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制度確立

李氏族人幾乎全體發配,無疑在呂宋鳥島上會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只是楊勇卻不用擔心,一是朝庭會繼續加大往呂宋島上的移民,到了一定時候要配發官員,二是有海軍基地在呂宋,可以就近監視,而且除了李家,衛文升連同衛氏家族的也同樣被髮配到呂宋,衛氏人數雖然比李氏要少得多,不過,衛文升尚在,而且還保留了一定的爵位,可以說佔據了一定的優勢,經此一事,兩家幾乎沒有和好的可能,楊勇自然不會擔心李氏有什麼興風作流的可能。

大業八年的十月份,隨着中舉的士子趕赴各地上任,大隋的第一次科舉順利完成,從中舉的士子名單公佈到官員上任,中間有間隔半年左右的時間,之所以如此,是因爲楊勇吸取了後世僵硬化的科考教訓,士子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雖然從千軍萬馬中選撥出來,卻不通世事,趕任後權力操從於地方小吏手中,自己只會作泥塑木偶。

這樣的官員自然不是楊勇所需要,也不是一個王朝所需要,雖然現在科舉的內容比歷史上要大大充實,可是楊勇也不認爲這些士子沒有經過培訓馬上就能處理各項衙門事務,作爲第一次開創科舉的皇帝,楊勇有必要給後世留下更加合適的制度,現在官員要處理的事情遠比後世要簡單,毫無疑問,經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培訓,基本上可以讓中舉的士子對於自己以後的工作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對於一些實在不適合爲官之人,朝庭也可以不授予官職。

爲了防止被淘汰的人承受太大的刺激,楊勇還是作好了補償的準備,基本上是多賞賜財物,以示朝庭的恩德,無論如何,如果有中舉的士子最後淘汰,對個人。對朝庭都是一個巨大地損失,想想就知道。一萬多士子趕赴京城,只有二百人中舉,而這一萬多士子又是從更多的讀書人當中選出來,而且以後地讀書人會越來越多,其間的花費簡直無法統計。若是對中舉但不適合爲官的士子簡單打發,確實不合適。

不過,好在這次中選的二百名士子都不是那種死讀書之人。從公佈科舉到考試,中間僅有僅僅的兩年時間,扣除士子趕路和其他原因耽擱地時間,實際上只有一年半左右的時間,考試的內容又是如此豐富,能從中脫穎而出之人,基本上都是聰明之人。倒也沒有人在培訓地這半年時間被淘汰,倒是讓楊勇鬆了一口氣。

這些士子除了一小部分留在京城外,多半要下放到地方,下放到地方的官員都是從最低層做起,他們並沒有資格擔任一縣之主,擔任的都是從九品的官職,下縣縣尉,中縣署丞,書數學博士等職。唯有一人卻一下子從七品官做起。

不過,卻沒有人對此人有何羨慕,反而看着他的目光充滿同情,這個人就是這科差點捲入泄題案中的劉元進,他要去的地方是呂宋,直接擔任呂宋地主官,皇帝已經決定在呂定宋設縣。以呂宋現在的人口。即使是縣也只是一個下縣,皇帝卻將之直接指定爲上縣。其主官一切待遇都與上縣縣令相同。

對於這個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卻沒有人願意接住,無論是現任官員還是一般士子,無不視呂宋爲畏途,許多人寧願做一個小吏也不願去呂宋接任縣令之職,唯獨劉元進卻主動提出擔任呂宋縣令。

對於劉元進的想法,朱燮差點以爲好友瘋了,只是劉元進竟然自己提了出來,他就是勸解也沒有用,只能爲劉元進嘆息不已,以爲劉元進受到了刺激纔會如此。

聽到有士子請求擔任呂宋縣令,皇帝聞之大喜,親自召見了劉元進,對其大加勉勵了一番,儘管如此,還是沒有人看好劉元進,或許三五年之後,這個劉元進就會被皇帝徹底遺忘,一輩子待在那個蠻荒之地。

時間過得很快,大業九年、十年、十一年……一直到大業十五年,就這麼平平常常的過去,期間在大業十一年,大業十四年又分別舉行了一次大考,大業十一年錄用士子一百二十名,大業十四年共錄用士子一百五十名,自此,科考已經深入人心,制度也確認下來,每三年舉行一次大考,錄用的士子在一百至二百名之間。

