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特色的腐朽,腐而不爛,爛而不塌,因爲不塌,所以住在其中和周圍的人也沒有想過要做維護和修繕。
楊橙有點理解司機的說法了。
孟買的商業區是沒有規劃的,一個專門店旁邊就是一個黑而爛的平房,然後隔着過去一個又是專門店,然後又是兩座黑屋,窮人和富人雜居,這也是一種特色。
前面那座小山丘上的別墅區,按司機的說法就是寶萊塢的大明星們住的地方,相當於好萊塢的比弗利山。
楊橙從司機的話中聽到了渴望和驕傲,好像在說,好萊塢也不過如此吧?
這蜜汁自信,楊橙懶得說什麼,這房子唯一的有點可能就是靠海吧,正對孟買灣,看着海灣中漁船、客輪、油輪、軍艦夾雜的場景,也不知道還算不算海景房。
到了目的地,司機說寶萊塢不是景點,所以不對外開放,對外國人更是保密的很。
不過這次來,也是有印度的合作方邀請,也就不存在保密的問題了。
很快合作方的印度人西裝革履的走出來,他膚色很淺,操着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一看就是在美國留過學的。
“你好楊先生,歡迎來到寶萊塢~”
沒等楊橙說話,這哥們兒就自黑起來,“其實沒什麼可看的,比起真正的好萊塢差了十幾個檔次。”
楊橙愣了下,笑問道,“你不是印度人?”
“我是美籍印裔~對了,叫我赫魯就好。”他自己介紹說。
“問一個不太禮貌的問題,你的姓氏屬於高種姓嗎?”
“是的,這沒什麼,我在美國長大,不看重這些。”
楊橙見他不願意多聊,也就沒繼續這個話題,環視着四周空蕩的環境,問道,“今天沒人拍戲?”
赫魯指着不遠處的一棟樓,“有的,不過現在拍的是室內戲,這個道景就是法院,實際上寶萊塢就是在山上建的,由一個個道景、臨時景棚搭建。
旁邊還有綠幕特效區,技術水平在某個角度上來說不次於好萊塢,我帶你參觀一下。”
兩人一邊走一邊聊,如今佔據全球票房40%的亞洲市場,集結了美國以外的第二-四大市場(中、日、印),其中就包括“神奇”的印度市場: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製作國,全球第四大票房市場,但印度每10萬人只有0.9塊屏幕(美國這一數據爲14,中國爲2.5),也不知道他們的票房是怎麼算出來的。
去年,印度的票房收入爲19億美元,在全球票房收入中排名第四,僅次於北美(114億美元)、中國(66億美元)和RB(20億美元)。
印度的電影市場正在以11%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0年預計將達到37億美元。
這樣漂亮的增長數據,結合以下印度這個國度的人口統計、傳媒環境、院線市場等因素,就顯得有些彆扭。
作爲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電影製作國,畢竟電影是印度人首選的娛樂方式,每年有將近1000部標準長度的影片發行和大約20種語言的電影被製作。
目前印度國內共有5500個單幕影院和2400個多廳影院,共9100塊屏幕,其中60%是非數字影院,大約35%是多廳影院屏幕,每年平均增加150塊屏幕,每8塊屏幕大概100萬的價格,考慮到人口基數,這些屏幕數是遠遠不夠的。
電影發行地區主要是由電影發行商按照語言和地域劃分,一共有15個發行區域。
泛印度地區的發行由多個發行商負責,所有關鍵的大都市的電影發行都由印度環球公司直接負責,大都市之外其他地區的電影發行則由郊區的發行商負責。
在印度,不同題材、不同語言的電影的發行方法都是不一樣的,發行方法取決於電影的規模和題材,發行範圍一般在50-300塊屏幕,有4種語言配音版的好萊塢電影一般發行範圍爲1500-2000塊屏幕,一部成功的配音版的好萊塢電影大約會在印度600箇中心發行。
好萊塢電影在印度市場的比重不斷加大,現在佔據整個市場的10%。
像浪漫愛情類、劇情類和喜劇類的電影通常都只有英語版。
35%的好萊塢大片以配音的方式呈現,主要配了印地語、泰米爾語和泰盧固語三種音。
不是所有的電影都配音,只有大片、採購片、動作冒險片和一些熱門的恐怖電影纔會配音。
在印度發行的排名前五的好萊塢電影中,有三部都是環球的,比如《速度與激情7》、《侏羅紀世界》、《速度與激情8》,所有這些電影都有多種語言配音。
由於激進的市場推廣和發行策略、內容的本地化、市場的不斷擴大和印度觀衆對好萊塢內容的接受度越來越高,好萊塢電影在印度市場的份額還將不斷擴大。
這也是唐娜聽說楊橙要來印度後,極力要求他前往寶萊塢考察,尋求擴大投資的可能性,這可是塊大蛋糕,不能全憑環球一家獨大。
事實上當年環球佈局印度,就有唐娜的手筆在其中。
不過楊橙覺得,進入印度絕對是新時代影業最大的挑戰,尤其是在毫無根基的情況下。
別說在合資拍攝了,就是想把自己的片子送進去,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從《摔跤吧,爸爸》《起跑線》《神秘巨星》等印度寶萊塢電影在Z國的熱映,再到阿米爾汗等印度影星在Z國觀衆中人氣爆發,這一切,都說明南亞次大陸這個世界第一人口大國的電影在Z國市場的影響力正在與日俱增。
這一方面,美國反而落後了一步,當然也可以說,美國人對印度電影實在欣賞不來,更沒有歷史淵源。
其實,不同於美國好萊塢大片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纔開始陸續引入Z國並逐漸佔據商業電影市場主流,Z國觀衆與印度電影可謂的淵源已久,往前可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
那時Z國引進的外國電影,除了蘇聯“老大哥”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就是來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