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竹鹽橙皮水
天色微暗,東堂子衚衕華燈初上,各家的爺們兒下了朝返家時,路過“時鮮”都得多看兩眼——原因無他,時鮮那位樣貌韻致卻不常出現在廳堂的老闆娘,正站在門口迎客。
馮夫人就住隔壁探個頭出來,笑着寒暄,“您今兒個倒是空閒?是有要客來店裡嗎?”
含釧笑眯眯地也不說是,也不說不是,“來吃飯的都是要客!只是今兒個的菜一早備好了,出來幫忙招呼招呼!”
徐慨在衚衕口就聽見了含釧的聲音。
他眼力好,一眼便瞅見那小娘子喜氣洋洋地,一張臉笑得眼睛都看不見了站在門口招待。
?
徐慨微微蹙了蹙眉。
三月底四月處的晚上,雖說不算太冷,可較之晌午,也不算很暖和。
特別是站在風口
張三郎順着尚御史的眼神看過去,一見是徐慨,擡了擡手,很自然地同徐慨打了個招呼。
英國公家倒是盡心尋了一處好食肆。
含釧抿抿脣,側身讓了讓,笑了笑,“客官,您裡面請!”
沒小姑娘來,許是未來岳丈率先相看女婿,再談婚事與否?
徐慨喝了口桌上擺放的茉莉蜜茶,喝進口便有些敬而遠之。
尚御史遲疑些許,低聲問,“那位主兒,是”
英國公一進去,沒一會兒便有一位着紫袍的中年男人揹着手來了,身後也跟着一位珠光寶氣的夫人並一個器宇軒昂的公子爺——這約莫就是左都御史一家。
含釧搓搓手,指尖有些涼。
張三郎
沒一會兒,徐慨又出來了,在影壁與大門口中晃盪了幾圈後又折返回去。
徐慨餘光瞥見了被風高高揚起的碧青色綢布裙角,抿了抿脣,硬生生地從自家宅邸門口,轉了方向,揹着手不急不緩地走向“時鮮”。
到底是宮裡出來的。
尚御史面色沉凝,張三郎滿臉通紅,含釧站在櫃檯後,一邊笑得像個老姨母,一邊手裡捏了把汗。
徐慨撩了袍子,踏過門廊,徑直入內。
一頓飯,先上四冷四熱前菜,再上十二大菜,“時鮮”門面菜,松鼠鱖魚、口袋鴨、叫花雞、鹽焗兩頭鮑、文思豆腐緊跟着每人一品海蔘三吃,再用清湯魚面收尾。
含釧沒當回事。
英國公轉頭笑了笑,“正是那位爺。”想了想又添了一句,“三郎與那位爺是同窗,正巧那位爺的宅邸定在了東堂子衚衕,相互之間也有些走動和交情。”
尚御史與英國公忙拱手作揖,徐慨手向下一摁,算是做了回禮。
分兩桌吃飯,是爲了保護兩家的名聲吧。
含釧背對着壓根不知道,身後還有這麼一出官司。
走這條路就意味着,在朝中,徐慨從不輕易與人交好,若非性情相投或投他青眼之人,徐慨一概不做理會。
含釧笑意盈盈地單手爲尚御史挑起門簾。
若成了自然好,若不成,落在旁人眼裡也無可指摘。
等的要客都到了。
徐慨遙遙頷首迴應。
好吧。
吃得可謂賓主盡歡。
兩家人桌子,一南一北,隔得有些遠,但一擡頭便能看見。
既兩家捱得這麼近,徐慨又是個圖省事的,常來吃飯也屬正常。總不能關門閉戶,直說不做姓徐的生意吧?
當然賓主分桌而食,偶有不落痕跡的眼神交流,倒爲這一桌菜平添幾分風味。
看了眼高高掛起的六角油燈,再看一個身影由遠及近,影子在青石板上緩緩拉長,又逐漸變短,最後那抹頎長安靜的影子被踩在了小牛皮革靴腳下。
再看賀掌櫃那張笑臉。
不當熱竈,當賢王,這大概便是徐慨想走的路。
誰值得她站在門口等?
尚御史看張三郎的油頭粉面,突然順眼了許多,原先對這門親事他多有挑剔,張三郎雖出身英國公府,可自身卻一無功名在身,二無出息本事,不算賢婿。
尚夫人眼波流到了一直在櫃檯後等待的那位小姑娘,若這食肆手筆皆爲這小姑娘所出,倒真是個人物。
突然覺得清口茶也不是很甜了。
今兒個的清口茶,怎麼這麼甜膩膩的?
徐慨有些想笑,人尚家相看女婿,賀掌櫃這麼歡喜做什麼?
也正是因有這個性原則,反倒將他從二皇子三皇子的熱竈之爭中拔了出來!
不結黨不營私,突出的就是一個“純”字。
臨了,兩家人湊攏,兩家小輩的郎君各自拱手行了揖,英國公請尚御史先行,尚御史躬身讓了讓,餘光瞥見東南角窗櫺下坐着一個眼熟的身影。
秦王徐慨,走的路子與御史差不多。
是個很有原則和個性的貴胄。
尚夫人笑盈盈地放了筷子,啜了一口呈上的竹鹽橙皮水,很清新的味道,將一桌子的菜味盡數收斂。
英國公府將話隱晦地遞到尚家,他本想直接拒了,都是他家夫人堅持要相看相看張三郎,他纔會下了朝帶上長子,出現在這食肆。
說着便看向英國公。
含釧親拎了燈籠,帶着尚家走過影壁,口中喜氣洋洋說着吉祥話,“暮春時節,天來欲晚,您今兒個是來對的,有新鮮的、八百里加急從淮安送來的蒲菜,還得了幾隻制發得上佳的海蔘喲,您仔細門框”
言行間透露出恰到好處的距離和令人舒適的熨貼,尚家夫人多看了含釧一眼,抿脣輕笑,頷首致謝。
尚御史看張三郎的眼光多了幾分審視。
天色將晚,張三郎打頭陣,看歲數和麪相,身後跟着的當是英國公與國公夫人,英國公夫人窄衣束袖,英姿颯爽,看上去是個好相處的夫人。
如今這樣一看——若徐慨都有心與張三郎交好,那這小子,應也有幾分值得人高看之處。
尚御史點了點頭,側身讓了英國公,“雲山,天黑路窄,你我同行爲好。”
英國公怔愣半晌後,話在腦子裡心裡過了兩遍,大展了笑顏,“是是是!天黑路窄,還需提燈向前,方可不亂陣腳,你我二人,一個提燈一個探路,必能在前路行穩行遠!”
御史提燈,勳貴探路,共走青雲路,方爲互補互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