大業十五年時,頭一批錄用的士子已經爲官七年了,許多人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升遷,一此升遷快的人已經邁入五品官員地門檻,成爲朝中高級官員,低一些的也做到了六品,七品,這批官員的政績在各級官員中本來就比較優秀,又因爲同爲科舉出身,容易抱成團,加上皇帝的特意關注,升遷的快也是理所當然。

現在朝中科舉出身的官員還屬於少數,總共也不過數百人,各個世家也不再對科舉有所牴觸,在他們看來,科舉錄用的人數到底有限,對他們利益地損害也有限,這些年,朝庭已經徹底將朝鮮半島平定,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都成爲歷史,土谷渾也被大隋於大業十二年收入版圖,而西突厥由於不能抵擋大隋地兵鋒,開始比歷史上提前了數十年的西遷,至於西突厥提前西遷,還能不能在歐洲站穩腳跟,那就不是楊勇考慮地了,限於現在的交通條件,大隋不可能追殺西突厥人到歐洲去。

新得到這麼多的領土,朝中所需官員自然也大爲增加,僅靠科舉出身的士子根本無法填補空缺,大量的官職還需世家出身的子弟以及依靠軍功提升起來的軍官擔任,楊勇不是不可以多錄用士子,只是沒有這個必要。

眼下大隋還屬於擴張期,科舉又是剛剛開始,若是現在大量錄用士子形成定例,到以後錄用的士子必定越來越多,而官職有限,不可避免的象後面的宋一樣產生大量的冗官冗員,何況減少錄用士子的比例,還可以緩和皇權與世家的矛盾。

只要科舉進行下去,終究大部分文官都會從科舉產生,或許數十年,或許上百年,數百年,眼下其實無論是世家還是普通百姓,對於科舉出身的官員都會高看一頭,這也導致了許多世家子弟發奮讀書,視科舉纔會正途。

這是楊勇登基的第十四個年頭了,恰逢楊勇五十大壽,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從六七月份開始,京城明顯着熱鬧起來,先是外國使節陸續來到,接着是偏遠地區的官員或委託親信,或親自入京爲皇帝祝壽。

這些年,周邊各國國主都過得心驚膽戰,大隋兵鋒所指,各國無不披靡,好在大隋用兵的方向一直在北方,南方各國如林邑、真臘、驃國、六詔一直平安無事,不過,隨着大隋對南方的開發,海南已建立了海軍基地,大隋的海軍經常駛入林邑,真臘等國海邊,讓這些國家不得不重新緊張起來,藉着這次大隋皇帝五十大壽的機會,各國自然要派出使節道賀,儘量拉近與大隋的關係,防止大隋兵鋒指向自己。

爲了討好大隋,這些使節無不帶着各國特有的珍禽異獸進京,大象、孔雀、寶馬、白虎……應有盡有,倒是讓京城的百姓大開了一回眼界,許多官員也乘機大拍皇帝馬屁,視各國使節賀壽和獻上的各種珍禽異獸爲祥瑞。

對於各國使節進京爲自己賀壽,楊勇並沒有太過在意,吩咐理藩院好生接待,各國獻上來的禮物也一一笑納,給各國賜回禮,不過,別想有加倍賞賜這種好事,皇帝在對外方面一向小氣,所賞賜的東西多是一些玩賞之物,價值能有各國進獻物品的一半就算不錯了。

對於皇帝的小氣,理藩院的官員頗有微詞,天朝上國,富有四海,豈能如此小氣,豈不是讓外藩看輕,剛開始時,他們簡直不好意思將賞賜的物品交到各國使節手中,不過,皇帝的傳統一向如此,理藩院的官員也不得不硬着頭皮將東西給他們。

那些來京的使節對大隋皇帝能收下他們的禮物卻是異常的欣喜,絲毫不在意皇帝的回禮,在他們看來,大隋皇帝只要收入禮物,自然就不會派兵攻打自己,確實也是如此,大隋一直沒有攻打他們。

這天,京城東門又是一隊人馬駛了過來,這隊人馬顯得風塵僕僕,每個人都騎着高頭大馬,穿着軍衣,馬上橫放着兵器,中間護着兩輛馬車,其中一輛載人,一輛卻是載着碼的高高的箱子,一看就知道是外地進京給皇帝賀壽的官員。

對於這些陸續來到京城的官員,百姓們已經習慣了,除非有外國使節裝截各種珍禽異獸進京,纔會引起百姓的興趣,城門口的士兵也只是稍爲看了一下對方的文書,見到文書無誤,馬上揮手放行,連多看一眼的興趣也沒有。

