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

bookmark

望着眼前嚇得渾身發抖的郿縣長,糜暘用手中的長劍挑起郿縣長手中木盤上的璽綬。

在打量着璽綬的同時,糜暘的餘光掃向眼前這座並不算高大的郿縣城,他的眼中中充滿着玩味。

眼前的郿縣城內外,早已經不能見到哪怕是一名魏軍,當下留在郿縣城內的,只有一些老弱的縣兵。

再加上他率軍一到達郿縣後,郿縣長就開城投降的行爲,充分證明了一個事實——曹真棄城而逃了。

說實話,對於這一件事是糜暘事先沒有預料到的。

原本糜暘還以爲,當他到達郿縣後,迎來的會是一場艱苦的攻堅戰。

可沒想到,他拿下郿縣會是一件如此輕鬆的事。

方纔率軍前去城內先一步探查的姜維,不久後就回到了糜暘的身邊。

在姜維的稟報下,糜暘得知了郿縣內並無伏兵。

得知這件事後,糜暘放下了心中的最後一絲戒心。

糜暘先是好言寬慰了郿縣長一番,糜暘的話語中流露出有繼續讓眼前這位郿縣長任職的意思。

糜暘的這個打算,讓郿縣長受寵若驚。

他實在沒想到,他還能繼續執掌着郿縣。

糜暘之所以不打算更換郿縣長的人選,主要原因在於他知道,曹魏境內的國情與大漢不同。

曹魏的地方長吏,大多爲當地的世家豪族子弟擔任,那些世家豪族子弟背靠家世,在當地有着非同一般的影響力。

糜暘若貿然更換郿縣長,加上他帳下沒有合適的替代人選,那麼這個舉動肯定會引起郿縣當地的局勢不穩,這不符合漢軍接下來的利益。

曹真捨棄郿縣後,糜暘肯定是要進一步率軍追擊的,這種情況下,郿縣的安穩就很重要了。

當然糜暘也看出來了,眼前的郿縣長有着大多數世家豪族子弟的特性——牆頭草,兩邊倒。

爲了無後顧之憂,在率軍繼續前進之後,糜暘是會留支精兵控制住郿縣的。

在糜暘的恩典之下,郿縣長不斷地表着忠心。

就在郿縣長滔滔不絕的時候,糜暘卻突然問起了一件事:

“當年法公諱真的墳墓可在城外?”

糜暘突如其來的問題,令郿縣長一愣。

糜暘口中的法公,郿縣長是知道爲何人的。

他便是桓靈時期,在郿縣一帶鼎鼎有名的儒學大家法真。

以法真在扶風的名聲,出身世家的郿縣長不知道他那是不可能的。

可郿縣長意外的是,糜暘怎麼會突然提起這位已經故去數十年的名士?

隨後郿縣長反應過來,糜暘爲何會有這番詢問了。

法真除去是扶風有名的儒學大家外,他還有着另外一層身份,那便是法正的祖父。

而世人皆知,糜暘是法正的入室弟子。

在當世入室弟子,有時候與兒子也無多大區別。

按照這層關係的話,糜暘與法真之間也有着不淺的淵源。

想來糜暘顧問法真墳墓所在,可能爲的想去法真墳墓前祭拜一番。

在猜出糜暘的用意後,郿縣長斟酌着用詞答道:

“回稟大將軍,法公墳墓並不在城外周圍。”

回答完後,郿縣長不等糜暘再度發出疑問,便又緊接着解釋道:

“前年雨季多雨,渭水水量暴漲,毀壞了原來郿縣的城牆。

那時爲了安頓郿縣內外的百姓,逆魏特地在離原來郿縣以西的平緩地帶,重新建立了郿縣。

便是當下大將軍眼中看到的這座。

至於原來居住在郿縣中的百姓,一小半跟隨小臣西進來到這郿縣安居,另外一大部分則是就近安置在離原郿縣不遠的武功縣中。”

“想來大將軍尊師的族人,在那時候也跟隨大部分百姓前往武功縣了。”

郿縣長爲糜暘講述了這幾年發生在郿縣上的一場變故。

糜暘得知這場變故後,他的臉上流出一副不置可否的神色。

當世經濟發達的縣城,大多依河流而建立,這可以讓縣城的農業有着良好的客觀發展條件。

只是凡事有利就有弊,既然依河流而生存,那麼一旦天災降臨,那麼這些縣城遭受的損害也是難以想象的。

想來郿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而糜暘不知道的是,在郿縣設立縣治的數百年以來,這樣的事就經常發生在郿縣上。

