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43章 戰後重建

bookmark

蕭鼎昆所推行的戰後新政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對所供戰後重建援助。

相對而言,這項政策在帝國國內受到的反對也最爲強烈。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帝國經歷了七年的戰爭,國內環境已經非常惡劣,應該集中力量解決國內問題,將所獲得的戰爭利益轉變爲實際好處,並且幫助國內經濟復甦,而不是向其他國家,甚至是曾經的敵對國提供重建援助。

據陳錦寬的回憶錄,當時帝國內部曾經有人想推翻蕭鼎昆的內閣政府。

雖然沒有任何相關的證據,但是根據後來陸續解密的一些資料來看,當時帝國陸軍與帝國海軍中的一股反對力量就曾經計劃發動軍事政變,讓蕭鼎昆上臺。只是,該計劃最終因爲陳錦寬與肖萬青,以及掌握着軍權的主要將領的反對而沒有變成實際行動。

由此可見,當時國內對蕭鼎昆援助戰敗國的反對情緒有多高。

當然,從帝國這幾百年來的歷史中,也不難找到相關的原因。

歷史上,帝國從沒一次獲得勝利的戰爭中都獲得了巨大的好處,甚至因爲戰勝後獲得的利益,而發動對外戰爭。比如,當年在歐洲地區推行殖民統治,就讓帝國商品充斥了整個歐洲市場,從而爲帝國的資本家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巔峰時期,全世界八成以上的黃金與白銀都在帝國的金庫之中!

更重要的是,戰爭的最積極推動者就是帝國的商人。

這次,蕭鼎昆不但不設法從戰敗國撈取好處,反而要用原本應該用來支持國內建設地資金去幫助戰敗國,確實讓人很難接受。

只是。當時有一批同樣有着長遠目光地商人站在了蕭鼎昆那邊。

這批商人。就是帝國在大戰之後出現地最著名地那十個金融家族地創始人。或者是奠基者(其中好幾個家族都是從傳統地商業家族轉變而來地)。

當蕭鼎昆提出在戰後向其他國家提供重建援助地時候。這批商人就看到了巨大地利益。

不說別地。重建援。援助地是什麼?肯定不可能是物資。畢竟運送物資非常麻煩。且需要得到援助地國家。都要在戰後重建自己地工業體系。要確保其工廠能夠正常運轉。就不能僅僅從帝國購買物資。而應該儘量使用本國生產地物資。因此。重建援助地根本是資金上地援助。而不是物資上地援助。

也就是說。戰後帝國需要向其他國家提供大量資金。

表面上。錢花出去了。帝國吃了很大地虧。可實際上卻能夠給帝國帶來巨大地好處。

比如,援助給其他國家的肯定是帝國金元,而其他國家拿到金元之後,不可能在本國,或者是帝國以外的任何國家購買到實物,只能從帝國購買重建所需要地物資,以及生產設備。如此一來,就直接解決了帝國國內產能過剩的問題,在收回援助出去的金元的同時,帝國國內生產出來的物資與設備就賣了出去,從而讓帝國的工廠可以開工,讓那些在戰後大量裁減下來的工人可以找到新的工作。

其次,援助分成了有償與無償二種,其中無償援助肯定不是主體。

在有償援助中,接受援助的國家肯定要爲之支付必要的代價。對於美國這類地戰敗國來說,因爲其國家的硬通貨都在戰爭期間遭到掠奪,就只能用資源,或者是初級工業產品來抵償援助款項。如此一來,帝國就可以逐步淘汰掉低端產業,比如礦業,紡織業等等需要大量勞動力,又沒有太高附加制的產業,集中力量發展高端製造業,最終達到佔據高端市場的目的。

對於德國這類地戰勝國來說,則可以通過用硬通貨支付的方式來獲得有償援助。

到最後,帝國必然成爲世界主要地硬通貨,也就是黃金、白銀等貴重金屬的最大儲備國。在此基礎之上,帝國就可以逐步用金元取代黃金等貴重金屬在國際貿易中地結算地位,從而讓金元成爲世界流通貨幣。

只要金元成爲了世界流通貨幣,也就是貿易結算貨幣,帝國就成功的控制了全球金融體系,爲奪取金融霸權奠定了基礎。

最後,也是最重要地,通過對外援助,能夠加快帝國產業的升級速度。

從根本上講,決定一個國家實力的是其工業生產效率,即一個工人能夠生產出多少產品。另外一個關鍵因素就是工業產品的貿易價值,即一件工業產品能夠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換取到多少其他產品。

