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第一點要合理地配置營養土。把握好土壤肥力。營養土,需要把肥沃的土地用各種優質的肥料進行科學的配置均勻的撒在土壤裡面,一定要注意土壤的選擇,我選取了四種不同的土壤,前期也研究了各類的土壤成分,各類適應土壤的種子,然後根據不同的種子,搭配不同的土壤,結構搭配要非常好,土壤肥力程度非常高,沒有任何的病蟲害、沒有任何的鉀鹽、沒有任何的雜草是最好的。一般水稻選擇種植的土壤是乾旱的田地或者是水田,沒有用除草劑的化學制劑的最上面的一層土壤是我們自己菜園裡用的土壤,爲此我跑了不同的好幾個地方,特意去現場考察,選取當地環境下的不同肥沃的土壤,然後帶回去進行化驗分析,真正的是“跋涉山川只爲土。”
第二點,我們要對水稻種植的土壤進行酸化。在準備給水稻進行苗牀的土壤酸化時一定要有防治疾病,促進水稻苗茁壯成長等一系列的作用。水稻生長環境適宜的酸鹼平衡值在4.5至5.0,一般我們可以使用98%的濃硫酸,配置比例一般用500千克的營養土加3.5~4千克的濃硫酸。在配置上也一定要注意一些細節,我們要先把濃硫酸倒入一個裝有少量水的杯子中進行稀釋後,再往杯子裡面添加大量的水配製成稀釋的硫酸溶液。在進行土壤酸化之前,一定要對水稻的苗牀土壤進行酸鹼平衡值的一個測定,然後把稀釋後的稀硫酸溶液倒入營養土裡面,攪拌均勻然後讓他們能夠充分的混合。經過三天後,我們檢查處理水稻苗牀的酸鹼平衡值,要達到標準範圍之內。
第三點就是種子準備,把水稻種子進行一個晾曬,要保證晾曬過的水稻種子具有一定的均勻性。把水稻種子進行晾曬的目的是爲了減少病原菌來提高水稻種子的成活率。我們可以用鹽水進行水稻種子的選種。鹽水的配製是用1:13的比例進行配置,把水稻種子放進配製好的鹽水中,把它們撈出來,看到他們個體比較飽滿後,再用清水進行三次清洗,這樣是爲了防止水稻種子出現不發芽的情況。我們要給水稻種子進行消毒,一般來說我們要用1.5%至2%的生石灰進行一個浸泡,水面一定要高於水稻種子至少十釐米,不能夠用任何東西把它們攪拌,這樣會讓水稻種子表面的保護層破壞掉。我們可以用一些化學試劑,再加上自來水形成的溶液來對水稻種子進行消毒,每天要對水稻種子攪拌兩次以上勁爆的時間,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具體的打算。
移苗。移苗防止幼苗會因密度過大無法正常生長,可以能促進根系更發達,有助於增加有效分櫱、提高水稻的單位面積的產量,還可以減少生殖期。
根據不同的時期,測土壤中的養分和微生物,看溫度、溼度、光照對水稻的影響,實驗四種是否都可以孕育。但是通過一次次實驗後,一次次失敗,水稻只要到分葉期就出現發黃,枯秧,慢慢死去。水稻在返青期是水稻的第一需水臨界期,返青期必須灌溉薄水,以滿足水稻的生理生態需水,加速返青,提前分孽,這時候出現了兩種情況,一部分幼苗發黃、枯秧,直至完全失去生命特徵,慢慢死掉,有一部分捱過了返青期,到了分孽期,到了拔節孕穗期,是第二個需水臨界期,這時候光合作用強,新陳代謝旺盛,是水稻生中需水較多的時期。每次我的實驗到了這一階段就基本宣告失敗了,根本到不了灌漿期,每次實驗都失敗,不管是什麼類型的土壤,什麼品種的種子,都實現不了。
這基本算是一個千古難題,一直廢寢忘食的進行實驗想找出其中問題所在,從開始到結束進行大量的實驗,甚至我都去各個地方進行本地實驗,研究土質,根據實驗思考爲什麼需要水?而且需要大量的水?有水什麼養分需要他來吸收?水在成長期扮演什麼角色?
