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山 水 覓 蹤

我愛長青

鄙人一生喜歡遊山玩水,步入‘花’甲之年,退休賦閒,窩居雍城,有幸隨旅遊團踏遍了江南水鄉,飽覽了北國風光,尋訪了諸多名山古剎。每次歸來,朋友聚會,聆聽最多的問話:你最愛什麼地方?我都會理直氣壯地回答:我最愛長青。

長青,是我最可愛的故鄉,是生我養育我的母親,更是我兒時的搖藍,童年的樂園。她雖沒有江南蘇杭的秀麗俊美,亦沒有北方塞外的旖旎風光,但她身體裡飽含的富有神奇而美麗的水鄉特‘色’和具有無窮魅力的人文底蘊着實令人釋懷。

我最可愛的故鄉——長青,座落在古雍城以西、佛教聖地靈鷲山腳下,依山傍水,氣候溼潤,川、灘、塬、壑皆有,山、水、林、田俱豐。據史料記載,故鄉原名叫長青河。相傳自開天劈地,一條神龍從北石峽蜿蜒而出,天宮王母娘娘得知青龍下凡,遂‘抽’出發髻上的一根銀針,朝西北方向點劃,神龍昇天,留下了一脈青流,源千隴,出石峽,入渭水。因源出千隴,故稱千河。千河水尤清冽,兩岸綠柳成蔭,土地‘肥’沃,呈顯四季常青。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異地流民紛紛遷徙居住,世代勞作,休養生息,安居樂業,俗冠以此地美名,曰長青。故鄉神奇而美麗的水鄉特‘色’和傳說,成就了爲世人稱道的雍州鳳翔“小江南”之美譽。

我的童年是在母親——長青的懷抱裡度過的。那時候,我們這些不諳世事的孩子,成天光着屁股、赤着臂膀到千河裡去‘摸’小魚、逮小蝦、捉螃蟹。夜裡,常常躺在母親的懷裡,仰望着滿天星斗,諦聽母親講述那流傳在長青河裡的神奇故事。聽母親說,那條千河,古人稱通天河,那是天上王母娘娘收了下凡的青龍後賜賞於人間的。河上游的石峽裡有九妖十八‘洞’,‘洞’‘洞’出妖‘精’,貽害百姓。唐僧取經迴歸長安,路經通天河,降服了妖‘精’。過河時,石峽口有一位南無婆,把守石鎖關,因豬八戒調戲南無婆,南無婆一怒之下,開關放水,白龍馬上所馱的經書全部淹沒在河裡。師徒四人走一段澇一段,沙和尚將白龍馬牽上,每走一段,在順河邊的化原村子裡‘插’一株皂莢樹,將馬栓住,走了四段,分別‘插’了四枝,直到將全部經書澇齊後,師徒一行四人徒步到達了通天河塬頭的寺院。進了寺院‘門’,在衆和尚的幫助下,將全部經書晾曬在寺院裡,此塬頭故得名曰“晾經寺”。後來,我長大‘成’人,成爲留落它鄉的一名遊子。在一個暑假裡的一天午後,我懷着對母親----長青的繾綣之情,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鄉,尋訪了神奇的故鄉那悠久的歷史文化。那是一個風和日麗正午,迎着徐徐的清風,我漫步踏上了千河上游的石峽,一路上,曲徑通幽,傳說中的九妖出沒的十八‘洞’,參差錯落在陡峭的懸崖間,看上去,它雖歷經蒼桑歲月和風雨的剝蝕,但仍森森然在目,爲遊人解讀唐代玄奘西遊取經所遇艱險披上了神秘的面紗。‘洞’下游的石峽口,默默竦立着石鎖關,似在爲遊人訴說着當年豬八戒戲瘧南無婆的風流韻事。順河流而下,徜徉在千河岸邊的化原村裡,沙和尙拴過白龍馬的、各相隔八百米遠的、五個人都圍抱不住的四棵參天大皂莢樹,被縣文管所掛牌保護。千河源頭的涼經寺,殿宇巍然,佛像莊嚴,古樸典雅,玲瓏剔透,寺院至今香菸撩繞,香客絡繹不絕。尋訪歸來,我這位從小酷愛文化,喜歡詩文之人,真的被已作古的文學大師吳承恩的大手筆所驚歎、所折服。我深深地爲我的故鄉流傳這麼神奇而美麗的歷史傳奇而欣喜不已。更爲我的故鄉現存的諸多唐代歷史文化遺蹟而自豪和驕傲!