只有當一個國傢俱備了這二個要求,纔有資格成爲真正的強國。

顯然,數百年來,帝國在這方

做得很好,而且帝國的商人與資本家早就看清楚了且一直在這方面進行努力。

在這其中,科技實力顯得至關重要。

當然,要將科技實力轉變成真正的國家實力,還需要做很多的努力。

當時,帝國就正好面臨着產業升級的機會。

第二次世界大戰不但奪走了上億條生命,摧毀了世界上的數個發達國家,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秩序,還誕生了一大批新技術。

比如,電子技術的進步就超過了很多人的預料。

另外,在戰爭後期,重油裂解技術也基本上達到了實用水平。核能的開發與利用技術也浮出了水面。雖然當時還沒有幾個人意識到航空時代與電子化時代即將到來,但是很多擁有長遠目光的商人與資本家都已在此時意識到,隨着大量在戰爭期間誕生的新技術轉入到民用產業,成爲工業發展的新動力,下一輪生產力革命即將到來,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足以影響到全世界的產業革命!

帝國要想繼續保持領先性,就必須在產業革命上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而要進行產業革命,就必須同步淘汰掉相對落後的生產力,也就是將那些高能耗,高勞動力的產業轉移到其他國家,讓帝國的勞動者得到解放,從而能夠爲新產業提供足夠的勞動力。

顯然,幫助其他國家恢復工業基礎,是將帝國的低端產業轉移出去的基礎條件。

這一點,在帝國戰後的戰略援助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比如,在對日本的戰略援助中,帝國以恢復日本的國民民生爲由,將紡織業,食品加工業,乃至低端冶金業都轉移到了日本去。

這樣一來,日本的大批勞動力得到了用武之地,帝國也能夠從日本進口到大量廉價商品,以滿足帝國百姓的生活需要。同時,通過向日本出售製造設備,以及其他尖端技術,達到貿易平衡的目的。

當然,產業升級與產業轉移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完成的,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這個過程,在戰後持續了二十多年。

當人類進入了航空時代與電子時代的時候,帝國的資本家再次證明了自己的長遠目光。當時,帝國國內的主要產業就是高端製造業、航空業、汽車業、特種冶金業、電子製造業、製藥業等等具有高附加制的產業,而紡織業、低端冶金業、食品加工業、乃至造船業都陸續轉移到了其他的國家或地區。

當然,在產業升級中獲得好處的絕不僅僅是資本家。

通過產業升級,帝國的勞動者,特別是工人也成爲了受益者。比如,以往一個工人生產出來的產品只能在市場上賣一個金元,而現在一個工人生產出的產品可以在市場上賣十個金元。雖然資本家從中拿走了大部分的利潤,但是工人的工資也翻了好幾倍。當然,最重要的是,帝國內閣政府與議政院在戰後出臺了數十項旨在保護勞動者權益的行政規定與法案,並且加強了工會的權力,從而使資本家不能肆意掠奪工人。

除了工人之外,農民也同樣是受益者。

可以說,通過對外戰略援助,以及後來的產業升級,帝國在戰後的二十多年之內,不但經濟快速發展,國內矛盾也得到了解決,更是避免了經濟危機,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了帝國產能過剩的問題,從而使帝國首先進入了電子化時代。

數十年之後,當所有人回首蕭鼎昆當時的策略時,都不得不承認,正是蕭鼎昆發起的對外戰略援助,將帝國帶入了發展的快車道,並且爲戰後爲期二十年的“黃金髮展期”奠定了基礎,更爲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提供了最堅固的基石。

後來,有人在歸納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十項對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國際政策時,“重建援助計劃”排名第一。該計劃不但使全球數億人迅速的擺脫了戰爭的陰影,過上了穩定安康的日子,還對戰後的世界秩序產生了重大影響。

當時,得到了帝國大力援助的國家都在短期內恢復了實力,而與帝國對抗的國家則花了更多的時間來恢復戰爭創傷,從而導致其國際地位急劇降低。當然,這項計劃也最終將世界分化成了二個集團,即以帝國爲核心的“環太平洋集團”(除了英國、土耳其等國之外,主要成員國都是太平洋沿岸國家),以及以德國爲核心的“歐洲大陸集團”。

