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古戰場(俗稱武赤壁),是我國古代著名戰役中惟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是東漢末年“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位於赤壁市赤壁鎮。赤壁大戰意義重大,赤壁之戰後,出現魏、蜀、吳鼎峙局面,即歷史上的三國時期。赤壁古戰場風景區主要景觀有:赤壁摩崖石刻、武財神廟、周瑜塑像、鳳雛庵、翼江亭、赤壁大戰陳列館、赤壁碑廊等,幾乎都是當代的人工景點。景區內部交通並不複雜,遊客根據指示牌步行遊覽即可。
在赤壁山臨江懸崖上,刻有“赤壁”二字,這就是景區內的“赤壁摩崖石刻”。傳說當年赤壁大戰,孫劉聯軍大勝後把酒慶功,周瑜提劍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後。雖然是傳說,但這兩個字,也成爲了古戰場的標誌性景點。
武財神廟中供奉着關羽關二爺。關羽從古至今被各地商人供奉,關公像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爲武財神。翼江亭在赤壁山臨江磯頭,建於1936年,相傳赤壁大戰時此處爲周瑜的指揮哨所,站在此亭中,可憑欄遠眺隔江烏林,爲當時曹軍駐紮的大本營。在赤壁磯頭,有一處開闊平地上,矗立着三國東吳都督周瑜的石雕像,這座塑像是1991年元月豎立起來的,您整個雕像把周瑜“欲與曹公試比高”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赤壁摩崖石刻在赤壁山臨江懸崖上,刻有“赤壁”二字,字體各長150釐米、寬104釐米,據說當年赤壁大戰之時,孫劉聯軍火燒曹軍戰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邊崖壁映得通紅,曹軍大敗,孫劉聯軍把酒慶功,酒酣之餘,周瑜提劍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 武財神廟關羽從古至今被各地商人供奉,關公像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爲武財神。 翼江亭赤壁山臨江磯頭,有一處涼亭,以赤壁山、鐵山似昆鵬兩翼而得名。相傳赤壁大戰時此處爲周瑜的指揮哨所,站在此亭中,可憑欄遠眺隔江烏林曹軍駐紮的大本營。此亭六柱六角,仿明清建築風格,重建於1936年,亭柱有民國蔡漢卿手書前人的楹聯一副:“江水無情紅,憑弔當年,誰別識子布危言,興霸良策;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蹟,憂懷想周郎聲價,陸弟風徽。” 拜風臺又名武侯宮,在赤壁山東南處的南屏山頂,是爲了紀念在赤壁之戰中,諸葛武侯在此"設壇臺、借東風、相助周郎"而建造的。整個建築分前後兩殿廟堂,內殿供有劉備、
東坡赤壁位於黃岡(古黃州)的西北邊的赤壁公園,因山陡峭如壁,山石赭紅色,故稱“赤壁”。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號東坡)曾經貶來黃州任團練副使,常到此遊玩,泛舟江上,把酒臨風,寫下大量詩詞和文章,後人因此將赤壁和蘇東坡的名字聯在一起,名“東坡赤壁”。
進入公園,有座東周古城遺址。買票進入景區,只見花團錦簇,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景色宜人。
古代戰事烽煙頻起,能夠載入青史的亦數量不少,然而歲月滄桑,原貌尚存的古戰場遺蹟卻是越來越難以尋覓,震古爍今的赤壁之戰發生在長江之濱,此戰本身就對三國鼎立歷史格局形成起着決定意義,加上有《三國演義》的精彩描繪,赤壁披上了濃烈的神奇,這個古戰場 遺址自然令人神往。
近日我到了湖北嘉魚,得知其正好與赤壁相鄰,於是便專程前往一趟,試圖探尋古代那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蹤影,體味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意境。
