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雄關獨峙鎮南天 二十七日巳時,初冬的朝陽已經升起,驅散了崑崙山上的霧氣。廣西地處南國,冬天並不寒冷。在微風的吹拂下,崑崙山上的草木搖動著綠色的葉片,似乎蘊含著無盡生機。
放眼望去,遠處的山頭上仍有著不少巨木。靠近崑崙關的地方,山嶺上卻是光禿禿的,樹木大概被砍去修城,或被用來燒柴了。
此時此刻,崑崙關內外氣氛緊張,一場大戰即將拉開序幕。
岑丹初率領親兵標逼近崑崙關,在關前三百步的地方停下。關前道路漸漸變寬,呈扇形擴大,但平整地域有限,無法部署大隊人馬。
將士們都下馬步戰。親兵營在關前列成數路縱隊,騎兵營則爬到關外右側山岡上。火器營編有兩個火槍隊、兩個炮隊,爬在左側山岡上,與騎兵營遙相呼應。教導隊隨火器營一起行動,負責保護火器營。
崑崙山連綿起伏,山勢陡峭。將士們爬上山嶺集結已屬不易,想從山岡上進攻崑崙關,更有著絕大的困難。山上無法列陣,部隊就難以保持建制,連隊形都保持不住,更遑論進攻了!
抗戰時,國軍曾在崑崙關附近英勇抗擊日寇。這是崑崙關歷史上最爲慘烈的戰鬥,雙方反覆爭奪崑崙關外的每一座山頭。那時候,步兵散兵戰術已經相當成熟,國軍將士散開成三五人的小組,亦能對陣經驗豐富的日寇。
以當前的技術水平,以昭永軍的訓練水平,別說用散兵戰術攻城了,能爬上山頭而不混亂,已經令丹初相當滿意了。
受困於崑崙關的地形,丹初只能這樣部署部隊。這無疑存在著很大的風險,但也可以威懾守軍。漫山遍野的昭永軍,將給守軍一種草木皆兵的錯覺。
還好守軍是羣烏合之衆,要是昭永軍守關,丹初必會下令開關出擊。敵軍擁塞在崑崙道上,兩翼山岡上又站立不穩,必然一擊即破。
昭永軍並未急著發起進攻,似乎在等待著什麼。守軍亦沉得住氣,並不盲目開炮攻擊。
盧守義湊了過來,神情沮喪,對丹初小聲說道:“關城內的偵侯聯繫不上,勸降信送進去了,也沒有迴音。據關外偵侯講……”
情報局在關城內外都潛伏有偵侯。二十四日晚,吳捷率騎兵追擊敗兵,試圖乘亂襲擊崑崙關。城內偵侯響應,點火作亂,守軍緊閉關門,撲滅大火,派使向南寧告急。正如丹初所料,南寧方面派不出援軍,或者援軍尚在路上。
關外的偵侯潛伏在一家客棧。昨日,昭永軍釋放了一批俘虜,在裡面混雜了十幾個軍士。守軍戒備很嚴,不放一人入關,就連自家同袍也不接納。俘虜們大罵不止,卻也無可奈何。
崑崙關高大巍峨,關城嶄新,防禦工事健全,令人忘而生畏。
親兵第一隊隊長何國騶面露憂戚,忍不住問道:“大帥,咱們真要強攻崑崙關嗎?”
將士憂懼,非吉兆也。丹初心裡焦躁,亦強作鎮定,笑道:
“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中華地大物博,名山大川險隘重重,本是阻遏韃虜的天然屏障。概自韃虜入關,關隘形同虛設,守軍或不戰而逃,或不戰而降,鮮有死於戰位者。崑崙關看似雄壯,其實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昭永軍強行軍數百里奔襲南寧,豈可被崑崙關守軍當住?”
這麼一說,何國騶安心不少,說道:“都怪吳三桂認賊作父,把那山海關天險拱手讓給韃虜。要不然,韃虜可能過得了關,又怎麼可能佔領中原?”
“是的。”丹初說道:“不管八旗如何誇耀武力,卻始終未能從正面攻克山海關。自吳三桂降清,引八旗打敗大順軍,天下遂成崩壞之勢。
“此後,除大順軍曾在潼關與八旗大戰外,各地關隘大多棄守。譬如福建,本有杉關、仙霞關爲屏障,如廣西之嚴關、鎮峽關,足成割據之勢。 “明軍卻自毀長城,棄杉關、仙霞關,使韃虜長驅直入。福建遂失,鄭芝龍罪不容誅矣。徐彪起自土賊,與鄭氏相差甚遠。眼下這崑崙關守卒孤立無援,料想應無死戰之心……”
一段簡短的閒聊,使何國騶等人恢復了信心。士卒們見主帥氣定神閒,總算放心不少。
又過了一會兒,副標統馮琳趕了過來,先一搖頭,繼而說道:“大帥,我到關門外問話。城門上起先無人迴應,後來有人出來答話,說已收到大帥書信,正在向南寧方面請示。”
“孃的,要降就降,還請示個屁呀!”
“這分明是緩兵之計!”
丹初略一思索,問道:“那人官居何職?語氣如何?”
“自稱是副總兵,據說是徐彪的族弟,著盔甲,辨不清樣貌。語氣還算客氣,不卑不亢。”
“哦,”丹初心裡失望,表面仍很鎮定,笑道:“看來,守軍已有怯意,內部或意見不一,我軍破關當易如反掌。”
只能寄希望於那支兩百人的奇兵了。昨日,馬頭土司來見,說有小道可通往九塘。
崑崙關所在的崑崙山爲大明山餘脈,周圍羣山環繞,中間有一條崑崙道溝通南北,連接桂林、南寧。崑崙關處在崑崙道的中腰,好比食道之咽喉,素有“雄關獨峙鎮南天”之譽。
從崑崙關向北,經二十里崑崙道至古漏關,爲崑崙關的北方屏障。沿途有三座烽火臺,每臺皆可派兵駐守。昭永軍奇襲古漏關,沿途守軍棄臺南撤,崑崙關北方屏障已失。
從崑崙關向南,尚有一系列重關險隘,包括武鳴山、老虎嶺、崑崙山等。最險要者,當屬關西三十里的高峰隘。從南寧至崑崙關,又有大塘、二塘、三塘、四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九塘等九個塘站。
丹初派了兩百精兵走小道趨九塘,威脅崑崙關之敵的退路,約定在已正時分發起攻擊,主力攻崑崙關,奇兵攻九塘。
明朝雖已有自鳴鐘,但價格昂貴,軍隊行軍打仗時仍習慣用漏刻、念珠等傳統辦法計時。丹初力排衆議,爲每個標配備了自鳴鐘。
時間即將到達已正,守軍仍無投降之意。若不來硬的,守軍是不會投降的。
丹初毅然下令進攻。一聲炮響,中軍升起一黃一紅兩面旗幟。等候已久的昭永軍士兵開始忙碌起來。穀道上、山坡上,士兵開始緩緩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