據史料記載,我的故鄉——長青,還是先秦文化的發祥地。近年來,從故鄉馬道口、瓦王寺發掘出土的彌足珍貴的銅金鼎和大量的瓦當,見證了先秦文化的輝煌歷史。這些珍貴的文物如今安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館裡,供遊人觀賞。我無法想象,當年秦王瀛政在我的故鄉——長青羅卜禪林寺建造的富麗堂皇的祁年宮,今若安在,那金碧輝煌的宮闕和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定爲故鄉——長青增添一抹炫爛奪目的人文光彩。只可惜,除了現留存的出土文物之外,先秦惜日的輝煌風采,已隨着歷史時代的變遷和歲月風雨的剝蝕‘蕩’然無存了。對此,我深感惋惜。

解放後,在黨的領導下,我的故鄉——長青,歷經了土地改革、農業合作化、人民公社化的變遷,淳樸、勤勞、勇敢、富有智慧的長青人民,發揚愚公移山的‘精’神,改天換地,實現了“山上林果腰帶蔥,川灘植辣河養魚”的宏偉藍圖。長青的傳統支主產業——大蔥、辣椒至今享譽省內外。一九五八年,黨和政fǔ集萬民之力,分別在長青河上游和下游修築了馮家山水庫、產西水庫,集灌溉、養魚、旅遊爲一體,爲可愛的故鄉——長青這塊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鑲上了兩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如‘春’風化雨,改革開放的政策給我的故鄉——長青帶來了新的發展歷史機遇。進入八十年代,寶中鐵路橫穿故鄉。從此,這塊神奇而美麗的土地如雄鷹‘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一‘花’引來萬‘花’香”,無數商賈看好長青,雲集長青,投資長青。首家大型企業寶‘雞’第二發電廠在長青落戶生根開‘花’,引來了全國五百強企業——東嶺冶煉廠,接着,寶二電廠附屬企業鍊鐵廠、化石粉廠、陶瓷廠、彩磚廠……如雨後‘春’筍般相繼落戶投產,使長青這塊神奇的熱土,由農工商貿日益興盛發達,迅速跨入了全縣最具投資潛力和規模的工業園區,成就了雍州鳳翔首屈一指的名鎮。

昔日的長青鎮,山青水碧魚‘肥’,林茂糧豐稻香。今日的長青鎮,農工商貿旅遊業興盛發達。以工業、文化旅遊爲支拄產業的工業園,正以前所未有的步伐,向科學現代化突飛猛進!

朋友!當您站在靈鷲山俯視長青鎮,整個工業園區已呈現出一派熱氣騰騰的動人景象:工廠林立,機器轟鳴,幢幢樓房鱗次櫛比;園區鐵路、公路‘交’錯,火車、汽車南來北往;新農村,廣場上,芳草遍地,綠樹成蔭,環境優美。人們和諧相處,井然有序。座落在千河上游的馮家山水庫和下游的產西水庫,恰似兩面潔淨的明鏡,輝映着藍天。徜徉庫區石峽風景區,令人陶醉,且發思古而幽幽。眼前遊人如織,遊客賞景休憩,悠然自得。登上佛教聖地——靈鷲山、晾經寺、先秦發祥地——羅鉢禪林寺、瓦王寺,舉首廟宇巍然,建築輝煌。如雲的四方朝聖信衆絡繹不絕,香火鼎盛,祈求佛光普照,怯病免災,圖得吉祥如意。使故鄉長青生髮了十足的靈氣。