因爲此郿縣不僅數次搬遷縣址,還經常被裁撤改名。

郿縣長如實回稟糜暘之後,卻一直不見糜暘有所迴應,這讓郿縣長的心情變得忐忑起來。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糜暘倒不是君,可他在郿縣長的心中,卻是比劉備可怕百倍。

郿縣長不知道的是,糜暘之所以沒有及時給他迴應,乃是腦海中在思考着一件事。

思考過後,糜暘一方面讓郿縣長退下,一方面下令全軍原地休整。

當糜暘的命令下達之後,屬於糜暘的主帳很快被搭建起來,然後一衆漢將都齊聚在糜暘的主帳內,一同探討着漢軍的下一步行動。

探討的時候,黃權率先對着糜暘言道:“曹真退卻,勢必是率軍前往五丈原了。”

對於黃權的這個判斷,帳內的諸位漢將臉上皆流露出贊同的神色。

北伐至今,已經有半年有餘的時間。

在這半年有餘的時間內,諸位漢將早就將關中的地圖看爛了。

熟知關中地形的他們,自然是知道五丈原這處地方的。

五丈原位於渭水以南,武功水以西,原上地勢平坦,方圓數裡,十分適合大軍屯駐。

而且五丈原南靠秦嶺,北臨渭水,東西北三面均爲陡坡,形勢險要,是一處易守難攻的兵家必爭之地。

最重要的是五丈原距離褒斜道不遠。

五丈原的東南方向不遠處便是斜谷口。

若一旦漢軍能夠佔據五丈原,那麼漢軍便可順勢打通褒斜道的外圍,這對漢軍來說有着一個極大的好處。

這個好處便是,漢軍的軍糧運輸線會大大縮短。

當下由於斜谷口處於魏軍的控制中,導致漢軍的糧道頗爲綿長:

漢軍的糧草要從益州轉運至南鄭,再從南鄭經陰平、武都二郡轉運入天水,最後才能順着渭水大道轉運至大軍中。

如此綿長的糧道,不僅要耗費相當多的人力,還會造成糧草在運輸過程極大的損耗。

並且還會無形中加深漢軍糧道不穩的風險。

雖說當下魏軍主力被糜暘漸漸逼退至扶風郡內,可這條綿長的糧草經過的還有許多異族的地盤。

現在漢軍聲威正盛,很多異族並不敢冒着風險攻擊漢軍的糧道,可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況是會發生改變的。

眼下是七月,再過三個月關中大地就要進入冬季。

等冬季到來後,許多異族都會面臨缺糧的境地。異族現在不敢攻擊漢軍的糧道是因爲他們怕死,可要是在他們快餓死的情況下呢?

人一旦餓瘋了,那是什麼事都乾的出來的。

這一點糜暘及諸位漢將知道,曹真及諸位魏將自然也知道,對於異族的那副德性,當世人沒有不瞭解的。

所以黃權纔會認爲曹真一定會死守五丈原。

因爲若是五丈原被漢軍佔據了,那麼漢軍的糧道就會變成,從益州到南鄭,再從南鄭直接經由褒斜道轉運至糜暘軍中。

這樣一來,不僅人力物力的損耗將會大大減少,漢軍也再也不用擔心糧道的安危。

在贊同黃權的判斷之後,諸位漢將臉上又浮現凝重的神色。

眼下曹真手中的兵力雖不如己方,可五丈原地勢險要,不是那麼好奪取的。

甚至曹真不需要守住五丈原太久,只要撐到冬季來臨,那麼許多擔憂的事,在天時的影響下都會成真。

諸將臉上擔憂的神色被糜暘注視到。

這代表着諸將心中,並無好的快速的奪取五丈原的辦法。

倒是諸將中的魏延,率先打破了帳內沉默的氣氛:

魏延起身對糜暘進言道:“大將軍,既我軍當下已經收復郿縣,正當一鼓作氣繼續前進。

五丈原是否難奪,何不等到我軍到達五丈原下再行憂慮呢?”

魏延的話讓糜暘點了點頭。

覺得魏延的話有道理的糜暘,取出一道令旗交到魏延的手中。

“五丈原西面有一小城名爲西圍,孤命你領兵一萬奪下那城。”

魏延沒想到最近一直被忽視的他,會因爲今日的建言而得到一個任務,這讓魏延喜不自勝起來。

看來人有時候就是不能太低調呀!

魏延興沖沖地上前接過糜暘手中的令旗,並對着糜暘言道:“大將軍請放心,臣一定不辱使命。”

說完這番話後,魏延急忙走出了帳外。

待魏延離開之後,糜暘也搖手驅散了其他諸將。

只是姜維被糜暘單單留了下來。

等到大帳內無其他人後,糜暘對着姜維問道:

“以當下情勢,伯約可有何建言?”