景區的門前是一個開闊的廣場,廣場上石鼎整齊排列,旌旗迎風招展,門樓亦是巨大的仿古建築,前國家領導人題寫的“三國赤壁古戰場”牌匾懸掛在正門之上。
進入景區,我見到大門兩側安放着兩個巨鼓,徵得同意後我徒手使勁敲了幾下,鼓聲在迴盪、在擴散,試圖增添古代戰場氣壯山河的氛圍。站在鐘鼓樓眺望仿古建築羣,塔樓交錯,城牆高築,水域縱橫,橋樑連接,蘆葦漫布,雖然是明顯是現代人所建,但也較完整地復原了三國時期長江要塞的情形。乘船越過吳水軍寨,掠過赤壁塔,到了跑馬場,見到遊人策馬奔騰,便聯想到古時的金戈鐵馬,只是無論如今的策馬人怎樣的賣力演繹,也難以展現古戰場的壯觀,不過在赤壁大戰陳列館中,通過模型、文物、圖片、文字等,我還是領略到發生在這裡的劉孫聯軍抵禦曹軍的激戰場面,我注意到展館中央是一個全景電影廳,可惜沒有放映,相信更能形象展現歷史上的赤壁之戰。
我其實一直在尋找摩崖石刻,因爲景區的大部份建築物都是後人所建,唯有那刻有“赤壁” 二字的摩崖是赤壁之戰的見證,按照標誌牌的指引,我終於走到了摩崖之上,這裡豎着周瑜的潔白塑像,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帥雄姿英發側目注視滾滾的長江,眉宇之間隱約透露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愁意。
摩崖在江邊,沿着石階從上而下,在觀景廊纔看到峭壁上刻着的“赤壁”,再細緻觀察,又發現旁邊還有同樣的兩個字,只不過是沒有那麼明顯,也沒有顏色,據記載這兩個字是周瑜在大戰勝利後,擺酒慶功時揮劍在此深深刻下的,這兩個遒勁的大字各長150釐米,寬104釐米,歷經千餘年風吹雨打,如今更顯得蒼勁靈秀,是全國重點文物。另外在赤壁兩字間還有個白色的符號,似浮雲又象是浪花,當時並不知表示是什麼意思。
摩崖邊的江面開闊,滔滔江水橫流,岸邊佈滿巨石,凸凹不平,尖圓莫測,顯然不是人工所爲,這些石頭與峭壁,真真正正經受過赤璧之戰的洗禮,我撫摸着石頭,彷彿感到它曾經的熾熱,大火焚燒江面上的曹軍戰船,岸邊的石頭豈能冰冷,而且炮火連天勢必使石頭隨之而爆發。
我看到巨石都有些褐紅,不知是炮火烤紅,還是兵士的的血染紅,總之這一片的紅伴隨着赤壁這個名字流芳千年,原來赤壁的名字來源於峭壁和岸邊岩石的顏色,而赤壁之戰更爲這個名字增色不少。後來經查證,才知道兩字之間的符號是“鸞”字的變體,是道教的符,據說赤壁之戰死於江裡的人成千上萬,晚上曾經聽到有陰魂在哭泣,刻上此符後才鎮住,幸好在現場不知何故,否則面對江水也會不寒而慄的。
赤璧之戰取勝的關鍵是孔明借東風,三國演義把這個故事描繪得神符其神,從摩崖上來,我又開始尋找拜風臺,本以爲臺一定在赤壁最高處,但那裡只有望江亭,沿着小路向前走,經路人指點,再攀上一座名叫南屏山的山坡,纔到了拜風臺,相傳這裡是爲諸葛亮設壇借東風之處,宋朝時在此建座武侯宮,幾經蒼桑原建築物己蕩然無存,眼前的黃牆金瓦的拜風臺是民國的建築,但殿內有一塊殘碑碎塊有個“臺”字,據說是重建時挖掘出來的。
現在的拜風臺與武侯宮是合二爲一的,前殿正中的是諸葛亮的浮雕半身像,只見他一手執手,一手執鵝毛扇,深隧的目光顯示出大智若愚的氣度,強櫓灰飛煙滅的戰果來源於此,雕像兩側的對聯“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更是對其一生的概括,前殿還有20塊石刻畫,展現諸葛亮一生的精采瞬間,在拜風臺內,我回味着周瑜評價諸葛亮的話“此人有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測之術”,其實諸葛亮之所以爲歷代的尊崇,除了他過人的智慧之外,更重要的是謙虛謹慎的行爲和鞠躬盡粹的高尚情操。
離開赤壁前,我特意選擇了一家魚莊就餐,吃着長江鮮嫩的迴魚,香濃的鳳尾魚,爽脆的藕片,我慨嘆戰爭終究是不受人類喜愛的,追求和平,把戰場變爲魚米之鄉纔是人間正道。