飽覽故鄉——長青秀麗風光,回首改革開放三十年曆程,我的故鄉長青時時在變。目前,按照長青工業園區發展規劃,鎮政fǔ依託當地水、電、鐵路運輸、先秦盛唐古文化資源,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做大做強工業園區產業鏈;打造千河庫區文化旅遊業;實現以工業爲載體,文化旅遊業爲兩翼的宏偉藍圖已展現在世人面前。我堅信,未來的故鄉——長青,冠以關中西府鳳翔的第一大名鎮,必將成爲一條圖騰的巨龍,橫空輝耀華宇,讓世人刮目相看。

朋友!如果您看好長青,渴望旅遊觀光,領略她獨特的魅力和風姿嗎?那麼,淳淳樸、勤勞、樂善、好客、智慧、開放的長青人民,定會敞開‘胸’懷,張開雙臂,熱情歡迎您的光臨!

行走柳林

“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此話不無道理,多少也透出秀才們的矜誇與淺薄。畢竟,“紙上得來終覺淺”,紙上也演繹不了整個大千世界。何況,“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呀。

說起來,這點兒小小的感悟,也是我退休賦閒窩居雍城後,偶爾到了柳林才油然生髮的。

身爲鳳翔人,對柳林我並不陌生。知道她是雍州古都酒鎮,距縣城也不過十幾分鍾車程。可因爲近幾年從沒有去過,印象中一片模糊。甚至還多少有些輕漠,想當然地以爲,作爲“西鳳酒”的產地,除了酒業外,恐怕不過是北山腳下的窮鄉僻壤。孰料到了柳林後才知道,一個人的思維定勢是多麼可笑。真可謂“‘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且不說歷史,就是今日之柳林,也早已是地位獨特,經濟騰飛,人氣旺盛而繁華開闊的一大重鎮了!論環境,村鎮白磚紅瓦的摟房幢幢聳立,‘門’前大一統的新式‘花’園,‘門’側文化牆,空氣清新、‘花’草裝扮的娛樂休閒廣場,‘交’錯的村鎮公路,道路兩旁新栽的松柏垂柳,無不張揚着新農村的勃勃生機和賦有人文韻味的氣息。論‘交’通,她是東連歧山、南通寶‘雞’,西接千隴,北銜麟遊的大樞紐要道。公路四通八達。論經濟,柳林是鳳翔縣域經濟釀酒業基礎雄厚的重鎮。早在1956年10月,受周恩來總理悉心關懷,“國營陝西省西鳳酒廠”正式掛牌成立,告別手工作坊的西鳳酒如浴火涅磐的鳳凰,獲得了新生。至今西鳳名酒年產量逾萬噸,遠銷亞、非、拉、美、歐,其美名已飄洋過海,享譽全球。眼下新的擴建技改項目,佔地六百畝,總投資達22。6憶元,其目標:構建西府百億酒業工業園,打造十里酒城。論物產,柳林素有“一山一水八分田”之稱,勤勞淳樸善良的柳林人,牢牢抓住腳下的黑土地,辛勤耕耘,使冬小麥翻完金黃的麥‘浪’,秋‘玉’米很快就將黑土地裝扮成一片綠海,收益頗豐。近年來,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積極響應政fǔ號召,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按照“北果中菜南牧”的發展方略,建起了北山果品基地;平原大棚蔬菜基地;15萬頭大家畜基地。遠眺北山叢叢果林,蓊蓊鬱鬱;山下柳蔭旁的一排排白‘色’塑料大棚鋪天蓋地,又成了柳林的兩大景觀。爲勤勞的柳林人贏得豐裕的新生活。