通過大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發現植物分孽、灌漿期植物的纖維導管是空洞的,從根到幹,到莖、到葉,到穗是鏈接的,三葉期之前不是空的,這些植物細胞壁、細胞膜洞線,細胞組織是半拳環的,土壤中的水分傳導不了,結合這個發現,這些植物需要大量的水分提供養分問題可以轉化爲傳導問題。
另一個就是針對不同土壤中展現的不同問題,到不同時期的研究,沙土、鹼土、黃土、黑土進行數據比較發現,黑土中有益菌要比其他有益菌豐富,水稻需要的C、N、K、Mg、Fe、Ca這些元素,黑土地比較豐富,而且生物菌羣葉比較活躍,通過這些發現,我開始做相關分析,如何使水稻三葉期之後,提供養分,讓水分快速傳導、移動、吸收、鎖水、留水,因爲實驗證明,水稻吸收的大量水分用作了蒸騰作用,也就是說,植物發育需要的水實際上並不需要很多,但也是需要留住水分的,而這些植物是留不住水的,所以需要大量的水分在進行蒸騰作用時供自身的發育。
從土壤中留水,怎麼留住?就是一個方向。
我首先研究了不同的植物留水的方式,看他們留水的方式和作用器官或者細胞,從旱地植物開始研究。仙人掌,雖是沙漠植物,但它肉質內的水分是非常充分的,它是如何留住這些水分的?如果可以找出原因,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或許旱田水稻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我開始着手研究這些旱地植物、沙漠植物,研究如何在不改變基因的情況下做到,研究這些旱地植物的細胞結構、基因組成,看各類的沙漠植物或者旱地植物的組成是否有相同的地方,是否可以把這種特性運用到其他植物中,我從它們生長的環境、土壤甚至氣候方面都做了深入的研究,想從中找出對應的問題,想對症下藥,將它結合到水稻種植上面。
慢慢的開始從土壤方面入手,如何改變土壤?植物生長需要的成分,如C、N、K等一些生長必需的元素,土壤中是含有的,研究發現,如果不施肥,植物長不大。可是在化肥出現之前,爲什麼沒有這種情況?最後通過對土壤分析得知,N肥、P肥也好,葉面肥也罷,他們會改變土壤的土壤板結,使得土壤的羣菌失衡,土壤中的微生物是植物生長必需的,土壤微生物會把這些無機物吃掉,分解爲有機質,這些有機質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施過一次肥之後,土壤板結失衡,菌羣改變,能分解這些元素的微生物發生了變化,不能自主分解,所以現在必須要人工干涉,人工施肥,施有機肥才能讓保障植物生長所需的元素,這些外施肥99%都是沒有被吸收的,一直會存在於土壤,影響土壤的性質,下次之後就需要繼續施肥,周而復始,陷入了循環。
通過這項發現,首先從土壤中的菌入手,土壤細菌在土壤微生物中數量最多、分佈最廣。有自養菌和異樣菌,自養細菌能直接利用光能或無機物氧化時所釋放的能量,並能同化二氧化碳,汲取營養,異養細菌從有機物中獲取能源和碳源。它們在土壤中進行氧化、硝化、氨化、固氮、硫化等過程,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養分的轉化,由於它們個體小,數量大,與土壤接觸的表面積特別大,成爲土壤中最大的生命活動面,也是最活躍的生活因素,時刻不停地進行着與周圍環境的物質交換,土壤類型不同,土層深度不同,季節的不同,降水量的多寡,土壤反應,耕作制度等都對細菌的分佈和活動產生影響,土壤中所含的各種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質轉化中起着極爲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土壤菌羣開始研究,看它在自然情況下,怎麼激活裂變,通過反覆的試驗,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一種箘,將其命名爲龍箘。這種菌,是有益菌,他可以讓土壤中的無機物,轉化爲植物所需的無機物,而且這種菌羣一旦成熟,非常穩定,既可以對抗有害箘從而改善土壤的品質,又可以更好的讓植物生長,完全不用外施肥,自己就可以慢慢的消除土壤板結,但是這種菌羣有一個重大問題,實驗證明,菌羣不容易繁殖,龍菌中的母菌存活率非常低,這直接導致龍菌菌羣繁殖率很低,形不成規模,根本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表現不出自身的優勢。
