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知識都熟練掌握了之後,纔是八股文的寫作技巧和應試技巧發揮作用的時候。我看了大家的文章,還有大概一半人對孟子的理解存在不足,這就只能在基礎上再下功夫,然後再考慮寫作和應試的問題,畢竟若是對四書的記憶和理解有誤,再好的技巧也是無法彌補的。”
“至於八股文的寫作水平,大家多數人都還不錯,至少達到了一般水準之上,在應試時至少能夠讓文章看得過去,不會因言辭不通或格式錯誤而落選,可見之前教授大家八股文寫作的那位聞先生的不凡。我在這方面也就不再多說了。”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既然基礎紮實了,寫作又沒有問題,還有什麼要注意的呢?其實下面我所說的,纔是能否被取中的關鍵所在。”
“能夠達到以上要求的考生,其實就已經基本具備了被取中的資格,但是一次鄉試之中,能夠達到以上標準的考生能有多少呢?我們知道,能夠參加鄉試的,都是在科考中被評爲一二等的,是秀才中的佼佼者,至少一半的人是能夠達到以上水準的。而一次鄉試參加者至少上千人,甚至有三四千人,而錄取的舉人呢,至多隻有一百多個,此時的取捨纔是關鍵。”
“一篇文章的優劣,除了那些硬性指標之外,並沒有一定之規,主要還是要看主考官的好惡。那麼關鍵的問題就出現了,主考官到底喜歡什麼樣的文章呢?這就需要我們提前做功課了。許多平時考試總在前列,大家一致認爲有大才的才子,卻總考不中,其原因多數便出在這裡。若他們的文章風格爲主考官所不喜,而這些才子們有的不明主考官的偏好,有的則過分自負,不願爲此改變自己的文風,便在科場蹉跎一生的,也不在少數。”
“考試之前,提前瞭解主考官人選,弄明白他師從何人,政治主張,文章風格,有什麼忌諱等,對於我們的文章是否能入他的法眼就會至關重要。”
“另外,若這主考官曾經主持過其他考試,那麼他的出題風格也會暴露無遺。”
“再綜合此前幾年的政治風氣、會試殿試題目等,便能對可能的出題範圍進行一定的預測,並根據以上內容適當地押一些題目。”
“這種事情你們這些普通學子做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這就需要延請名師,對我們進行指導和輔助。而恰恰是在這方面,官家子弟對普通貧民家庭的優勢盡顯。尤其是那些身在京城的六部高官,在這方面的優勢讓普通的地方考生極難超越。除此以外,京城國子監的監生也有明顯的優勢。”
“我們若能分門別類地選擇押二十個題目,其實就基本可以涵蓋全部題目範圍了。即使所出的題目在這二十道題目之外,也可以大概套用其中的某一篇,只要稍加改動,便可以當作答案了。而這二十篇押題的作答文章,則需要參考主考官的喜好和政治特點來做,才能討得一個巧,使自己文章中式的可能性提高到最大。”
“這二十篇文章,需要由考生認真作答之後,再延請名師一一進行精雕細琢,然後再背熟。還要留出時間,練習相近題目的破題,以便套用所押文章,總會有所收穫的。”
“事實上,準備二十道題目的押題,已經是極大的手筆了。我們如果肯花功夫,甚至可以將四書和自己的本經中的每一句都按照這二十個題目進行分類,讓這二十篇文章將全部出題範圍都覆蓋進來,考試幾乎就可做到萬無一失了。”
徐光啓這一講,算是將官宦子弟的優勢所在對章家書院的學子們交待了個徹底。不過章家到底能從這裡面得到多少實惠,就要看章家高層的具體操作了,能否瞭解到各級主考官的相關信息,能否押中題目,能否把所押的題目打造成可入主考官法眼的利器,都有賴於章家的努力,以及章家能夠請到的名師的水平。
這可以算是科考的超級秘笈了,一般官員都不會輕易向外人輕易透露,因爲自家子弟也要參加科舉考試,若這等“秘笈”大範圍泄漏出去,官家子弟所佔優勢勢必會受到影響,這可是官場上十分犯忌諱之事。
不過,一般的民間考生,即使知道了這裡的秘密,也很難和高官子弟抗衡,原因很簡單——自身資源不足,無法將這一優勢發揮到最大。
待徐光啓講完,章澤天站出來說道:“剛剛徐老所講內容,還望在場的諸位加以保密。我在這裡承諾,我章家將盡力按照徐老所講,延請名師,爲大家創造最好的應考環境。但是此事也是官場忌諱之事,若今後我得知誰敢將此事泄露於外者,必將受到我章家的全力打壓,能否承受此等後果,爾等自己思量。”
講學結束之後,章澤天將徐光啓送回自己的院子,想與他商量一下風車的結構問題,結果發現譚木匠已經在場院等他們了,他帶來了章澤天委託他打製的一款新犁。
事實上,這個時代的犁與後世的牛拉犁外形上已經沒有太大差別,但是相對於後世的犁,此時的犁卻有一個巨大的缺陷:不能調節耕地的深度。
其實也不是絕對不能調整,只是調整時需要改變犁頭相對於犁身的角度,這個操作極爲困難。
章澤天重新設計了犁頭(犁鏵)的形狀,更重要的是將犁的曲轅與斜向上的手柄之間的連接改成了活動的,這樣就可以通過在犁轅底下墊上適當厚度的東西,來調節犁鏵的入土角度,以調整耕地的深度。這一操作極大地改善了犁的可操作性,使其耕地的效率得到了提高。
另外,章澤天還爲犁設計了分土板,分土板加以附加在犁鏵的後方,將被耕起的土推向兩側,使耕出的壟溝更加清晰,或者爲作物進行培土,也算是一個明顯的改進。
徐光啓見到這張與傳統犁差別不大的犁之後,便不肯再回院子裡了,拉着章澤天要一起去試一下。章澤天喊了兩名長工,套上一頭牛便出了莊子。
在天黑之前,他們在莊外的一片荒地之中,用這架新犁來回試耕了一番,期間也多次調整入土深度,充分體現出其中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