然而最令我震撼的還不止於此。作爲一個文化人,一地的自然、人文景觀無疑是最能吸引我眼球的。說來汗顏:我是到了柳林才知道,這是一塊歷史人文積澱多麼神奇和豐厚的土地:早在一萬年前,這裡的雍山深處有一脈神水流經柳林鋪街西停駐,形成一脈清冽冽的渠水。周文王時,有隻“翔於雍,鳴於歧”的鳳凰曾飲此水,故稱飲鳳渠。渠上綠柳成林,柳枝婆娑,婀娜搖曳,故得美名柳林。後來,這脈神水在河溝裡打了一個結,再也不忍離開,而慢慢潛入地下,經過地殼厚土的過濾和配製,形成了甘甜清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地下釀酒水源,致使柳林內外大小作坊林立,以致香飄數十里,萬物皆沉醉。

一位柳林的文化人告訴我:西鳳美酒源於六千多年前的仰韶問化時期,形成於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晚期,盛於唐宋,發展於明清,鼎盛於當代。許多歷史名人在這裡留下了諸多勝蹟佳文。唐高宗儀風三年(678年),史部‘侍’郎裴行儉送‘波’斯王回國,途經柳林亭子頭時,聞得酒香濃濃,停車豪飲數杯,醉眼再觀沿途風光,揮毫書下“送客亭子頭,蜂醉蝶不舞。三陽開國泰,美哉柳林酒”的千古名句,至今傳‘吟’不衰,令人心曠神怡。形成了韻味深廣,美幻美倫的柳林酒文化,給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厚重歷史增添了一抹亮‘色’。這裡也曾被譽爲西北地區的重要佛教旅遊勝地——靈山淨慧寺,渾如一首古風盎然的懷舊詩,流連於風清月白的柳林西南角,可謂西府大地難得一遇的世外桃園。靈山古名靈鷲山,俗稱九頂蓮‘花’山。據說以先秦穆公狩獵於此見靈鷲鳥而始名。它左傍美麗妖嬈的馮家山水庫,後依古絲綢之路。古時松柏參天、奇‘花’異木、靈禽怪獸遍於山野。山中有梅子嶺、捨身崖、看柏樹、牛犢泉、寺內鐵佛、臥佛、老母宮等多處名景。每年四月初一的會期人山人海,貿易熙攘,香火鼎盛,方圓千里內外的信衆絡繹不絕前來參禪拜佛,祈求吉祥平安。

淨慧寺居靈山之顛。始建於781年(唐德宗二年),遠觀廟宇巍然,建築輝煌。近看雕樑畫棟,飛檐鬥角,‘精’巧玲瓏。佛像莊嚴,觀音菩薩羅漢雕塑美觀,金剛力士千姿百態,各表法儀。歷經宋、元、明、清滄桑之變,不斷重修擴建,分爲接引、睡佛、鐵佛、五佛等四院。從1992年批准開放以來,常住僧俗20多人,四方信衆化緣拜佛,遊客絡繹不絕,佛教氣氛日益鼎盛,使朝聖者之主道的柳林浸潤了十足的靈氣,使人觀之,佛光普照,吉祥安逸,其韻味幽幽。

而僅僅說到此地西北角十多裡的徊龍山,你也許會如我一般漠然。但若提起鳳翔八景之一“回龍煙雨”,那雲蒸霞蔚,輕霧繚繞,煙雨‘蒙’‘蒙’的奇妙景觀也會如夢如幻赫然重現於眼前?

沒錯,蜿蜒的山體南北逶迤橫臥,像一條歇息於此的巨龍。她的身旁親暱地奔流着自雍山而來的那脈神水。龍身上景觀隨早晚時辰與天氣‘陰’晴而不斷倏忽變幻,讓人始料不及。記得清人劉震有文曰:“城西北隅,有山萎蛇。蜿蜒相接,煙雨‘迷’離。時屆夕陽,佇見雲霞繚繞;日當初霽,遙瞻霧雨紛披。”又有清人張飛鵬作詩曰:“滾滾煙雨攪一堆,飛沙走石帶風雷。陡看水秀明山處,千里來龍到此回。”我是熱愛文化,喜歡詩文,自以爲算得個秀才卻孤陋寡聞的人,直至身臨柳林之日,才‘弄’清這點!看來,‘欲’知天下事,不僅要“讀萬卷書”,更得“行萬里路”。其實,人生在世,想活出點意義或生出點價值來,就得追求點什麼,要追求自然就得“行”、就得“走”。此可謂人生一大特徵。而行走的本質,臺灣詩人楚戈說得絕妙而透闢:“人以雙足行走,蛇以身體行走,‘花’以開謝行走……生以死行走,有以無行走,動以靜行走,詩以文字行走,行走以行走行走!”