毛**在《論詩久戰》中說: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以少擊衆,以劣勢對優勢而獲勝”的著名戰例。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劉聯手,在赤壁大破曹操,赤壁如今是我國唯一尚存原貌的古戰場遺址,它以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吸引着中外遊人慕名前來。赤壁之戰爲什麼能以少擊衆,以劣勝優?讓我們漫遊赤壁,憑弔古人,探尋其中奧秘。赤壁之戰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主要是“善聯巧借”。如今市場競爭如火如荼,世上追逐人生目標者強手如林,如果您能從赤壁旅遊中領略先人的智慧而古爲今用,也就不虛此行了。
赤壁市(原蒲圻市)位於京廣鐵路和京珠高速上,早上從武昌向南乘車用一個多小時,然後從赤壁市乘汽車到赤壁鎮約半小時。一下汽車就到了三國赤壁古戰場城樓,穿過城樓,出現在眼前的就是赤壁古風門樓, 下面就讓我們在遊覽古戰場中回顧歷史,尋找答案吧。
拾級上金鑾山,右邊是龐統井, 眼前一座與龐統密不可分的建築展現眼前名爲鳳雛庵。庵前有一株高大的千年銀杏樹,人稱這銀杏樹是龐統親手所載,現庵堂建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原爲九重大殿,今僅存最上一重,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由三個殿室組成,跨金正殿,迎面神臺上端座着龐統的塑像,其神態安詳,若有所思。赤壁大戰前,傳說龐統曾在此披閱兵書,後巧遇蔣幹,並隨其過江,僞投曹操,向曹操獻連環計,使曹軍戰船連在一起,爲火燒曹軍戰船立下了不朽戰功。
接着來到南屏山, 相傳當年諸葛亮披髮仗劍,步罡踏斗,向天帝借東風的祭風古臺就築在這依山傍水的山上。南屏山是一堵綠色的屏風,一年四季蔥綠濃郁,風景如畫。往事越千年,赤壁之戰的漫江濃煙早已消散,沖天大火也已熄滅,但青山壁立,日月依舊,處處勝蹟。在南屏山的綠樹掩映之中有一二進殿式的建築物——拜風臺,又名武侯宮。武侯是指因諸葛亮生前功勞大,死後被劉禪封爲忠武侯,宮是道教建築名詞。拜風臺就是當年諸葛亮祭借東風的古遺址,當時的祭風臺是臨時搭建一個土臺子,臺高9尺,分上、中、下三層,可容納士兵120名。經過1700多年的風雨洗禮,過去的土臺子已不復存在。武侯宮,初建於宋朝,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再次修繕後定爲吳主廟,明朝萬曆38年(公元1610年)嘉魚知縣葛中憲又將其改名爲“拜風臺”,現存的拜風臺系1936年赤壁道人重建,重建時還掘出“祭風臺”三個大字的殘碑,這樣也就更加證實當年諸葛亮就是在這個地方祭借東風的。赤壁碑廊位於拜風臺左側,建於1986年,內有二十五塊大理石碑,上刻有李白等歷代名家詠歎赤壁之戰的詩、詞共二十五首,均爲當代著名書法家手筆。這些碑刻,行、草、篆、隸,各具千秋,精雕細鏤,堪稱不朽之佳作。
從南屏山不到一箭之地便是赤壁山,赤壁大戰陣列館位於赤壁山右側的子龍灘,是我國第一個以古戰史爲主題的專題陳列館,於1994年10月國家和地方共投資450萬元建成,總面積2069平方米,外形的奇特,有它特定的涵義。《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話是:“凡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陳列館的中間圓形頂,雄居中央,涵蓋三室,象徵祖國團結統一,意喻合;旁邊呈半獨立狀的三室代表赤壁戰後的魏、蜀、吳三國鼎立,意喻分;中間圓形頂又仿周瑜的頭盔所制,體現出赤壁大戰的總指揮——周瑜。
平面看似太極八卦圖,象徵諸葛亮,側面看似古戰船,體現了赤壁大戰以水爲主,整體看又似風火輪突出了赤壁大戰的以火攻爲主,整個陳列館含一廳三室,它通過內容豐富的壁畫、模型、圖表、文物、文史資料以及七組蠟像故事,一組大型仿唐三彩人物塑像,以展示赤壁之戰的戰區概況,社會歷史及全過程,讓人從現實中走向歷史,再現了東漢末年的人文歷史和當時三國赤壁鏖兵的壯觀場面。