通過土壤反覆的溼度裂變研究,隔離公菌和母菌,研究母菌的存活條件和存活時間,這種母菌,分離出來之後一個小時左右就死了,而公和母菌的比例大概爲100:1,菌羣的繁衍率很低,首先要研究存活問題,不但要保證菌羣中母菌的存活問題,還要考慮到現實環境中的生存問題,也要降低成本,要讓老百姓用得起。
我將母菌分隔出來,做了幾組試驗,每組都是50只母菌,公菌分別是1只,2只,5只和10只,把它們放在細菌培育保溫箱,根據實驗結果,發現放1只的母菌裂變的非常快,隨着分裂的進行,公菌的增加,母菌的死亡,一天也有幾萬只,隨着時間流逝,慢慢的公菌數量就佔優,裂變速度就降低,但羣菌的達到了穩定狀態,繁殖速度雖然不高,菌羣結構也比較平衡,會抑制其他菌羣的裂變速度和活躍度,可以確保土壤不會發生板結,可以讓土壤到達均衡,不再需要外施肥。我又開始培養菌的習慣性,讓它適應環境,可以在任何土壤中生存,看它們10代後、20代後是否還可以生存,菌羣的結構是否可以繼續保持平衡。研究母菌,讓它們多裂變、多繁衍、多生存。
期間,老爺子經常出差。
我一直在實驗室研究,研究土壤,研究一代、二代、三代甚至二十幾代的繁衍能力,在不同的土壤中的生存能力,一次又一次的實驗,發現繁衍出來的菌落會呈現不同的狀態。甚至我用了不同期間的土來讓不同代數的菌羣繁衍,最後慢慢的發現了規律,無數次的實驗數據表明,改變菌羣的條件,是一代的原生土和原生的基因,這很重要,其實這個實驗不用做的太複雜,只要掌握好原聲的土,培育出原生的菌羣,再讓它們繁衍,就可以達到目的。
繼續研究另一個方向,如何將植物中的水分留在體內?也就是如何鎖水,不讓它流失,先研究植物保水鎖水的構型,基因,植物細胞的水分,如何改變結構,我也經常和老爺子一起出去,和一些化學、生物大家研討,最後在不懈的努力和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鎖水劑,研究出來的鎖水劑存在於煤石當中。
說起來,頗有戲劇性。那次,我在溫室大棚,燒煤保溫,搬煤的時候一些煤粉煤渣掉到了育秧的器具中,我那時候沒太在意,就當作一種變素來處理,慢慢的我發現,撒到的地方的秧苗,生長的相當茂盛,我當時就很好奇的研究了一下,沒想到,一研究就發現了,煤裡面的一種物質,一種成分,具有鎖水緩流的作用,但是是很少的含量,通過提取,我將這種物質,命名爲氖系,後來買來了很多煤石,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後,實驗數據表明,那種純度較高的煤裡面,纔可以提取這種氖系,而且每顆植物需要0.1克就可以達到鎖水的功能,我又開始進行氖系化學結構裂變,化學結構的分解試驗,這種物質,加上之前的龍菌,兩種物質可以產生作用,發生化學反應,發揮的功效是1公斤的功效,實驗結果表明,兩種物質反應後,完全可以保證植物的正常生長,而且生長的更加茂盛,我開始進一步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土壤、不同溫度、不同溼度下進行試驗,結果表明,十分穩定,對於這個發現,我沒第一時間告訴老爺子,而是着手寫畢業論文。
將試驗論文和試驗對象拿給老爺子。
老爺子說:“你來的剛好,這段時間一直做學術交流、演講,一直沒問你論文的事情,聽說你經常請教一些化學、生物大家,大家都誇你天賦高呢,但時間也不早了,你的論文準備咋樣了,我這段時間不是很忙,剛好可以好好指導你。不管怎樣,你要畢業啊。”
“乾爹,我論文寫完了,實驗對象也拿過來了,您先看一下,看我這個試驗過程和試驗結果有什麼問題嗎?看能不能發出去?”
聽到我說論文寫完了,老爺子眼睛明顯閃動了一下,他拿着我的論文看了半天,眼神愈發明亮,讓我回去等,他先看一下,順便讓我好好把實驗室收拾一下,過幾天要去,試驗對象暫時留在他那。我回去之後,開始收拾實驗室,歸納資料,完善數據等。
第二天夜晚,老爺子領了一幫人來了,這批人裡面有袁老爺子,侯老爺子,萬老爺子等,他們剛進門就對我讚不絕口,如此千古難題竟然被攻克,真是奇才,老爺子讓我講解龍菌和氖系,都讚歎這項成就不次於牛頓、愛因斯坦的發現,甚至都可以作爲人類的基礎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