至於古老而年輕的柳林,倘其故步自封,焉有今日之輝煌?而哲人有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換言之,一切當代史也無不折‘射’着歷史的光輝。從這個意義上說,柳林是以其豐厚的人文積澱“行走”,而其日新月異的歷史,又何嘗不在以柳林“行走”?我想,未來的柳林,將以打造全國西鳳名酒工業園爲依託,以建成西部最大果蔬示範園和西北第一佛山旅遊勝地爲兩翼,向更爲輝煌壯美的明天邁進!

鳳鳴廣場漫步

期盼已久的鳳鳴廣場,隨着雍城“創綠”應運而落成,爲正在崛起的關中西部明星城市——鳳翔,平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居住在鳳鳴新村的居民,至此有了一個得天獨厚、賞心悅目、清新濃郁、悠然休憩的好去處。退休後遷徙於文化底蘊深厚的古雍城的我,欣欣然於清晨、黃昏之時獨自去廣場漫步,盡情享受那天籟般的人與自然和諧的美妙樂章。

綠蔭草坪

步入廣場,滿目芳草萋萋,繁‘花’‘豔’‘豔’。廣場中央‘花’草叢擁矗立的“鳳鳴‘欲’飛”石雕,其形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石雕身後沿碎石、磁磚鋪成的曲徑拾級而上,便是綠樹掩映的古樸典雅、小巧玲瓏且富有現代化氣息的漢白‘玉’石雕“棲鳳亭”。登上亭臺,清風徐徐,綠柳婆娑起舞,令人心曠神怡,嫣然飄飄‘欲’仙。放眼廣場,東邊健身場內熱鬧非凡,休憩的人們悠閒健身,其樂融融。沿亭臺拾級而下,曲徑蜿蜒,相間景石、景凳、彩燈,‘花’木參差錯落有致,鑲嵌在綠蔭草坪中。草坪內,綠樹的枝條恣意地隨風起舞,把綠蔭布得疏疏密密。我陶醉於這綠的世界,且舒坦地躺在綠茸茸的草坪裡,昂首看天,‘豔’陽柔和,白雲悠悠,小鳥飛鳴。側臉看樹,綠樹婀娜多姿,忠誠地守護着這片綠‘色’的天地。而身底下,芳草發出陣陣醉人的大自然的清香,叢叢鮮‘花’以各自的魅力裝點着整個廣場。傍晚時分,‘花’燈初上,霓虹閃爍,把廣場的夜晚裝扮得五彩繽紛。身處此佳境,我的思維不禁舒暢地活躍起來:人生漫長的跋涉途中多麼需要這樣的綠‘色’草坪啊!在日常生活緊繃繃的密網中,尤其在人的‘精’神世界中,不也更需要這樣的一處休憩的綠‘色’草坪麼?

‘花’木滴翠

雨後的鳳鳴廣場,空氣格外清新,深深地呼吸,會嗅到一股‘花’木噴吐的幽幽清香。‘花’木的葉子上蘊積着晶瑩的水珠,一陣風過,會紛紛跌落下來,滴在人們的脖頸裡、腳板上、手臂間,頓覺一陣愜意的涼爽。

唧唧喳喳的鳥兒在‘花’木間蹦跳,然後蹬下一串串水珠,彷彿是小鳥在頑皮地與你開玩笑,把那涼涼的水珠散落到你的頭上、頸上,待你失聲叫一聲“哎呦!”鳥兒有撲棱棱地飛走了,還留下一串清脆的笑聲。而廣場內‘花’木草葉上,頂着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水滴,有的像青龍吐珠;有的像翡翠鑲珠;有的像翠盤流珠。。。。。。。。。。

