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鐵場

“與上等白炭相比,生煤熟煉之後,還是要略差一些,但除開持久耐燒、骨架不散,所煉之鐵,用以鑄造箭簇機括刀槍矛戟以及冑甲鐵葉等,都要比生煤所煉之鐵優異許多,鑄制犁鋤等物更不在話下。倘若想要鑄造節帥所慣使的良刃,卻非要用上等白炭不可……”

莊守信原本鹽鐵使所領修造案管事大匠,赤扈人第一次南侵期間,攜家小逃離汴梁南下,到楚山之後便在工房任事。

楚山行營成立之後,長史院與州院合置,工曹作爲楚山最爲核心的部門,以徐武良爲參軍事,然而史軫、蘇老常都很大精力關注這一塊的事務。

工曹下轄營造、匠作、官牧、礦監諸院,分別以喻承珍、莊守信、徐勝等人執領。

煤鐵開採、冶煉以及兵刃甲冑鑄制等事歸於匠作院。

徐懷秘信傳回楚山,莊山信帶着其子莊庸、女婿沈練等人就搬進十八里塢,驗證生煤熟煉之法。

徐懷回到楚山,莊山信率其子婿,不僅盯着窯工小批量試燒出多批熟煤,還已經試製出一批兵械甲冑,初步得出來的結論,就是此法可用,還可以大用。

雖然生煤熟煉,與上等白炭還存在一些差異,但當世所用的絕大部分鐵器,對鐵質的要求並沒有那麼嚴苛。

生煤熟煉後僅融熔成塊,持久耐燒且骨架不散這一優點,就決定了絕大部分的鐵器鑄制,熟煤取代木炭有百利而無一弊。

至於上等良械對鐵、炭的要求都極高,這完全可以成立一個小規模的作院單獨負責即可。

“這真是大喜之事啊,新造成的煉爐正好能派上用場!”徐武良得知這個結果,也極興奮的說道。

徐懷忙於軍務,這些年主要時間都在外領兵作戰。

桐柏山匪亂之後,最初乃是徐武江、徐武良、徐勝及柳瓊兒等人留在桐柏山經營鑄鋒堂及玉皇嶺、獅駝嶺及歇馬山;二次北征伐燕失敗,徐懷南返桐柏山,新置楚山縣,政事主要由蘇老常、徐武坤、程益、唐天德以及徐武江等人負責。

當時從鑄鋒堂及玉皇嶺之經營,擴大到整個桐柏山的南嶺西段及北嶺區域,蘇老常、徐武江等人也是手忙腳亂,等到史軫南下出任縣丞,諸多事務才梳理過來。

以十八里塢鐵場爲例,鑄鋒堂接手後兩年時間,三座小型煉爐月產鐵料才穩定在一萬斤左右。

在史軫就任縣丞後,持續不斷從流民吸納青壯勞力填入十八里塢鐵礦,又使莊守信着手梳理鐵礦開採及冶煉工序,拓寬礦區與鐵場的道路,改善礦工、匠工的食宿環境,儘可能利用溪河水運,短短一年時間就使得十八里塢月產鐵料穩定到三萬斤以上。

雖說江淮荊湖等地的鍊鐵業在近百年來得到大發展,總產量已經超過北方,但說及鍊鐵之集大成者,還在擁有良礦的河北磁州。磁州鍊鐵業主要還是官營,磁州鐵監目前所造瓶形高爐,一爐能煉兩三千斤生鐵,一年能產兩百萬斤良鐵以供汴梁所需。

目前瓶形高爐還沒有傳到江淮地區去;十八里塢鐵場之前所建造的小型煉爐,水準比江淮荊湖地區更要差上一截。

磁州已陷落敵手,爲了保證瓶形高爐能傳承下來,同時也寄望能進一步降低楚山鍊鐵的成本,莊守信在史軫的支持下,年前就着手在十八里塢試造瓶形高爐。

高爐三月初就已經建成,也已經試煉好幾爐生鐵料,有望達成日產兩千斤生鐵料的目標;而僅此一座瓶形高爐,就能將十八里塢鐵場生產能力擴大兩倍,但徐懷還沒有時間親自來看一眼。