第59章 婚禮喋血第11章 拜師上第72章 殺機第32章 名滿京城第17章 騎軍第61章 親赴前線第34章 三年之約第49章 疑慮第34章 三年之約第62章 轟動下第59章 思退第31章 天賜橫財第60章 太子妃下第43章 誰在下棋第70章 意外第71章 燙手的黃金第43章 明悟上第14章 禍因下第22章 農學院第28章 尋君千里下第22章 巧遇下第12章 拜師下第27章 匆匆數年第47章 懸崖上第80章 來客第48章 互算第58章 密議第75章 混水摸魚第20章 賣鏡人第73章 抓捕第14章 出府下第106章 一朝誤會第41章 正主上第40章 甕中捉鱉第4章 苦戰第53章 戰場驚變第33章 按兵不動第53章 議戰第40章 鬧賊下第85章 渡河第78章 十日第59章 思退第99章 咫尺第63章 刺客第60章 夜戰襲營第52章 黑手第20章 比武奪位下第26章 突厥來使第41章 跋扈第61章 親赴前線第24章 中流砥柱第16章 大運河(三)第65章 壽宴第50章 疑鄰盜斧第5章 左右爲難第64章 武帝崩下第51章 朝堂上第74章 血染京城(中)第71章 再無顧忌第29章 登門上第53章 出征上第85章 蠱毒第71章 燙手的黃金第67章 反思第44章 大丞相第30章 親事下第52章 再起風波第48章 退意第106章 一朝誤會第34章 三年之約第99章 咫尺第51章 準備上第44章 林中伏擊第104章 殺第41章 進退維谷第94章 恢復漢姓第8章 盯梢下第31章 天賜橫財第87章 救治第93章 巧匠第52章 再起風波第70章 涿郡第11章 搶親上第2章 借刀殺人下第38章 動盪下第88章 教訓第51章 大戰開啓第42章 步步驚心第94章 挾持第3章 援軍第81章 暗箭第61章 親赴前線第50章 真假投降第41章 末日逞威第37章 動盪上第66章 篡旨第1章 借刀殺人上第34章 憤怒下第45章 計定第79章 甘切斷後路
第59章 婚禮喋血第11章 拜師上第72章 殺機第32章 名滿京城第17章 騎軍第61章 親赴前線第34章 三年之約第49章 疑慮第34章 三年之約第62章 轟動下第59章 思退第31章 天賜橫財第60章 太子妃下第43章 誰在下棋第70章 意外第71章 燙手的黃金第43章 明悟上第14章 禍因下第22章 農學院第28章 尋君千里下第22章 巧遇下第12章 拜師下第27章 匆匆數年第47章 懸崖上第80章 來客第48章 互算第58章 密議第75章 混水摸魚第20章 賣鏡人第73章 抓捕第14章 出府下第106章 一朝誤會第41章 正主上第40章 甕中捉鱉第4章 苦戰第53章 戰場驚變第33章 按兵不動第53章 議戰第40章 鬧賊下第85章 渡河第78章 十日第59章 思退第99章 咫尺第63章 刺客第60章 夜戰襲營第52章 黑手第20章 比武奪位下第26章 突厥來使第41章 跋扈第61章 親赴前線第24章 中流砥柱第16章 大運河(三)第65章 壽宴第50章 疑鄰盜斧第5章 左右爲難第64章 武帝崩下第51章 朝堂上第74章 血染京城(中)第71章 再無顧忌第29章 登門上第53章 出征上第85章 蠱毒第71章 燙手的黃金第67章 反思第44章 大丞相第30章 親事下第52章 再起風波第48章 退意第106章 一朝誤會第34章 三年之約第99章 咫尺第51章 準備上第44章 林中伏擊第104章 殺第41章 進退維谷第94章 恢復漢姓第8章 盯梢下第31章 天賜橫財第87章 救治第93章 巧匠第52章 再起風波第70章 涿郡第11章 搶親上第2章 借刀殺人下第38章 動盪下第88章 教訓第51章 大戰開啓第42章 步步驚心第94章 挾持第3章 援軍第81章 暗箭第61章 親赴前線第50章 真假投降第41章 末日逞威第37章 動盪上第66章 篡旨第1章 借刀殺人上第34章 憤怒下第45章 計定第79章 甘切斷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