經過陳列館來到赤壁山頭,眼前的這座周瑜石雕像是於1990年秋落成,由湖北省博物館的程德興設計。周瑜雕像造型揉合了漢畫像石刻、北魏石刻和現代建築藝術的雙重優點,寫實結合寫意,既考慮歷史環境,又爲旅遊服務,而且偏重後者。周瑜的戰袍設計就體現了這種特點,從正面看,東風吹來,戰袍飄向西北與孔明設壇祭風的東南風向相吻合;反面看,象一面石壁,和“赤壁”意合。底座設計別具匠心。那刀劈斧刻的紋絡象徵拍岸的驚濤,三個層次比喻“捲起千堆雪”,從蘇軾的詞中取意,同時也隱喻了三國鼎立。雕像底座寬高各2米,長3米,人像高6.85米,由26塊花崗石雕砌而成。全高8.58米的石像,有5個成年人加起來那麼高。您看周都督手持利劍,目光英武,面對曹軍的二十多萬強敵毫不畏懼,整個雕像把周瑜“欲與曹公試比高”的英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
再看翼江亭。翼江亭原爲周瑜的前沿觀察哨和指揮所,因赤壁山如鯤鵬的翅膀斜插江心而得名,由國民黨某師師長蔡漢卿所建。亭柱上的這幅楹聯是根據明末清初詩人朱彝樽的《滿江紅·吳大帝廟》縮寫而成。我們看上聯:江水無情紅,賃吊當年,誰別識子布卮言興霸良策。這是說水火無情,戰爭無情。赤壁之戰時,這裡的江面都被那場無情的大火映紅了,現在我們追憶當年,自然會想起這場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子布是指張昭,東吳的三朝老臣,官封長史。興霸是甘寧,東吳年輕的水軍將領,原是江夏黃祖部下,投奔東吳後向孫權獻策,先奪江夏再取荊州,以鞏固江東基業。此主張卻遭到了張昭的強烈反對,關鍵時刻孫權明辨是非,力排異議,採用了甘興霸的良策。此聯以甘寧、張昭之爭,盛讚孫權善納良策。我們看下聯:湖山一望碧,遺留勝蹟,猶懷想周郎身價陸弟風徽。周郎是指周瑜,赤壁之戰時,他以火攻爲主,火燒曹軍連環水城,把曹操統一天下的宏偉藍圖燒得灰飛煙滅。陸弟是指陸遜,據《三國志·吳志·陸遜傳》載:建安24年(公元219年)陸遜與呂蒙用計奪荊州,東吳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劉備率蜀國七十萬大軍爲關羽報仇,討伐東吳。陸遜領兵在夷陵,利用火攻,火燒劉備連營七百里。劉備退守於四川奉節,死於白帝城。他們二人功載史冊被人稱爲“三國兩把火”。下聯即贊孫權在立國後,兩次面臨危局皆以周瑜、陸遜二人力挽危艱,始得鞏固東吳基業。又因二人建功立業時,皆年在弱冠,均遭張昭等人反對,而孫權獨能力排衆議,重用青年將領,方建萬世奇功。《三國志·吳志》對孫權的評價是:“能屈身忍辱,任才尚賢,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整副對聯融寫景、抒情、詠史爲一體,借東吳歷史上幾位文臣武將爲東吳政權建功立業的故事,讚頌了孫權在關鍵時刻能知人善用,是一位英明君主。
最後來到赤壁磯頭,環顧四周,在長江以南的濱江平原之內只有這座赤壁山,它如一柄利劍斜插江心,大有欲斷長江水之勢。擡眼對岸,那就是當年曹操屯兵的烏林古寨。赤壁山臨江懸巖上,有石刻“赤壁”二字,各長150釐米、寬104釐米,據說當時赤壁之戰,孫劉聯軍火燒曹軍戰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邊崖壁映得通紅,周瑜率兵大敗曹軍後,把酒慶功,酒酣之餘,提劍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因是巨手神筆,力蓋千鈞,字跡竟透過石崖到了山後,映出了反體的“赤壁”二字。其實二字爲唐人所題刻,雖經千年風雨的侵蝕,驚濤駭浪的拍擊,字跡至今清晰完整。二字之上有唐代道人呂洞賓刻“鸞”字形符號。兩側刻有遊人詩賦,其下有明初王奉《過赤壁偶成絕句》二首,詩曰:“赤壁橫岸瞰大江,周瑜於此破曹郎。天公已定三分勢,可嘆奸雄不自量。孟德雄心實啖吳,皇天未肯遂其圖。水軍八十萬東下,赤壁山前一火無。”據宋人謝枋得《赤壁詩·序》載:“予自江下溯洞庭,舟過蒲圻,見石巖有赤壁二字”。明正統《嘉魚縣誌》載: “赤壁……削壁面西,上有‘赤壁’二字見存”。秋瑾在遊覽赤壁時寫下了“潼潼水勢響江東,此地曾聞用火攻。怪道儂來憑弔日,岸花焦灼尚餘紅。”的著名詩句。
赤壁之戰的張天烈火早已熄減,但那赤色的懸崖絕壟,不盡的滔滔大江,大戰時的處處勝蹟,讚美赤壁的碑刻和詩篇,卻一直吸引着無數的金甲武將、文人墨客。譜寫了三國文化燦爛的一頁。
坐上旅遊專車回赤壁市,三國古戰場赤壁遊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