十八里塢鐵場距離礦洞很近,早年爲便利取水,還特意緊挨着一條小溪而建。

最初爲在上游溪谷多開墾一些坡田便於灌溉,方便鐵場與礦場之間能用舟筏運輸礦石,在鑄鋒堂時期,徐武良、徐武江就花費兩三萬貫錢糧,修造一道近一丈高的石堰,將溪澗上游的水位擡高起來。

石堰將溪澗上游攔截出一座狹長的小型山湖,湖水清澈,波光瀲灩。

新的高爐就建造在石堰旁,像一座兩丈餘高的窄口闊肚巨瓶。

一座龍骨水車架在石堰下方,水流從石堰溢流口泄出,衝擊龍骨帶着水車緩緩轉動着,通過拳頭粗的連接木杆推動高爐左側的風箱運作起來。

“這就是水排?”徐懷走到高爐旁,看水車與風箱聯動運轉,好奇的問莊守信。

“此爐一日能煉兩千斤鐵,以傳統騾馬鼓風,風力已有所不及。磁州鍊鐵今日猶能冠於江淮,主要還是借地勢製造水排鼓風!”莊守信說道,“節帥初起楚山,便在玉皇嶺大排圍堰,金砂溝又以水車汲水淋濾金砂,日夜不綴,省人省力,十八里塢這邊當然也不能落於人後!”

金砂溝開採砂金,徐懷最初之初是將巨樹鋸開將溪底泥鋪其上滔水衝淋;徐武良、程益等人主持縣政,逐步改用水車取水,採金月入才穩定在一萬貫之上。

當然了,桐柏山大規模建造溪澗圍堰,除了大規模開墾沿岸的溪谷坡地進行耕種外,客觀上也大幅降低白澗河等淮水主要支流夏季的洪澇災害,更爲桐柏山建造水磨、水碓等水力器械提供極大的便利。

楚山想要用瓶形高爐大幅提高生鐵產量,利用水排改善鼓風設施的性能,這是必備條件——江淮平原地區的鐵場,河流平緩,反倒沒有建造水排的條件。

“桐柏山能建高爐、水排鍊鐵,就是極大便利,此時又確認生煤熟煉能替代木炭,我估計以現有的人手,還能再添建一座瓶形高爐,到時候十八里塢鐵場的日產生鐵就有望突破到五千斤,”莊守信信心十足的說道,“這道石堰所截水流衝勢足夠強勁,運轉兩座水排綽綽有餘……”

“抵扣掉休養用時,十八里塢鐵場年產生鐵逾一百五十萬斤,這可以往日所難以想象的一個數字啊!”徐武良振奮的感慨說道,“雖說桐柏山與南陽、隨州等地,運輸不便,但只要十八里塢鐵場所煉生鐵足夠廉價,即便用騾馬直接將這些生鐵料運出山販售,也將碾壓南陽、襄陽的鐵場……”

當世鐵價低廉,即便汴梁失陷之後,襄陽兵器甲械鑄制需求激增,導致鐵價上揚不少,但每斤也不過四十餘錢。

以往十八里塢鐵場月出生鐵料三萬斤,折錢不過千餘貫,直接運往南陽販售,獲利更是微薄,主要還是在淮源鍛造成兵甲器械再販售,纔有足夠的利潤,養活這麼多礦工、匠戶——打造賣不出價的尋常鐵器,運往南陽販售都未必能回得了本。

