後,物理學家很快就在量子理論領域取得了重大收穫。

到二十一世紀末,物理學家已經發現了十多種微觀粒子。

這些新的發現,逐步完善了量子理論,並且對一些以前無法解釋的現象,給了較有說服力的答案。

只是,離成功,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當時,物理學家已經發現,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仍然太小了,仍然沒有讓物理學家見識到理論上一定存在的基礎粒子。

所謂的基礎粒子,就是最微小的、無法再分的粒子。

或者說,基礎粒子是組成現有世界的根本物質,已知的所有物質,不管是正物質、還是反物質,都是由基礎粒子構成的。

那麼,基礎粒子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可惜的是,直到二十一世紀末,物理學家也無法給出明確答案,因爲物理學家發現的微觀粒子,實際上都可以繼續分解。也就是說,這些微觀粒子,實際上都是由更加微小的粒子構成的。

繼續分解,就得依靠加速器,即讓這些微觀粒子以極高的速度碰撞。

到了二十一世紀末,國際量子理論研究會的物理學家提出,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所提供的能量已經達到極限,仍然沒有發現基礎粒子,因此應該由國際社會共同出資,建造一座更大的粒子加速器。

當時,就有物理學家提出,繞太陽建造粒子加速器。

建造方式與地球同步軌道粒子加速器差不多,在環繞太陽的軌道上,安放上百萬個加速結點,讓被加速的粒子依次從這些結點間通過。因爲規模大得多,所以科學家估計,能夠在這臺加速器裡找到基本粒子。

問題是,這項工程的規模與實際花費,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國家的承受力。

要知道,在理論上,環日粒子加速器的建造成本是地球同步軌道加速器的一億倍,甚至更多。

以當時的情況,恐怕人類聯合起來也辦不到。

結果就是,政治家都認爲量子理論物理學家是些瘋子,也就暫時沒有把建造環日粒子加速器的事情放在心上。

必須承認,人類在這個時候,差點毀在了政治家手裡。

要知道,這一耽擱,就是足足二十年。

對於分秒必爭的人類文明來說,二十年幾乎意味着毀滅與倖存的區別。

當然,也不能完全責怪政治家,畢竟人類的經濟實力在二十一世紀末依然非常有限,無法承擔如此巨大的科研工程。

只是,有一點不可否定,即在物理學領域,量子理論已經成了攔路虎。

能否在量子理論上取得重大突破,將直接關係到人類文明能夠取得多大的科技成就。

到了二十一世紀初,量子理論上的限制,已經對人類文明的生活、生產、以及宇航探索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這下,就算有困難,也得上馬了。

第25章 強攻第21章 一鍋端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86章 全力以赴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5章 強攻第41章 孤注一擲第15章 預判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1章 精密計劃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7章 突然襲擊第205章 突襲第48章 全身而退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43章 門檻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33章 引流疏導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62章 開戰在即第39章 投送力量第81章 防空攔截第166章 硬骨頭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42章 第五代第13章 周密計劃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60章 圍剿第20章 政治聯盟第2章 經濟基礎第32章 分兵攔截第5章 來晚了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4章 無聲對抗第11章 不可否缺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62章 彈雨第298章 決裂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45章 越界第11章 經濟圍剿第8章 泰然處之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35章 聲東擊西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8章 擴軍浪潮第42章 第五代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61章 戰略打擊第43章 南亞明珠第29章 本質第14章 戰爭前奏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6章 準備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84章 戰將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99章 妥協第126章 內訌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34章 公衆事件第68章 歷史時刻第38章 打工皇帝第56章 快馬加鞭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302章 覺醒第175章 犯糊塗第55章 墳墓第83章 試探第122章 拖後腿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60章 立即反擊第65章 再次見面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37章 遠洋護衛第57章 戰術偵察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47章 唯一選擇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8章 猛然覺醒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5章 奮起一戰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53章 巧合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205章 突襲第29章 力挽狂瀾第72章 對峙第95章 迎難而上第3章 絕不是巧合
第25章 強攻第21章 一鍋端第27章 動盪的根源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30章 理智決策第86章 全力以赴第49章 彈道導彈第25章 強攻第41章 孤注一擲第15章 預判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1章 精密計劃第49章 主角與配角第7章 突然襲擊第205章 突襲第48章 全身而退第73章 捆綁政策第113章 兩個人的冒險第43章 門檻第93章 最後的攻擊第33章 引流疏導第104章 安曼會戰第62章 開戰在即第39章 投送力量第81章 防空攔截第166章 硬骨頭第228章 毀滅性武器第42章 第五代第13章 周密計劃第51章 中東轉折點第60章 圍剿第20章 政治聯盟第2章 經濟基礎第32章 分兵攔截第5章 來晚了第38章 全球性災難第14章 無聲對抗第11章 不可否缺第69章 左右爲難第162章 彈雨第298章 決裂第19章 關鍵結點第256章 取勝的基礎第45章 越界第11章 經濟圍剿第8章 泰然處之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301章 暴政時代第35章 聲東擊西第246章 登陸美國第8章 擴軍浪潮第42章 第五代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61章 戰略打擊第43章 南亞明珠第29章 本質第14章 戰爭前奏第73章 關鍵裝備第16章 準備第36章 高不成低不就第84章 戰將第315章 文明義務第99章 妥協第126章 內訌第118章 海上巨無霸第161章 戰術新應用第34章 公衆事件第68章 歷史時刻第38章 打工皇帝第56章 快馬加鞭第112章 了不起的勝利第302章 覺醒第175章 犯糊塗第55章 墳墓第83章 試探第122章 拖後腿第106章 抓住機會第60章 立即反擊第65章 再次見面第209章 裝甲會戰第37章 遠洋護衛第57章 戰術偵察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312章 個體與整體第47章 唯一選擇第222章 邊打邊談第112章 絕地反擊第18章 猛然覺醒第49章 場外因素第25章 奮起一戰第106章 陸戰隊熱身第53章 巧合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123章 核潛艇的明天第205章 突襲第29章 力挽狂瀾第72章 對峙第95章 迎難而上第3章 絕不是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