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元的各路英雄豪傑中,沒有人會注意到朱元璋,沒有人會認爲他會嶄露頭角。朱元璋出生於鳳陽縣一個窮苦家庭,這沒什麼,那個年代的英雄人物大都如此。一個底層人物爲什麼能夠嶄露頭角,爲什麼能夠在僅有二十幾人的情況能夠收編數萬人,歷史的答案究竟是什麼?
這是一個相貌英武的人,這是一個有王者氣質的人,這是一個能給人以希望的人,這纔是周圍人效忠他的原因,也是郭子興將義女嫁給他的原因。他不需要一種才幹,需要的只是一種先天優勢,一種別人認可的優勢。佔據南京後的朱元璋有着極強的優勢,東面是不思進取的張士誠,西面是搞內訌的陳友諒,北面的劉福通擋住了元軍主力,朱元璋利用這個當隙加強根據地建設,無論如何建設,依然弱小,或許他還不知道腥風血雨的主力會戰是怎麼回事?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安逸的生活結束了,察罕帖木兒打廢了北方的幾十萬紅巾軍,他的繼承者王保保就要帶兵南下了,此時的南方正是一片散沙,更爲要命的是官軍一旦南下,首當其衝的就是朱元璋,面對前途朱元璋開始憂心忡忡。
怎麼辦?朱元璋首先想到的是保住自己,最大的敵人仍然是朝廷,於是他開始主動向元廷示好,此時的朱元璋並不是元廷的主要威脅,主要威脅仍然是繼承南方紅巾軍主力的陳友諒,所以,一紙行省平章的敕書飄到了朱元璋的面前,矛盾又暫時緩和了。但對於朱元璋來說,真正的危局開始了。
一件導致大元覆滅真正的變局開始了,大元兩大軍事統帥王保保、孛羅帖木兒開始了火併,兩人的矛盾實際上是父輩的延續,兩人在宮外對敲,元惠宗的兒子們在宮內對敲,保保敲贏了孛羅後,又跟李思齊敲了起來,他們倆個沒敲完,大明兵已經北上了。他們在北方敲的熱乎,南方的朱元璋卻急的如熱鍋上的螞蟻。
過去有劉福通罩着,陳友諒和張士誠都不敢拿朱元璋怎麼樣,現在劉福通死了,元軍又暫時無法南下,朱元璋的危機真正開始了。東面的方國珍、張士誠、陳友定,四川的明玉珍都是沒有想法的人,西邊的陳友諒屬於有想法沒有行動的人,而朱元璋屬於既有想法又有行動的人,此時南方的三大諸侯陳友諒、朱元璋、張士誠還數朱元璋的力量最爲薄弱,朱元璋明白,再不行動,很快就會被吃掉。
但擺在他面前的是先打西,還是先打東的問題,一旦徵東,陳友諒一定會撲過來,如果徵西,張士誠會不會撲過來,朱元璋認爲張士誠不會撲過來,因爲此時的張士誠已經混成了陳叔寶,每日在豔詞、歌舞中度過。朱元璋明白只要打敗陳友諒,就會取得天下,既然目標已經明確,那就是如何打的問題。
早在龍鳳六年(1360年),陳友諒大軍攻佔了南京外圍的太平、採石,可是陳友諒的艦隊行駛到了這裡不動了,朱元璋也好生奇怪,看來陳友諒真是一個有想法沒行動的人。他爲什麼沒有動?因爲他的心裡沒有底,他在猶豫。朱元璋並沒有實力跟陳友諒硬拼,他的做法是引誘陳友諒深入,朱元璋的水軍剛露頭,陳友諒就方寸大亂,直接退到了九江,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此時的陳友諒心中根本沒有一個明確消滅朱元璋的作戰計劃,難以應對突發事件的發生。雖然勝利了,但朱元璋的實力仍舊無法跟陳友諒抗衡,雙方開始了拉鋸。
三年後,最後的決戰終於到來,雙方各自帶上自己的全部家當決戰於鄱陽湖,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水戰爆發了,陳友諒這邊有二十萬人馬,數百艘戰艦,朱元璋這邊有十萬人馬,數十艘從陳友諒處俘獲的戰艦外加數百條漁船,雙方的實力懸殊明顯。當朱元璋看見陳友諒那如山一般屹立在湖面上的戰艦時,他蒙了,但他很快鎮定下來,思索着破敵計劃。