不過,鐵料再廉價,只要耗用人力足夠少,而產出規模足夠大,直接販售獲利依舊驚人。

十八里塢生鐵料年產出,倘若真能擴大到一百五十萬斤,直接產出就高達五六萬貫;而僅以生鐵料產出,從煤鐵礦開採以及最終販售出山,就能爲楚山多容納三四千青壯勞力。

更關鍵除了十八里塢鐵礦還能進一步擴建外,桐柏山之中,適合建造瓶形高爐的礦場,也不單十八里塢一處。

事實上,楚山鍊鐵業能形成多大規模,最終只會受限於南陽、襄陽、荊湖等地的需求能有多大。

想到這裡,史軫、蘇老常、徐武良、莊守信他們都迫不及待想興工建造第二座瓶形高爐了。

“鐵水自高爐引出,爲何不直接炒煉成精鐵,再運出山販售?”徐懷沉吟問道。

鐵礦火進爐融煉,鐵水從爐底引出冷卻成鐵錠,即爲生鐵。

早年冶煉技術不發達,都是直接用模子澆鑄成刀犁斧等鐵器使用,性脆易折。

之後爲改善鐵器的性能,改鑄爲鍛,中間發明塊煉法、百鍊法、炒煉法、灌煉法。

當世治器,以炒煉法爲主。

即將生鐵置入鍋中重新熔化,摻以鐵礦粉,以柳支攪絆去渣,便能得到性能更爲優越的精鐵;進一步炒煉,還能得到柔軟的熟鐵。

以熟鐵、精鐵爲原料,再反覆加熱鍛打成形,所得鐵器,性能要比直接用生鐵所鑄之器優良得多。

不過,當世生鐵冶煉與生鐵進一步炒煉成精鐵、熟鐵,是截然分開的。

在徐懷的認知裡,生鐵治煉與炒煉完全可以合併到一起,這樣豈非可以省去生鐵重新熔化的過程?

他仔細思慮,前人之所以沒有想到這點,主要應該是鐵器生產還不成規模。

瓶形高爐技術之前都僅限於磁州官監才掌握,其他地方都是小型煉爐,鐵場及鐵作規模也極有限,沒有連續生產的必要。

問題是楚山要搞規模化鍊鐵,就必須極一切可能突破傳統的桎梏。

“……”莊守信叫徐懷盯看了半晌後,才猛然回過神來,拍着大腿叫道,“節帥真乃大才,此法完全可以一試……”

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十五章 登城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九十章 猜忌第一章 七寸第五十章 編軍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二章 舊識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章 京師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六十八章 奇襲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六十三章 羊毛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七十章 送別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五十七章 抵罪
第一百一十七章 敵意難揣第一百七十七章 行營第一百三十九章 受降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六十七章 搓紡第九十一章 軍事指揮學堂第五十八章 不與之謀第一百八十五章 出兵第六十章 先帥舊部第一百八十五章 軍議第一百九十章 脫鉤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營第十五章 登城第二百三十五章 一波又起第一百一十五章 置縣之議第七十四章 馬場第一百二十四章 府中第二十八章 洮源第二百五十七章 龍武軍第一百六十二章 逃歸第一百四十六章 殘敵第九十章 猜忌第一章 七寸第五十章 編軍第三十五章 防務第十八章 悅紅樓裡說風情第二章 舊識第二百一十八章 新的目標第六十一章 重甲步兵第二百四十六章 譯者布剌蠻第二百六十三章 沂州第一百五十三章 撤軍第一百九十二章 獻策第八十八章 隱患第一章 京師第四十五章 秘院相見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圍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一百五十八章 當務之急第二百二十七章 嗣皇帝第一百三十章 調兵第六十六章 揭過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一百零四章 定策奪軍第一百六十四章 僑置第二十七章 決定第一百四十章 諮議參軍事第一百四十七章 勸說第九十八章 安排第九十三章 紅白鄉營立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九十五章 苦心磨傲氣第一百六十五章 宣戰第一百二十二章 暗計第六十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三十一章 以文制武第六十八章 奇襲第一百零六章 圍獵第八十四章 宣武殘卒第七十七章 殺將第一百七十五章 傳捷第四十二章 老成謀國第十章 刺客也是驚弓鳥第一百二十章 誰無猙獰容第六十三章 羊毛第八十一章 真身在此第八十一章 離去第二百零四章 新任第二百五十三章 接援第二百四十五章 備戰第一百七十七章 劃編軍戶第一百五十章 本末第一百八十章 棋子第一百六十章 撤軍議和第一百二十章 胡族婦幼第一百八十八章 婦孺第一百四十六章 朱芝第四十八章 持久第一百七十八章 喘息之機第二百三十九章 追擊第一百一十二章 不要你以爲第四章 他人眼中癡第六十五章 契丹騎兵第一百二十五章 要做棋子第一百五十二章 對峙第一百零九章 噬人真相第二百三十六章 相逼第三十一章 紙上得來總覺淺第五十九章 策應第八十六章 工師第六十一章 對壘第三十一章 雄兔腳撲朔第一百零六章 義軍第一百七十一章 會合第二百六十二章 席捲第七十章 送別第九十八章 餘音第四十九章 西軍第五十七章 抵罪