糜暘對姜維的期待是很高的,與黃權等人肯定不在一個層次上,所以他纔會單獨留下姜維詢問他的看法。

面對糜暘的詢問,姜維思考一番後說道:

“維以爲曹真會果斷放棄郿縣,有可能是想故意誘引我軍主力繼續深入。”

聽到姜維的這個推斷後,糜暘的臉上方纔流露出笑意。

姜維的想法與他不謀而合。

雖然從表面上看,曹真尚未與漢軍交戰,就直接棄城而逃,是一件大大漲漢軍威風的事。

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件事對漢軍並非全是好處。

郿縣的城防不堅,是糜暘事先就知道的事。

所以他原本報的打算是,若是曹真要死守郿縣的話,他正好可藉助郿縣一戰,儘可能將曹真的主力覆滅於此。

若能達成這個戰術目的,那麼接下來漢軍攻打長安會容易上許多。

可惜曹真不顧聲名果斷的撤離舉動,着實是出乎糜暘的預料。

這也讓漢軍陷入了另一種形式上的被動之中。

要想繼續攻打長安,漢軍唯有不斷深入,而隨着越來越深入,漢軍糧道上存在的風險,只會處於不斷加深的狀態中。

因爲魏軍的主力尚在,這會讓漢軍短時間內突破五丈原的戰略構想充滿着種種艱難。

誠然有着諸葛亮坐鎮陳倉外,糜暘不會擔心陳倉內的魏軍對他的腹背造成威脅,可那些遍佈在綿長糧道上的諸多異族呢?

一個蘿蔔一個坑,諸葛亮沒有分身術。

見姜維與他心中有着一樣的擔憂,糜暘便又問姜維道:“伯約既有所憂,那麼伯約可有妙計,助我軍突破敵人在五丈原設下的封鎖?”

糜暘的語氣中有着期待。

不過饒是姜維智計過人,一時之間他也沒太好的辦法。

看着姜維對自己搖頭,糜暘倒也沒太過失望。

可令糜暘沒想到的是,姜維見四下無人,卻突然躬身問糜暘道:

“大將軍心中可是有對策了?”

姜維的詢問讓糜暘一愣,隨後他問姜維道:

“卿從哪裡見得,孤心中有所對策?”

在糜暘的詢問之下,姜維想起方纔的場景答道:

“大將軍剛得郿縣,於郿縣長奉上璽綬之時,一先不問田畝,二不先問人口,卻率先關注先人之事,這讓維心中疑惑。

再則臣方纔見大將軍聽完郿縣長所言後,似有沉思之狀,故才大着膽子有此猜測。”

姜維的話讓糜暘大笑了出來:

“卿幼麟之名,果真不虛也。”

糜暘因爲姜維有敏銳的洞察力而感到開心。

方纔圍繞在糜暘周圍的漢臣,又何止姜維一人,可唯獨姜維心中有此猜測。

而糜暘的這句話也在間接證明了,姜維的猜測是有道理的。

既然姜維能猜出一些端倪,那麼糜暘也願意向姜維分享一些事情:

“伯約可知道,孤帳下還有一名大將,名爲孟達?”

聽到糜暘提起孟達的名字,姜維思索一番後記起了這個人。

自從斷髮賺曹仁後,孟達在世間的名聲可是不小的。

只是姜維自投效糜暘以來,還未從見過孟達,而當下糜暘又緣何突然提起他呢?

看着姜維疑惑的目光,糜暘手指輕敲桌案說道:

“孤的先師翼侯出身郿縣名門,孟達與翼侯乃是至交好友,他亦是郿縣名門之後。

既是名門之後,孟達與原郿縣的諸世家是有許多淵源的。

伯約可記得依方纔郿縣長所言,那些世家現在在何處呢?

伯約再猜猜看,孟達現在又在何處呢?”