隨着日光愈來愈強,水珠愈來愈小。。。。。。。終於,小小的水珠在不知不覺間化氣而去,它們投身到草坪中清新的空氣中去了。雖然水滴的壽命很短,在雨中飄飄而來,在‘豔’陽中無形而去,瞬息間就來去無蹤,但它們曾閃爍在‘花’木草尖上,它們畢竟曾把那晶瑩透明的美留在人間。。。。。。。。。

景石逸‘性’

如蔭的鳳鳴廣場,鮮‘花’簇擁着“鳳鳴‘欲’飛”石雕,玲瓏剔透的“棲鳳亭”掩映在綠柳之中。站立亭臺眺望,廣場四周,草坪內,曲徑通幽,隨處默默地蹲着橫七豎八的景山、景石、景凳,有的橫臥,呈長方形;有的傲立,顯山‘露’水;多數景石天然雕飾,表面平滑,與綠草‘花’木相映成趣。

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當你步入廣場或隨曲徑登上亭臺;或座在景石、景凳上悠閒休憩;或在草坪中的碎石鋪成的曲徑上散步,,給人一種悠然自得頤養千年的感覺。有時會有一些老人來這裡,把水壺、杯子放在亭臺或石凳上品茗小憩。有時有一些青年男‘女’雙雙來這裡,並排坐在綠樹‘花’叢中的亭臺、景石上說情話。四周除了鳥叫蟲鳴、枝葉低語外,還有自行組成的男‘女’腰鼓隊,有的在打太極拳,有的在舞木蘭劍、梅‘花’扇。。。。。。。。尤其,傍晚時分,霓虹彩燈把廣場裝扮成一個不夜天,此時,廣場遊人甚衆,秦腔自樂班,爲忙碌了一天的人們消除、排遣疲勞。。。。。。身處此佳境,你一定會舒坦、釋然。這裡確實是一個靜心養‘性’健身的好去處。

我有時獨坐在亭臺、景石上,不禁有點臆想:當年的神仙隱逸者深山對弈,大概也就坐在這樣的亭臺、景石上吧!那樵夫只在此看了一會兒棋,回到家中,竟已是百年以後,“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這樣的神話傳說,曾經使我頗爲神往。確實在這靜謐安適的亭臺、景石上坐下來,時間會像流水悄無聲息地飛逝,使你毫無覺察。即使是現代行‘色’匆匆的人,在這樣的亭臺、景石上坐下來休憩,也會模糊了時間的概念,彷彿與天地同呼吸,不急不燥,自然而然,悠哉遊哉!

時下人在林立的高樓大廈的夾縫中匆匆奔忙,似乎成了機器的奴隸,城了鋼筋水泥羣中的寄生物,缺少了先民們與天地合一的自然之趣,整日爲名利疲於奔命。當你神焦志頹,足疲身軟之時,會不會想到一處綠蔭草坪、亭臺、景石?那兒有清風、有‘花’香、有明月、有閒情,有悠遠安謐的自然本‘色’。人生並非只有名利可樂,粗茶淡飯,布衣敝履而獨享鳳鳴廣場綠蔭草坪,‘花’木叢擁的自然之樂,此亦人生之一境界呀!