水戰中關鍵因素往往不是戰艦的體積,而是戰艦的靈活性,一旦對方的陣型被打亂,那麼對方的戰船就會開始自相攻擊,二百年後李舜臣發動的鳴樑海戰正是如此;水戰中戰船的數量同樣也不是關鍵因素,一旦起火,連帶着其他戰船也被點燃,一千年前的赤壁之戰據說也是如此,很快赤壁之戰、鳴樑海戰將會在這裡同時上演。
朱元璋十分清楚,這是一場決定命運的戰鬥,一旦失敗,他將一無所有,甚至會賠上自己的生命,而此時的陳友諒卻沒有這種感覺,他認爲這是一場必勝的戰鬥。這不僅是一場影響了朱、陳和未來帝國走向的戰鬥,還是一場影響到了生活在21世紀你我的戰鬥。
既然硬打不可能,朱元璋採取的措施是用十幾條小船圍攻漢軍的一條大船,眼看一艘艘戰艦被圍困,陳友諒想出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主意,他將一排排的戰艦用鐵鏈連接起來,這些鐵鏈事先都是準備好的,大概他早就有了這個主意。這時候《三國演義》還沒有手抄本,《三國演義》手抄本是二十年後的事,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陳友諒不可能不知道,他既然用鐵鏈把戰船連接起來,就說明真實的赤壁之戰並非是《三國演義》所描繪的那樣,羅貫中大約在寫《三國演義》的時候,把鄱陽湖的水戰搬進了小說中。
當朱元璋看到漢軍的戰艦都一排排被連了起來,他大概比看到察罕帖木兒突然死亡還要高興,朱元璋知道機會來了。最後的結局就是無數燃燒的漁船衝進漢軍的戰艦,陳友諒大敗,最後被亂箭射死,陳的部隊全部投降了朱元璋。此時的朱元璋終於從後臺走向了前臺,他已經不可能再躲藏了,必須要揹負責任與壓力。
接下來便是東征,方國珍、張士誠、陳友定的部隊摧枯拉朽般被打垮,已完全佔據東南一隅的朱元璋開始了22年統一帝國的戰爭。
此時敵對勢力有北方的大元,兩廣的元軍,四川的明玉珍和雲南的段氏家族,此時的朱元璋正雄心壯志的準備北伐,其實他不知道真正的勁敵卻在西南,朱元璋制定的是南北並舉的方針。
元朝的統治者很奇怪,你不知道他們在幹什麼?他們沒有明確的治國思路,從他們面對南方的義軍就可以看出來,能鎮壓就鎮壓,鎮壓不了,我們就走吧,我們還有一個退路,那就是草原。治理國家對於他們來說是負擔,也許只有草原上自由的奔馳纔是他們的精神所在。帝國統治的重心一直在黃河以北,至於黃河以南一直採取的是間接統治的辦法,縣級以下卻從來沒有深入,能夠證明帝國存在的大約便是四通八達的驛站,帝國對於手下的大將也無從控制,王保保和孛羅帖木爾、李思齊的吵鬧也不是皇帝能夠左右了的,元末的惠帝已經漸漸迷上了木匠活,當大明兵北上後,大元統治者未作任何抵抗便出逃,出逃是早已設計好的,他們一直等待這一天到來,治理國家對於他們來說太累了,所以我們看到除了王保保和李思齊在西北有像樣的抵抗外,我們在整個北方看不到像樣的抵抗,當王保保帶着因爲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戰鬥而損失的蒙古軍隊退入草原後,這批軍隊便成了日後隨時威脅明帝國的基礎。
解決了北方問題後,在明帝國成立後的第三年,朱元璋發動了進攻西南的戰爭。四川一直是由明玉珍佔據,明玉珍在這裡建立了大夏政權,明玉珍本是徐壽輝的部下,因不滿陳友諒殺害徐壽輝而進入四川,這跟後來的石達開有些類似,明玉珍帶着部隊擊潰了四川的元軍建立了大夏政權,剛剛建立政權的明玉珍躊躇滿志,當他進攻雲南的軍隊被鎮守雲南的蒙古樑王和大理段氏擊敗後,便開始了偏安一隅的生活。當大明兵準備進入四川的時候,明玉珍已經逝世,大夏政權由玉珍幼子明昇繼位,其母攝政,大明兵由北路和東路攻入四川,北路從甘肅下,進攻成都,東路由長江三峽進,進攻重慶,大夏政權的都城正在重慶,夏國的大部分兵力也集中在重慶,雙方的決戰也在瞿塘峽爆發。