從這個角度來看,也許這正是戰略援助計劃的最大負面效果吧。

第2章 兩手準備第15章 野心膨脹第7章 直搗龍潭第19章 重新佈局第29章 節外生枝第26章 摸黑遊戲第25章 噩運戰艦第23章 慘烈代價第17章 重拳出擊第4章 積極戰術第18章 絕對優勢第37章 臨機應斷第54章 民主日本第12章 終有收穫第18章 燙手美差第21章 仁者無敵第7章 戰艦動員第42章 減速交戰第1章 專業旗艦第34章 以命相搏第12章 外柔內剛第10章 人生岔口第1章 掐敵咽喉第12章 第二戰場第38章 突然遭遇第4章 積極戰術第8章 速度紀錄第30章 戰略影響第7章 絕對虐殺第59章 謝幕演出第38章 嗜血狂鯊第52章 喜憂參半第49章 毫無懸念第3章 軍事技術第24章 警告在先第37章 臨機應斷第20章 聯名推薦第33章 突擊部隊第4章 戰局分析第1章 最高榮譽第9章 實際測試第23章 盡職盡責第28章 特種部隊第24章 警告在先第5章 爲何自信第61章 全面圍攻第14章 實彈測試第11章 鬼使神差第20章 窮途末路第28章 最後機會第33章 積極配合第63章 運氣無敵第2章 兩手準備第12章 終有收穫第39章 得意忘形第28章 實力暴增第8章 破冰之旅第5章 大型軍演第40章 半斤八兩第60章 無力招架第3章 致命絕殺第56章 如實總結第14章 決死膽量第53章 謝幕演出第27章 英國戰敗第5章 複合炮彈第32章 全速攔截第45章 俄國戰敗第54章 歪打正着第23章 全身而退第10章 戰場迷霧第1章 未雨綢繆第3章 血與烈火第29章 下定決心第11章 創造思維第15章 萬變不離第25章 旁觀者清第3章 聲東擊西第5章 陰差陽錯第23章 乖僻將領第31章 破交艦隊第21章 海上混戰第47章 解開心結第27章 英國戰敗第24章 海上堡壘第35章 信心崩潰第5章 複合炮彈第6章 帝國首輔第28章 血債血嘗第49章 狐狸轉身第27章 最高要求第23章 主將分歧第35章 引蛇出洞第3章 持續推進第38章 反客爲主第52章 擴大戰果第6章 孤島血戰第50章 戰略合作第24章 戰略佈局第44章 支柱崩潰
第2章 兩手準備第15章 野心膨脹第7章 直搗龍潭第19章 重新佈局第29章 節外生枝第26章 摸黑遊戲第25章 噩運戰艦第23章 慘烈代價第17章 重拳出擊第4章 積極戰術第18章 絕對優勢第37章 臨機應斷第54章 民主日本第12章 終有收穫第18章 燙手美差第21章 仁者無敵第7章 戰艦動員第42章 減速交戰第1章 專業旗艦第34章 以命相搏第12章 外柔內剛第10章 人生岔口第1章 掐敵咽喉第12章 第二戰場第38章 突然遭遇第4章 積極戰術第8章 速度紀錄第30章 戰略影響第7章 絕對虐殺第59章 謝幕演出第38章 嗜血狂鯊第52章 喜憂參半第49章 毫無懸念第3章 軍事技術第24章 警告在先第37章 臨機應斷第20章 聯名推薦第33章 突擊部隊第4章 戰局分析第1章 最高榮譽第9章 實際測試第23章 盡職盡責第28章 特種部隊第24章 警告在先第5章 爲何自信第61章 全面圍攻第14章 實彈測試第11章 鬼使神差第20章 窮途末路第28章 最後機會第33章 積極配合第63章 運氣無敵第2章 兩手準備第12章 終有收穫第39章 得意忘形第28章 實力暴增第8章 破冰之旅第5章 大型軍演第40章 半斤八兩第60章 無力招架第3章 致命絕殺第56章 如實總結第14章 決死膽量第53章 謝幕演出第27章 英國戰敗第5章 複合炮彈第32章 全速攔截第45章 俄國戰敗第54章 歪打正着第23章 全身而退第10章 戰場迷霧第1章 未雨綢繆第3章 血與烈火第29章 下定決心第11章 創造思維第15章 萬變不離第25章 旁觀者清第3章 聲東擊西第5章 陰差陽錯第23章 乖僻將領第31章 破交艦隊第21章 海上混戰第47章 解開心結第27章 英國戰敗第24章 海上堡壘第35章 信心崩潰第5章 複合炮彈第6章 帝國首輔第28章 血債血嘗第49章 狐狸轉身第27章 最高要求第23章 主將分歧第35章 引蛇出洞第3章 持續推進第38章 反客爲主第52章 擴大戰果第6章 孤島血戰第50章 戰略合作第24章 戰略佈局第44章 支柱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