走進鳳翔周家古宅

周家古宅是仙人遺落在雍城文昌巷子裡的一顆古棋子,是一個明朝末年就有的民宅,俗稱“周家大院”。據傳,周家世代爲官,清初祖先官廉一品。因主人勤勞嗜學,傳承修身養‘性’之風雅,到民國末年周宅建築規模由一院擴爲左中右三院,並建有‘花’園,總面積達二萬平方米。自從丙戌年‘春’月我去過一次後,它就一直被我擱在記憶深處,鎖在一片煙雨‘蒙’‘蒙’的‘迷’離中。

其實,我去周家古宅那年的‘春’日,正植柳綠桃紅之時,‘春’風浩‘蕩’,天氣晴好。從長青乘車,沿鳳陳公路直達雍城。一路上,隔窗望去,山坡上、溝壑裡,一叢叢桃李竟相綻放,馬路旁廣袤的平原上有金黃的油菜‘花’開着。打開車窗,只覺‘春’風拂面,綠柳婆娑夾道歡迎的樸實的熱忱,使飽嘗校園生活和舟車勞頓之苦的我正是在就要走進文昌巷的那會兒,對“神清氣爽”、“甘之如飴”一類的詞,有了最形象最深刻的釋義。

薄薄的‘春’陽下,令我神往的周家古宅不動聲‘色’地靜臥在文昌巷中段東側,迎接着慕名而來的無數雙期盼的眼睛。

古宅‘門’前有濃綠的常青樹,古香古‘色’的黑漆大‘門’向遊人敞開着,青石‘門’墩上縷雕“麒麟望月”,‘門’上刻有“言物行恆”“清廉一品”字樣。步入大‘門’,穿越中‘門’,左右徊廊,即入月牙‘門’與太陽‘門’,三院一字兒排列,呈顯大鵬展翅。各‘門’內照壁、退壁、穿廊,處處雕樑畫棟,飛檐斗拱。正房廳堂爲五檁飛檐,五大開間,高大寬闊,豪華程度和‘精’美的工藝可與山西喬家大院相媲美。二‘門’完全以青石雕刻而成石方形制,其上‘花’鳥、魚蟲、文字無不雕琢‘精’美,堪稱宅中一絕。無論‘門’柱、石墩、磚壁之上都縷雕出‘花’卉鳥獸,並以人物故事俱多,其工藝‘精’湛,造型意趣,風格獨具。古宅中文字、飾物、圖案,無不寓意着主人“宜馨谷戢”“安樂延年”“勤儉持家”“廉潔清正”“喜上眉梢”“四平八穩”的生活信條與祁願。

古宅院落裡有一池青青的竹林和一架枝藤纏繞的葡萄架。這不算什麼希奇,希奇的是,你的手隨便一指,那都是一段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滄桑經歷。一株桂‘花’樹,滿樹青枝綠葉,‘春’意濃濃,在古宅中院榮枯了上千年,“文革”中被人爲砍伐,倖存一樹樁,後又死而復生,樹樁周圍又生髮了新枝。中院一角的葡萄古藤被周家後裔爲它叉起木柱子“保駕立命”;後院裡那一池青青竹林,高矮參差粗細不勻地擠在一塊兒,每一株都沾有文人名士的氣息,油亮的葉子,在陽光下閃爍着家族血緣的榮耀。站在古香古‘色’的廳院裡,你會覺得,根根樹杆都是氣節,片片綠葉都是歷史。人們可以看到的是氣節在風中傲立,歷史在雨中滴翠;而可以想見的,卻是鬱鬱蔥蔥的竹林下埋着的周家遒勁的根。

古宅裡氳氤着書卷氣。來到周家古宅,我感覺就像是在一座裝修現代的洋房的某個角落裡找到了一本線裝書,發黃的書葉間,滿滿寫着的都是周家賢人儒士的名字和勤儉持家、廉潔清正的盛事美談。怪不得周家世代爲官,離不開地處人傑地靈的古雍城的儒林巷、文昌巷裡彌散出來的濃郁書香的薰陶。古宅還毗臨文廟、‘玉’皇閣、三關殿、‘藥’王‘洞’、書院等秀才文士聚會論學爲文、唱和詩詞的場所。巷有詩書,周家焉能不臥虎藏龍?走在青磚鋪設的廳院裡,我的思緒倒退了幾百年:這家古宅和這方藏龍臥虎的巷道里,每一扇‘門’‘洞’裡都有達官貴人走出,如此人傑地靈的民宅福地,難道真有風水之說、造化之玄?