初聞此言,姜維驚醒。

他猛地擡頭看向糜暘。

見姜維有所察覺,糜暘最後悠悠地說道:

“九品中正制,是逆魏對付我朝的一樁利器。

可不代表,這柄利器不會爲我所用矣。”

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207章 子午奇謀 不歡而散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七百七十一章 賀齊頓兵 贈我富貴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爲州 造勢借勢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77章 我們回家(求追讀,求票)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223章 火在水上 團團包圍第七百六十一章 繞道長沙 直取柴桑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455章 相忍爲國 天衣無縫第161章 那年初見 攔馬自薦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605章 陳糧武功 渭北星落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581章 心累糜暘 速召丞相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328章 蔣濟送信 百年基業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469章 晴天霹靂 再開屠城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641章 內裡赤紅 丕之末日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360章 魚水對話 南中異常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178章 子晟三答 君王親斟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53章 你可知五溪蠻?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562章 戰局已變 召喚孫權第143章 雙壁合兵 十萬俱滅(5000字!)第375章 曹魏庭柱 樑可徵否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
第226章 馮鄧先鋒 驕兵之憂第590章 上下同誓 所向無前第六百八十章 首倡徙戎 劉禪求教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126章 孫權帥旗 不納良言第289章 擋車騎者 人馬俱裂第361章 雖強必戮 開府治事第七百六十七章 火燒張府 老而彌辣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556章 力拒九品 首倡科舉第591章 威名所至 一退再退第207章 子午奇謀 不歡而散第35章 糜暘聲名初起第653章 當效忠武 勢壓孫權第227章 訓斥諸將 緩兵之計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662章 君臣低泣 赤色漫天第431章 曹真大笑 楊阜私請第269章 天子擔憂 關羽教暘第199章 申氏末日 關門打狗第279章 寒風如刀 驃騎憂懼第105章 糜暘埋下的種子第七百七十一章 賀齊頓兵 贈我富貴第458章 怒掀帥案 再渡漢水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557章 以利驅動 改天換地第190章 隱匿人口 分而化之第七百六十四章 豫章崩裂 江東震動第417章 各取所需 糧草危機第471章 羣臣拜服 劉封怒視第508章 草擬遺詔 孫權不屑第570章 奮力一博 生死棋局第151章 劉封生死 曹仁之憂第六百八十四章 化域爲州 造勢借勢第350章 政治規則 魏延可用第166章 糜暘三問 女主終現第357章 法邈擔憂 梁州司聞第77章 我們回家(求追讀,求票)第七百四十八章 急攻公安 漫山遍野第552章 所見略同 呼喚援軍第478章 南中變革 龍望北方第七百零二章 此等父子 殺雞儆猴第223章 火在水上 團團包圍第七百六十一章 繞道長沙 直取柴桑第423章 輕搖令旗 二擒孟獲第259章 見招拆招 送信武當第592章 糧道之憂 孟達何處第599章 王朗吐血 自今日始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455章 相忍爲國 天衣無縫第161章 那年初見 攔馬自薦第510章 不戰取勝 孫禮寒心第七百六十八章 弱敵之策 周魴持節第213章 人心莫測 扇動翅膀第六百九十八章 陸遜獻計 荊州躁動第605章 陳糧武功 渭北星落第393章 成都急報 南中將亂第288章 公明何在 先退敵騎第658章 仲父有負 今日當解第103章 虞翻二入公安第615章 洞悉人心 引火燒身第581章 心累糜暘 速召丞相第398章 女王遭斥 曹真哭諫第665章 跪地千世 遺臭萬年第328章 蔣濟送信 百年基業第453章 將帥不合 駱谷魏軍第237章 黑夜之下 最後一次第469章 晴天霹靂 再開屠城第129章 溫酒相會 糜暘斥孫第123章 急召陸遜 孫權擔憂(4000字!求追讀第504章 營聲鼎沸 滿城皆驚第六百八十五章 西域密謀 再效班超第434章 伐蜀檄文 路人皆知第593章 郭淮計策 聯吳抗漢第七百一十七章 人心初定 渡口失守第641章 內裡赤紅 丕之末日第46章 吾師,臥龍諸葛公第360章 魚水對話 南中異常第477章 朱褒授首 雍闓奔逃第178章 子晟三答 君王親斟第192章 申耽猜想 大軍編制第66章 關平請命 (啊!追讀呀,票票呀!)第607章 陽謀逼軍 魏營告破第278章 女裝送丕 驃騎旗揚第525章 拿捏孟達 作亂扶鳳第576章 不爲趙括 就做白起第496章 心有牽絆 自爲猛虎第500章 錦囊妙計 突圍而出第53章 你可知五溪蠻?第六百九十章 數年不見 還是該罵第294章 糜暘危急 雲長終動第365章 南鄭耀武 大變之兆第236章 修建高樓 豪族私會第562章 戰局已變 召喚孫權第143章 雙壁合兵 十萬俱滅(5000字!)第375章 曹魏庭柱 樑可徵否第441章 以快打快 兩軍相遇第七百六十章 意志不堅 不想陪葬第42章 大開八門(求票,求追讀)第76章 糜公大明 (求追讀,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