東路軍由湯和、廖永忠率領,瞿塘峽的戰鬥打得異常艱苦,夏兵不要命的往上填人,明昇孤兒寡母抵抗意志異常堅決,打得明軍想撤退,經過數月的攻打,瞿塘峽終於被攻破,大明兵抵達重慶後,明昇投降,投降後的明昇被送到南京跟陳友諒的兒子陳理住在一起,兩人經常在一起發牢騷,後被朱元璋送去高麗,相比之下,張士誠的後人就沒有這般待遇了。
解決了四川問題後,朱元璋又將目光放向了北方,這次他想把廣大的蒙古地區納入明王朝的版圖,雖然明軍數次深入蒙古腹地,斬獲頗多,但一系列的失敗使朱元璋最終放棄了這個努力,王保保帶入草原的軍隊最終保衛了北元政權的存在,看來蒙古人的逃跑策略還是有效的。征討蒙古的失利也使得朱元璋意識到只能依靠長城來防守了。
在北征蒙古受挫的情況下,大明帝國再次將眼光放到了西南,這次要進攻的是非漢族統治地區——大理。大理從秦代起就開始了它的文明,一直到元代才被中央王朝所征服,但元統治者是將大理和宋的傳統區域分割來治理,此時的大理依然沒有納入漢文明,雖然大理被征服,但元對大理的管理是象徵性的,管事的依然是大理段氏家族,樑王把匝剌瓦爾密負責的是軍事,當年大理國抵抗忽必烈的進攻異常堅決,此時,面對大明兵的進攻,大理的抵抗依然堅決。
洪武14年(1381年),朱元璋命傅友德爲徵南將軍,藍玉、沐英爲副將率軍進滇,一年後,蒙古樑王投滇池而死,大理段氏家族仍舊在抵抗,二年後,大理平,段氏家族被朱元璋遷到北方居住,朱元璋封沐英爲鎮國公,世代鎮守雲南,隨後大批的漢人軍民和犯人遷入雲南,更加大了雲南的漢化進程,這種進程對大理文化的毀滅也是空前的,幾乎全部用大理白文記載的書籍被焚燬,以至於今日研究大理文化是一件非常費勁的事情,共和國成立後,雲南白族的族權才得以確認,白文也開始了恢復。
大明兵平滇後,沐氏家族取代了段氏家族開始了在雲南的統治,一直到沐天波陪着永曆帝度過了最後的孤寂歲月。沐氏家族在雲南的治理相當成功,使雲南度過了近三百年平靜的歲月。
雲南平定後,帝國最後將目光轉移到了遼東,此時的遼東仍然處在北元的統治下,洪武二十年遼東平定,到了洪武二十二年帝國疆土奠定,此時的疆土已經達到了帝國統治的極限,明王朝在歷史上首次實現了對遼東、雲南、貴州的有效統治,並在這些地方設省,明王朝版圖的有效控制面積不僅超過了漢唐,更是讓失去達430年的幽燕之地重回漢族政權手中。朱元璋從一介平民歷經36年的征戰終於統一了天下,那麼他成功的秘訣是什麼?他的成功就在於隱藏與忍耐,以及對於時局的正確判斷,以前有劉福通給他做擋箭牌,後來有陳友諒給他做擋箭牌,當他不需要擋箭牌的時候,就意味着他已經成功了。元末那場轟轟烈烈的紅巾軍起義,打廢了多少英雄豪傑,餘下來的陳友諒、張士誠、明玉珍、包括大元的統治者對於戰爭已經疲倦了,而此時的朱元璋卻剛剛開始,統一大業必須由他來完成,如果沒有朱元璋,餘下的張士誠和陳友諒能不能完成統一還是個疑問,屆時,中國的分裂局面還將繼續,或者會被元廷完全鎮壓下去。
明帝國的建立使的漢文明得以延續,元朝末年,漢族的一些上層精英分子已經開始了主動胡化,說胡語、穿胡服、改胡姓,朱元璋對於胡化的禁止也標誌着明王朝的建立帶有強烈的民族復興味道。明帝國的建立從此一改1127年以來漢文明的積貧積弱局面,重歸本土文化治國,在宋的基礎上再次將漢文明推向了高峰,而夾雜在元王朝與清王朝之間的明王朝卻顯得尤爲珍貴。
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強大需要的是破局,強大需要的是來自底層民衆的吶喊。
此時的朱元璋面對新興的明帝國,他又該如何治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