流連往返於周宅庭院,最直接地讓我感覺恍若自己走向歷史深處的,還是這明清時期的巧奪天工的構築:靜觀那馬頭牆、圓木柱、青灰瓦,畫棟雕樑——時光的印痕不輕意地在一磚一瓦間清楚地暴‘露’:廳堂、照壁上都‘精’雕細刻着人物圖像和‘花’鳥草蟲。不僅如此,就連房屋的‘門’楣上、窗櫺上、樑棚上,也都刻有龍頭、鳳凰、‘花’卉和人物故事等。而在屋內的堂上、‘門’邊、穿堂,一般都配有楹聯。保存完好的楹聯如“經訓不荒真富貴,家庭有禮自平安”等。更難得的是,楹聯、匾額,無論顏體柳體,大多出自名家手跡,且各蘊掌故和深意。看着眼前的一切,我深深地被這座聞名遐爾的周家古宅陶醉了。因爲這裡的每一座房屋、每一處景點都在默默地訴說着悠久的歷史。

邁步走出大‘門’,見兩位老人坐在石墩上聊天,娓娓細說古宅先人的輝煌和家道的起落……我駐足聆聽,陷入了沉思:周家古宅的後裔如今享受着現代物質的豐富,卻又忠實地與拙樸發黑的歷史同住。與許多村莊不斷推“陳”出“新、舊房不斷被一幢幢淺薄而俗氣的“小洋樓”取代不同,周家的後裔寧願不惜一切代價保存先人的古宅,也不用粉飾顯富埋沒從前;周家後裔習慣了和歷史同眠與景點同住,他們給了年代久遠的古宅以體溫和人氣,也給世俗中的自己浸染上了絲絲古樸幽香的韻致。

準備離開周家古宅了。當我從文昌巷往回走的時候,在古宅西邊的柳蔭下,一位手持夾板和畫筆的‘女’郎正在對着東邊的古宅寫生。灰灰的屋子被灰灰地搬到了白白的紙上,原汁原味的雍城周家大院躍然紙上。站在畫板後面的我,心思變得飄渺起來,心想:要是今天下點‘蒙’‘蒙’細雨就更好了,寧靜的文昌巷裡,兩位穿着對襟小褂的‘女’子,掂着腳尖兒,撐着‘花’雨傘迤邐而行……,那多像‘春’節晚會上舞蹈所演繹的《雍州‘春’雨圖》啊!

周家古宅離長青並不遠,才一個小時的車程。可它卻像山西的喬家大院一樣,見過一面以後,就被我擱在了一個高而遠的地方,不敢輕易再次造訪,而只是讓它在我心裡永遠地美麗着。如今,周家古宅已成爲文物,被陝西省文物管理局立石保護起來,因這個緣故,周家古宅成了雍城一處靚麗的不可多得的風景,招來一批又一批的旅遊觀光者。有一次,當我興奮地向朋友講起這次“隔世之遊,復古之行”的時候,朋友向我講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我們正在越來越快地失去村巷,正在模糊生活的真面目。也許,正是因爲如今的村巷越來越不像村巷,乍一見到這個既有歷史深度又有人間溫度的古宅,你纔有這種‘他鄉與故知’的眷戀和恍惚。”

“有歷史深度又有人間溫度的古宅”,古樸而幽香,這正是我內心對周家古宅的感受和喜悅的表達。和周家古宅的約會,是一種額頭與額頭相貼的親近,是一次皮膚對青磚壁柱浮雕的撫‘摸’,它讓我一顆凡塵俗世的心,‘迷’醉在了一座歷史悠遠的古宅裡,再也走不出來……

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續第2章 續
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3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3章 續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4章 談天說地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1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3章 人 生 感 悟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續第2章 續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續第1章 鄉村短笛第1章 續第4章 談天說地第4章 談天說地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1章 鄉村短笛第2章 山 水 覓 蹤第2章 續第2章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